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苏德战争中,高加索战役德军有没有获胜的可能和机会?
感谢邀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81条回答。
其实高加索战役对于德军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苏联的主要石油来自于高加索地区巴库大油田。
如果高加索地区被苏军占领,苏联就失去了石油的主要来源,燃料供应陷入崩溃。
即便有美国不惜代价的石油援助,苏联军队战斗力也会大减,战争机器会出现重大问题。
但是,阿塞拜疆巴库油田位置特殊,就在里海岸边。即便德军占领北高加索地区,切断从巴库到莫斯科的石油运输线路,苏联还是可以通过里海将石油运输到对岸的中亚地区,一样可以维持石油运输。
所以,高加索战役必须占领阿塞拜疆的巴库。
但是,对于德军来说,占领巴库绝非容易的事情,难度很大。
第一,占领巴库的前提是侧后的稳定。
想要长期控制高加索地区,苏军要有效控制乌克兰,最好能够夺取斯大林格勒。
因为斯大林格勒距离亚速海只有400公里,苏军重兵集团如果盘踞在斯大林格勒,随时可能切断德军到高加索的后勤补给线。
那么,在高加索的德军不但无法进攻,甚至很可能被苏军包围歼灭,连撤退都不行。
但占领斯大林格勒绝非简单的事情,这里是苏联精心准备几十年的堡垒城市,又有水上交通和铁路,可以几乎无限的增援。
第二,高加索地区的易守难攻。
为什么沙俄帝国花费几百年,才征服了高加索地区?
这里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民族,比如格鲁吉亚已经够大了,今天人口也不过几百万人。
很简单,这里是易守难攻的山区。
大高加索山脉盘踞北部,山势陡峻,平均海拔3000米到4000米,4800米以上山峰高达15座。
在二战时期,这些山地也是天然的障碍。
有些山地不要说有苏军驻守,就算一个人没有,德军大部队想要翻越过去也不容易。
苏军1个连驻守1个山头,德军用1个营花费一二个星期也难以攻占。
在这种山地,进攻用的大型火炮难以运输到前线,飞机投弹受到山地影响,效果很差。
总之,二战的山地战都是非常难的。
同样道理,德军盘踞意大利北部山区,盟军久攻不克,直到柏林被占领,这里德军才宣布投降。
第三,如果不能歼灭苏军主要力量,占领高加索也没有意义。
其实,希特勒的战略一直都没有错。
苏德战争不是占领一城一地,也不是单纯占领巴库这些重要的地区,而是消灭苏军主力。
当年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却没有消灭俄军主力,结果还是被持久战击败。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主要是围歼苏军主力,初期也很成功。
然而从莫斯科会战开始,苏军学会利用坚固工事进行消耗战,一旦情况不对就有序突围的战略。
德军兵力不到苏军一半,经不起这种消耗战,实力越来越弱。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时,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
而苏军由于全民征召,总兵力大大超过希特勒的预计,一举猛增到800万规模。
更可怕的是,苏军还有强悍的补充能力。虽然表面上正规军只有800多万,但二战中苏军战斗阵亡和失踪约700万人,被俘约520万人,也就是说仅仅死亡和被俘的就有1200多万人。如果在加上受伤减员,苏军损失高达近2000万人。
2000万是什么概念?二战英国人口才4400万人。
第四,德军兵力有限。
德军攻打高加索主要是“A”集团军群,但加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只有16万人。
相反,防御高加索的苏军有12万规模,还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
开战后没多久,苏军就将南方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合并,兵力又大大增加。
作为防御一方,又是在山地作战,苏军防御力不弱。
更重要的是,高加索会战受到很多影响。
比如1942年7月底,德军被迫将坦克第4集团军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因而大大削弱了北高加索集团。
第五,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高加索战役几乎不可能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失败以后,苏军重兵集团等于卡在高加索补给线北方不远处。
这种情况下,高加索战役非常危险,应该放弃。
所以,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关联的,随着斯大林格勒的溃败,高加索也完了。
而希特勒此时又发现高加索的重要性,死撑着不撤军,连续进攻,最终引来了苏军超过100万大军,打成了最失败的山地消耗战。
可以说,高加索战役失利,主要是德军高层的战略失误。这也是苏德战争的缩影!
