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德军克莱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的大撤退?
提问者
匿名网友
1943年初的苏德战场,形势对于德军非常不利。困守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军团已开始崩溃;而同时,另一路德军重兵集团——“A”集团军群正身陷南部的高加索战区,其西撤的线路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威胁,苏军不断发动强大的攻势,已越来越接近切断“A”集团军群后路的目标。
1943年初的苏德战场,形势对于德军非常不利。困守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军团已开始崩溃;而同时,另一路德军重兵集团——“A”集团军群正身陷南部的高加索战区,其西撤的线路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威胁,苏军不断发动强大的攻势,已越来越接近切断“A”集团军群后路的目标。
9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27如何评价德军克莱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的大撤退?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克莱斯特成功指挥撤退,他也不会成为德军在撤退作战中晋升元帅的人,曼施坦因也不会打赢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所以,克莱斯特指挥的这次大撤退对德军维持苏德战场南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一直担负着重要作战任务。
在二战德军装甲部队完成闪击战的诸多任务中,克莱斯特是唯一从战争打响到被解职始终在一支部队指挥作战的人。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前,克莱斯特因为反对战争被贬到预备役,是进攻波兰的第10集团军指挥官赖歇瑙将他推荐做了第1装甲军的指挥官,从此克莱斯特跟装甲打上了交道,而他指挥的部队也一直是以第一装甲部队为自豪。
1940年德军闪击西欧时,克莱斯特指挥他的装甲部队仍然充当先锋作用,并在1941年2月参与解决巴尔干危机,让克莱斯特指挥才能脱颖而出。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时,他被任命为4支装甲集群的第1集群指挥官,成为南方集团军群的中坚力量,直到1944年3月份被解除职务。
实际上,克莱斯特虽然一直指挥着他熟悉的部队,第1装甲集群也不断升格为第1装甲集团军,他也于1943年初因指挥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有功而晋升元帅,但他的整个指挥生涯似乎都在为别人做嫁衣,最终的命运也落得两地受审死于狱中。
应该说,克莱斯特虽然反对希特勒发动战争,却又对闪击战和装甲进攻特别感兴趣,他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如果说闪击波兰和占领法国,是他与古德里安的装甲钳形攻势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解决巴尔干危机就是他指挥生涯的高光时刻,而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基辅包围战,他仍然和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会师,成功地围歼了苏军65万重兵,成为他指挥生涯的第二次高光时刻。
从这个层面看,克莱斯特仗没少打也当上了元帅,论功赏,他似乎比古德里安还要强一点,后者虽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却与元帅无缘。但在1943年与曼施坦因为伍后,二人的想法一致一唱一和,经常与希特勒意见相左,1944年3月末双双被解除了职务。
另一方面,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大撤退,意义重大。
都说进攻战斗难打,战场晋升机会大,但克莱斯特和莫德尔却都在东线战场各自表演了一次大撤退,而他俩的大撤退都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关,他俩也因这次成功撤退都载入史册,莫德尔成功从勒热夫战场撤出,赢得防御大师称号,克莱斯特因成功从高加索撤退,而荣升元帅。
抛开莫德尔的撤退不谈,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的撤退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与当时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任务有关,也与南线A、B两个战斗群之间的通道安全有关。
