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月开口说话,1岁和老外聊天”,上海幼升小简历吓呆网友。对这样的升学竞争你怎么看?
提问者
匿名网友
如果不是这次魔都“幼升小”的招考模式,大家都不知道原来魔都竟然有那么多“牛”娃,有人3个半月开口说话,6个月夺得全省第一,18个月熟背《弟子规》,3岁就会潜水;有人IQ141,1岁半能辨认几十国国旗,围棋5级,华罗庚杯70分入围;认字2000、自学看完数十本书都是基本条件了。义务教育阶段,如此这般的竞争你怎么看?
10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17 04:43:34要我说,看到这样的简历,第一眼就觉得不可靠,为什么这么说呢?三个月会说话?大家有没有一点常识,你家的孩子是不是快两岁了才会说话?如果是男孩的话,说话会更晚,这是人的基本规律。就算你再拔高,也不至于三个月说话的吧?三个月,能把头抬起来就不错了!
如果你们家有个孩子,你就明白,很多都是自然规律,不是说人们想造就能够造出来的。这样的新闻有没有经过核实,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如果当事人本着拿着这样一份简历去求学目的的话,那么明显,这份简历就是造假的,这背后反映的就是大家对升学的焦虑,以至于不择手段,不考虑后果的做事情。
有些事是可以分清的,比如父母双方,如果真的是高学历,又擅长家庭教育,能够培育出孩子:从小会说多国语言,能认识几千个汉字,能背几千首古诗词,这些还是算正常的,毕竟有这样的先例在前,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智力超群的一小撮人,这是天生的,没办法。旁人眼红,这老天的基因给的,也没办法。
但如果说,普通智商的孩子,通过后天的努力,当然这个后天的努力,是离不开父母的努力的,也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说,是父母的真实努力和孩子的努力结合在一块,能够达到这样的学前水平,那是值得肯定的。
一个人努力的成就,不仅仅是达到个人的成功,通过家庭能够传达给下一代,通过个人工作传达给社会,都是值得赞扬的。
这句话原本是指科研,教育方面的,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也更应该是如此吧。
换言之,如果家长父母想着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首先自己要付出来努力,自己要努力的生活,努力的奋斗,努力工作,才有可能造就一个努力的孩子,优秀的孩子。
焦虑没有用,造假也没有用,踏踏实实的努力才是最有用的。而且,如今的社会,如果你想进步,如果你想获得更好的生活,获得更舒适的内心。,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的。不早点努力,生活会给你点颜色瞧瞧,你自己还是会早晚努力起来的。
匿名网友
2021-12-17 04:43:34这样的家庭教育思路没毛病啊,在幼时给孩子进行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交融的启蒙,也就是国内外最流行的STEAM教育理念。
像生物、科技、化学等学科,都能设计出适合低龄小朋友的游戏、手工项目,孩子玩得开心的同时,顺便也学到知识。这种“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大家想的“超常培养”、“拔苗助长”那么夸张。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爸爸妈妈常常陪着孩子玩!高质量的陪玩!