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场战争只能有一个主要目的,要不惜一切实现这个目的,而不能兼顾多个目的。
高加索战役失利,就是德军在歼灭苏军主力和夺取苏联重要能源基地这两个目标上,左摇右摆,犹犹豫豫的必然结果。
高加索战役实际结果表明仅靠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兵力不足以取得最终的胜利,无论是李斯特元帅还是后来的克莱斯特元帅都无法做到。德军要想获胜只能是投入更多的兵力。
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在克里木半岛的德军第11集团军直接跨过刻赤海峡加入到高加索的攻势中,从南面截断罗斯托夫苏军的退路,和顿河下游的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加第17集团军)一起夹击退入高加索的苏军主力。即便未能成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步兵集团军增援的A集团军群也足可以拿下高加索了。这种一开始就投入一个完整集团军要远远强于等德军进攻受阻后再派遣增援要有效的多,德军攻势将得以持续并加快进程,而苏军则来不及调集足够兵力应付,毕竟在高加索的苏军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其补给要从遥远的印度运来。
如果德军想更加快速的结束高加索的战事的话,那么除了投入第11集团军,还可以抽调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第4装甲集团军投入高加索的战役。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已经不可能,在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联合歼灭或者击溃顿河河曲部和伏尔加河连接地带的苏军后,第6集团军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直接进攻,而是在该的西南方向建立防线,左右分别延伸到顿河和伏尔加河,从而为高加索的德军提供掩护。这时第4装甲集团军也可以抽出来加入高加索的进攻,这样在高加索德军便拥有了2个装甲集团军和2个步兵集团军,这是现有进攻兵力的两倍,完全可以拿下高加索了。
无论如何德军都要保证这两个装甲集团军的集中使用,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尤其是假如德军该没有占领高加索,苏军便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了战略大反攻,这是德军要果断的收缩高加索方向的战线以恢复两个装甲集团军的机动,从而全力投入对斯大林格勒的反击中,待粉碎苏军的反攻后再重新发起高加索攻势。这样德军一直能占据主动,在哪一方向上都能集中兵力,而苏军反而处于劣势,因为从内地向高加索的联系已经被切断,向高加索运输兵力很困难,如此下来苏军将在两个方向上疲于奔命,最终失败。毕竟在野战中1942年的德军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苏德战争中,高加索战役德军有没有获胜的可能和机会?这个问题一要一分为二地看,从当时德军进攻的效果来看,A集团军群在8月9日就占领了苏军的玛依科普、克拉斯诺达尔和格罗兹尼油田,虽然苏军提前破坏了油田,但从战役目标来讲,克莱斯特还是完成了既定目标。但此时,由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回防,导致A集团军群失去了侧翼保护,如果继续进攻的话,德军有扩大战果的可能,但同时又面临苏军切断后路的担忧,这才是A集团军群选择后撤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只有三天而不是一周呢?这要从德军展开蓝色方案计划说起。1942年初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失利后,于5月12日打赢了哈尔科夫战役,迫使苏军在沃罗涅日和斯大林格勒一带重新部署防御,而此时德军已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B集团军群负责进攻斯大林格勒,A集团军群负责进攻高加索。
这次联合行动是由B集团军群于6月28日率先打响的,到7月初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齐头并进已经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胜利就在眼前,但7月13日,德军统帅部突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使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只有第6集团军一支部队和几个战斗力比较差的仆从国集团军。
而在此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防线并未建立起来,从史料上看,斯大林格勒可以算作一座没有设防的空城,如果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同时进攻,不下三天肯定拿下城池,但由于霍特的南下,7月17日苏军开始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集结部队,德军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进攻机会。
是德军没有发现苏军的防御漏洞吗?也不是的,在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之前,B集团军群总指挥博克元帅就因统帅部分兵南下的策略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被解职,如果按他的思路,趁苏军防御战线还未建立起来,迅速进攻一定会拿下斯城。但统帅部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1941年冬天,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罗斯托夫就吃了苏军的亏,如果B集团军群重点进攻斯城,A集团军群的侧翼就失去了保护,派4装南下也有两个意图,一个是支援1装进攻高加索,一个是提供侧翼保护并择机歼灭罗斯托夫地区的苏军。
