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请稍候...
Preloader
  • 【公益】愿天下宝贝都能有幸福的家
  • v:irenyuwang

Office Address

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Phone Number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Email Address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img

《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img
提问者

匿名网友

《山海经》中的动物都是杜撰的吗?

10人回答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10、赤鱬:“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鱬,(音如,rú)目前对赤鱬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有说是鲵(即娃娃鱼)此说明显与经文不符,鲵是有四只脚的;有说是美人鱼(即海牛类),这也不符经文,而且海牛也不像人面;最权威的说法是银方头鱼。但我看也不太像。请看银方头鱼图:(图1)

    我没有找到银方头鱼的正面图,想看看这种鱼的正面像不像人的脸。不过我却找到了真正的人面鱼,这是在韩国市场出现的一种面部极其像人面的鱼,这种鱼是通过有鳞鲤鱼和无鳞鲤鱼杂交而生的鱼,请看下图(图2)。

    再和《山海经》原配的写意图比比看,非常像吧(图3)。

    请不要一定认为这些都是人为的动物,大自然是很奇妙的,动物在自然界中,也是可能有杂交行为的,我甚至认为《山海经》中有很多奇怪的动物,大多被描述成二种、三种或几种动物的复合体。究其成因,无非有三种可能形成的,其一就是杂交,其二就是环境的变异(包括人为的污染),其三就是由一种动物逐渐进化成另一种动物时的过渡状态,如猿到猿人再到人,如上文说的狮虎兽,如很多两栖动物,它们从水生动物逐渐进化成陆生动物,其过渡体形必然就会既有水生动物的特征也会有陆生动物的特征,这是一个道理。《山海经》中有很多动物,现在都找不到了,这也很正常,那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有些被自然淘汰了,一些是被人的因素被灭绝了,一些也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存在时间很短,因而没有被保存下它们的痕迹,当然,有些也确实是图腾之类了。

    11、貍力:“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郭璞《图赞》曰:“貍力力鹜鹕,或飞或伏,是惟土祥,出兴动筑。长城之役,同集秦城。”说明此动物美善于挖洞筑巢。《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认为它就是猪獾。看看古本对“貍力”的配图,也不难看出确实像猪的形状(见图4)。

    但我认为,说“貍力”是猪獾,不如说它是狗獾更符合《山海经》原描述。从外形来看,猪獾与狗獾差不多,但我查看了一些资料,发现猪獾的叫声就是一个猪的叫声,完全不像狗叫,但狗獾的叫声,倒有点像,所以我认为“貍力”就是现代的狗獾比较确切(见图5)

    12、长右:“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其郡县大水。”

    长右,古语就是长手的意思,“其状如禺”,禺,就是像长尾猿猴。可见“长右”就是指长臂猿一类了。具体来说,白颊黑长臂猿最类似了。这种猿本来作为一个亚种归入黑长臂猿,现在又独立列为一种“四耳”,因为此猿两颊有较长的白毛,似乎又是一对耳朵,故叫“四耳”。提到猿,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的确,此猿喜欢鸣叫,尤其是在早晨,习惯晨鸣,叫起来真的很好听,尤其它们跳跃在一片林海的树尖上,像飞燕一来轻盈,边跳边叫,那悠长的鸣声,回荡在山谷中,真的像美妙的歌声,完全符合“其音如吟”的描述。唯一不足的是,白颊黑长臂猿没有尾巴,不太像“禺”了,不过大体上还是符合《山海经》的描述的。(图6)是原配图,

    (图7)是现在的白颊黑长臂猿。

    13、鮆鱼:“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鮆(音计,cǐ),鮆鱼又名刀鱼,鲚鱼,鲂鱼。《尔雅翼》曰:“鮆鱼长头而狭薄,其腹背如刀刃,故名刀鱼。大者长尺余,可以脍。”现在市面上有的多是太湖刀鱼,海刀或是河刀,其口味远远比不上真正长江刀鱼,可惜的是,长江刀鱼已很少了,快要绝迹了。(图8)是原配插图,(图9)是长江刀鱼图。好好保护这些珍稀动物吧。