除去部分可能是神童级别的表现(如3个半月开口说话,18个月熟读《弟子规》),所展示的简历中有一部分项目门槛并不算高,没有超高IQ的孩子也能同样玩得好、学得好。
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家里可玩的益智项目,以及家长该如何引导。以下为干货,爸爸妈妈都可以收藏起来,有时间带孩子玩起来,让宝宝也能顺便拥有“同款简历”。
机器人和编程启蒙
编程,这个看似高深的学习,其实真的一点都不难!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无论5岁还是10岁,甚至3岁,都可以用最好玩的方式学习编程。
启蒙阶段不需要强调编程语言的学习,根本不是让孩子学c++、python、java,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编程的思维方式,让孩子理解编程的概念和逻辑,为接下去更深入学习编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3岁及以上),可以试试【编程老鼠迷宫】这类积木搭建+编程累玩具。宝宝通过底板和各种物件搭建一个迷宫,并放置奶酪。通过对电子老鼠移动方向进行编程,让小老鼠穿越重重障碍,吃到奶酪。DIY式的关卡设计,让这款玩具更加耐玩,对孩子的逻辑思维,手指协调,发散思维都有十分好的促进作用。
生物启蒙
虽然我也不是生物博士,只有高中生物基础,但不妨碍我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兴趣。
在家里,可以和孩子一起打印出器官的图片,一起来拼个“人体”;可以和孩子做个“一滴血液成分”的小科普,找个罐子当容器,装入各种豆子当作各式细胞,倒入水作为血浆;可以和孩子在热缩胶片上手绘出植物细胞模型、动物细胞模型……
科学实验
我也知道很多适合小朋友做的实验,都是很安全,取材方便,步骤简单,效果炫酷,深受孩子们好评。
推荐一个超有趣的【熔岩灯】,探索水和油的奥秘。
材料:油、水,玻璃杯(或透明塑料瓶)、色素、泡腾片
步骤:1.把油和水倒入杯子中,等它分层。(水和油比例约为1:4)
2.滴入几滴色素
3.加入泡腾片
再推荐一个【彩虹雨】:
材料:若干杯子、透明大杯子一个、剃须泡沫、食用色素、滴管
步骤:1.往装有水的杯子的加入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2.往大杯子里热水水,让娃喷一层剃须泡沫,做出一团云
3.用滴管吸取有色液体滴到泡沫上,彩虹雨就会在杯子里落下了
做完实验,别忘了给孩子解释一下里面的科学原理哦(如果不知道原理,可以关注我)。
科技小制作、手工创意
这类也是非常好的亲子活动,在家里可以用大纸箱做城堡,既承载父母和宝贝的共同创意,又锻炼宝贝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空间的感知能力;可以用柔软的肥皂做雕刻;可以用鸡蛋来做压强和压力的实验……
在制作过程中,爸爸妈妈可以提供帮助,给出建议,但是请把主导权交到孩子的手里:“你想选什么主题?为什么?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你需要爸爸妈妈给你什么帮助?”
孩子还不能完全独立完成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能喧宾夺主,尽量让孩子自己投入和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要时刻关注项目进度,能恰到好处的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比如怎么设计实验,制作展板,引导孩子查阅参考文献。
简历都是次要的,孩子玩得开心,顺便学到知识,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用心陪孩子,时间看得见。
有什么想法和建议都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噢!
关于HandyKid
HandyKid专注面向家庭的STEAM教育,为家长提供丰富的STEAM教育资讯,项目指南,未来还会提供订阅式STEAM玩具包。如果您认可STEAM教育,希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发散思维,愿意用心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请关注我们。匿名网友
2021-12-17 04:43:34幼升小夸张的简历背后,是家庭的择校焦虑,以及包装材料的弄虚作假。也可以说,为了进入好的学校,家长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上海严禁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各类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严禁以任何形式进行文化测试选拔并按照测试成绩分班;严禁将学生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由于幼升小禁止学校举行笔试,因此,很多家长就会在简历上做文章,以便以有“特色”、“亮点”的简历打动学校。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3个月说话这样的"神童故事"一点也不奇怪。如果家长还只是包装简历,对孩子的影响还不大。如果家长为了增加简历的材料,从孩子一两岁时就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那孩子必然会显然严重的学业压力中。有的孩子幼升小可拿出几十张各种证书,这背后是孩子和家庭为择校的付出。
但其实这样的简历,学校根本不太会看的。学校其实还是会举行变相的测试(通过面谈方式进行,包括运算,复述英语,表演)来筛选学生,甚至有的学校会进一步考家长。这是因为报考的学生太多,学校肯定要用自己的方法选出学校认为优秀的学生。如果一所学校只招100人学生,报考的学生达到5000名,学校怎么筛选?