从这个层面讲,虽然分兵进攻是个失误,但当时德军的进攻能力摆在那里,A、B两个战斗群打得都很顺手,德军统帅部也是看到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进展太顺,让4装南下还是想扩大战果加快南线进度,可他们没有考虑如果使用最少的时间先拿下斯大林格勒,将对整个东线作战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从A集团军群的进攻成果来看,在4装南下提供侧翼保护以后,A集团军群的进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到8月9日,德军组建的15000人的资源旅就占领了苏军的三座油田,虽然苏军破坏了油田,但还是留了余地,因为斯大林下了命令,为苏军收复油田留了后手。经过资源旅专家和工人的紧张修复,德军仍然修复了一些油井,但产油量比较低,每天差不多可以产出10吨石油,但提炼和生产成品油需要时间,但不管怎么说,德军拿到了石油,暂时可以缓解战场补给。
但此时,德军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高加索的地形非常复杂,并不适合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进攻,苏军又加强了高加索方面军的指挥,除了陆军还有海军及空军的配合防御,而德军仅有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两支部队,客观上讲,装甲部队在高加索发挥不了作用,这就给克莱斯特的进攻带来麻烦。
而更大的问题就是第4装甲集团军回防以后,在A集团军群的后方和侧翼出现了空档,而这个空档直到11月20日曼施坦因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才得到重点关注,所以,在8月到11月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实际上并没有使出全力进攻,多数兵力是用在防御后路被苏军切断方面。
因此,从这个层面讲,如果克莱斯特不担忧后路,全力支援第17集团军进攻高加索,就当时的作战能力,德军是有完全占领高加索的可能,因为德军离苏军最大的石油中心也才不到40公里了。
前面讲了,1942年7月中下旬,是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最好时机,因第4装甲集团军的南下错失战机,而第6集团军孤军突进又迫使德军打了一场本不应该扩大战场的消耗战和持久战。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不管是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是进攻高加索,A、B两个战斗群之间通道的安全一直是德军最关心的问题,组建顿河集团军群的目的之一是这里,克莱斯特不敢向高加索纵深进攻的担心也在于此。
实际上,在9月份保卢斯占领90%斯大林格勒城池以后,德军是有能力继续向高加索发动进一步进攻的,虽然苏军接连发起了多次反击,但从战斗力上看,德军的作战还是占了上风,而此时,德军还有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那就是命令防守克里木半岛的第11集团军进驻罗斯托夫,或者加固A集团军群的侧翼,只是在接连解除多个高级指挥官职务后,再也没有人敢以身试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了。
从上面分析看出,蓝色方案行动如果按既定计划是有成功把握的,可惜德军统帅部不断改变初衷,前线指挥官也失去了进攻主动性,导致多数时间消耗在观望和犹豫不决中。如果9月份把第6集团军撤出斯大林格勒用于侧翼防御,将第4装甲集团军重新部署南下,完全打败高加索方面军是有把握的,但德军统帅部野心太大,丝毫不能放弃已经占领的阵地,这么个打法就给苏军采取灵活作战提供了条件,就连曼施坦因救援保卢斯的冬季风暴行动,也因重点放在侧翼通道的保护而中途而废,更别说其它作战方向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事实求是说,二战时期的高加索战役德国军队是可以胜利的。
德国与苏联的战争是两个民族的生死大搏斗,可是德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及时进入战争状态,没有举国一切为了前线,竟然白白养活四百万苏联俘虏兵,养活无数苏联平民,莫斯科战役前,德国军队不阻拦苏联平民跑回苏联占领区,造成苏联军队后备有人,如果当时苏联只是凭着荒凉了西伯利亚很少的人们,根本无法组织新的军队抗衡德国军队的。
历史上蒙古骑兵攻占俄罗斯全国的兵力不过三十几万人,靠的就是屠杀,蒙古大军统治俄罗斯二百多年也是靠的是屠杀一切反抗势力。
德国军队很奇怪的攻占城市,而不是抢劫后摧毁苏联城市,幻想攻占斯大林格勒,而不是抢劫后摧毁这个城市,所谓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搏斗,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消灭另一个阶级或民族的暴烈的行动!如果德国军队战线背后是无人区,就没有后顾之忧,没有负担,就是苏联军队反攻也没有基地,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
所以如果德国军队是摧毁对方经济基础,屠杀对方军民,德国军队完全可以轻松战胜苏联军队的。
德国没有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高加索战役就没必要展开。相反,占领了斯大林格勒以及相邻地区后,建立纵深200-500公里左右防御阵地后,才能开始高加索战役。实际上俺建议在基辅会战胜利后,取消台风行动,立即开始斯大林格勒会战才是正理。莫斯科战役完全没必要展开
讨论如果的话题没有意义,历史往往都是马后炮,而人往往不吸取历史教训,就像你母亲让你不要嫁哪个渣男,但是你当时根本听不进去,你母亲肯定有着丰富的历史教训,所以告诫我们,这和历史一样,首先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这是很无聊的问题,其次我们总结出教训,比不总结强,那么讨论就应该放在总结失败原因,万一后辈有一个吸教训的人呢。
很直白的说没有,苏军此时的战术主心是存人失地,收拢拳头在反击。
8人回答
宠来也
2021-12-16 20:43:47感谢邀请!
