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请稍候...
Preloader
  • 【公益】愿天下宝贝都能有幸福的家
  • v:irenyuwang

Office Address

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Phone Number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Email Address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img

抗日战争中日军使用的王八盒子性能怎么样?

img
提问者

匿名网友

抗日战争中日军使用的王八盒子性能怎么样?

10人回答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20

    “王八盒子”是侵华日军使用的一种手枪,之所以叫王八盒子,有两个原因:一是它有枪套,老百姓把枪套叫做盒子。二是其枪套的翻盖很大,远远高出、突出于枪套,加上枪套又是皮质的;所以中国百姓把这种枪叫“王八盒子”。

    由于日本是入侵者,侵华期间又无恶不作,中国人对其非常仇恨而鄙视,所以把这种枪叫“王八盒子”;因为王八在中国文化里,是贬义,是骂人的话。

    确切地说,王八盒子只是这种手枪的外号,这种枪的真名叫南部十四。

    提起王八盒子,网上嘘声一片,有人说它容易走火,经常伤队友;有人说它爱卡壳,日军想为国尽忠都难;还有人说它穿透力差,木板都打不透;更有人说,游击队员对它都不感冒,缴获之后都不屑一顾;王八盒子在八十年代甚至被美国一家杂志评为“20世纪最差武器”。

    那么,王八盒子的性能到底如何?

    现在说起日本制造,可以说有口皆碑,日本人跟德国人做事情都态度认真,对质量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王八盒子跟所有武器一样都有完善、改进过程;也都有其设计缺陷。

    但是总体来说,王八盒子是一款还算凑合的手枪,至少没有网上说得那么不堪。

    很多网上的文章,都是以讹传讹,看到别人这样写,为了省事自己也照着写,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过。

    我们现在真正去了解一下,看网上说的那些说法到底是不是有依据。

    “自杀难”说

    任何一种枪械设计的时候,都只考虑一般环境,对特殊环境下的使用没有考虑到,这是难免的。

    卢沟桥事变发生前,日军都是在东北作战,东北冬季气候严寒,跟日本国内不大一样,(日本冬季平均温度5度到12度)这是设计者事先很难考虑到的。

    在低温的情况下,撞针涂抹的润滑油粘稠度就会提高,撞针击发力就受到影响,机动性降低,撞针还容易变形,这就形成了我们说的容易“卡壳”。

    所以当时使用王八盒子,都要多配一根撞针,以防万一。

    “易走火”说

    有的文章说,王八盒子停止射击之后,枪膛里还有一颗子弹,这个不假。但是该枪跟勃朗宁手枪一样,王八盒子设计有“空枪保险”。

    当卸下弹匣之后,即使弹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并且没有装定手动保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走火”事故。

    而且当手枪子弹只剩下一颗的时候,扳机就会后仰,往下移动几毫米。这时候弹匣板一部分就会挡住扳机无法扣动,根本不会发生走火的情况。

    所谓的走火问题,也是发生在东北那种特殊的作战环境中。因为东北冬季气温低,日军要带着厚厚的防寒手套持枪射击,这样一来扳机护圈就要扩大。而刚开始扩大的尺度不够,也就是间隙不够大,以至于会发生带着厚手套的手指伸进去的时候,还没有扣动,手指会触动扳机,射出子弹,产生误伤。

    “不能穿木板”说

    手枪不是步枪,穿透力本来就低,所有的手枪都是一样的,即使使用了手枪弹的冲锋枪也是如此,不只是王八盒子。

    王八盒子有效射程是60米,子弹口径是8毫米,射程在800米。鲁格手枪子弹为5.58和7.65,王八盒子比它子弹口径大,杀伤力就强。鲁格手枪的有效射程是50米,比王八盒子还少了10米。二战老兵回忆说,王八盒子在50米内的杀伤力不低于达姆弹。何来的杀伤力不够?

