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赤皮病和水霉病怎么治疗与预防?
草鱼赤皮病和水霉病,是草鱼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两种疾病。虽然两种疾病的成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致病原却完全不同。那我们在养殖中该如何防治这两种疾病呢?
(一)草鱼赤皮病的防治(1)赤皮病症状
草鱼赤皮病是草鱼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常常和草鱼肠炎病,草鱼烂鳃病共同发生,因此,我们常常将这三种疾病,合称为草鱼三病。草鱼赤皮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所以又称细菌性败血病。其表现症状为:鳍条之间组织常发生坏疽,肠道发炎呈紫红色,鱼体肛门红肿突出。鰓丝腐烂黏液增多而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往往部分烂掉。全国各地的养鱼地区。都会出现赤皮病。此病终年可见。但在四月到十月为发病高峰,不但可以危害成鱼,也可危害鱼种。
(2)赤皮病的预防
①首先赤皮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因此在平时应做好杀菌消毒。如用强力消毒剂,生石灰,消毒灵等彻底清塘。
②其次,在运输过程中和捕捞鱼的时候,千万要谨慎操作,一定要仔细,尽量不要擦伤鱼体,在拖网捕鱼之后,应用消毒灵或强力消毒剂等,进行一次全池泼洒,浓度为5~14毫克/升。
③ 另外在发病季节,全池泼洒消毒灵,强力消毒剂,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按每立方米水体用20~30克生石灰,溶解成石灰浆全池泼洒。或按照每5~6克磺胺嘧啶,灭茵灵,肠特灵对应50千克鱼的比例,拌入饵料中投喂等。
(3)赤皮病的治疗
①外用:按照每立方米水体使用1克漂百粉的比例,全池泼洒漂白粉溶液,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或者用2~4毫克/升的“五倍子”溶液。进行全池泼洒,连续用药三天。
②内服:草鱼患病时,用磺胺噻唑,每10克药对应10千克鱼体,连续用药一个星期。用药量在第三天后减半。用药时将药拌入饵料中,加上适量的黏合剂混合做成药饵投喂。也可在饲料中,拌入1%~1.5%的三黄粉或大蒜素制成药饵投喂,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草鱼水霉病的防治(1)水霉病的症状
水霉病也叫做白毛病,肤霉病。引发水霉病的原因主要有,在拉网和运输的过程中操作不慎,致使鱼体受伤,鳞片脱落,鱼体伤口侵入了霉菌而引起。水霉病的主要症状有:鱼体体表有棉絮状的菌丝,状同小棉球,肉眼可见。鱼体黏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后因衰弱而死亡。每年的早春和晚冬水温在15℃到20℃时。此病的发病率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密度放养的越冬池中,更容易让鱼体患上水霉病。水霉病不但会感染,基本上大多数的淡水鱼类。而且在鱼苗的孵化过程中,鱼胚胎也常患此病。鱼卵感染了霉菌后,菌丝侵入卵膜,在卵膜外部的菌丝丛生于水中,孵化时像水花似的散开。情况严重时,能够让大批的鱼卵死亡。
(2)水霉病的预防
①首先,在清塘消毒时,一定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亩用量在75到100千克。另外可用20毫克/升的消毒灵或消毒剂全池泼洒,对水体消毒。此外,在鱼种放养时,可用3%~4%的食盐或小苏打溶液浸泡鱼种5~10分钟。
②其次,在平时的拉网和运输过程中,操作要仔细,千万不可擦伤鱼体,如果不趁让鱼体受伤可用4%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0~15分钟后放养。
③另外,平时预防水霉病,可用100~200毫克/升苯氧基乙醇消毒鱼塘,或用0.1毫克/升的胶质银冲浴20分钟可杀灭霉菌。或用40%的甲醛溶液,对鱼池进行全池泼洒,每立方米用量为50毫升。
(3)水霉病的治疗
①按每亩(1m深)使用一千克食盐或小苏打,对鱼池进行全池泼洒。或用上述物质加倍,在鱼池进行挂袋防治。
②治疗水霉病还可采用4毫克/升多果定杀菌剂全池泼洒,或用1毫克/升福美双,或2毫克/升福美锌液全池泼洒。
(三)赤皮病与水霉病联合发病事实上,由于赤皮病和水霉病,基本上都是由于鱼体受伤后,受病原体感染而引发的,所以这两种病很容易同时出现。特别是在低温季节,以及水环境较差的状态下,更容易引起联合发病。
预防这两种病联合发作,首先肯定要注意彻底的清塘消毒,平时要使水体保持清新,特别注意不要在鱼塘内养鸭,或将脏水等流入鱼池。其次在进行捕鱼等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对鱼体造成伤害,从而引发这两种疾病,因此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应特别小心,切勿对鱼造成伤害,而且在捕鱼前后也应对水体进行消毒。
治疗两种病时同发作时,可采用生石灰(每亩.米)30千克或漂白粉(每亩.米)1千克加水全池沷洒,每隔两到三天一次。另外,在使用上述药品时,可同时每亩再施用:生苍蒲5千克,食盐1千克,人尿50千克(将苍蒲和食盐在人尿中浸泡2天),全池泼洒即可。
结语,草鱼水霉病和赤皮病,都是由于鱼体受伤后,感染治病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当草鱼受伤时这两种病,也常常出现联合发病。因此防止鱼受伤是预防这两种病的重点,此外做好水体消毒,是预防治疗这种病的关键措施。天数茫茫A,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鱼类赤皮病的症状有哪些?