    14、:“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

    (音患, huán),说是羊,但是没嘴巴。可能吗?不可能有这种生物。但为什么不能换一个思维方式来看呢?有嘴,却被藏起来了。这样一找,我还真找到了一种羊是如此的。就是高鼻羚羊,它那高高的鼻子完全把它小小的嘴藏起来了,粗粗一看还真的以为它没有嘴巴呢。再看看《山海经》的原配写意图面 (见图10)。

    和现在的高鼻羚羊比比,是不是很像啊(见图11)。可惜,高鼻羚羊也是面临绝种了,在我国40年代时就灭绝了。

    15、茈蠃;“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之泽,其中多茈蠃。”

    茈(音紫zǐ)蠃(音螺 loǔ),据郭璞解说,就是紫色螺。可不要小看了这紫色螺,古书上经常有记载,可现在却很少有记载,我只找到了二种紫色的螺,一种是锥形的海螺,是紫色的,一种是淡水里的紫水晶螺。从《山海经》此处说的,我认为应是紫水晶螺。如(图12)所示,就是我国南部鱼场所培育成功的紫水晶螺,外貌呈深紫色,就好象出生在水中的紫水晶一样。

    16、犀和兕:“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

    犀(音西 xī),就是犀牛,这没什么可怀疑的了,兕(音寺 sì),也是犀牛的一类,有什么区别呢?先看看原配图吧(图13)

    兕是一种与犀牛很相似的动物,但确实是有区别的,《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也有两段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狌狌西北有犀牛,其中状如牛而黑。”可见,虽然相似,但并非完全相同。

    犀在这里指的是爪哇犀,特点是它有二只角,如图14所示。

    兕在这里指的是印度犀,特点是它只有一角,如图15所示。

    这二种犀原本都称为中国犀,可惜于1922年以后在我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正巧最近在写有关《山海经》的文章,研究了很多资料,简要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山海经》除去神话传说的部分,其实是一本囊括上古时地理人文的书籍,远古时的祭祀,生产,文化,交通,均有记载。

    而其中的神兽,作为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有很多都是由当时的动物演化而来。

    因为古人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所以想象力有限,比方说龙,就是把多种动物的特征拼凑在一起,而非凭空杜撰,是有原形存在的。

    这也能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山海经》中确实有真实存在的动物,但是对比经文中记载的全部神兽来看,数量并不多。

    其中有和现代人认知并无差别的:

    1、跳鼠,《山海经》称:耳鼠

    2、牦牛,《山海经》称:旄牛。(mao,二声)

    《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注意图中的牦牛,确实是“背部,膝盖,尾巴,皆有长毛。

    3、蜘蛛蟹,《山海经》称:大蟹

    4、鲔鱼,《山海经》称:豪鱼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

    其实也是从金枪鱼演化而来。

    5、剑鱼,《山海经》中称:箴鱼。(zhen,一声。)

    《东次一经·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倏,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另有一说,针鱼是下图这种,属于浅海鱼类:


    6、章鱼,《山海经》中称:何罗鱼

    《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痈:yong,一声。)

    上古时,人们没有“触手”的概念,所以描述成“一首而十身”。

    这就符合现代对于章鱼的认知:

    7、狐狸,《山海经》中称:九尾狐。

    《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这其实是一种神化,雪白的皮毛,象征一种圣洁,于是上古时的人们,将狐狸视作圣物。

    以上便是列举的几种动物,不难看出,《山海经》中记载的某些动物,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差别并不大,所以后人也能通过这些蛛丝马迹,从一定程度上,窥探上古时的真实世界,仔细想想,古人的想象力,其实在那个年代来看,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谢谢。


    ——————

    内容纯手打,如果觉得还不错,不妨点个赞吧~

    欢迎关注:钱品聚,了解更多文化趣闻,谢谢!

