兔球虫病是家兔中最长见的一种原虫病。常发生于温暖多雨季节,4月龄内的幼兔对兔球虫,抗力极弱,发病率死亡率出高。该病临床以腹泻、尿频、肝肿大、后期虚弱消瘦、结膜苍白,常出现神经症状,头后仰,四肢抽搐而死亡。防治工作中一是要坚持兔舍清洁干燥,饲槽每周用热碱水消毒1次,笼舍食盆都必须用火焰或煮沸消毒。二是要搞好饲养管理,逐渐更换饲料。在暴发球虫病季节,应减少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三是注重引种的检疫和隔离饲养,合理安排母兔繁殖季节,尽量避开幼兔断乳期在雷雨季节。四是开展药物预防。一般用氯苯胍按千克体重6~10毫克喂给。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兔的大小每天喂给0.2~0.5克,拌入饲料中,连服4~5天。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7毫克内服一日服3次,连服2~3天。磺胺氯吡嗪按千克体重30毫克,连用10天,混饲,必要时停药10天。
兔球虫病是肉兔寄生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原虫病。依据球虫种类和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球虫病和肠球虫病两种,但以混合感染最为常见。文献上记载的家兔球虫有16种,据我国各地调查有12余种,除兔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肝胆管上皮细胞内引起肝型球虫病外,其余的均寄生在肠管上皮细胞引起肠型球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