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上和蜥蜴稍类似,但是比它稍微大一些,属肉食性动物。鳄强而有力,长有许多锥形齿,腿短,有爪,趾间有蹼。尾长且厚重,皮厚带有鳞甲。
栖息在淡海水中,(是河湾和海湾交叉口处).鳄鱼除少数生活在温带地区外,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泽,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滩中。它脸长、嘴长,有所谓“世上之王,莫如鳄鱼”之说。
属脊椎类两栖爬行动物,其性情大都凶猛暴戾,喜食鱼类和蛙类等小动物,甚至噬杀人畜。
1、头部进化精巧,在狩猎时可保证仅眼耳鼻露出水面,极大地保持了隐蔽性 2、在爬行动物中拥有难以置信的发达心脏,为4心房,正常爬行动物只为3心房,接近哺乳动物水平 3、心脏能在捕猎时将大部分富氧血液运送到尾部和头部,极大增强了爆发力 4、大脑进化出了大脑皮层,因此其智商可能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 5、肝脏可在腹腔中前后移动以调节身体重心。
鳄鱼的祖先是恐龙吗?为什么只有两足行走的生物才能“称霸地球”?这是两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先说答案:鳄鱼的祖先并不是恐龙,确切的说鳄鱼和恐龙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是同一时期不同分化的结果。从已知地球不同地质年代的“霸主”来看,确实是两足行走的生物居多。下面我们再来详细的解析一下这两个问题。
恐龙和鳄鱼从根本上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都是爬行动物,而且它们都属于双孔亚纲下的成员。所以,要想知道鳄鱼和恐龙的关系,我们还是要从最早的双孔亚纲生物说起。
根据已发现的化石看,始鳄类是最早的双孔亚纲成员,虽然从名字上,它们与鳄鱼好像有着什么关系,其实,并没有。因为始鳄类早在距今约2.9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那个时候既没有恐龙也没有鳄鱼。始鳄类是一种小型的爬行动物,它们的体型与现在的小型蜥蜴差不多,靠四肢行走,而且移动速度飞快。
到了距今约2.5亿年前的石炭纪,一部分始鳄类成功演化成为了中生代的“霸主”槽齿类。相比较它的前身始鳄类,槽齿类拥有更加尖长的吻部,体型也更大。到了距今约2.3亿年前,一部分的槽齿类成功演化为最早的恐龙-始盗龙,它们的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前肢退化,由更加粗壮的后肢代替了四足行走。
而最早的鳄形超目成员则是由槽齿类爬行动物在距今约2.35亿年前进化而来的,它就是生活在三叠纪早期南非的派克鳄,由于当时的槽齿类体型较小,所以初次进化后的派克鳄体长也仅有60公分左右,它们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前肢开始缩小,但依然不具备完全两足行走的能力。
之后,派克鳄再次进化为黄昏鳄,相对派克鳄,黄昏鳄的体长更长(约1.6米),而且其前肢已经退化严重,完全由后肢行走。
从上面的介绍看,最早出现的鳄形超目成员比最早的恐龙都要找约500万年,所以,鳄鱼的祖先并不是恐龙,最早的鳄鱼与恐龙一样都源于中生代的槽齿类爬行动物。
从三叠纪末期槽齿类爬行动物灭绝之后,双足行走的恐龙随即登场,并且统治了地球约1.6亿年,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以后,恐怖鸟、不飞鸟等不会飞靠双足行走的鸟类又成为了“霸主”,之后,哺乳动物崛起,地球成为了四足行走的哺乳动物的天下。直到距今约300万年前,南方古猿率先开始解放前肢,拉开了人类进化的序幕,从那以后,双足行走的人类成为了地球的“霸主”。
从上面的四个阶段看,有三个阶段都是双足行走的生物占据了主要的生态位,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有三个因素:
01 能量需求
四足行走的动物比双足行走的动物跑的更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跑的更快就意味着能量消耗就越大,一旦食物上出现任何问题,四足行走的动物就容易受到牵制,而双足行走的动物相对来说,需要的能量较少,它们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能适应环境的动物显然能够笑到最后。这是两足行走的动物比四足行走的动物更容易成为“地球霸主”的原因之一。
02 双足行走后的改变
对于四足行走的动物来说,它们的肩高就决定了它的视野,而四足行走的动物的肩高大都比较低,也就是说它们只能看到较低范围内的事物。而双足行走后,动物的肩高明显的增加,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更高的身高有利于动物发现危险和提前应对。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从四足行走到两足行走,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刺激了大脑的发育,这也是人以小小的体型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原因。
