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有人说二战东线战场的转折点是高加索战役苏联取得胜利,对此你怎么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问题中的高加索战役就是指1942年德军的A集团军群对高加索的进攻行动吧,这一进攻行动初期行动还比较顺利,在攻到高加索的山地地区时,由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吃紧,抽调了A集团军群的机动兵力和空军,加之苏军向高加索地区投入了强有力的空军力量,A李集团军群遂失去占领高加索油田的可能,转入了相持的阶段,随着斯大林格勒德军的失利,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年龄着被切断后路的威胁,最终选择了全线撤退,高加索地区的战事宣告结束。
历史普遍认为东线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或者库尔斯克战役,很少有人认为是高加索方向的作战,主要原因是高加索方向上即使德军遭遇惨败也不会动摇其整个南翼防线,A集团军群大不了撤回来就行了。而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战则尤为重要,这里是德军整个南翼的关键,苏军从顿河一线的突破并纵深挺进,已经威胁到了德军南翼两大集团军群的后方,后期组建了顿河集团军群则是对三大集团军群的威胁,整个德军南翼上百万的军队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所以当时就算德军占领了高加索,只要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失败,那么德军也不得不撤出,否则A集团军群就被包饺子了。
也就是说只有确保高加索方向德军A集团军群的侧翼后后方安全才能使德军在高加索的作战具有实际意义,也就是指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才是德军整个南翼作战的重点和前提,所以高加索战役的重要性就低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自然不能成为东线战场的转折点。
事实上正是由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全歼了德军的第6集团军,导致德军在该方向上的防线崩溃,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的后路面临着被切断的危险,最终不得不全线撤出了高加索,尽管他们在那里没有遭遇严重的失败。
高加索战役相当于另一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至少在战略上来看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拖住并消耗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假如苏联人有实力在高加索方向也集结200万兵力,克莱斯勒和李斯特指挥的德军A集团军,会像第六集团军一样又来无回,虽然这并没有发生,但是高加索方向的德军也同样是损失惨重!
(德军损失大量有生力量)
事实上,高加索战役与斯大林战役是同步进行的,只不过他并没有歼灭任何德军重兵集团,所以不是很有名罢了。1942年7月,希特勒决定在死守莫斯科大门勒热夫突出部的同时,抽调精锐补充南方集团军群,使其分两路南下攻取盛产粮食和石油的伏尔加河下游与高加索地区。(1942年德军的战役目标如下图所示)
这种分兵作战的策略当然受到陆军的普遍不满了,著名的隆德施泰德元帅就是因为反对元首而遭到免职。在希特勒一意孤行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两个集团军,分别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而元首解职了一大批将领以后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错误的将装甲部队在两个集团军群之间来回抽调,使得两个目标都未能达成预想的战役目的。
(兵力分散给了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注意上图中第1坦克集团军北上解救B集团军群)
斯大林格勒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但是高加索方向就鲜为人知。轴心国在1942年7月份集中16.7万军队,协同1130辆坦克和4540门各种火炮在1000架飞机掩护下,跨过顿河向高加索发起冲锋,还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了勃兰登堡特种部队去提前夺取完整的油田。
(上图虚线和实线展示了德军两路兵马进攻方向)
负责进攻高加索的兵力很强,其主力是闪电精华的机械化装甲军团,克莱斯勒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包括第4、第1、第17三个集团军群,当然他们并不全是坦克集团军,还包含了大量的掷弹兵和摩托化部队,这支部队在乌克兰战役期间有力的消灭了苏联70余万精锐,就连朱可夫元帅都感叹道:“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已经全部战死,我们只是在驱赶着一群野兽为我们作战”。然而元首的更加干预不断将第一装甲集团军拆解,分配给保卢斯去打巷战,这大大削弱了克莱斯勒的实力。
(疲于奔命的党卫军掷弹兵)
高加索战役一直打到1942年的12月份,这5个月中轴心国损失了10余万人,被迫放弃从东西两面突破高加索山,包抄占有整个外高加索的战略,只能寄希望于夺取几个海拔几千米的山口突破到南高加索,但是由于后勤不畅也有没有制空权,前线部队已成强弩之末,攻占南高加索的计划落空。希特勒派出了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催促前线将士尽快突破高加索,哈尔德看到前线状况后主动规劝希特勒放弃整个计划,反而有被解职,取代的他的就是蔡茨勒将军!