这是地方政府必须正视的现实。首先,必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择校热是因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只抓学校招生规范,会导致招生环境乱象纷呈,从比竞赛,到比简历、比父母、比爷爷奶奶。教育部门要求小学“零起点”教学也不管用。其次,在择校热的现实下,对于民办学校的招生,不妨采取公开测试方式,只需要求所有民办学校不能提前招生,要公开透明即可。
匿名网友
2021-12-17 04:43:34大家好,我是a山东虎子,我来说下自己感受吧。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奇葩的简历?
1、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不择手段,最终导致造假学历,让人瞠目结舌,三个月就说话,这种奇葩的说辞还有没有诚信底线?
2、幼升小学历成了展现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一种工具,家长频频秀肌肉,是无奈之举,还是攀比之风?下一步是不是要把爷爷在某某院工作也写进去?
3、为上个好学校不择手段,违背了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观,违背了一个人最珍贵的诚信,这样急功近利,浮躁的风气从小就被灌输到我们的孩子,值得吗?
二、如何解决?
1、从根本上讲,国家大力建设新学校,让优质学校越来越多是解决的根本。
2、学校应加强学生学历的审查,对于造假者要严肃处理,不能让造价之风、攀比之风抬头。
3、家长要实事求是为孩子做好简历,不排除有特长特别突出的孩子,真实的介绍彰显了家长的价值观,道德观,更是家长素质的体现,这样的家长孩子不会差了!
从一份简历,折射出人的贪婪,虚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做法有悖我们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少,但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能少!
宠来也
2021-12-17 04:43:34熊丙奇老师将这个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上海幼升小简历一个比一个牛逼,有些是孩子确乎智商极高,或学前教育很充分。但有些却令人生疑,完全不符合人类智力发育的正常程序。即便没有确凿证据,我们也能判断出这里面有很多水分。
之所以简历浮夸风盛行,无非因为,上海禁止幼升小举行选拔考试,学校在遴选优秀学生时,只能以面试或验看证书等方法进行甄别。在学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家长试图通过拼简历取胜,实乃无奈之举。
熊老师认为,要解决择校热,必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也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的可以消除择校热吗?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的均衡,即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等;二是软件建设的均衡,主要指师资力量。
理论上讲,只要名校与普通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在软硬件建设上做到无差别,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择校热不会发生。
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观察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软硬件建设,已经不输于城区学校,甚至更好。人均校园面积更大,教学设施更完备;新招录教师几乎全部安排在农村学校。但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仍旧源源不断向城区学校涌入,导致城区学校学位越来越紧张,农村学校却十室九空。
学位一票难求,催生出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博弈,乱象丛生,民怨沸腾。业内人尽知,不细述。
由此可知,教育均衡发展,与软硬件建设是否均衡并无必然关系,而是依赖于经济的均衡发展,依赖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当农村人口向县城聚集,全国各地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城市的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就会如同房产一样,永远稀缺。因而择校热也永远无法消除。
买不起房可以租房,没有学位怎么办?难道只能选择离开城市?
这就暴露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短板需补足——民办学校。
正如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无法消除阶层差别一样,教育资源的供应也应该允许存在质量阶梯。国家只向社会提供最基础的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应允许不同市场主体进入教育行业,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为市场提供层次丰富的教育服务。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可以选择适格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一窝蜂争抢名校学位。