1942年6月28日,德军酝酿了半年之久的“蓝色方案”开始实施,希特勒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由博克指挥B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由李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向高加索方向进攻。本来对这次分兵作战,前线指挥员都不理解,当希特勒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派到A集团军群时,苏军下决心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场保卫战,也彻底打破了德军占领高加索的幻想。
实际上,当斯大林格勒战场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李斯特元帅已经发现进攻高加索是危险的,他力争从高加索撤退,遭到希特勒反对,并于9月10日解除了他的职务,自己当了3个月的A集团军群司令。但此时在高加索方向的作战指挥,实际主力却是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
由于希特勒一直强调只能进攻不能后退,虽然第1装甲集团军在高加索方向偶有斩获,但苏军“天王星行动”展开后,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兵力不够,又将克莱斯特指挥的第57装甲军调了过去,克莱斯特再继续进攻已经力不从心。
1942年12月,德军在南线遭到了完全失败,保卢斯第6集团军已经失去突围能力,曼施坦因实施的冬季风暴行动也遭到苏军顽强阻击陷于困境,也许是希特勒想找个替罪羊,他把A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下放给了克莱斯特,在总参谋长蔡茨勒的说服下,希特勒总算同意从高加索方向撤退。
当然,启用克莱斯特并让他顺利从高加索撤出危险,也有安慰和现场点将的味道。A集团军群能顺利撤退,也不完全是克莱斯特一人的功劳,当时苏军的主力都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还希望切断AB两个战斗群之间的通道,克莱斯特及时利用了苏军包围圈的漏洞,最终完成了撤退任务。
但是,尽管克莱斯特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顺利与曼施坦因的霍利特集群会师,但退守在库班的第17集团军却是走了一步险棋,如果同时与顿河集团军群汇合,那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
从上面分析看出,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能够从苏军包围圈中撤出来,表现了他指挥作战的能力,也为德军展开南线最后一次攻势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次大撤退,既是战场形势所逼,也是希特勒不得已而为之,对克莱斯特来说,如果在李斯特解职后就接任A集团军群指挥权,可能情况还要好一些。
宠来也
2021-12-17 03:32:271942年底德军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能够成功的撤退,除了得益于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在左翼的强力掩护外,更多的是要归功于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大将的优异指挥。也正是这次成功的大撤退,让克莱斯特被提升为陆军元帅,足见撤退之意义重大。
当时的苏军突击部队已经到达距离罗斯托夫70公里之处,而克莱斯特的部队还在罗斯托夫650公里处,希特勒命令克莱斯特任何情况都不得后撤,克莱斯特向其表明这等于是宣判了整个A集团军群的死刑。最终在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的劝说下,希特勒最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并且要求带走全部的装备和物资。
当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路途遥远,要短期撤退如此数量的军队已是不易,再加上庞大的物资,以及苏军对其脆弱侧翼的威胁,这对克莱斯特来说确实是极为困难的。在秋季德军A集团军群同苏军在高加索陷入僵持后,这种静态的防线往往会储存较多的作战物资以备长期使用,所以这种部队撤退要花费很长的准备时间,而这对于时刻有被切断后路的A集团军群而言又是不允许的,时间是最关键的。
克莱斯特利用机动灵活的防御战术成功的将其部队全部撤回了第聂伯河一线,并且利用其机动性较高的第1装甲集团军协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成功的在哈尔科夫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收复了哈尔科夫,重新稳定了南翼的局势。
