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种类及其临床症状
巴贝斯虫病。该病具有5~10天的潜伏期, 病牛初期体温明显升高, 能够达到41.5℃, 呈现稽留热, 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反刍缓慢, 出现便秘。随着症状的加重, 经过2~3天会表现出呼吸急迫, 脉搏加速, 机体逐渐消瘦, 并伴有贫血、黄疸。发病后期, 病牛非常虚弱, 停止采食, 可视黏膜呈苍白色, 具有特征性的血红蛋白尿, 排出褐色粪便, 并散发恶臭味。病牛呈急性经过时, 病程能够持续1周。病牛症状较轻时, 在出现血红蛋白尿后的3~4天体温逐渐降低, 且排出清澈的尿液, 症状逐渐缓解。该病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 最容易感染的是1~7月龄的犊牛, 8月龄左右则较少发病;成年牛通常作为带虫者, 能够持续长达2~3年的时间带虫, 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出现发病。
球虫病。发病初期, 病牛排出略稀的粪便, 其中混杂少量血液或者纤维性黏膜, 部分还会排出血块, 一般会散发恶臭味, 导致肛门及后肢附着血便, 食欲不振, 机体逐渐消瘦, 被毛粗乱, 贫血, 症状严重时经过大约1周发生死亡。
肝片吸虫病。急性型, 病牛表现出高烧发热, 且按压肝部具有痛感, 进行听诊发现浊音区面积增大, 反应迟钝, 少数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甚至发生猝死。慢性型, 病牛表现出食欲减退, 贫血, 机体消瘦, 口腔黏膜呈苍白色, 腹下或者胸部发生水肿等。如果母牛妊娠期感染该病, 会导致产奶量显著减少, 还可能引起流产。
牛螨病。该病也叫做癞病, 病牛主要特征是湿疹性皮炎, 被毛脱落, 高度传染等。病牛通常混合感染疥螨和痒螨, 感染后表现出明显瘙痒, 且会长时间摩擦患处, 进而造成该处被毛脱落、皮肤增厚, 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扩散至全身。
2 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巴贝斯虫病, 病牛按体重使用7~10mg/kg三氮脒 (血虫净、贝尼尔) , 配制成7%的溶液进行分点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2次;也可按每10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mg 5%硫酸喹啉脲注射液 (阿卡普林) ;也可按体重使用3mg/kg黄色素, 配制成1%的溶液后进行静脉注射;也可采取黄花蒿中药疗法, 即取适量新鲜的幼嫩黄花蒿枝叶, 捣碎后浸泡在冷水, 经过30~60min即可连渣灌服, 每头每天共服用3~5kg, 分成2次在上午、下午使用1次, 直到红细胞染虫率降低到1%以下;还可采取输血疗法, 即取300~500mL健康牛的血液, 间隔1天给病牛静脉输入1次, 连续进行2~3次。球虫病, 常选择使用敌菌净, 没有副作用, 预防和治疗效果都较好, 具体用量根据病牛症状轻重确定, 每天1次, 连续使用3天;同时, 为抑制肠道出血, 可肌肉注射8g磺胺嘧啶钠或者维生素K, 连续使用3天。肝片吸虫病, 病牛可按体重口服40~50 mg/kg硫双二氯酚;也可按体重使用3~4mg/kg硝氯酚添加在饲料中混饲, 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5~1.0 mg/kg, 治疗效果较好;也可按体重服用10mg/kg碘醚柳胺, 驱虫效果良好。牛螨病, 病牛要立即进行隔离, 并使用药物驱虫, 一般选择使用0.1%杀虫脒水溶液、0.05%辛硫磷、0.05%蝇毒磷或者0.03%~0.05%胺丙畏乳油水溶液, 用药后要避免相互舔食, 防止发生中毒。
合理放牧。牛群在养殖区内要采取轮流放牧, 即让其在一段时间内固定在一个草场采食牧草, 从而确保全部牛采食牧草的安全性, 也能够防止牛间由于采食不同的牧草感染病菌而引起交叉感染。另一方面, 轮流放牧还能够防止破坏草场资源, 以使草场恢复良好, 能够长出品质优良的牧草, 从而确保牛能够采食含有丰富营养的牧草。另外, 牛群还要采取分群放牧。从动物医学角度来说, 幼牛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 因而相对来说更容易感染病菌, 而成年牛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如果幼牛和成年牛混合在一起放牧, 幼牛非常容易感染成年牛可能携带的病菌, 进而使其成活率降低。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要供给清洁饲料, 保持水源干净卫生, 禁止饮用污水和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饮水。牛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除, 这是由于粪便中一般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且其照射阳光就会形成有毒的病菌, 如果没有及时清除就非常容易导致牛感染病原微生物。饲养人员要将粪便运送到适宜的地点, 防止粪便进入河流而导致水源被污染。
