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先不要进攻莫斯科,先去进攻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地区,列宁格勒和库尔斯克这几座城市,结果会不会好一些?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所计划的利用一场“闪电式”进攻在短时间内歼灭苏军并迫使苏联投降的战略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彻底的错误,德军最高统帅部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和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靠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并不能彻底解决苏联以及它的军队,至少需要几次这样的大规模进攻,用2到3个夏季进行数次的大会战,一步步的占领苏联重要的战略要点,最终让苏联失去战争潜力。
那么到底占领哪里才能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呢?显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断苏联大部分的石油补给,使苏联军队彻底失去机动力,而高加索的石油产量占到苏联总产量的90%。另外在通往高加索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是一片辽阔的农业、工业和矿业区域,这些再加上高加索的油田和库班的农业区几乎可以决定苏联的战争经济能力,所以德军要想真正打败苏联,这些地方是必须要占领的。
但是直接以高加索为进攻主要目标在军事上又存在的巨大的风险,那就是高加索距离德国实在是太远了,几乎是距离莫斯科的两倍,在没有歼灭苏军主力前就如此深入苏联的大后方,其暴露的左翼掩护问题是致命的。所以在进军高加索前,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歼灭苏军主力,通过一系列的战术消灭来削弱苏军的力量,然后再做深入的进攻。因为苏军的动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不能通过一系列的战术进攻来消灭苏军,那么苏军的实力会增长到惊人的地步最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1941年德军的战略目标仍旧要放在莫斯科方向上,利用苏军极力保卫这个政治中心、工业中心、交通中心的思想,歼灭不断投入到这个方向上的苏军主力,以取得下一年度的军事优势,或者即使未能达成歼灭目的也要通过占领莫斯科这个交通枢纽来削弱苏联军队的机动能力,这样广阔的空间将从苏联的盟友变为可怕的敌人。这样在1942年的攻势中德军就可以选择乌克兰、顿涅茨盆地以及高加索这些重要的战争经济目标,从而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的基础。没有了莫斯科,那些从内地增援的部队和从北极过来的英美援助物资将无法及时的运往南部地区,在南翼的苏军将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而德军却可以集中力量用于南翼的决战上,取得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
德军对苏联的进攻计划要分两步走,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莫斯科、列宁格勒为首要目标,南翼则以掩护中路的进攻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的作战则转向了南方,南翼德军在正面进攻,中路的德军则以莫斯科为前进基地转向南方进军斯大林格勒,切断南方苏军的退路,待歼灭南翼苏军后,全力进军高加索,占领那里的油田。
谢谢邀请!其实希特勒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也是主张首先攻打斯大林格勒,夺取乌克兰的粮仓、顿巴斯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但是与德军的高级将领有分歧,德军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进攻莫斯科。于是希特勒与这些高级将领达成一致意见:分三个集团军按指定的地区进攻苏联。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率领29个师,在1000多架飞机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直奔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率领51个师,在16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出发,进攻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率领63个师,在1400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入乌克兰,拿下基辅,夺取顿巴斯,直接攻入高加索地区。
从兵力分布来看,德军在南方集团军群还是配备了重兵力,说明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基辅和高加索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即使德军一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因为希特勒对苏德战争有三个误判:一、对苏联兵力的误判。德军估计苏军大约在200个师,战争爆发后查明有番号的就有360个师,这还不包括民兵组成的游击队。而且消灭多少师会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二、对苏军战斗力和抵抗意志的误判。苏联大军入侵芬兰被打的丢盔掉甲之后,再加上大清洗,苏军三分之二的军官被清除。希特勒以为苏军会不堪一击。德军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越往纵深推进,苏军的抵抗力越强,尤其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三、对苏联的气候和道路的误判。