(感受一下德军进攻的强度)
1943年1月,随着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发起反攻,高加索也同样转入反攻了。由于战争准备不充足和德军补给线太长,前线德军物资严重匮乏,1942年冬季没有棉衣的问题再一次暴露了出来,不仅在斯大林格勒冻死了几十万德军,在高加索也一样。最终德军不得不离开高加索山脉向战役出发地撤退。
(上图展示了7月到11月之间南方展现变化,到12月苏军开始反击了)
A集团军群并没有去参与解救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上将和第六集团军的行动,因为它们根本就力不从心了!当顿河集团军群的曼施坦因放弃解救第六集团军,同时死守哈尔科夫与与罗斯托夫之时,A集团军彻底放弃了高加索战役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收缩兵力防守库班河流域和塔曼半岛地区,从侧面掩护德军岌岌可危的防线,曼施坦因也坦言:如果不是保卢斯30万人在背后拖住苏军的百万兵力,整个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都完蛋了。
(苏军的反攻同样猛烈,上图中位于下方的红圈即为A集团军群最后的阵地)
这期间还爆发了苏德战争最大规模空中交战,即“库班空战”,这期间德军损失了1000多架飞机彻底失去了制空权。直到最后德军撤退至克里米亚半岛时,总体损失大约30万人,尤其是大量技术兵器的损失难以弥补。战役间有14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上万门火炮被毁,它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消灭了大量德军的有生力量,改变了苏德双方的力量对比,因此算得上是一次二战的转折点。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高加索战争只能算是苏德战争有了转折的迹象,而不能认为这一战就是转折性战役。
苏德战争的开始是德军进攻,苏军防御,直到库尔斯克战役之前,这个局面都没有重大变化。库尔斯克战争之前,如果说苏军有进攻,那也是在德军进攻的过程中,苏军的反击作战,而不是苏军主动发起的进攻性战役。
高加索战役也是如此,德军从1942年7月发起高加索战役,目标是拿下高加索地区,夺取那里的粮食和石油,到1943年初苏军开始发起反击,将德军逐出高加索地区,但是围歼德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并未达成,因此,从战略上看,双方算是打成平手,都没有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苏军真正第一次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是1942年初的勒热夫-维亚兹马战役,苏军以优势兵力猛攻勒热夫-维亚兹马一线,企图夺取这里的铁路控制权,德军第九集团军在防御大师莫德尔的指挥下,大败苏军,3个月的进攻,苏军伤亡超过五十万。
到1942年11月份,苏军酝酿火星行动,动员190万大军再次进攻勒热夫-维亚兹马防线,仅仅20天的战斗,苏军伤亡超过五十万,进攻再次大败,成就了德军将领莫德尔防御大师的美名,朱可夫则收获了其军事生涯最大的败仗。
朱可夫元帅
直到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的攻势遭到彻底失败,军队元气大伤,此后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苏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反攻战役。
因此,库尔斯克战役被认为是苏德战场的转折性战役。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从战争经济学看,不管怎样,德军在无力进攻的情况下,完全应该用空军炸毁高加索油田、炼油工厂及相关设施,但显然德军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因为这里的石油对苏军一样至关重要。如炸毁了这样设施,苏军高加索战役胜利必定是大打折扣。
4人回答
宠来也
2021-12-17 03:32:39问题中的高加索战役就是指1942年德军的A集团军群对高加索的进攻行动吧,这一进攻行动初期行动还比较顺利,在攻到高加索的山地地区时,由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吃紧,抽调了A集团军群的机动兵力和空军,加之苏军向高加索地区投入了强有力的空军力量,A李集团军群遂失去占领高加索油田的可能,转入了相持的阶段,随着斯大林格勒德军的失利,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年龄着被切断后路的威胁,最终选择了全线撤退,高加索地区的战事宣告结束。
历史普遍认为东线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或者库尔斯克战役,很少有人认为是高加索方向的作战,主要原因是高加索方向上即使德军遭遇惨败也不会动摇其整个南翼防线,A集团军群大不了撤回来就行了。而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战则尤为重要,这里是德军整个南翼的关键,苏军从顿河一线的突破并纵深挺进,已经威胁到了德军南翼两大集团军群的后方,后期组建了顿河集团军群则是对三大集团军群的威胁,整个德军南翼上百万的军队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所以当时就算德军占领了高加索,只要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失败,那么德军也不得不撤出,否则A集团军群就被包饺子了。
也就是说只有确保高加索方向德军A集团军群的侧翼后后方安全才能使德军在高加索的作战具有实际意义,也就是指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才是德军整个南翼作战的重点和前提,所以高加索战役的重要性就低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自然不能成为东线战场的转折点。
事实上正是由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全歼了德军的第6集团军,导致德军在该方向上的防线崩溃,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的后路面临着被切断的危险,最终不得不全线撤出了高加索,尽管他们在那里没有遭遇严重的失败。
宠来也
2021-12-17 03:32:39高加索战役相当于另一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至少在战略上来看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拖住并消耗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假如苏联人有实力在高加索方向也集结200万兵力,克莱斯勒和李斯特指挥的德军A集团军,会像第六集团军一样又来无回,虽然这并没有发生,但是高加索方向的德军也同样是损失惨重!