二战时苏德在高加索地区的战役中,德军是基本上没有获胜的机会和希望的。原因是:德军在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同时采取攻势,兵力不足,供应困难。正如毛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所说的那样.“5个月的战争,使德军既没有打进高加索油田,也没有打下斯大林格勒,迫使希特勒屯兵于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损失甚大,陷于僵局。”高加索是前苏联的富饶农业区,又是一个燃料动力基地,当时拥有全苏石油开釆量的86.5℅,巴库油田的采油量几乎占前苏联全部采油量的75℅。高加索的地理位置也具有战略意义,前苏联经由高加索以及黑海和里海各港口与国外保持联系。德军1942年夏季的作战计划是:夺占包括高加索在内的前苏联南方重要经济区。高加索防御战中,苏军展开在32O至100O公里宽,40O至800公里纵深的广阔地带内,苏德双方在这里投入了大量兵力。高加索防御与斯大林格勘方向的作战紧密联系,互相影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英勇作战,迫使德军不断将高加索方向的兵力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1942年7月25日至12月31日,为高加索会战的防御阶段。经过5个多月的激战,苏军终于将德军阻止在高加索山前地带和捷列克河畔,使德军占领高加索的企图未能得逞,反而损失了10万多人。
由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的胜利,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急剧变化,为苏军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因此,1943年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南翼展开进攻,在顿巴斯和罗斯托夫方向扩大战果,粉碎德军“顿河”、“B”、“A"3个集团军群。同时计划在西北和西方向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1943年是苏德战争进程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苏军在列宁格勒到高加索山前的广阔战线转入了反攻,苏军在高加索的反攻从1943年1月1日开始,至10月9日结束,先后实施了罗斯托夫进攻战役和克拉斯诺达尔进攻战役,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如上所述,高加索会战是与斯大林格勒会战同时进行的,两个会战互相配合,相互影响。在高加索反攻中,苏军转战近800公里,收复了约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德军损失28.1万人、坦克1358辆、火炮和迫击炮7000余门、飞机2000架。所以德军在高加索的战役中是再也沒有机会翻盘了。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43:47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81条回答。
其实高加索战役对于德军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苏联的主要石油来自于高加索地区巴库大油田。
如果高加索地区被苏军占领,苏联就失去了石油的主要来源,燃料供应陷入崩溃。
即便有美国不惜代价的石油援助,苏联军队战斗力也会大减,战争机器会出现重大问题。
但是,阿塞拜疆巴库油田位置特殊,就在里海岸边。即便德军占领北高加索地区,切断从巴库到莫斯科的石油运输线路,苏联还是可以通过里海将石油运输到对岸的中亚地区,一样可以维持石油运输。
所以,高加索战役必须占领阿塞拜疆的巴库。
但是,对于德军来说,占领巴库绝非容易的事情,难度很大。
第一,占领巴库的前提是侧后的稳定。
想要长期控制高加索地区,苏军要有效控制乌克兰,最好能够夺取斯大林格勒。
因为斯大林格勒距离亚速海只有400公里,苏军重兵集团如果盘踞在斯大林格勒,随时可能切断德军到高加索的后勤补给线。
那么,在高加索的德军不但无法进攻,甚至很可能被苏军包围歼灭,连撤退都不行。
但占领斯大林格勒绝非简单的事情,这里是苏联精心准备几十年的堡垒城市,又有水上交通和铁路,可以几乎无限的增援。
第二,高加索地区的易守难攻。
为什么沙俄帝国花费几百年,才征服了高加索地区?