苏联的秋季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在进攻莫斯科时,装甲部队深陷泥泞之中,不得不用马把坦克拖出,而苏联又是地域广阔,大大延迟了进攻时间。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的傲慢和自信,在占领欧洲尤其打败法国之后,希特勒对德军的“闪电战”极其自信,认为进攻苏联在三个月内就可以占领全境。也就是说从1941年6月22日到冬季来临之前就可以打败苏军,以至于都没有给德军准备冬季的服装和装备,出现了润滑油和汽油结冻和枪炮不能正常开火的局面。而苏军却能行动自如。德国500多万大军,从三路进攻苏联一开始才把苏军打得溃不成军,当时斯大林被希特勒蒙蔽,苏军毫无准备。如果德军从一线即高加索线,或者两线即列宁格勒线进攻,虽然可能推进速度较快,但是苏军就完全有准备的时间,就有可能放弃一线,重点对付另一线,苏军的效果能好一些。其实德军失败并不在于高加索的石油和斯大林格勒周转站问题,而在于苏德战争爆发,世界上形成了反法西斯和法西斯的战争。就像美国利用《租借法案》从各方面给苏联大量的援助,对苏联打败德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德战争中,德国如果一开始就去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会不会好一些?实际上,如果德军在战争开始就把南线作为进攻重点,只会加速东线作战结束的进程,正中斯大林下怀,而对整个战局并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1939年二战爆发以后,虽然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个条约只是暂时的缓兵之计,苏德之间迟早必有一战。因此,当德国决心先解决西欧和英法问题的时候,苏联也在加紧解决与苏联边境地区的一些邻国纠纷问题,先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加盟,后是与芬兰发生了冬季战争,然后又是与罗马尼亚展开资源之争。
1940年,当德国占领法国一边准备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一边调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克斯草拟侵苏计划时,苏军也在紧锣密鼓展开首长机关战役演习,而朱可夫扮演的蓝军就是以德军的进攻为假想敌。演习结束以后,当多数将领认为德军进攻的重点是白俄罗斯和莫斯科方向时,惟有斯大林把乌克兰和南线防御作为了重点,他认为德军进攻苏联的目的必然把抢夺资源作为重点,所以,在其它边境军区作战防御并不充分的前提下,唯有基辅军区的防御提前作了部署。
在兵力部署上,斯大林在南线部署了重兵,除了将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调到基辅军区当司令员外,还将第5集团军放在南线,这是苏军当时作战能力最强的一个集团军,旗下有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第9机械化军,当战争打响以后,也是第9机械化军率先与德军近战,德军为了围歼第5集团军,希特勒甚至专门发布命令要将其歼灭。
从这个层面看,虽然9月份德军在基辅包围战中围歼了西南方面军,但在战争爆发时,德军在南线并没占到便宜,这与苏军提前做了必要防御是有关系的。当然,至于后续发生的基辅包围战,这是苏军指挥上的失误,与前线指挥员的指挥作战并无太大关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德军闪击战进攻容易保障困难,德军把重点放在乌克兰和高加索,就会适当减少进攻白俄罗斯方向的兵力,这样苏军就可腾出大量兵力南下,很可能导致德军中线和南线的脱节,这是德军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整个苏德战场环境来看,德军之所以在战争打响后就能取得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还是因为苏军轻敌,斯大林和西部军区指挥员都犯了同一个毛病,认为德军先要解决英伦三岛问题才能东进,而在实际防御部署上,也是没有用好装甲和机械化部队,从而让古德里安和霍特的两个装甲集群有了钳形夹击的机会。
可以这么说,如果战争打响时德军把南线作为重点,苏军就不会出现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包围战的损失,对苏军来讲,西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是当时两支实力最强和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等于是防御德军进攻的核心力量。
而在战前兵力部署上,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也是部署了必要的战略预备队,除了比德军坦克更先进的T34外,还有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按朱可夫回忆录记载,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在边境地区集结了268万兵力,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中线和南线。
从上面分析看出,无论是先进攻南线还是把能源物资作为重点,苏德双方对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一致的,这一点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就已经成为共识,因为按作战时长来算,苏德战争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南线发生的,围绕乌克兰和高加索方向的能源物资争夺成为了战争的焦点。
所以,如果德军在战争开始就把南线作为重点,势必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兵力不足,导致中线与南线战场脱节;一个是苏军凭借强大的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依靠中线和南线兵力集中歼灭德军,这样就会加速战争结束的进程,对德军来说占不到任何便宜。