  • img
    宠来也
    2021-12-16 20:04:19

    山海经中的动物,大概分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有据可考的,只是名字和今天不一样,例如兕,其实就是大野牛或犀牛。《论语》也有“虎兕”的说法。又如孟极,周士奇有《山海经“孟极”即雪豹考》,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认为孟极就是雪豹。又如文鳐鱼,可能就是飞鱼。羬羊,就是西部地区的一种大尾羊,见《山海经西山经部分名物考证及文化内涵》。至于这些动物出现时对应什么凶兆吉兆,这个是古人编的。

    第二类也是现实中的动物,只是传播的时候更多地被神化了,例如九尾狐,很可能是九尾狸(九节狸)即大灵猫的神化。大灵猫的尾巴上有很多尾环,传来传去失真了,成了九条尾巴。

    第三类就是纯幻想中的动物,比如烛龙,睁眼为日,闭眼为月。这种应该就是高度神化的动物了。

    总之,山海经的动物其实多是有根据的,只是神化、失真的程度各有不同。

  • img
    宠来也
    2021-12-16 20:04:19

    《山海经》里的物种大多都是有实际基础的。

    一般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和现实动物一样,没有改变,如耗牛,《山海经》里叫“旄牛”。《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描叙得很恰当。

    第二类,是由于当时的语法结构而出现问题,如何罗鱼。《山海经·北山经》记载:"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这个其实是上古没有“触手”这个词,结果把其说成“身”。其实很可能就是章鱼一类的物种。

    第三类,是已绝灭物种,或者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中国人视野的物种。这个最典型的是犰狳。《山海经·东山经·余峨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而现有犰狳生活在美洲,是在清朝才再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那么怎么可能在上古的《山海经》上被记载呢?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在上古中国人和它有过接触。到底是中国人到美洲还是犰狳到中国,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第四类,是现有物种的神化。当然也有可能是已绝灭种,例如九尾狐:《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很明显是对狐狸的神化。但李天飞老师考证其原型实为灵猫。

    综上所述,《山海经》的物种与现实中的有相似之处那很正常。毕竟这是古人对世界观察的结果。实际《山海经》只是中国浩如烟海的神话小说之一,在典籍中,除了《山海经》,还有《太平广记》、《三才图会》、《清稗类抄》等等,都记载了数不清的怪兽。但《山海经》是源头。总的来说,越接近现代,生物的描述越真实,可信。

    《山海经》中对生物的描写处处透露出原始的痕迹。这其实是一种对于生物的神话想象。这一点即使是现在还存在。例如:猫有九条命、狗来富、猫头鹰叫不祥等等。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说法越来越少。

    至于对于这些怪兽如何表现就见仁见智了,很多人就喜欢某种说不清楚,表达不出来的调调,真正你非要把它们和现实生物挂上钩来,可能很多人就不喜欢了。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山海经》当然是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的。

    《山海经》其书,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其中《山经》成书于战国,《海经》成书于西汉。而《山经》记载的奇珍异兽又特别多。这些奇珍异兽今天来看当然匪夷所思,但是却是当时流传的风俗传说,经过战国巫师们的搜集整理,所以就综合成了《山经》这样的文献。

    举个例子啊。《南山经》第一个动物“狌狌”,说它长得像猴子但有一双白耳朵,可以像人一样行走,人吃了它的肉就跑得快。那么,“狌狌”的原型似乎就是“猩猩”了,但也不完全一样,至少科学没有表明,吃猩猩的肉就跑得快吧,白耳朵好像也有点问题。而《海内南经》就又说它人面猪身、《海内经》则说它人面青兽,越传越离谱了。仅仅凭借狌狌的读音和长得像猴子,还真不能说就一定是今天的猩猩。

    所以,《山海经》的动物可能存在,但形象应该都经过了扭曲。因为远民的思维比较混沌,甚至不能区分人和动物,更不要说有多少动物学知识,一传十十传百,就非常容易失真。但我们要据此去还原其原型,则又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山海经》的动物特征和今天实际存在的,肯定不会完全一样,只是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至于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动物都真实存在,还正儿八经给出了考证,其实有很大的脑洞成分,当作乐子看看还好,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感谢阅读!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首先,山海经写于先秦时期。是古人用来主要记录地理人文的书,这从书名中不难看出。当然,地区的物产、“居民”、矿产则都有提及。