国家给国民发放教育劵以保证教育公平,公办学校只需承担托底功能。教师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开,让市场来配置教育资源。真正的均衡,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人人都能享受到适格的教育。
匿名网友
2021-12-17 04:43:34在这份份简历后面是一个个家庭的倾心付出,幼升小竞争的不仅是孩子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个家庭的智力、财力与人力的竞争。作为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感觉压力山大。幼升小尚且如此,那么后面的小升初、中招、高考以及工作等,更是差距甚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原生家庭决定了这个孩子未来的生活走向,孩子家庭的资本使得这些孩子拥有了惊炸天的简历。
布迪厄指称的三种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这三种资本的形式并不是层层递进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是不同的形式资本的根基,这些幼升小的孩子所在地是上海,由于家长拥有了相对雄厚的经济资本,所以才有为孩子报机器人班,围棋班等等,经过专业训练使得孩子拥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家长的经济资本在这里转化为孩子的文化资本,而家长的文化资本又具有代际传递性,使得这些幼升小的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那位拥有博士妈妈的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下爱上了读书认字,又在妈妈的熏陶下可以画出人体图都是不足为奇的。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内化 -- 体现在个人外表和精神内在;具现 -- 文化物品 -- 绘画,书籍,乐器 等等; 还有就是制度 -- 教育,教育机构,证书 等等。因此,孩子在竞争中能拿出震惊人的简历。社会资本,不仅仅是认识/知道(know),而是实际上多多少少制度化了的相互承认,或者一种圈子内的成员资格。家长的社会资本决定了孩子可以接触的圈子,比如讲得一口流利的外语,能与老外直接对话的孩子就是承继了父母的社会资本。
孩子所在家庭的雄厚资本产生了这一个个令人震惊的牛娃,父母的努力付出使得孩子飞得更高更远。但这只是精英家庭的孩子,像我这种平常家庭在羡慕之余,只能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最大程度地缩短与这些牛娃之间的差距。
宠来也
2021-12-17 04:43:34四岁能读通《红楼梦》,五岁论证相对论,六岁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七岁学习量子力学……我相信,这个世界的确有智力超常的儿童。但我绝不相信,8个月大的婴儿会说四国语言。
到目前为止,从中学到大学是有专门针对特长儿童的招生,例如北京的人大附中,北京八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这不是说,所有 的孩子都能成为超常儿童。
我一直认为,智力超常,是指孩子自小有某些学科的天赋,但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超常培养,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和奥数一样,我一直认为,奥数本身是科学的,但只适合极少数的孩子学习,不适合大多数孩子学习,但奥数一旦和学习挂钩,就演变成了疯狂的应试。
在中国,有一个素朴的教育观念始终没有普及,即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否则,就是对孩子的摧残。我更相信,没有任何父母会自愿摧残亲骨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自小就能出人头地,到好学校读书,将来被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录取,然后出国留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仅仅是幼升小阶段,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塑造神童”?主要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导致中国家长从怀孕开始,就开始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学区房到是否到国外留学,进行长期的规划。如果一个市的不同区域优质教育不存在严重不均衡,各个省市也不存在教育不均衡,就不会存在这个神童的笑话。
宠来也
2021-12-17 04:43:34魔都幼升小像高考,每年有初试复试要面,第一志愿第二志愿要填,各种面试真题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今年这“神童简历”一出火了,愣是把小学招生玩成了“艺考”,考试如戏,全靠演技。
咋一看几岁孩子的简历写成这样,真的很唬人,但你仔细观察拆解,“神童简历”看起来无敌,其实每个孩子都能写,只是爸妈不会编!圈圈就为你们拆解“神童简历”,看看“神童”到底和普通孩子有啥不一样!
划重点:
来,回忆一下孩子小时候:
如果是,恭喜你也能写出一份堪称“完美”“神童”“天才”的简历,怎么写?参考见下:
当然也不排除有不少天赋异禀的孩子存在,那人也一定不会挤破脑袋进名校,既然已经是神童了,搁哪不能发光啊?搁哪不是抢着要啊?而且通常“神童”大多都不太适合普通教育。
那些把特长天赋作为招生报名筹码的家庭,虽然各有千秋把简历玩出花儿,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拔苗助长,1岁会玩3岁的东西,3岁就会6岁的东西,6岁学完了10岁的知识!而这些每个孩子迟早都会学会用,咱也别羡慕!
圈圈用一张图来总结下,这届“幼升小”简历的套路:
把简单的东西写得看不懂,你就赢了!
