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脂肪粒,特点是可以挤出来,但刚开始长的时候也比较小,是用针挑都挤不出来的。自己千万不要盲目的去用针挑哦~
所谓的脂肪粒,其实是两种疙瘩
对于眼周的小疙瘩,我们常用“脂肪粒”,统称之。但实际上,脂肪粒一般指的是以下两种疙瘩:
栗丘疹
长这种疙瘩的原因是:眼周的皮肤出现了一些小伤口,比如你揉眼睛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皮肤干燥出现裂纹、晒伤了。
皮肤一旦有了破口,就会尝试修复。在大部分情况下,皮肤修补的工作做得十分完美,可以恢复原样。但在少部分情况下,皮肤用力过猛,修补过头了(过度角质化),那就会在皮肤上堆积出类似肤色的、隆起小丘疹,也就是栗丘疹。里面白白的一点,是过度分泌的角蛋白。
汗管瘤
虽然是叫瘤,但放心,没啥危害,因为本质上汗管瘤就是长相“特别”的汗腺。
虽然这两种疙瘩长得很像,但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可以区别:
1、能挤出来的是栗丘疹
栗丘疹里的角质蛋白,用特制的针可以挤出来,汗管瘤就不行了:你见过能被挤出来的汗腺吗?而且,挤汗管瘤会非常疼。
2、对称分布的是汗管瘤
栗丘疹在眼周的分布是零散、不规律的,而汗管瘤通常会左右眼对称分布,左眼下有,那右眼下基本也少不了。
可以判断你这边是栗丘疹
怎样防止长脂肪粒?
清洁或保养皮肤时手法要轻柔,尽量减少眼周小伤口的出现。
另外,选择适合自己的眼霜,也能减少栗丘疹出现的概率。
眼周已经出现的脂肪粒,有方法去除吗?
不管是栗丘疹还是汗管瘤,对人体健康都没有影响。但是,眼周长这么些个小疙瘩,确实非常影响颜值。
然而,遗憾的是任何护肤品都不能“干掉”脂肪粒。
要想去除脂肪粒,最有效的法子是:上医院,找皮肤科医生处理。
根据脂肪粒的不同,医生的处理方法也不一致:
1、栗丘疹——挤出来
栗丘疹里的是角蛋白,利用特制的针,可以挤出来。当然,你自己动手挤也可以。只不过,自己动手,消毒工作有可能做的不到位且可能造成伤口的感染。
所以建议:长了栗丘疹,还是找皮肤科医生帮忙,毕竟手法更规范、过程更卫生。
以下回答摘自 上海市同济医院眼科 毕燕龙 主任医师 《毕燕龙主任:眼睑“疙瘩”不容小觑》
下面结合真实病患经历来解答:
甘阿姨今年已经91岁了,由于有些老年痴呆,平常也不太表达自己的不适。四年前开始,她的家人发现甘阿姨的右眼上眼皮靠近眉弓的地方长了一个小“疙瘩”,由于甘阿姨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症状,大家都没有重视。但是近一年来,她的家人发现,这个“疙瘩”越长越大,甚至表面开始有些破溃,甘阿姨睁眼都有些困难,于是赶紧带她来医院就诊。他们来到同济医院眼科门诊进行了详细的查体,她的右眼眉弓颞侧可见一个大小约3×3cm的类圆形肿物,质韧,有压痛,肿物表面可见破溃结痂,初步考虑眼睑基底细胞癌可能,告诉家属目前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入院后又为甘阿姨完善了检查,好在虽然肿物已经长的比较大了,但暂时没有发现肝胆胰脾肾上腺等其他器官和淋巴结的转移。手术由毕燕龙主任主刀实施,为甘阿姨进行了右眼睑肿物切除+皮瓣成形术,完整切除了肿物并通过皮瓣成型让眼睑功能和形态最大化的重建。术后甘阿姨和家属都比较满意,但还是需要定期的随访观察是否有复发或其他部位的转移。
眼睑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眼睑基底细胞癌会沿结膜侵犯泪道,并会进一步侵袭鼻腔和眼眶,严重者甚至会向内侵袭眼球。手术切除是眼睑基底细胞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面积较大的肿瘤切除后会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甚至会伤及眼睑的功能和形态,是故通常联合眼睑重建。
毕主任建议大家不要忽视眼睑部的小“疙瘩”,特别是当它逐渐长大时一定要尽早来医院就诊,完善检查及时手术彻底切除,否则转移之后预后可能较差。
专家简介:毕燕龙,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星光计划创新之星。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博士、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玻璃体视网膜专业硕士、角膜病专业博士和博士后。擅长:角膜移植、复杂白内障手术(如角膜移植后白内障、高度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白内障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糖网病、PVR、视网膜脱离等)、黄斑界面手术、高度近视眼手术(ICL及后巩膜加固)、眼整形美容(独创微创重睑术、泪道再通术等)等。
眼睛上面长了一个小疙瘩,要看具体的位置。如果是在眼皮上出现了疙瘩,有可能是霰粒肿、皮样囊肿、麦粒肿,对于这一类疾病,在早期可以给予局部的热敷,或者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促进肿块吸收。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切除,避免感染进一步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