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请稍候...
Preloader
  • 【公益】愿天下宝贝都能有幸福的家
  • v:irenyuwang

Office Address

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Phone Number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Email Address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img

电影《刺杀希特勒》的一个隐晦细节:为什么施陶芬伯格上校打电话能获准通过第三岗亭?

img
提问者

匿名网友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刺杀希特勒”中,有一个非常隐晦的细节:实施爆炸之后,施陶芬伯格上校想迅速逃离“狼穴”,但是,先是在第二岗亭被拦截了,上校打了一个假电话,实际上就是假装给卫队营长打一个电话而已,然后,上校就声称自己已经获准通过,骗过了第二岗亭的值班中尉,成功地过了第二关。但是,在过第三岗亭时,就出了问题,正当上校企图故伎重演时,第三岗亭的值班少尉根本不吃这一套,亲自给卫队营长打电话核实。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上校再一次获准通过。在电影中,当时,连施陶芬伯格上校的副官都感到迷惑不解。这里面有什么隐情?有什么故事吗?

10人回答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1:55:52

    透过细节看历史

    (临时客)

    实际上,电影“刺杀希特勒”里的这个细节,是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只不过,在电影里未被明确地演绎出来而已。被隐藏的真实情况是:希特勒的警卫营营长(或者说卫队营长)冯•莫伦道夫上尉也是密谋集团的一分子,这位上尉与施陶芬伯格上校一样,也是一位贵族、同样也是一位伯爵。这个细节,在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是有所描述的。

    在动手之前,冯•施陶芬伯格上校已经事先与冯•莫伦道夫上尉达成了默契,在上校驱车逃离“狼穴”的警卫岗亭时,莫伦道夫上尉会尽力予以配合,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上校是不会直接给卫队营长打电话的,这就是为什么上校在通过第二岗亭之时,打的是假电话,谎称获准通过,蒙骗过关。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事后,莫伦道夫上尉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坚称:自己毫不知情,是上校自己打了假电话,自说自话,自己批准自己离开的,就可以避免莫伦道夫暴露身份。但是,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莫伦道夫上尉还是会亲口批准上校离开的,这就是为什么第三岗亭的少尉打电话核实的时候,上尉会亲口予以证实,允许上校离开。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极端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当事的双方知情,且有高度的默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连施陶芬伯格上校的副官都蒙在鼓里?但是,这个第三岗亭少尉的精细举动,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事后,冯•莫伦道夫上尉也暴露了身份,被盖世太保逮捕,当成密谋分子的一员处决了。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1:55:52

    当时有很多人暗地里帮老史,他想干的事情在WH中很多人是有耳风的,只不过自保不敢明确站出来,另外总参谋部那帮人都是人精知道暗流,看到他真正行动了当然会祝一臂之力。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1:55:52

    刺杀希特勒有很多德军高层军官参与,接电话那个人就是其中之一。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1:55:52

    下面这段话是引自“老探戈”2009年的影评。我觉得说得有点道理。历史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记录历史的人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读历史的人有自己的见解。看起来同样的历史事件,可能当事人要做的,要表达的都是非我们能理解和了解的。

    1944年7月20日,位于德国拉斯滕堡希特勒的元首大本营——“狼穴”里发出了一声爆炸巨响,这就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实施的著名的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很多人把这次行动看作是一次正义行动,看作是德国人民反抗纳粹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其实,史学界对这次行动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褒贬不一。英国的二战首相丘吉尔先生甚至评价这次行动是“狗咬狗”。

    我是一个二战历史的爱好者,从我接触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种种描述看,我比较倾向于丘吉尔的观点。我认为,以施陶芬贝格上校为代表的一群德国人之所以要刺杀希特勒,其实并非是想通过刺杀希特勒来结束其发动的战争,而是要从希特勒手中挽救德国当时已经不可避免的败局。因为受到这次事件牵连被处以绞刑的纳粹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的一段话,可以为我的这个观点做一个旁证,——他说,“我觉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遭受失败,无疑是个灾难;但如果希特勒获胜,那将是更大的灾难……”,而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德国军人的想法。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的个人看法。对于历史真相的揭示,最终还要依靠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史料的支持。只是,历史往往没有真相。