这里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民族,比如格鲁吉亚已经够大了,今天人口也不过几百万人。
很简单,这里是易守难攻的山区。
大高加索山脉盘踞北部,山势陡峻,平均海拔3000米到4000米,4800米以上山峰高达15座。
在二战时期,这些山地也是天然的障碍。
有些山地不要说有苏军驻守,就算一个人没有,德军大部队想要翻越过去也不容易。
苏军1个连驻守1个山头,德军用1个营花费一二个星期也难以攻占。
在这种山地,进攻用的大型火炮难以运输到前线,飞机投弹受到山地影响,效果很差。
总之,二战的山地战都是非常难的。
同样道理,德军盘踞意大利北部山区,盟军久攻不克,直到柏林被占领,这里德军才宣布投降。
第三,如果不能歼灭苏军主要力量,占领高加索也没有意义。
其实,希特勒的战略一直都没有错。
苏德战争不是占领一城一地,也不是单纯占领巴库这些重要的地区,而是消灭苏军主力。
当年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却没有消灭俄军主力,结果还是被持久战击败。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主要是围歼苏军主力,初期也很成功。
然而从莫斯科会战开始,苏军学会利用坚固工事进行消耗战,一旦情况不对就有序突围的战略。
德军兵力不到苏军一半,经不起这种消耗战,实力越来越弱。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时,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
而苏军由于全民征召,总兵力大大超过希特勒的预计,一举猛增到800万规模。
更可怕的是,苏军还有强悍的补充能力。虽然表面上正规军只有800多万,但二战中苏军战斗阵亡和失踪约700万人,被俘约520万人,也就是说仅仅死亡和被俘的就有1200多万人。如果在加上受伤减员,苏军损失高达近2000万人。
2000万是什么概念?二战英国人口才4400万人。
第四,德军兵力有限。
德军攻打高加索主要是“A”集团军群,但加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只有16万人。
相反,防御高加索的苏军有12万规模,还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
开战后没多久,苏军就将南方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合并,兵力又大大增加。
作为防御一方,又是在山地作战,苏军防御力不弱。
更重要的是,高加索会战受到很多影响。
比如1942年7月底,德军被迫将坦克第4集团军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因而大大削弱了北高加索集团。
第五,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高加索战役几乎不可能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失败以后,苏军重兵集团等于卡在高加索补给线北方不远处。
这种情况下,高加索战役非常危险,应该放弃。
所以,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关联的,随着斯大林格勒的溃败,高加索也完了。
而希特勒此时又发现高加索的重要性,死撑着不撤军,连续进攻,最终引来了苏军超过100万大军,打成了最失败的山地消耗战。
可以说,高加索战役失利,主要是德军高层的战略失误。这也是苏德战争的缩影!
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场战争只能有一个主要目的,要不惜一切实现这个目的,而不能兼顾多个目的。
高加索战役失利,就是德军在歼灭苏军主力和夺取苏联重要能源基地这两个目标上,左摇右摆,犹犹豫豫的必然结果。
宠来也
2021-12-16 20:43:47高加索战役实际结果表明仅靠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兵力不足以取得最终的胜利,无论是李斯特元帅还是后来的克莱斯特元帅都无法做到。德军要想获胜只能是投入更多的兵力。
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在克里木半岛的德军第11集团军直接跨过刻赤海峡加入到高加索的攻势中,从南面截断罗斯托夫苏军的退路,和顿河下游的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加第17集团军)一起夹击退入高加索的苏军主力。即便未能成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步兵集团军增援的A集团军群也足可以拿下高加索了。这种一开始就投入一个完整集团军要远远强于等德军进攻受阻后再派遣增援要有效的多,德军攻势将得以持续并加快进程,而苏军则来不及调集足够兵力应付,毕竟在高加索的苏军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其补给要从遥远的印度运来。
如果德军想更加快速的结束高加索的战事的话,那么除了投入第11集团军,还可以抽调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第4装甲集团军投入高加索的战役。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已经不可能,在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联合歼灭或者击溃顿河河曲部和伏尔加河连接地带的苏军后,第6集团军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直接进攻,而是在该的西南方向建立防线,左右分别延伸到顿河和伏尔加河,从而为高加索的德军提供掩护。这时第4装甲集团军也可以抽出来加入高加索的进攻,这样在高加索德军便拥有了2个装甲集团军和2个步兵集团军,这是现有进攻兵力的两倍,完全可以拿下高加索了。