德国开始是想攻占莫斯科,迫使对手投降,结束战争的,。没想主打南线,是莫斯科战役苏方胜利后,苏联西南方面冲昏头脑,率先反击,被德国打的七零八落,德国乘胜反击,战绩超好,打到顿河和高加索,出人意料。战前要是主攻这里等于脱离主战场,苏联没有被吃掉的军队会向南反击,也一样不好过。
如果希特勒把主攻方向选择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则正好符合斯大林战前的预测,实际上苏军总参谋部起初是把莫斯科作为重点防御方向的,但是斯大林认为希特勒一定会首先进攻苏联的西南方向,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资源,以便进行长期的战争,苏军总参谋部因此调整了兵力部署,加强了西南方面军的兵力兵器。事实上,希特勒根本就没想过要进行长期战争,他希望复制德军在欧洲大陆的胜利,用闪电战迅速击垮苏联,因此希特勒把莫斯科作为主攻方向,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配置也是最强的,德军主要装甲集群也都集中在这一方向。希特勒的这一部署完全出乎斯大林的意料,扼守莫斯科方向的西方方面军很快就被击溃,但是随着德军不断向莫斯科推进,其侧翼越来越受到强大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威胁,希特勒只能在莫斯科和基辅二选一,希特勒最终选择了基辅,并让主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转向基辅,虽然全歼了西南方面军,但客观上为苏军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时间。由此可见,如果希特勒选择首先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定会输的更惨。
不会好的。开战初期德军的目标是通过快速的突破,在占领大片区域的同时,围歼被围苏军,目标定在苏军的有生力量上。通过打击苏军主力来削弱苏军的抵抗,来占领关键城镇,反过来通过占领关键城镇,进一步削弱、瓦解苏军抵抗和继续战争的潜力。德军统帅部主要的目标明确而现实,也是正确的,即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也只有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苏军的主力必定会出现。
如一开始不能达到大量消灭苏军的目的,而直奔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而去,就算达到目的,夺取这个果实,也是无法保住的。及可能在闪电后换过神来的苏军侧翼打击下,满盘皆输……,所存在问题就在漫长的侧翼和兵力的不足上。(不足处望探讨)
怎样才算好一些?纳粹战车一开动,就意味着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失败的话早点晚点好不到哪去,而胜利绝无可能。
希特勒妄想用战争手段达到政治经济目的,本身就是犯了必败的错误,无论其战略战术如何精明,政治目的终将要靠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也要靠经济手段解决,战争手段只起辅助作用,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正规战斗摧枯拉朽,但沒有想好战后的政治问题如何解决,陷入十年反恐战争泥潭,伤亡及费用,恐怕超出了小布什政府的预想很多倍,至少从今天看来,对美国而言,得不偿失。
进攻斯大林格勒及高加索地区,最好的军事结果就是打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光有石油及矿石并不足以保证全部战争消耗,英美的轰炸终会将德国的工业削弱到无法全面支撑世界大战的地步,斯大林绝不会放弃权力,反侵略也使苏联人民更加团结及忘我,苏联无投降的可能性。
你叫他飞过去。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河的下游,莫斯科、基辅的深远后方,没有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交战,德军根本打不到斯大林格勒,但这两处交战,德军己经担误了时间,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冬季作战,斯大林格勒更远,后勤保障更困难。而且斯大林格勒本身就不是主要目标,而是更远的高加索地区,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只是为了保障远攻高加索地区德军的侧翼安全,阻止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支援行动。通向高加索地区的通道多山川阻碍,不利于坦克机械化作战,也不利于更多部队展开行动,德军的后勤运输单位的主力,仍是马车,在苏联恶劣的道路条件下,运输保障能力有限,承受不了那么远的进攻需求。不打击莫斯科方向的苏军,会导致苏军有更大规模的兵力来切断远攻高加索德军的后路,那样,围歼的就不只是第六集团军了。
一样失败
1、德军的优势是快速装甲突击包围消灭敌人主力
劣势是人数不足短时间内无法结束战斗
2、基辅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经越过基辅地区快速穿插直奔莫斯科啦,因为中央集团军无法吃掉基辅地区的七十多万苏军,古德里安又掉头回来帮助中央集团军。战役是赢了,时间也过去了3个月冬天来了
3、战场太大了兵力无法集中在一个方向,每一个方向苏军人数都多过德军数倍,德军有优势但是都无法单独消灭苏军。
4、斯大林格勒德军以经占领了四分之三,就是因为没有援军始终无法结束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苏军援军一到一个反包围,南方集团军主力全军覆没。列宁格勒也是兵力不足无法包围死也败啦。莫斯科德军不进攻了苏军还大反攻那。
不会,会更惨的,正如斯大林所料了,