预防性驱虫。牛群要选择在最佳时机进行驱虫, 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每年要进行2次驱虫, 主要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这两个阶段进行。通过“春防秋治”以及秋季驱虫, 能够确保牛安全越冬。驱虫时, 要选择使用安全的正规药品, 并按照药品说明书严格控制用药量。为防止形成抗药性, 禁止长时间或者过度频繁使用同一种药物, 交替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药品。药品可通过多种途径使用, 即皮肤渗透、药浴、口服、注射、皮下包埋等。另外, 肉牛进行驱虫时, 必须具有适当的停药期
巴贝斯虫病。该病具有5~10天的潜伏期, 病牛初期体温明显升高, 能够达到41.5℃, 呈现稽留热, 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反刍缓慢, 出现便秘。随着症状的加重, 经过2~3天会表现出呼吸急迫, 脉搏加速, 机体逐渐消瘦, 并伴有贫血、黄疸。发病后期, 病牛非常虚弱, 停止采食, 可视黏膜呈苍白色, 具有特征性的血红蛋白尿, 排出褐色粪便, 并散发恶臭味。病牛呈急性经过时, 病程能够持续1周。病牛症状较轻时, 在出现血红蛋白尿后的3~4天体温逐渐降低, 且排出清澈的尿液, 症状逐渐缓解。该病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 最容易感染的是1~7月龄的犊牛, 8月龄左右则较少发病;成年牛通常作为带虫者, 能够持续长达2~3年的时间带虫, 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出现发病。
球虫病。发病初期, 病牛排出略稀的粪便, 其中混杂少量血液或者纤维性黏膜, 部分还会排出血块, 一般会散发恶臭味, 导致肛门及后肢附着血便, 食欲不振, 机体逐渐消瘦, 被毛粗乱, 贫血, 症状严重时经过大约1周发生死亡。
肝片吸虫病。急性型, 病牛表现出高烧发热, 且按压肝部具有痛感, 进行听诊发现浊音区面积增大, 反应迟钝, 少数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甚至发生猝死。慢性型, 病牛表现出食欲减退, 贫血, 机体消瘦, 口腔黏膜呈苍白色, 腹下或者胸部发生水肿等。如果母牛妊娠期感染该病, 会导致产奶量显著减少, 还可能引起流产。
牛螨病。该病也叫做癞病, 病牛主要特征是湿疹性皮炎, 被毛脱落, 高度传染等。病牛通常混合感染疥螨和痒螨, 感染后表现出明显瘙痒, 且会长时间摩擦患处, 进而造成该处被毛脱落、皮肤增厚, 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扩散至全身。
秋季是必须驱虫的季节,寄生虫 种类及其临床症状
巴贝斯虫病。该病具有5~10天的潜伏期, 病牛初期体温明显升高, 能够达到41.5℃, 呈现稽留热, 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反刍缓慢, 出现便秘。随着症状的加重, 经过2~3天会表现出呼吸急迫, 脉搏加速, 机体逐渐消瘦, 并伴有贫血、黄疸。发病后期, 病牛非常虚弱, 停止采食, 可视黏膜呈苍白色, 具有特征性的血红蛋白尿, 排出褐色粪便, 并散发恶臭味。病牛呈急性经过时, 病程能够持续1周。病牛症状较轻时, 在出现血红蛋白尿后的3~4天体温逐渐降低, 且排出清澈的尿液, 症状逐渐缓解。该病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 最容易感染的是1~7月龄的犊牛, 8月龄左右则较少发病;成年牛通常作为带虫者, 能够持续长达2~3年的时间带虫, 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出现发病。
球虫病。发病初期, 病牛排出略稀的粪便, 其中混杂少量血液或者纤维性黏膜, 部分还会排出血块, 一般会散发恶臭味, 导致肛门及后肢附着血便, 食欲不振, 机体逐渐消瘦, 被毛粗乱, 贫血, 症状严重时经过大约1周发生死亡。