    如果说手枪不能穿透木板,这就对了;因为手枪就是近距离使用的,为了不造成误伤,都注意停止力设计,就不让它有那么大的穿透力。手枪不是打坦克的,要那么大的穿透力干嘛?停止力跟穿透力是相互矛盾的,世界上哪里有既有穿透力,又有停止力的手枪?只要有效射程内,能打死人就够了。

    游击队员“讨厌”说

    首先,王八盒子只有日军官兵可以使用,伪军、汉奸和日本非军事人员(警察、特务)都不能使用。这样一来,王八盒子在战场上被缴获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其次,王八盒子使用的是8毫米口径子弹,而民国兵工厂制造的手枪子弹只有一种,那就是驳壳枪(毛瑟枪)子弹,口径是7.63毫米。

    问题显而易见,缴获了王八盒子兴高采烈,可是子弹打完后,它就成为废品,还不如一块砖头。扔了舍不得,不扔没有用,装在身上沉甸甸的,碍手碍脚;看看,变成鸡肋了不是,能不“讨厌”吗?

    其实王八盒子,闭锁好,重量轻,保险设计合理,反应快,射击精度高(枪管长,扳机和枪口角度合理),优点多多。

    撞针问题和扳机圈较小的问题都是前期出现的,抗战爆发时已经全部解决了。王八盒子还有弹匣容易脱落的问题,后来也很快解决(握把的前下部,增加了一个弹匣防落簧,在弹匣前下部的相应位置上,增加了一个缺口,以配合弹匣防落簧阻止弹匣脱落)。

    总之,王八盒子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枪,但不失为一款合格的手枪,不能因为日军侵华可恨就把其制造的手枪也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人云亦云,跟着乱说一气。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2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遗憾,萨沙写过王八盒子手枪的文章,但从来没打过。

    这种枪,现在可难找了。

    可以这么说,二战日军的手枪设计是最烂的。

    王八盒子主要问题是设计不合理,故障率高,子弹威力小,人机功效差。

    王八盒子的故障率非常高,这主要是设计的问题。

    我国在90年代初,东北曾经发生过2个持自动步枪的小子杀人报复,然后拖枪逃走。

    在警匪枪战期间,一个法警正好骑车送爱人下班,路过现场。

    这个法警很有正义感,让妻子先离开,自己拔出手枪摸了上去,参加枪战。

    因为法警是从后面偷偷摸上去的,2个歹徒都没看见他。

    法警突然对准1个人开枪,后者根本没有来得及反应。

    眼见只要打倒这个歹徒,再朝傍边另一个歹徒开枪,2个小子就都死了。

    谁知道,枪卡壳了,子弹没打响。

    2个小子立即开枪还击,法警身中数弹牺牲。

    法警手持的手枪,就是王八盒子,当年日本人留下的枪。

    其实王八盒子即便是新枪,也经常卡壳,一般是撞针问题,也有弹匣的问题。



    另外就是子弹威力小。

    王八盒子的8毫米子弹,穿透力太弱。这种子弹打人体还可以,但穿透力非常弱。

    日军军官认为,子弹射不穿中国人的门板,也打不穿土墙。

    而中国游击队常用的盒子炮,威力很大,一枪可以射穿几毫米的钢板。

    王八盒子威力小,只能用于军官自卫,不太适合用作军用进攻手枪。



    还有就是人机功效差。

    样式差不多的德国鲁格手枪的人机功效很好,射击的感觉很舒适,握枪也很爽。

    但王八盒子的枪把太细,稍微大一些的手掌握起来就非常变扭。

    而且手枪的中心不对,射击的时候枪口会发飘,对于连续射击非常不利。

    等等。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20

    先说下王八盒子(南部手枪)常见的8x22mm有早期和晚期两种,绝大多数出现在战场上的都是晚期型的南部十四式。

    性能方面的话他用的8x22mm南部手枪弹动能大概是280焦,和美国的.380弹差不多。和当时的一票军用手枪弹,比如.45ACP、7.62托卡列夫、9mm帕弹他们比起来是弱不少的。

    这是和M1911的比较,那第四行是实测动能(换成焦耳的话

    335tf.bls

    大约450焦,217是294焦)那个NPF...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可能是停止力