通常多数将领都是因为攻城拔寨才能得以晋升元帅,例如曼施坦因和隆美尔等,但克莱斯特却是通过撤退来取得的,但是他所荣获这一奖励却是实至名归。著名的军事家李德•哈特对这一撤退行动评价到“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能够全身而退,史所罕见!”。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27一个好的撤退不亚于一场胜利的战役
打仗既非是双方死拼人力,物力,和装备,主要讲究战略和策略,一场战役的胜利与否并非看双方的伤亡人数和财力损耗,而是看是否在战略上取得胜利。
A集团军在高加索的撤退是一场秩序,有组织的撤退,
兵败如山倒,军队一旦被打散,不管多少人都是待屠的羔羊,此时组织有生力量进行阻击,让打散的军队撤退是明智的。军队撤退重组仍是可以战斗的。反之不阻击,集团军有可能被合围,包括精锐力量,而整条战线都可能更加被动。从而导致全线吃紧。
二战后期希特勒最多的命令是决不允许后退
此命令让德军几十万部队陷入包围,被苏军消灭或投降,严重的损耗了德军的力量。加速了德军的失败。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27A集群的顺利撤退我觉得真没什么,当然克莱斯特到最后一直把德军兵力扩张超过极限的A集群给带回来,确实是了不起。军迷们都知道,从古至今,打打顺风战是所有军队都会干的事,而在逆境中坚持什么的,更多的也是意志力,真要讲战争技巧,最考验一直军队和指挥官的,毫无疑问就是撤退。但是克莱斯特所指挥的,是综合素质奇高的德军,他们纪律严明,效率高超,组织水平就是放到今天,前三不敢说,前五妥妥的,指挥这样一支军队有序撤退,
德军在这一时间点也许是因为保卢斯集团的失利,有点误判高估了苏军此时的战力,而之前又过于自信,过早抽调斯大林格勒的兵力南下,没想到苏联就此得以在斯大林格勒形成僵持,把德军拖入消耗战,于是德军兵线过长,后勤跟不上的问题暴露出来,A集群不得不回撤。但在这一时间段,尽管也有苏军部队已经靠近罗斯托夫到七十公里的距离,可是主力部队依然还在斯大林格勒周围,罗斯托夫即使被占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苏军主力过来,刚打完一场惨胜的苏军显然也还不具备围歼A集群的能力,毕竟在库尔斯克会战打完之前,苏军对德军的胜利,基本都是靠自损三千,杀敌八百堆出来的。顿河集群的曼斯坦因已经考虑苏联人要是不贪吃保卢斯的六集,而是大部队直指罗斯托夫,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围歼包括高加索地区,也就是A集群的大战略,然而事实上苏联人真的做不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围攻保卢斯的军队情况很糟糕,到四三年二月一号,六集投降,苏联携胜利之威,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组织了一下部队,到三月打的哈尔科夫一战,仅德军明确证实的参战部队,旅级以上单位就达三百四十多支,对德有八比一的优势,然而结局却是八个军,十个师和五个特种旅被彻底击溃,苏联指挥部失去五十二个师的指挥。当然,事后总结经验教训,是战前那一个多月苏联人行动效率低下,很多派往哈尔科夫的师级单位,在斯大林格勒打的只有一两千人,一个多月都没什么像样的补充,就重新作为一个师给派上来了。
所以在四二年底,克莱斯特的A集群,实际情况没有纸面上那么危险,之前曼施坦因甚至还有过一个哈尔科夫作战计划,就是利用A集群的薄弱侧后来诱使苏军重兵集团过来,在哈尔科夫地区再打一个针对苏联南方兵力的围歼战,彻底解决包括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苏军的问题,苏军这一时期,最后硬啃下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也已经筋疲力尽,确实没能力上更大一锅菜,去贪吃A集群,最后自己会被撑死。
克莱斯特这个人也很有意思,打波兰前,他就是德国有名的反战者,他公开明确反对元首的战争计划,但他既没有拉帮结伙反对,也没有私下搞什么小动作,就是个人堂堂正正对元首战略持反对意见,所以到也只是一种工作意见,没被元首当成持不同政见者。可要说克莱斯特反对战争吧,他自己对军事又特别着迷,迷恋当时古特里安提出的那套装甲突击的战术,他封帅是因为他成功领导A集群撤退,德国闪击波兰、法国,一直到基辅合围,都是得益于他与古特里安装甲突击的钳形攻势,两人双剑合璧不知绞杀几百万欧洲军队。
克莱斯特是德军进攻苏联后,入侵最深的部队,后来撤退回国,又是带回部队最完整的,所以其大兵团指挥组织能力,在德国那一波将帅当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在四二年底,压力没那么大时,带还是德军精锐的A集群撤退,真的不算什么大事。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27从42年底接到撤退命令开始,A集团军群的撤退分二条线路,一条是第一装甲集团军按来时的原路回撤,由第四装甲集团军和被围的第六集团军提供掩护,经罗斯托夫,抵达顿尼茨克地区;第二条线路是A集团军群所属第十七集团军,退入库班半岛。