    上古,一般指的是史前时期(夏朝之前)。既然没有记录历史的典籍,那么上古时期的人文事物,都是“传说”。所以是否属实,无从查证。

    不过可以很明确的说,至少不全是假的。山海经中记录的山川,有许多如今还是在的,毕竟地形地貌的变化并不是很大。但是记录的一些生物,或者很多地方把它们神话了,称为最早的神,如今有许多已经绝迹了。可以说是灭绝了,或者有人说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毕竟没有化石的科学佐证。

    自然,有一些与记录相似(地点、模样)的鱼类、禽类还是存在的。当然,山海经中记载的吃了这些生物的“神用”,比如会勇敢的不得了,聪明的不得了,还有佩戴迷谷树枝就不会迷路了等等,虽然我没有试过,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不过我估计现在也没有了...

    你若是说这是山海经夸张的地方,可以。

    但是我个人更愿意相信,在远古的时候,这些记录都是真实的,只是如今年代纷乱,生灵多半都失了灵气。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古书《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旋龟,就是国龟鹰嘴龟。

    从前那么多怪兽、异兽都去哪里了?

    也许《山海经》中记载的的异兽怪物都是存在的,为什么会变怪物,只怪那个坑爹的配图的人。

    《山海经·南山经》: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

    杻阳山。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众多暗红色的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名称是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其实从以上的描述可以得出结论,古书《山海经》记载的异兽旋龟,其实就是国龟鹰嘴龟。

    鹰嘴龟是一个奇特的龟种,原生活于山区多石的浅溪中,目前自然界已濒临灭绝。

    鹰嘴龟又名鹰嘴龙尾龟,学名大头平胸龟,俗称鹰嘴龟,又叫英龟,龙尾麒麟龟,是一个奇特的龟种。

    鹰嘴龟的头大,呈三角形,头、四肢都不能缩入腹甲,背甲棕褐色。

    尾巴很长,个别已超过自身背甲的长度,尾上覆以环状短鳞片。

    鹰嘴龟是我国淡水龟中最特殊的一种。所以,此龟往往不被人所认识。

    其实,鹰嘴龟在我国古籍中记载甚多。

    《象山县志》载:“象山东起摄谭产鹤龟,其甲尺许,嘴如鹦鹉,尾行七八寸,鳞甲迥然。”

    《本草》载:“鹗龟生高山巖下,身扁头大,其中多元鱼,状如鱼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等等。

    《中次六经》:“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鳖尾,其音如判木。”

    《山海经》里记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并非完全出于想象,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许多都是有原形的。

    而那些没有找到原形的,很有可能是早都已经灭绝了。

    毕竟目前地球上每天仍有几十种物种在灭绝。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山海经》中记述的神奇动物中,很多当然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或者是神话传说的动物。但是,也有一些动物,应该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1、《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这种叫做“兕”的动物,实际上就是犀牛。

    2、《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这种“鹿蜀”是不是跟斑马非常像?也有人说,鹿蜀是狓,一种20世纪初才在非洲森林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

    3、《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这个狌狌显然就是猩猩了。

    4、《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体型像猪,有爪,擅掘土的狸力,不是土豚是什么?

    5、《山海经·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长着獠牙的猪,就是非洲疣猪。

    6、《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这个九尾狐应该只存在于“聊斋世界”吧,但古人所说的“九尾”,不是“九条尾巴”的意思,而是指尾有九节,所以又称“九节狐”,如清代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载,“有九节狐,其尾九节,肾即麝也。”尾有九节、又带香腺的动物是什么鬼?就是麝香猫。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这些异兽让读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和古人对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

    蠃[luǒ]鱼,一种长着鱼身,却有鸟翅膀的异兽,能发出像鸳鸯一样的鸟叫。它在哪里出现就会在哪里带来水灾。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山海经》所记载的蛮荒古兽。

    穷奇,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很有意思,穷奇看见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捕杀野兽馈赠。