    本来吧,考虑他弹头口径小,停止力差也就算了,贯穿可能会好点吧。然而松木板贯穿试验也完全弱于M1911,更不用去和 9mm帕弹比了。

    所以,个人倾向于觉得,南部14这王八盒子压根就不适合作为军用手枪。相对来说更适合作为自卫手枪,和他动能差不多一水手枪用以贴身携行自卫是差不多够用了。


    这把手枪的设计上看起来挺像鲁格P08的,但实际上他的结构更类似C96盒子炮。可以说是把两种德国手枪结合起来抄的产物。

    人机功效上日本的轻武器一向来泪流满面,而且勤务性很差,说王八盒子质量差的倒不如说他太吃保养,一但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击针断裂,卡弹之类的故障。但轻武器这玩意本身就不该这么金贵,这是本子脑抽的产物。再者,当年缴获的王八盒子咱们没人用不是因为这货太差,主要是因为8x22mm子弹太难找。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20

    南部十四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王八盒子”,因为它的枪套打开,十分像一只王八,加上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所以叫“王八盒子”。放在皮质枪套里别在腰上个头精巧的叫“撸子”,而有肩带,同样是在皮质枪套里体型大的,则叫“盒子炮”,还有一种鸡腿撸子,则是外形像鸡腿,所以有了形象的别名。

    它是日本陆军大将南部鳞次郎设计,是以南部陆式手枪为蓝本,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由于只有日本将校级军官才可以配备,所以它非常在我军以缴获武器为主的年代非常难得,那么它的实用性如何呢?



    第一,打中非死即残。

    它的瞄准线很长,所以命中率高,子弹伤害非常大,只要被击中,可不像电视剧里一个窟窿眼就能完事的,非死即残。

    第二,关键时刻卡壳。

    虽然出身好,但是却不怎么好用,关键时刻撂挑子,卡壳是家常便饭,它的手枪口径是日本军方新制式手枪的标准八毫米,而且子弹可以和其它同等型号的通用,所以缴获以后多用于便衣侦查和地方武装。



    第三,保险装置。

    南部十四式个人认为最好的优点就是有空枪保险机构,以前的枪支有的取下弹匣后,里头还保留着一颗,有些新兵不知道或者老兵大意时,一旦不小心扣动扳机,就会发生走火的情况,非常容易误伤,所以有了这个保险,即便弹夹会稍微往下抽动几毫米,扣动扳机也射不出子弹,非常安全。



    第四,人性化设计。

    枪把和枪管之间的轴线夹角,是个钝角,适应于人的习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提高射击的准确度,提高持枪者的安全系数。

    总结南部十四式,就是设计简单,容易生产和故障维修,精度高,但是易卡壳。

    目前只知道这些,有不足的地道请指正。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20

    我们所说的王八盒子就是,日本南部14年式手枪。这是一种发射8毫米子弹的半自动手枪,一共生产了28万把。这种手枪从外形看有一点像德国的鲁格手枪。

    但是,设计完全不同,这种手枪一开始没有保险机构,后来到了1934年才增加了弹匣保险。随后解决了击针设计问题,早期南部14年式手枪的击针有问题,经常发生断裂或者击发无力的情况。

    到了后期版本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南部14年式手枪的特点和所有日式武器差不多,都是瞄准基线很长,射击指向性和准确性比较好。但是,威力比较小,因为选择的8毫米子弹,初速只有320米,枪口动能338焦耳。而我国使用的毛瑟驳壳枪初速可以达到430米,枪口动能514焦耳。

    也就是说南部14年式手枪的威力太小,差了一个档次。我国虽然在抗战时期,重武器不好,但是在手枪上面,可是所有世界大厂名牌手枪都有,各种毛瑟,勃朗宁,柯尔特,萨维奇,阿斯特拉和雷明顿等各种名牌手枪,都批量出口。

    在手枪方面,我国在抗战时期,起码比日本先进了1-2个档次,日本手枪完全不够看的。我国当时的主要手枪用户是,中低级军官,游击队,富裕人群,民团,警卫,甚至是一些虎啸山林的人物。

