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地上拟态功夫最为了得的莫过於比目鱼类了,由於它瞬息万变的能力,所以它们又有海中变色龙(变色龙一般指陆上会变色的蜥蜴)之称。
比目鱼的变色大家都知道它是靠着眼睛来观察其头部四周环境的色调来决定它身体颜色的变化,所以它只要游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以说就必须要改变一次体色,这一天下来不知道要变多少次。
除了变色的本领外,比目鱼和其它鱼类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长大后身体居然不是左右对称,大大违反了课本上所说脊椎动物都是两侧对称的教条。还好比目鱼在小时候在海中浮游的仔鱼时,还是正常的两侧对称,大概过了四十余天。有一侧的眼睛居然会随着鱼体的成长慢慢越过头顶移到了身体的另外一侧,而变成两眼位在同侧的怪物-「比目」鱼了,真像毕卡索画中扭曲的怪物。
比目鱼眼睛移动的距离大小随鱼种而不同,有的只有5毫米,有的可到12公分。而且有时会有性别不同,如左中公的两眼间隔很宽,而母鱼则两眼很靠近。比目鱼的两眼变成同侧时,它也就开始过着它「侧躺」在海底的底栖生活了。
一般人看到比目鱼贴在海底总会误以为它是「平」躺或是和魟一样上下平(纵)扁在海底,其实比目鱼还是和一般鱼一样是左右侧扁的,只是因为它的两眼跑到同一侧,所以没有眼的那一侧(盲侧)就贴在海底,而有眼的那一侧(眼侧)就朝上好侦测外界的一举一动。比目鱼平常静卧海底时,有时可以看到整尾鱼的轮廓,但有时它也会抖动身体扬起砂石盖住身体,甚或只露出两眼在砂上,所以它不游动时几乎不易发现到它。
比目鱼也不一定全是要贴在海底靠拟态以及嗅觉和触觉来觅食,因为比目鱼中最原始的一类,也就是鰜(过去称大口鲽),它是有满嘴利牙,是一种标准靠视觉,在水层中游动来吃鱼的鱼,所以它们也会像其它鱼一样作长距离觅食,产卵或越冬的洄游。鰜的另一特徵和其它比目鱼不一样的是它的背鳍和臀鳍都还留有硬棘,不像后来进化出来的比目鱼的鳍都只剩下软条了。
比目鱼除鰜和另一类只有少数几种的棘外,绝大多数种类的比目鱼又可分成四大类(科)。它们分别是鲽、、鳎和舌鳎。全世界共有五百多种,它们佔了比目鱼中种数的绝大多数。体长最小的由4.5分分(2克重)到2.5公尺(300公斤)都有。它们的分类很有趣,只要看牠们的眼睛在身体的右边或左边就可以分出是(右)鲽和(左),或是(右)鳎、(左)舌鳎了。也就是只要把鱼摊在地上,把有色泽及有两个眼睛的那一边,即眼侧朝上,另一边白色没有眼睛的盲侧朝下,这时头若在右边就是(右)鲽或(右)鳎,头朝左的就是(左)或(左)舌鳎了。至於鳎或舌鳎和鲽、的不同则在前二类比目鱼的下颌不突出,两眼较小且尾鳍通常和背、臀鳍连在一起,不分离,而鲽和则相反。
比目鱼除了隐身来保护自己外,还有一项绝招,那就是有些种类,如豹鳎的鳍基部有一列毒腺,所分泌的黏液中的化学物质可以让想攻击它的鲨鱼的上下颌麻痺閤不起来。这种化学物要是能够人工合成出来,成为有效的防鲨的药物,那有多好。
比目鱼由於刺少,肉质鲜美,所以也是颇受欢迎的经济性鱼类之一,许多大型底栖洄游鱼种被底拖网大量渔获,目前资源也日益枯竭。在沿岸或珊瑚礁的小型鱼种由於栖地破坏和污染也威胁到他们的继续存活。台湾原本有百余种比目鱼,现在种类和数量愈来愈少,亟需要大家的关切与爱护,积极推动保育工作,譬如不破坏珊瑚礁,不污染海洋,不违规捕捞,不吃稀有鱼种等等。
不知道是否正确
比目鱼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鱼。它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包括有鲆科、鲽科、鳎科的鱼类三种。
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均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沿赤道诸大洋西侧暖流广,种类特多;黄、渤海沿岸寒流强且有黄海冷水团,冷温性种类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强烈影响,种类也很多。有少数种类,在中国如华鲆、江鲽、窄体舌鳎、褐斑三线舌鳎等可进入江河淡水区生活。
比目鱼又叫鲽鱼,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最大体长可达5M。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种类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种,中国产120种,主要类别有鳒、鲆、鲽、鳎、舌鳎等,为经济鱼类。[1] 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