宠来也
2021-12-17 04:43:34仔细看了两张图片的内容。有几点意见和各位讨论:
1,说明这种幼升小的竞争有多么激烈,这是在家长支持下的孩子竞争,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就不多话了。
2,图片文字所述内容还是很能说明孩子早期教育的优势的。
2岁时路上的车多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这是不少男孩子能做到的,因为喜欢和家长的有意引导;3岁自学中国象棋也不无可能,3岁的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大,他是在玩中学,乐趣很大,家长引导的好,玩中国象棋也不是稀罕事。
3,上学前认识2000个汉字,对于高知家庭父母又注重家庭教育的孩子并非稀奇。
这些都不是过于惊讶的事情,因为我不仅有理论依据,也有亲身体会:
如果你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你就不会对此过于吐糟,只有自叹不如的份。
事实依据就是我自己孩子儿时的一部分还有我所见过的几个孩子的事情:
先说我自己孩子儿时的一点:
1,两岁左右一起玩黑白棋,用棋子我们码字玩,两岁多自己坐在小便盆上拿本新华字典有模有样地告诉我他在读书。三岁左右自己拿着《婴儿画报》给我讲故事,三岁多感叹“妈妈,中国字真有意思!”四岁多自己歪歪扭扭学写字,还告诉家人“他在写东西呢!”五岁多自己能独立阅读文字书。
我这么说并不是显摆,而是因为自小我无意识中引导孩子做了很多阅读的事情,我们一起把阅读认字聊天当做了我们之间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都喜欢这样做,自然就做得好。在我早期的头条号发文中有这类的介绍。
我自己孩子现读中学,成绩现在算得上优秀,综合能力也还不错。
2,再说别的孩子的事情。在一个儿童阅读活动中,有两个一岁半的小姑娘,表现出来了超出一般孩子很多的能力,坐得住、自己能专注地图画书、我说出来的一些字,孩子还能在书中给我找出来,我引导她给出从书架上拿出那本书,好多次都能拿对。
这两个小姑娘是我去年秋天遇到的,想必现在更棒了。
有个邻居家的小男孩,对车极为感兴趣,两岁左右,马路上停的车他一看就能奶声奶气无差错叫出名字。
这个男孩现在一所普通中学学习。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图片中我们抛去小升初功利性竞争的噱头,看其内容我是认可的。对于题主所描述的部分内容有夸大的成分,比如“三个半月开口说话”,这可能性有,相传白居易还生而知之呢,只是说的是什么?怎么说?就是另一回事啦。但总体上说,基本的真实性是可信的。只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如果没有持续的很好的教育,在儿时所具备的能力会很大部分地消失。
孩子儿时玩卡片的图片
宠来也
2021-12-17 04:43:34看到这些牛娃的简历,我被深深地震惊了:有的3个半月开口说话,6个月就能夺得全省第一,18个月背熟了《弟子规》;还有的围棋5级,认字2000,自学数本书。
说句实话,不要说孩子,作为一个成人,我还不会潜水、围棋呢,除了佩服,还有些焦虑和无奈,但是最终放平心态。
我想起在上海的同学曾经为女儿的幼升小而烦恼,想去好的学校,但是竞争太激烈,加上她对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很放松,恐怕是难从众多牛娃中脱颖而出的,最终选择了附近的公立学校。
她说到上海很重视孩子教育时,我还只是个囫囵的印象,但是此刻,3个半月开口说话,数学厉害,英语流利,一个个牛娃的技能展示给我清晰而明确的视觉感,这就是重视教育。
从这些牛娃的家庭背景看,孩子最好的老师果然是父母。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出自名校,以硕士或博士学历居多,本身就是高智商和良好教育的代表,他们的见识和能力注定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更早的教育机会。
我所在的是一个三线城市,很多教育资源也许不及大城市,但是身边注重教育的家长同样大有人在。我朋友的孩子从1岁多开始进行英语启蒙,5岁左右也能和外教进行基本的交流,情商和领导力都相当不错。我的侄子从小热爱绘画,他的美术功底非常不错,手工能力也很强。
而我的孩子,学习了钢琴和绘画,虽然算不上出色,但是孩子学习兴趣一直不减,对各类事情都有兴趣,内心世界丰富。
所以作为父母只要能够给予孩子能力所及的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的习惯,就算是好父母。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牛娃,除了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孩子的资质也有不同。
这个世界有跑在前面的孩子,但也需要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