    在特殊的环境和需求下,我们要求手枪威力大,装弹量多,可以在短时间内挡得住对手的多人进攻。日本南部14年这种枪套好像王八一样的手枪,威力小,装弹少,还经常出故障的手枪,就是游击队也不喜欢。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20

    “王八盒子”是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别名。这是由于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的皮质枪套,采用的圆形凸鼓面硬壳造型样式, 远远看去 , 那圆鼓鼓的枪套盖子还真的挺像 “ 王八盖子 ”;再加之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憎恶。所以,在中国管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叫做“王八盒子”。

    南部十四式手枪,全枪长227毫米、重0.9公斤、口径8毫米、弹匣容弹量8发、有效射程50米、工作方式为半自动。该枪于1925年(大正十四年)列为日本军队制式武器,是二战前和二战中日本军队制式手枪,从将军到士官,从陆军一般的步兵部队到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各个部队,以及海军的各部队各阶层都普遍装备,是日军中配备和使用最多的手枪。

    在设计上,南部十四式手枪可以说汲取了几款西方知名手枪的特点。

    首先,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度,这种造型布局仿制自“德国鲁格”。

    其次,后拉式枪机与奥地利罗斯-斯太尔M1907半自动手枪非常相似。

    再次,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 , 闭锁卡铁后端下落开锁 ,仿制自毛瑟C96军用手枪,也就是“盒子炮”或者“驳壳枪”。

    其四,空枪保险机构,学自比利时 勃朗宁M1910手枪。 从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的设计来看,日本设计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时应该是想集众家之所长。不过,最终却落得个“邯郸学步”。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的可靠性极差、故障率居高不下,卡壳频繁、弹夹易脱落、容易走火,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

    同时,南部十四年式手枪使用的8毫米南部手枪弹弹头初速 260米/秒,弹头质量6.6克;与德国9mm手枪弹和美国11.43mm手枪弹等同时期的手枪子弹相比,枪口动能要小得多。这导致了,南部十四年式手枪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且穿透力极差。

    总体看,南部十四年式手枪,这支拼凑出来的“大杂烩”手枪是一款非常不成功的手枪。

    当然,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也不可能,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细长的枪管 , 对瞄准的导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 ,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的射击精度 , 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手枪中, 算是比较优秀的。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20

    14式南部手枪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8×22mm南部手枪弹威力太差,另一方面是相比于南部A和B型自动手枪,14式南部简化设计降低成本的设计碰上战时生产质量下降,最终产生了严重的可靠性问题。

    作为一款二战时期的军用手枪弹,8×22mm南部手枪弹以威力小闻名。该弹的初速在300米/秒以下,但苏联方面的记录认为初速能够达到350米/秒,但即便如此,该弹是当年少数公认的亚音速弹。战后苏联国内有些黑社会专门用14式南部改造消声手枪,据说声音很轻,而且后坐力十分舒适,子弹比一般0.22英寸消声枪威力更大一些,,但穿透性差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杀手经常会对子弹进行改造。当然,考虑到苏联自己的托卡列夫弹是有名的一枪两洞,南部这种打不穿身体的子弹反而有助于提升停止作用。

    据说8毫米南部弹是7.65毫米巴拉贝鲁姆的仿制型,但后者的动能要高不少。初速过低的问题使得该弹很不适合作为冲锋枪子弹,苏联测试发现该弹在冲锋枪上的有效射程也很难超过100米,而苏联自己的波波莎200米以外精确度和杀伤力仍然十分可观。

    虽然国内一直认为南部是德制鲁格的仿制型,但实际上该枪是鲁格的脸,驳壳枪的心。整个设计不算先进,但根据日本军方的需要进行了不少修改,例如增大扳机护圈,以满足高纬度地区佩戴手套使用的需要。14式南部基本是日本对早期南部式自动手枪进行简化的产品,要知道南部B的售价大约相当于当时尉官三个月的薪水。

    至于该枪到底是不是垃圾,就显得见仁见智。至少威廉布鲁斯等人认为南部自动手枪的设计不算太差。1949年以南部作为模板的鲁格Ruger 标准型手枪问世,到现在为止都是相当有趣的0.22英寸手枪型号。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20

    约翰·摩西·勃朗宁,美国著名的枪械设计师,他一生一共设计30多款枪械,其中最著名最经典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M1911式勃朗宁手枪和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这两款设计于上个世纪初期的枪械武器直到现在仍然装备于一些国家的军队之中。

    简要介绍完西方的勃朗宁,我们再来介绍下东方的勃朗宁!