无论如何德军都要保证这两个装甲集团军的集中使用,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尤其是假如德军该没有占领高加索,苏军便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了战略大反攻,这是德军要果断的收缩高加索方向的战线以恢复两个装甲集团军的机动,从而全力投入对斯大林格勒的反击中,待粉碎苏军的反攻后再重新发起高加索攻势。这样德军一直能占据主动,在哪一方向上都能集中兵力,而苏军反而处于劣势,因为从内地向高加索的联系已经被切断,向高加索运输兵力很困难,如此下来苏军将在两个方向上疲于奔命,最终失败。毕竟在野战中1942年的德军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43:47苏德战争中,高加索战役德军有没有获胜的可能和机会?这个问题一要一分为二地看,从当时德军进攻的效果来看,A集团军群在8月9日就占领了苏军的玛依科普、克拉斯诺达尔和格罗兹尼油田,虽然苏军提前破坏了油田,但从战役目标来讲,克莱斯特还是完成了既定目标。但此时,由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回防,导致A集团军群失去了侧翼保护,如果继续进攻的话,德军有扩大战果的可能,但同时又面临苏军切断后路的担忧,这才是A集团军群选择后撤的重要原因。
首先,占领斯大林格勒,德军失去了宝贵的三天时间。
为什么只有三天而不是一周呢?这要从德军展开蓝色方案计划说起。1942年初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失利后,于5月12日打赢了哈尔科夫战役,迫使苏军在沃罗涅日和斯大林格勒一带重新部署防御,而此时德军已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B集团军群负责进攻斯大林格勒,A集团军群负责进攻高加索。
这次联合行动是由B集团军群于6月28日率先打响的,到7月初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齐头并进已经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胜利就在眼前,但7月13日,德军统帅部突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使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只有第6集团军一支部队和几个战斗力比较差的仆从国集团军。
而在此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防线并未建立起来,从史料上看,斯大林格勒可以算作一座没有设防的空城,如果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同时进攻,不下三天肯定拿下城池,但由于霍特的南下,7月17日苏军开始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集结部队,德军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进攻机会。
是德军没有发现苏军的防御漏洞吗?也不是的,在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之前,B集团军群总指挥博克元帅就因统帅部分兵南下的策略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被解职,如果按他的思路,趁苏军防御战线还未建立起来,迅速进攻一定会拿下斯城。但统帅部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1941年冬天,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罗斯托夫就吃了苏军的亏,如果B集团军群重点进攻斯城,A集团军群的侧翼就失去了保护,派4装南下也有两个意图,一个是支援1装进攻高加索,一个是提供侧翼保护并择机歼灭罗斯托夫地区的苏军。
从这个层面讲,虽然分兵进攻是个失误,但当时德军的进攻能力摆在那里,A、B两个战斗群打得都很顺手,德军统帅部也是看到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进展太顺,让4装南下还是想扩大战果加快南线进度,可他们没有考虑如果使用最少的时间先拿下斯大林格勒,将对整个东线作战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其次,第4装甲集团军的南下和北上并没有错,占领高加索克莱斯特顾虑太多。
从A集团军群的进攻成果来看,在4装南下提供侧翼保护以后,A集团军群的进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到8月9日,德军组建的15000人的资源旅就占领了苏军的三座油田,虽然苏军破坏了油田,但还是留了余地,因为斯大林下了命令,为苏军收复油田留了后手。经过资源旅专家和工人的紧张修复,德军仍然修复了一些油井,但产油量比较低,每天差不多可以产出10吨石油,但提炼和生产成品油需要时间,但不管怎么说,德军拿到了石油,暂时可以缓解战场补给。