锦鲤常见病及治疗 1、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①小瓜虫病(白点病) 症状:初期症状是锦鲤胸鳍和身上出现小白点,且迅速向全身蔓延。后期身体表面尤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常群集于角落或礁石处不断磨蹭,试图摆脱寄生虫。如果寄生虫在锦鲤鳃内,则致使其无法吸收氧气,即使是大型鱼有时也会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绒毛虫,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当水温降到10℃以下或升到28℃时,虫体发育停止。 治疗: 发病初期将水温提高2~4℃,突然升温使小瓜虫死亡,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 如果水温初期在27℃以上,锦鲤仍患上了白点病,除采用升温的办法外,还可以用浓度为0.0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2ppm的亚甲基蓝溶液对鱼体进行药浴,连续数天,直至病情好转。 ②锚头蚤病 症状: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当锦鲤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将使口腔有能关闭,因无法摄食而死。 病源:锚头蚤。锚头蚤个体较大,用肉眼可看到,易寄生在锦鲤腹部或鳍的根部,锚头蚤寄生部位的鱼鳞,会坚立起来或发红,所以很容易判别。水温低时,锚头蚤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大约15℃时,就开始孳生。因此,春季和秋季是锚头蚤的繁殖期。 治疗方法:可用镊子直接将虫体拔出,寄生部位用红药水涂抹伤口,然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或3%的食盐浸泡30分钟左右。 ③鱼虱病: 症状:感染鱼虱的锦鲤焦躁不安,奋力挣扎,急游或擦底,想摆脱虫体,身体会分泌大量粘液,食欲减退,被咬伤的部位和鱼自身的擦伤会引起感染和水霉。 病源:鱼虱。鱼虱个体较大,可达4~5毫米,肉眼即可看到,喜寄生于大型鱼身上,是锦鲤最容易得的一种寄生虫病。 治疗: 将锦鲤身上的寄生虫用镊子逐一拔除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泡30分钟左右。 ④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做出擦底和缩起鱼鳍的动作。锦鲤鳃部被病原体侵袭后喜欢在水表面或池边游动,身体瘦弱,体色较深。 病源及感染原因:车轮虫引起。主要破坏鳃组织,影响鱼呼吸,使鱼致死。有时也会利用它的环形齿钩,从由其他原因感染而引起的皮肤增厚处,深深钻到鱼皮的粘膜层裹。 治疗: 将锦鲤放入另一容器内,用2%食盐溶液浸洗10分钟,每天一次。 将锦鲤放入另一容器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药浴病鱼1小时左右,第一每天一次。 2、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①赤皮病(出血病) 症状:表皮大面积充血。鱼体表面没有大面积溃疡、浓肿,只有鳍基、鼻孔等明显发红,显出血丝。后期伴有腹水和烂鳃。 病源及感染原因:由荧光极毛杆菌引起,易传染。水质不洁、外伤、饵料变质等都会引起此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 治疗: 在原缸(池)内用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泡病鱼,连续浸泡数天,直至病情好转。 ②肠炎 症状:厌食,粪便异常,一般呈白色拖于身后,病情恶化后,出现腹胀,肛门及鳍根出血等症状。 病源及感染原因:有点状产气单孢杆菌引起。一般是由于锦鲤吃了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饵料造成的。 治疗: 原缸(池)内用4ppm的痢特灵(呋喃唑酮)溶液浸泡病鱼,或喂食含有大蒜粉的饲料。 ③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锦鲤的烂鳃病多发生于幼鱼期。病鱼鳃部常充满粘液,鳃丝和鳃盖表皮均有充血现象,鳃丝由红变白,逐渐腐烂并带有污物,最后发展到全鳃,病鱼表现出呼吸困难,鳃急速开合、浮头,不久会因失去呼吸能力而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由柱状纤维黏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水质不洁的情况下。 治疗: 将锦鲤放入另一容器内,用2ppm呋喃西林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鱼20~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数天,直至病情好转。 用硫酸铜泼洒全池,使水体硫酸铜浓度达到0.7ppm,每天泼洒一次,连续数天。 ④烂尾、烂鳍病 症状:第一种由鳍边开始腐烂,再向内延伸;第二种由鳍中央部分开始腐烂,向四面八方蔓延。如果病情恶化,鱼全身皮肤充血,如果再感染其他病菌,会导致死亡。 病源及感染途径:由柱状黏球菌和霉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感染有两种途径,一是因为养殖密度过大,过滤功能不理想,鱼的代谢废物积累,引起致病菌孽生,使鱼感染。二是因引进新鱼或换水时,水质差异或紧张造成鱼体不适,使表面粘膜分泌异常,鱼鳍边缘因为薄弱而感染。 治疗: 清冼过滤器并往(池)缸内添加少许食盐,同时停止喂食数天。 原缸(池)内用0.2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鱼,连续数天,直至病情好转。 ⑤打印病 症状:病症开始表现为象赤色的外伤,继而表皮出现圆形或椭圆开的破损,周围充血红肿,形状象一个印记,伤口进一步恶化时肌肉会发炎腐烂,甚至露出骨头和内脏,致使鱼体十分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是由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的。水质不洁、鱼的抵抗力弱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 治疗: 用孔雀石绿溶液全池泼洒,使水体孔雀石绿溶液浓度达到1ppm,每天泼洒一次。 在原缸(池)内用2ppm的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