肝片吸虫病。急性型, 病牛表现出高烧发热, 且按压肝部具有痛感, 进行听诊发现浊音区面积增大, 反应迟钝, 少数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甚至发生猝死。慢性型, 病牛表现出食欲减退, 贫血, 机体消瘦, 口腔黏膜呈苍白色, 腹下或者胸部发生水肿等。如果母牛妊娠期感染该病, 会导致产奶量显著减少, 还可能引起流产。
牛螨病。该病也叫做癞病, 病牛主要特征是湿疹性皮炎, 被毛脱落, 高度传染等。病牛通常混合感染疥螨和痒螨, 感染后表现出明显瘙痒, 且会长时间摩擦患处, 进而造成该处被毛脱落、皮肤增厚, 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扩散至全身。
2 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巴贝斯虫病, 病牛按体重使用7~10mg/kg三氮脒 (血虫净、贝尼尔) , 配制成7%的溶液进行分点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2次;也可按每10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mg 5%硫酸喹啉脲注射液 (阿卡普林) ;也可按体重使用3mg/kg黄色素, 配制成1%的溶液后进行静脉注射;也可采取黄花蒿中药疗法, 即取适量新鲜的幼嫩黄花蒿枝叶, 捣碎后浸泡在冷水, 经过30~60min即可连渣灌服, 每头每天共服用3~5kg, 分成2次在上午、下午使用1次, 直到红细胞染虫率降低到1%以下;还可采取输血疗法, 即取300~500mL健康牛的血液, 间隔1天给病牛静脉输入1次, 连续进行2~3次。球虫病, 常选择使用敌菌净, 没有副作用, 预防和治疗效果都较好, 具体用量根据病牛症状轻重确定, 每天1次, 连续使用3天;同时, 为抑制肠道出血, 可肌肉注射8g磺胺嘧啶钠或者维生素K, 连续使用3天。肝片吸虫病, 病牛可按体重口服40~50 mg/kg硫双二氯酚;也可按体重使用3~4mg/kg硝氯酚添加在饲料中混饲, 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5~1.0 mg/kg, 治疗效果较好;也可按体重服用10mg/kg碘醚柳胺, 驱虫效果良好。牛螨病, 病牛要立即进行隔离, 并使用药物驱虫, 一般选择使用0.1%杀虫脒水溶液、0.05%辛硫磷、0.05%蝇毒磷或者0.03%~0.05%胺丙畏乳油水溶液, 用药后要避免相互舔食, 防止发生中毒。
合理放牧。牛群在养殖区内要采取轮流放牧, 即让其在一段时间内固定在一个草场采食牧草, 从而确保全部牛采食牧草的安全性, 也能够防止牛间由于采食不同的牧草感染病菌而引起交叉感染。另一方面, 轮流放牧还能够防止破坏草场资源, 以使草场恢复良好, 能够长出品质优良的牧草, 从而确保牛能够采食含有丰富营养的牧草。另外, 牛群还要采取分群放牧。从动物医学角度来说, 幼牛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 因而相对来说更容易感染病菌, 而成年牛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如果幼牛和成年牛混合在一起放牧, 幼牛非常容易感染成年牛可能携带的病菌, 进而使其成活率降低。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要供给清洁饲料, 保持水源干净卫生, 禁止饮用污水和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饮水。牛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除, 这是由于粪便中一般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且其照射阳光就会形成有毒的病菌, 如果没有及时清除就非常容易导致牛感染病原微生物。饲养人员要将粪便运送到适宜的地点, 防止粪便进入河流而导致水源被污染。
预防性驱虫。牛群要选择在最佳时机进行驱虫, 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每年要进行2次驱虫, 主要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这两个阶段进行。通过“春防秋治”以及秋季驱虫, 能够确保牛安全越冬。驱虫时, 要选择使用安全的正规药品, 并按照药品说明书严格控制用药量。为防止形成抗药性, 禁止长时间或者过度频繁使用同一种药物, 交替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药品。药品可通过多种途径使用, 即皮肤渗透、药浴、口服、注射、皮下包埋等。另外, 肉牛进行驱虫时, 必须具有适当的停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