(德军损失大量有生力量)
事实上,高加索战役与斯大林战役是同步进行的,只不过他并没有歼灭任何德军重兵集团,所以不是很有名罢了。1942年7月,希特勒决定在死守莫斯科大门勒热夫突出部的同时,抽调精锐补充南方集团军群,使其分两路南下攻取盛产粮食和石油的伏尔加河下游与高加索地区。(1942年德军的战役目标如下图所示)
这种分兵作战的策略当然受到陆军的普遍不满了,著名的隆德施泰德元帅就是因为反对元首而遭到免职。在希特勒一意孤行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两个集团军,分别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而元首解职了一大批将领以后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错误的将装甲部队在两个集团军群之间来回抽调,使得两个目标都未能达成预想的战役目的。
(兵力分散给了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注意上图中第1坦克集团军北上解救B集团军群)
斯大林格勒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但是高加索方向就鲜为人知。轴心国在1942年7月份集中16.7万军队,协同1130辆坦克和4540门各种火炮在1000架飞机掩护下,跨过顿河向高加索发起冲锋,还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了勃兰登堡特种部队去提前夺取完整的油田。
(上图虚线和实线展示了德军两路兵马进攻方向)
负责进攻高加索的兵力很强,其主力是闪电精华的机械化装甲军团,克莱斯勒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包括第4、第1、第17三个集团军群,当然他们并不全是坦克集团军,还包含了大量的掷弹兵和摩托化部队,这支部队在乌克兰战役期间有力的消灭了苏联70余万精锐,就连朱可夫元帅都感叹道:“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已经全部战死,我们只是在驱赶着一群野兽为我们作战”。然而元首的更加干预不断将第一装甲集团军拆解,分配给保卢斯去打巷战,这大大削弱了克莱斯勒的实力。
(疲于奔命的党卫军掷弹兵)
高加索战役一直打到1942年的12月份,这5个月中轴心国损失了10余万人,被迫放弃从东西两面突破高加索山,包抄占有整个外高加索的战略,只能寄希望于夺取几个海拔几千米的山口突破到南高加索,但是由于后勤不畅也有没有制空权,前线部队已成强弩之末,攻占南高加索的计划落空。希特勒派出了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催促前线将士尽快突破高加索,哈尔德看到前线状况后主动规劝希特勒放弃整个计划,反而有被解职,取代的他的就是蔡茨勒将军!
(感受一下德军进攻的强度)
1943年1月,随着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发起反攻,高加索也同样转入反攻了。由于战争准备不充足和德军补给线太长,前线德军物资严重匮乏,1942年冬季没有棉衣的问题再一次暴露了出来,不仅在斯大林格勒冻死了几十万德军,在高加索也一样。最终德军不得不离开高加索山脉向战役出发地撤退。
(上图展示了7月到11月之间南方展现变化,到12月苏军开始反击了)
A集团军群并没有去参与解救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上将和第六集团军的行动,因为它们根本就力不从心了!当顿河集团军群的曼施坦因放弃解救第六集团军,同时死守哈尔科夫与与罗斯托夫之时,A集团军彻底放弃了高加索战役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收缩兵力防守库班河流域和塔曼半岛地区,从侧面掩护德军岌岌可危的防线,曼施坦因也坦言:如果不是保卢斯30万人在背后拖住苏军的百万兵力,整个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都完蛋了。
(苏军的反攻同样猛烈,上图中位于下方的红圈即为A集团军群最后的阵地)
这期间还爆发了苏德战争最大规模空中交战,即“库班空战”,这期间德军损失了1000多架飞机彻底失去了制空权。直到最后德军撤退至克里米亚半岛时,总体损失大约30万人,尤其是大量技术兵器的损失难以弥补。战役间有14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上万门火炮被毁,它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消灭了大量德军的有生力量,改变了苏德双方的力量对比,因此算得上是一次二战的转折点。
宠来也
2021-12-17 03:32:39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高加索战争只能算是苏德战争有了转折的迹象,而不能认为这一战就是转折性战役。
苏德战争的开始是德军进攻,苏军防御,直到库尔斯克战役之前,这个局面都没有重大变化。库尔斯克战争之前,如果说苏军有进攻,那也是在德军进攻的过程中,苏军的反击作战,而不是苏军主动发起的进攻性战役。
高加索战役也是如此,德军从1942年7月发起高加索战役,目标是拿下高加索地区,夺取那里的粮食和石油,到1943年初苏军开始发起反击,将德军逐出高加索地区,但是围歼德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并未达成,因此,从战略上看,双方算是打成平手,都没有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苏军真正第一次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是1942年初的勒热夫-维亚兹马战役,苏军以优势兵力猛攻勒热夫-维亚兹马一线,企图夺取这里的铁路控制权,德军第九集团军在防御大师莫德尔的指挥下,大败苏军,3个月的进攻,苏军伤亡超过五十万。
到1942年11月份,苏军酝酿火星行动,动员190万大军再次进攻勒热夫-维亚兹马防线,仅仅20天的战斗,苏军伤亡超过五十万,进攻再次大败,成就了德军将领莫德尔防御大师的美名,朱可夫则收获了其军事生涯最大的败仗。
朱可夫元帅
直到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的攻势遭到彻底失败,军队元气大伤,此后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苏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反攻战役。
因此,库尔斯克战役被认为是苏德战场的转折性战役。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匿名网友
2021-12-17 03:32:39从战争经济学看,不管怎样,德军在无力进攻的情况下,完全应该用空军炸毁高加索油田、炼油工厂及相关设施,但显然德军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因为这里的石油对苏军一样至关重要。如炸毁了这样设施,苏军高加索战役胜利必定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