10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02首先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所计划的利用一场“闪电式”进攻在短时间内歼灭苏军并迫使苏联投降的战略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彻底的错误,德军最高统帅部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和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靠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并不能彻底解决苏联以及它的军队,至少需要几次这样的大规模进攻,用2到3个夏季进行数次的大会战,一步步的占领苏联重要的战略要点,最终让苏联失去战争潜力。
那么到底占领哪里才能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呢?显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断苏联大部分的石油补给,使苏联军队彻底失去机动力,而高加索的石油产量占到苏联总产量的90%。另外在通往高加索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是一片辽阔的农业、工业和矿业区域,这些再加上高加索的油田和库班的农业区几乎可以决定苏联的战争经济能力,所以德军要想真正打败苏联,这些地方是必须要占领的。
但是直接以高加索为进攻主要目标在军事上又存在的巨大的风险,那就是高加索距离德国实在是太远了,几乎是距离莫斯科的两倍,在没有歼灭苏军主力前就如此深入苏联的大后方,其暴露的左翼掩护问题是致命的。所以在进军高加索前,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歼灭苏军主力,通过一系列的战术消灭来削弱苏军的力量,然后再做深入的进攻。因为苏军的动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不能通过一系列的战术进攻来消灭苏军,那么苏军的实力会增长到惊人的地步最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1941年德军的战略目标仍旧要放在莫斯科方向上,利用苏军极力保卫这个政治中心、工业中心、交通中心的思想,歼灭不断投入到这个方向上的苏军主力,以取得下一年度的军事优势,或者即使未能达成歼灭目的也要通过占领莫斯科这个交通枢纽来削弱苏联军队的机动能力,这样广阔的空间将从苏联的盟友变为可怕的敌人。这样在1942年的攻势中德军就可以选择乌克兰、顿涅茨盆地以及高加索这些重要的战争经济目标,从而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的基础。没有了莫斯科,那些从内地增援的部队和从北极过来的英美援助物资将无法及时的运往南部地区,在南翼的苏军将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而德军却可以集中力量用于南翼的决战上,取得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
德军对苏联的进攻计划要分两步走,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莫斯科、列宁格勒为首要目标,南翼则以掩护中路的进攻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的作战则转向了南方,南翼德军在正面进攻,中路的德军则以莫斯科为前进基地转向南方进军斯大林格勒,切断南方苏军的退路,待歼灭南翼苏军后,全力进军高加索,占领那里的油田。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02谢谢邀请!其实希特勒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也是主张首先攻打斯大林格勒,夺取乌克兰的粮仓、顿巴斯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但是与德军的高级将领有分歧,德军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进攻莫斯科。于是希特勒与这些高级将领达成一致意见:分三个集团军按指定的地区进攻苏联。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率领29个师,在1000多架飞机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直奔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率领51个师,在16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出发,进攻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率领63个师,在1400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入乌克兰,拿下基辅,夺取顿巴斯,直接攻入高加索地区。
从兵力分布来看,德军在南方集团军群还是配备了重兵力,说明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基辅和高加索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即使德军一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仍然是一样的。
因为希特勒对苏德战争有三个误判:一、对苏联兵力的误判。德军估计苏军大约在200个师,战争爆发后查明有番号的就有360个师,这还不包括民兵组成的游击队。而且消灭多少师会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二、对苏军战斗力和抵抗意志的误判。苏联大军入侵芬兰被打的丢盔掉甲之后,再加上大清洗,苏军三分之二的军官被清除。希特勒以为苏军会不堪一击。德军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越往纵深推进,苏军的抵抗力越强,尤其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三、对苏联的气候和道路的误判。苏联的秋季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在进攻莫斯科时,装甲部队深陷泥泞之中,不得不用马把坦克拖出,而苏联又是地域广阔,大大延迟了进攻时间。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的傲慢和自信,在占领欧洲尤其打败法国之后,希特勒对德军的“闪电战”极其自信,认为进攻苏联在三个月内就可以占领全境。也就是说从1941年6月22日到冬季来临之前就可以打败苏军,以至于都没有给德军准备冬季的服装和装备,出现了润滑油和汽油结冻和枪炮不能正常开火的局面。而苏军却能行动自如。