    布莱恩·辛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瓦尔基里Valkyrie》,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而且,很显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歌颂施陶芬贝格上校等德国军官的美化或者修正之作。当然,可以原谅的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种好莱坞式的设计无疑可以让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也可以让电影变得悲壮、好看,而且也让广大观众看得不那么累,——毕竟大家花钱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非沉重地思考点儿什么。

    所谓“瓦尔基里行动”,本来是一个镇压德军内部骚乱的应急行动计划,但其实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以此为幌子,实施的一次暗杀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的行动。瓦尔基里,是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运之神。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经写过一部歌剧《Die Walküre》,译作“女武神”或“英魂传唤使”,是其四部曲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第二部;其中那段著名的序曲“飞翔的女武神”,脍炙人口,在影片中,这段音乐在施陶芬贝格上校家里的唱机上播放过,也是他命名该计划的灵感所在。众所周知,瓦格纳是希特勒推崇的音乐家,在影片中,当希特勒签署这项行动计划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了解瓦格纳,就不会懂得瓦尔基里”。

    于是,《瓦尔基里》这个片名也因此变得意味深长。我今天逛街的时候路过一间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正在上映,片名翻译成了《行动目标希特勒》;我所买的D碟上,汉译名字是“刺杀希特勒”。老实说,这两个含义片名,都没有原名“瓦尔基里”精彩和富含寓意,之所以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原因无非是文化差异,毕竟中国的大多数观众看见“瓦尔基里”这个名字基本上会一头雾水,反倒不如“刺杀希特勒”来的直接。

    对于这类电影,我的兴趣其实不大,与其看这样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反倒不如去读两段相关历史记录。但人总是这样,我就是想看看拍过《X-men》这样电影的布莱恩·辛格能把这样的题材搞成啥样儿,也想看看阿汤哥究竟怎样演绎这样一个历史真实版的Mission impossible。结论是,好莱坞实在不适合搞这种题材,这故事如果让德国人自己拍,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而这部《瓦尔基里》,除了阿汤靓、军服帅之外,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导演很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意图,亦即把施陶芬贝格上校正义化、悲壮化,与该事件相关的一些深层次的历史因素基本上被剔除干净,一切都停留于肤浅的表面,更像是一部传奇剧,而非历史剧。甚至连人物都不曾深入刻划,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戏”,而且故事的框架太紧,以至于人物都成了故事的匆匆过客,即便是主角阿汤哥也没有很出彩的戏,于是,就像那三部《Mission impossible》中一样,阿汤只是个明星,只是个招牌,而非演员或者人物。而我更喜欢的,是《雨人》和《大开眼界》里的阿汤,因为那人物身上有戏。

    指望电影给你历史的真相,当然是不靠谱儿的,即便是当年苏联拍的那些篇幅巨大、场面恢宏的二战历史电影,也是有其立场、角度和篡改的。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其主要功能还是娱乐大众,如果真的把电影拍成历史典籍,估计也没人捧场。而历史,又偏偏是这么个往往没有真相的玩意儿。至于施陶芬贝格上校究竟是英雄还是“狗咬狗”,其实不必太在乎,毕竟刺杀往往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毕竟他的刺杀失败了,而历史又往往不能使用“假如”来设想。就是这样。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1:55:52

    为什么卫队营长会放行?

    因为山雨欲来风满楼,每一次政,变开始,都需要选择站队来确保自己与身家老少的安全。

    又无可否认能坐到营长高位的人,情商智商肯定比我们高而且反应更快,暗潮汹涌,风言风语,还有战败如何善了,相信每个也做过沙盘推演。

    他如果听到会议室的巨响,十有八九是希特勒死了,巨变开始,他选择赌一把,放过匆匆忙忙跑路的人。显然,这是一次风险投机。

    叛逆是来者不善,会有接二连三的接盘准备,而指挥官一无所知肯定被碾压,所以他偏向包庇。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1:55:52

    我个人认为,第三个接电话的人可能考虑到他已经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和第二个关卡,说明他的到来是被认可的。如果拒绝的话,就是否定了前面两个关卡的认可,所以第三个关卡确认的官员给予通过,这是合乎逻辑的判断。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1:55:52

    如果他不走,愿意同归于尽就可以成功。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1:55:52

    有同伙安排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1:55:52

    可能是带有军令,所以一路上军官不严查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1:55:52

    电影和各种传说众说纷纭,按《盖世太保》这本书就根本没这细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