03 数量
既然两足行走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危险应对能力更强了,自然就有利于生物种群的发展,一旦生物的种群发展起来,它们会抢占各个生态位,最终造成数量和种类的急剧增多,数量多了,自然就成为了“霸主”了。
从已发现的化石看,鳄鱼比恐龙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都要早,所以恐龙并非鳄鱼的祖先,但如果非要让两种动物扯上关系的话,那就是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了。从鳄鱼的整个进化史看,它是由四足行走的动物进化成两足行走的动物,最后又进化成为了四足行走的动物。虽然我们说两足行走的动物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容易成为“地球霸主”,但是鳄鱼却是个例外,究其原因就是鳄鱼由早期的陆地生活转入了水中,水中竞争者较少,且四足显然更利用鳄鱼的水中生活。
鳄鱼属于保护动物
据记载,世界上现存的鳄鱼类共有20余种,我国的扬子鳄,东南亚的湾鳄以及非洲的尼罗鳄等都是较有名的品种。我国最大的鳄鱼养殖基地是广州市番禺养殖场,该场占地面积近70公顷,拥有湾鳄,尼罗鳄,扬子鳄,南美短吻鳄等鳄鱼近10万条。
01.印度食鱼鳄:处于灭绝的边缘。在印度的养殖场中还一定数量,动物园中繁殖纪录很少。
02.马来鳄:马来鳄属于濒危动物,泰国的养殖场和美国的布朗克斯动物园、迈阿密动物园能成功繁殖。
03.奥里诺科鳄:奥里诺科鳄在动物园没有繁殖过,但有些私人养殖场中可以繁殖。
04.美洲鳄:美洲鳄在美洲的鳄亚科中是分布最广泛、数量较多的,但仍属濒危物种。
05.古巴鳄:古巴鳄是受政府法律保护的濒危物种,美国的一些动物园和美国和古巴的养殖场中可以繁殖。
06.莫瑞雷鳄:莫瑞雷鳄虽然受到法律保护,但仍被广泛偷猎,是濒危物种。莫瑞雷鳄在一些动物园中已经繁殖成功。
07.尼罗鳄:尼罗鳄的不同种群有些被列为濒危,有些列为易危。
08.非洲长吻鳄:非洲长吻鳄是濒危物种,美国迈阿密动物园繁殖成功。
09.沼泽鳄:沼泽鳄是易危物种,在印度的动物园较多数量繁殖。
10.新几内亚鳄:新几内亚鳄数量尚多,属于易危物种,在养殖场中可以繁殖。
11.菲律宾鳄:菲律宾鳄是濒危物种,在野外仅百只左右。
12.暹罗鳄/泰国鳄:泰国鳄在野外可能已经灭绝,但人工饲养的数量还比较多,可以与湾鳄杂交。暹罗鳄(Siamese crocodile)隶属爬行纲、鳄鱼目、鳄科,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快、抗病力强、皮质优良等优点,是我国人工饲养最多的鳄鱼之一。
13.湾鳄:湾鳄虽然分布广泛,但由于鳄鱼皮贸易的影响,受到严重威胁,被列为濒危物种,也被广泛饲养,在很多动物园和养殖场都可以繁殖。
14.澳洲淡水鳄/强森鳄:澳洲淡水鳄虽然受到偷猎的威胁,但是受到的保护比较严格,属于易危物种,养殖场也有大量繁殖。
15.非洲侏儒鳄:列中等受危或濒危物种。虽然在人工养殖下可以繁殖,但尚没有建立养殖场。
16.密西西比鳄:密西西比鳄数量有所增长,同时有大量人工养殖,总数达到一百万只,不再属于受威胁物种。
17.中国鳄:俗称扬子鳄,中国鳄属濒危物种,野外仅存数百只,多数聚集在长江,但人工养殖数量尚多,除中国外,美国布朗克斯动物园等一些动物园和养殖场也繁殖成功。
18.眼镜凯门鳄:眼镜凯门鳄的两个亚种被列为濒危,其他列为易危,在很多地方可以人工繁殖,在美国佛罗里达一些原本作为宠物引进的个体逃逸后可以在公园甚至排水沟中形成小规模种群。
鳄鱼19.宽吻凯门鳄:宽吻凯门鳄的栖息地是南美洲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较严重,属于濒危物种。
20.巴拉圭凯门鳄:有学者则认为该种是眼镜凯门鳄的亚种。
鳄鱼咬大象
21.盾吻古鳄:盾吻古鳄的皮肤不适合利用,其现存的数量还比较多,不属于受威胁物种。
22.锥吻古鳄:与盾吻古鳄一样,锥吻古鳄的皮肤不适合利用,因而现存的数量比较多,不属于受威胁物种。
23.鳄鱼虽然个体庞大,却是卵生。其寿命一般可长达70岁~80岁,多的可达100多岁。雌鳄长到12岁时性成熟,开始生儿育女,至40岁左右,停止生育。雄鳄的成熟期同雌鳄差不多。鳄鱼每次产卵20枚~40枚,小的如鸭蛋,大的如鹅蛋大小。雌鳄在产卵前,先上岸造址筑巢,它将树叶、干草等弄到巢内,铺成一张"软床",然后上床待产,到临产前两三天时,它泪如雨下,可能是疼痛所致。产下卵后,把它藏在树叶和干草下面,自身则伏在上面孵化60多天,此期间它凶恶无比,不准任何动物接近,否则必遭猛烈袭击。幼鳄出壳以后,先是一起依附在母亲背上外出觅食,半年后可独立生活。
保护级别
鼍(扬子鳄)、中美短吻鼍、南美短吻鳄、亚马孙鼍、窄吻鳄、尖吻鳄、中介鳄、菲律宾鳄、佩滕鳄,尼罗鳄、恒河鳄、湾鳄、菱斑鳄、暹罗鳄、短吻鳄、马来鳄、食鱼鳄等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是国际性重要保护物种,被《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I名单,禁止其国际贸易。另外,爬行纲鳄目除列入附录I的以外所有物种均被列入CITES附录II名单,管制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