德国500多万大军,从三路进攻苏联一开始才把苏军打得溃不成军,当时斯大林被希特勒蒙蔽,苏军毫无准备。如果德军从一线即高加索线,或者两线即列宁格勒线进攻,虽然可能推进速度较快,但是苏军就完全有准备的时间,就有可能放弃一线,重点对付另一线,苏军的效果能好一些。其实德军失败并不在于高加索的石油和斯大林格勒周转站问题,而在于苏德战争爆发,世界上形成了反法西斯和法西斯的战争。就像美国利用《租借法案》从各方面给苏联大量的援助,对苏联打败德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宠来也
2021-12-17 03:32:02苏德战争中,德国如果一开始就去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会不会好一些?实际上,如果德军在战争开始就把南线作为进攻重点,只会加速东线作战结束的进程,正中斯大林下怀,而对整个战局并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首先是苏军在南线作了必要的防御准备。
1939年二战爆发以后,虽然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个条约只是暂时的缓兵之计,苏德之间迟早必有一战。因此,当德国决心先解决西欧和英法问题的时候,苏联也在加紧解决与苏联边境地区的一些邻国纠纷问题,先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加盟,后是与芬兰发生了冬季战争,然后又是与罗马尼亚展开资源之争。
1940年,当德国占领法国一边准备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一边调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克斯草拟侵苏计划时,苏军也在紧锣密鼓展开首长机关战役演习,而朱可夫扮演的蓝军就是以德军的进攻为假想敌。演习结束以后,当多数将领认为德军进攻的重点是白俄罗斯和莫斯科方向时,惟有斯大林把乌克兰和南线防御作为了重点,他认为德军进攻苏联的目的必然把抢夺资源作为重点,所以,在其它边境军区作战防御并不充分的前提下,唯有基辅军区的防御提前作了部署。
在兵力部署上,斯大林在南线部署了重兵,除了将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调到基辅军区当司令员外,还将第5集团军放在南线,这是苏军当时作战能力最强的一个集团军,旗下有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第9机械化军,当战争打响以后,也是第9机械化军率先与德军近战,德军为了围歼第5集团军,希特勒甚至专门发布命令要将其歼灭。
从这个层面看,虽然9月份德军在基辅包围战中围歼了西南方面军,但在战争爆发时,德军在南线并没占到便宜,这与苏军提前做了必要防御是有关系的。当然,至于后续发生的基辅包围战,这是苏军指挥上的失误,与前线指挥员的指挥作战并无太大关联。
其次,如果德军重点进攻南线,势必加速东线作战结束的进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德军闪击战进攻容易保障困难,德军把重点放在乌克兰和高加索,就会适当减少进攻白俄罗斯方向的兵力,这样苏军就可腾出大量兵力南下,很可能导致德军中线和南线的脱节,这是德军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整个苏德战场环境来看,德军之所以在战争打响后就能取得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还是因为苏军轻敌,斯大林和西部军区指挥员都犯了同一个毛病,认为德军先要解决英伦三岛问题才能东进,而在实际防御部署上,也是没有用好装甲和机械化部队,从而让古德里安和霍特的两个装甲集群有了钳形夹击的机会。
可以这么说,如果战争打响时德军把南线作为重点,苏军就不会出现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包围战的损失,对苏军来讲,西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是当时两支实力最强和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等于是防御德军进攻的核心力量。
而在战前兵力部署上,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也是部署了必要的战略预备队,除了比德军坦克更先进的T34外,还有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按朱可夫回忆录记载,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在边境地区集结了268万兵力,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中线和南线。
从上面分析看出,无论是先进攻南线还是把能源物资作为重点,苏德双方对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一致的,这一点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就已经成为共识,因为按作战时长来算,苏德战争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南线发生的,围绕乌克兰和高加索方向的能源物资争夺成为了战争的焦点。
所以,如果德军在战争开始就把南线作为重点,势必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兵力不足,导致中线与南线战场脱节;一个是苏军凭借强大的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依靠中线和南线兵力集中歼灭德军,这样就会加速战争结束的进程,对德军来说占不到任何便宜。
宠来也
2021-12-17 03:32:02德国开始是想攻占莫斯科,迫使对手投降,结束战争的,。没想主打南线,是莫斯科战役苏方胜利后,苏联西南方面冲昏头脑,率先反击,被德国打的七零八落,德国乘胜反击,战绩超好,打到顿河和高加索,出人意料。战前要是主攻这里等于脱离主战场,苏联没有被吃掉的军队会向南反击,也一样不好过。