    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冉遗鱼,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鵸鵌(qi tu)翼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讙 [huān],形状像一般的野猫,只长着一只眼睛却是三条尾巴,名称是讙,发出的声音好像能赛过一百种动物的鸣叫,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黄疸病。

    帝江,形貌像黄色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没有面目,他却知道唱歌跳舞。

    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名称是天狗,它发出的叫声与“榴榴”的读音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毕方:传说是树木的精灵,形貌与鸟相似,青色羽毛,只长着一只脚,不吃五谷。又传说是老父神,形状像鸟,一只脚,两只翅膀,常常衔着火到人家里去制造火灾。

    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祷过山,泿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虎蛟,形状像普通鱼的身子却拖着一条蛇的尾巴,脑袋如同鸳鸯鸟的头,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痈肿疾病,还可以医痔疮。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一个人的耳上穿挂着两条黄色蛇,手上握着两条黄色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衡量自己的体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光影,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了黄河水解渴,却不够喝,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还未到,便渴死在这里了。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04:19

    《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至今也尚未有定论。一说认为该书是“禹、伯益”所写。仅仅当做一种说法吧。另外一种论点是《山海经》,是春秋战国中期直至汉代楚国人或巴蜀人所写。

    严格来说,《山海经》是一本远古言奇地理小说。对于《山海经》的内容,象司马迁就直言,《山海经》的内容荒诞无稽,作史时不敢以它为参考 。现代鲁迅先生则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巫觋、方士之书”。历来不受重视。但是近代,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信息交流渠道增多,《山海经》越发被学者按受,认为《山海经》其实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更多人们通过与实物的对比,发现《山海经》中记述的动物很多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如:

    一、1.狌狌

    【所在】招摇山【原文】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狌狌说的极像是猩猩。形状像猿猴却有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又能如人一般直立行走。另外提及吃了此动物的肉可以使人行走得飞快(抛去有神话色彩的论断外)

    二、.旋龟

    【所在】宪翼水【原文】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旋龟,通体暗红色。形状很像龟,却有着鸟一样的头部,和蛇一样的尾巴。似乎讲得就是鹰嘴龟。

    三、赤鱬

    【所在】即翼泽【原文】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说赤鱬人面鱼身,叫声如鸳鸯。据说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得疥疮。似乎就是指的儒艮。

    四、.鴸

    【所在】柜山【原文】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鴸就是猫头鹰的古称。至今民间仍有将把猫头鹰称作“鹘鴸”的习俗。

    五、.彘

    【所在】浮玉山【原文】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一提到“彘”,就会想起被吕后制成“人彘”的戚夫人。彘,同豕、豚。特指猪类。

    六、

    原文: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 。 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 ,生驩头 。 驩头 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原文意思:长着鸟的嘴,生有翅膀,吃海中的鱼,凭借着翅膀行走。

    能想到的也只有企鹅了。

    七、

    原文: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外形大小像鲤鱼,长着鸟翅膀,斑白的花纹白白色的头,红色的嘴,经常游走于东海,在夜晚飞行,声音像鸾鸡,它的味道酸中带甜,吃了可以治癫狂病。文鳐鱼一出现天下就会大丰收

    大家想想看是否象极飞鱼。

    八、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 丹熏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翻成白话是:它的样子像老鼠,兔头(菟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虎),幼兽的身体,其声音像狗的吼叫。用自己的尾巴来飞,叫耳鼠。

    左看右看也似乎只有飞鼠相配了。

    九、

    原文: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翻成白话是:兕的形状就像是牛,通体青黑色,长着一只角

    犀牛,我估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它莫属了。

    十、

    《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翻成大白话是:形状如同牛,牛全身覆盖有毛。

    看来就是指的它了!

    不难看出,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动物有不少都是和现代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差别不大。也就是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看《山海经》这本古籍,很有可能会从其中寻探到远古时期的真实世界与自然。越发佩服先辈。为先辈鼓掌喝彩起来!

    该文仅表达个人观点。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谢!更多精彩请关注“恒实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