意义在于及时挽救了A集团军群的主力,使主力第一装甲集团军成功经罗斯托夫退入急需兵力的曼斯坦因集团,勉强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德军南翼。但劳夫将军的第十七集团军退入库班地区,争议是很大的,曼元帅认为在那毫无希望的地域,白白浪费了整整一个集团军。
宠来也
2021-12-17 03:32:27我个人的看法,二战时期的德军善攻不善守。而苏军善守又善攻,就是攻守兼备的。特别是朱可夫,他不是闪电战类型的军事家,但是苏联人特长的国际象棋类型的老谋深算的军事家,无论是在守方时还是在进攻时都会给德军设下了圈套或陷阱的战略军事家。特别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扭转了苏德战争的整个态势,让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直至攻克柏林。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27如不是元帅的提前撤退战争可能会提前结束了哈,正因为元帅凭借职业军人特有的素质和感知力才换救了德军被灭亡的节奏哈,所以元首希特勒要感谢元帅的智慧哈,元帅也算是尽到一个职业军人的最大努力了哈,这就是职业军人和非职业军人希特勒的最大之区别哈,最终的结局二战德军战败元首希特勒自杀而结束战争哈[微笑][微笑][可爱][可爱][呲牙][呲牙][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
宠来也
2021-12-17 03:32:27夸大其词的所谓胜利撤退而已,是希特勒、戈培尔之流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第6集团军惨重失败下出于宣传的鼓舞人心、士气之举。1942年12月28日希特勒下令A集团军群从北高加索撤退,此时固然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2近卫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离罗斯托夫仅70公里,而远在捷列克河的德第1装甲集团军离之650公里,看似凶险,实则不然!
1943年1月1日针对德军兵力状态和部署态势,苏最高统帅部计划以南方面军(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沿顿河下游进攻,占领罗斯托夫,切断A集团军群退路,同时以部分兵力(近卫第2、3机械化军)向萨尔斯克—季霍列茨克实施突击。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第47、56、18、46集团军)则向克拉斯诺达尔—季霍列茨克实施相向突击,以期大范围合围第1装甲集团军。黑海集群一部另向新罗西斯克展开进攻,歼灭第17集团军主力并攻占塔曼半岛。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第37、44、9、58集团军)以积极进攻阻滞第1装甲集团军的有序后撤。
1月3日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以部分兵力向纳尔奇克—斯塔夫罗波尔方向突击,以期阻断第1装甲集团军的后撤,但绝大部分主力依然用于防御格罗兹尼—奥尔忠尼启则方向,致使战机贻误让第1装甲集团军查觉苏军合围企图后快速后撤,1月6日第1装甲集团军突破北方集群虚弱阻击,以后撤退路途上北方集群只对其构成尾击和骚扰,这对擅长迟滞性后卫战的德军来说不值一提。而南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黑海集群目标季霍列茨克的相向突击,却在德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顽强阻击下无功而返,可说第1装甲集团军通向西北方罗斯托夫的撤退路途安然无险。1月23日第1装甲集团军左翼和第4装甲集团军右翼会合,24日沿顿河—马内奇河—阿尔马维尔一线建立防线阻拦住前出至此线苏军的连续进攻。
而在德第17集团军防御方向,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的进攻可说毫无亮点可言,至1月24日才楔入德军防线25-30公里,这让德军能从容构建蓝色防线并在其连续攻击下最终于43年10月安然撤回克里木半岛。
克莱斯特的高加索撤退远比不上莫德尔在勒热夫、奥廖尔和法莱斯口袋的后撤,后者皆是在三面合围情况下的独立担当!
宠来也
2021-12-17 03:32:27克莱斯特在法国战役时是第一集团军司令,手下一个军长是古德里安,另一个军下面有个第七师师长叫隆美尔。本来法国换降后就该封帅,但他是德军高级将领中明确反感纳粹的,所以军衔上升很慢。他后来挺进巴尔干,几天内就灭了南斯拉夫。战后就因这先被引渡到南斯拉夫后被引渡到苏联,死在苏联监狱。斯大林之所恨他是他率先包抄基辅后路,后与南下的古德里安会师完成基辅围奷战。在这之前的乌曼战役他也围奷了10万苏军。虽然希特勒很不喜欢他,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他比第六集团走得更远,打到了高加索,是德军在苏联走得最远之处,但战后他竟然率全军完整撒回。比拿破仑都强多了,希特勒不封他元帅都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