但此时,德军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高加索的地形非常复杂,并不适合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进攻,苏军又加强了高加索方面军的指挥,除了陆军还有海军及空军的配合防御,而德军仅有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两支部队,客观上讲,装甲部队在高加索发挥不了作用,这就给克莱斯特的进攻带来麻烦。
而更大的问题就是第4装甲集团军回防以后,在A集团军群的后方和侧翼出现了空档,而这个空档直到11月20日曼施坦因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才得到重点关注,所以,在8月到11月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实际上并没有使出全力进攻,多数兵力是用在防御后路被苏军切断方面。
因此,从这个层面讲,如果克莱斯特不担忧后路,全力支援第17集团军进攻高加索,就当时的作战能力,德军是有完全占领高加索的可能,因为德军离苏军最大的石油中心也才不到40公里了。
再次,蓝色方案行动,德军重点放在兼顾结合部上,导致两头皆输。
前面讲了,1942年7月中下旬,是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最好时机,因第4装甲集团军的南下错失战机,而第6集团军孤军突进又迫使德军打了一场本不应该扩大战场的消耗战和持久战。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不管是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是进攻高加索,A、B两个战斗群之间通道的安全一直是德军最关心的问题,组建顿河集团军群的目的之一是这里,克莱斯特不敢向高加索纵深进攻的担心也在于此。
实际上,在9月份保卢斯占领90%斯大林格勒城池以后,德军是有能力继续向高加索发动进一步进攻的,虽然苏军接连发起了多次反击,但从战斗力上看,德军的作战还是占了上风,而此时,德军还有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那就是命令防守克里木半岛的第11集团军进驻罗斯托夫,或者加固A集团军群的侧翼,只是在接连解除多个高级指挥官职务后,再也没有人敢以身试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了。
从上面分析看出,蓝色方案行动如果按既定计划是有成功把握的,可惜德军统帅部不断改变初衷,前线指挥官也失去了进攻主动性,导致多数时间消耗在观望和犹豫不决中。如果9月份把第6集团军撤出斯大林格勒用于侧翼防御,将第4装甲集团军重新部署南下,完全打败高加索方面军是有把握的,但德军统帅部野心太大,丝毫不能放弃已经占领的阵地,这么个打法就给苏军采取灵活作战提供了条件,就连曼施坦因救援保卢斯的冬季风暴行动,也因重点放在侧翼通道的保护而中途而废,更别说其它作战方向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43:47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事实求是说,二战时期的高加索战役德国军队是可以胜利的。
德国与苏联的战争是两个民族的生死大搏斗,可是德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及时进入战争状态,没有举国一切为了前线,竟然白白养活四百万苏联俘虏兵,养活无数苏联平民,莫斯科战役前,德国军队不阻拦苏联平民跑回苏联占领区,造成苏联军队后备有人,如果当时苏联只是凭着荒凉了西伯利亚很少的人们,根本无法组织新的军队抗衡德国军队的。
历史上蒙古骑兵攻占俄罗斯全国的兵力不过三十几万人,靠的就是屠杀,蒙古大军统治俄罗斯二百多年也是靠的是屠杀一切反抗势力。
德国军队很奇怪的攻占城市,而不是抢劫后摧毁苏联城市,幻想攻占斯大林格勒,而不是抢劫后摧毁这个城市,所谓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搏斗,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消灭另一个阶级或民族的暴烈的行动!如果德国军队战线背后是无人区,就没有后顾之忧,没有负担,就是苏联军队反攻也没有基地,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
所以如果德国军队是摧毁对方经济基础,屠杀对方军民,德国军队完全可以轻松战胜苏联军队的。
匿名网友
2021-12-16 20:43:47德国没有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高加索战役就没必要展开。相反,占领了斯大林格勒以及相邻地区后,建立纵深200-500公里左右防御阵地后,才能开始高加索战役。实际上俺建议在基辅会战胜利后,取消台风行动,立即开始斯大林格勒会战才是正理。莫斯科战役完全没必要展开
宠来也
2021-12-16 20:43:47讨论如果的话题没有意义,历史往往都是马后炮,而人往往不吸取历史教训,就像你母亲让你不要嫁哪个渣男,但是你当时根本听不进去,你母亲肯定有着丰富的历史教训,所以告诫我们,这和历史一样,首先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这是很无聊的问题,其次我们总结出教训,比不总结强,那么讨论就应该放在总结失败原因,万一后辈有一个吸教训的人呢。
宠来也
2021-12-16 20:43:47很直白的说没有,苏军此时的战术主心是存人失地,收拢拳头在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