宠来也
2021-12-17 03:32:02如果希特勒把主攻方向选择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则正好符合斯大林战前的预测,实际上苏军总参谋部起初是把莫斯科作为重点防御方向的,但是斯大林认为希特勒一定会首先进攻苏联的西南方向,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资源,以便进行长期的战争,苏军总参谋部因此调整了兵力部署,加强了西南方面军的兵力兵器。事实上,希特勒根本就没想过要进行长期战争,他希望复制德军在欧洲大陆的胜利,用闪电战迅速击垮苏联,因此希特勒把莫斯科作为主攻方向,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配置也是最强的,德军主要装甲集群也都集中在这一方向。希特勒的这一部署完全出乎斯大林的意料,扼守莫斯科方向的西方方面军很快就被击溃,但是随着德军不断向莫斯科推进,其侧翼越来越受到强大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威胁,希特勒只能在莫斯科和基辅二选一,希特勒最终选择了基辅,并让主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转向基辅,虽然全歼了西南方面军,但客观上为苏军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时间。由此可见,如果希特勒选择首先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定会输的更惨。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02不会好的。开战初期德军的目标是通过快速的突破,在占领大片区域的同时,围歼被围苏军,目标定在苏军的有生力量上。通过打击苏军主力来削弱苏军的抵抗,来占领关键城镇,反过来通过占领关键城镇,进一步削弱、瓦解苏军抵抗和继续战争的潜力。德军统帅部主要的目标明确而现实,也是正确的,即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也只有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苏军的主力必定会出现。
如一开始不能达到大量消灭苏军的目的,而直奔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而去,就算达到目的,夺取这个果实,也是无法保住的。及可能在闪电后换过神来的苏军侧翼打击下,满盘皆输……,所存在问题就在漫长的侧翼和兵力的不足上。(不足处望探讨)
宠来也
2021-12-17 03:32:02怎样才算好一些?纳粹战车一开动,就意味着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失败的话早点晚点好不到哪去,而胜利绝无可能。
希特勒妄想用战争手段达到政治经济目的,本身就是犯了必败的错误,无论其战略战术如何精明,政治目的终将要靠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也要靠经济手段解决,战争手段只起辅助作用,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正规战斗摧枯拉朽,但沒有想好战后的政治问题如何解决,陷入十年反恐战争泥潭,伤亡及费用,恐怕超出了小布什政府的预想很多倍,至少从今天看来,对美国而言,得不偿失。
进攻斯大林格勒及高加索地区,最好的军事结果就是打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光有石油及矿石并不足以保证全部战争消耗,英美的轰炸终会将德国的工业削弱到无法全面支撑世界大战的地步,斯大林绝不会放弃权力,反侵略也使苏联人民更加团结及忘我,苏联无投降的可能性。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02你叫他飞过去。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河的下游,莫斯科、基辅的深远后方,没有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交战,德军根本打不到斯大林格勒,但这两处交战,德军己经担误了时间,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冬季作战,斯大林格勒更远,后勤保障更困难。而且斯大林格勒本身就不是主要目标,而是更远的高加索地区,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只是为了保障远攻高加索地区德军的侧翼安全,阻止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支援行动。通向高加索地区的通道多山川阻碍,不利于坦克机械化作战,也不利于更多部队展开行动,德军的后勤运输单位的主力,仍是马车,在苏联恶劣的道路条件下,运输保障能力有限,承受不了那么远的进攻需求。不打击莫斯科方向的苏军,会导致苏军有更大规模的兵力来切断远攻高加索德军的后路,那样,围歼的就不只是第六集团军了。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02一样失败
1、德军的优势是快速装甲突击包围消灭敌人主力
劣势是人数不足短时间内无法结束战斗
2、基辅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经越过基辅地区快速穿插直奔莫斯科啦,因为中央集团军无法吃掉基辅地区的七十多万苏军,古德里安又掉头回来帮助中央集团军。战役是赢了,时间也过去了3个月冬天来了
3、战场太大了兵力无法集中在一个方向,每一个方向苏军人数都多过德军数倍,德军有优势但是都无法单独消灭苏军。
4、斯大林格勒德军以经占领了四分之三,就是因为没有援军始终无法结束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苏军援军一到一个反包围,南方集团军主力全军覆没。列宁格勒也是兵力不足无法包围死也败啦。莫斯科德军不进攻了苏军还大反攻那。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02不会,会更惨的,正如斯大林所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