    南部麟次郎,日本著名的枪械设计师,他曾经参与大量的日军轻武器设计,比如影视剧中常见的92式重机枪,11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南部十四式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另外还有三式重机枪、九六式轻机枪、九七式轻机枪和九九式轻机枪,包括日本在二战中唯一实现量产的轻冲锋枪100式冲锋枪也都是都是出自他之手。由于他在枪械设计方面的卓越贡献,日本人称呼他为“日本的勃朗宁”。

    不过南部麟次郎“日本的勃朗宁”这个外号也仅是日本人之间说说,在武器设计方面日本勃朗宁和正版的勃朗宁差得多了!

    南部麟次郎

    同样是设计手枪,人家约翰·勃朗宁设计的m1911手枪威力大、皮实耐用,易于维修,这款半自动手枪于1912年4月装备于美军,直到1990年才被M9手枪替代。并且虽说是退役了,但人们对它的喜爱还是丝毫不减,目前世界上仍有不少军队、警察都装备着这款手枪。

    而“日本勃朗宁”南部麟次郎设计的南部十四式手枪(由于配套的皮套鼓鼓的像个甲鱼,当时抗日军民们称呼这把枪为王八盒子)相比之下就逊色的多了!

    为了解决日本军队还没有统一制式手枪的问题,日本枪械设计师南部麟次郎于1925年设计出了一款手枪,这年正好是日本大正天皇14年,故得名南部十四式手枪。南部麟次郎设计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可以说是一款“复制品”,南部麟次郎是参照德国的鲁格P08式手枪设计的,外形上也是像的不能再像,美军缴获这款手枪后还给它起了个绰号——东方鲁格。

    南部麟次郎设计的南部十四式手枪相比起原型鲁格P08式手枪要差太多了!南部十四式手和鲁格P08式手枪的区别就像是李逵和李鬼一样!

    德国的鲁格P08手枪采用的是肘节闭锁设计,采用肘节闭锁设计在的鲁格P08手枪在开枪的瞬间由于火药燃烧使得膛压升高让肘节轴锁死形成闭锁,等到膛压降低后,会触发全杠杆使其打开,剩余的后坐力使得肘节翘起开锁,退出弹壳。

    这种设计十分精美绝伦,但缺点也在这!


    示意图

    这种肘节闭锁设计结构过于复杂,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使用经常会出故障,又因为细小的零件非常之多,导致这把武器维护起来非常麻烦,这点一直为人诟病。也许是受限于日本的工业实力,又或是南部麟次郎看到了这一缺点,仿造鲁格P08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并没有采用肘节闭锁设计,而是采用了自由式枪机设计,利用惯性实现闭锁。

    给南部麟次郎这样一番“魔改”,南部十四式手枪确实结构上比鲁格手枪结构上来的简单,维护起来也方便!但这并不代表南部十四式手枪就优于鲁格了!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南部十四式手枪这个“后浪”身上的问题可比他的前辈鲁格P08式手枪要多得多了!


    结构图


    首先是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击针(枪械闭锁机构中撞击弹药底火的尖锁)设计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日军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击发无力或是击针断裂的情况!手枪这种用于应急使用的武器最是讲究可靠性,而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可靠性真的不敢恭维!早期的南部十四式手枪都会额外配备击针,以方便出问题的时候更换使用。直到昭和7年(1932年),日本对这款武器进行改进设计,击针不可靠这个问题才得到初步的解决。

    还有就是南部十四式手枪的空仓挂机机构的设计也非常不灵巧!

    (空仓挂机指枪支发射完最后一发子弹后套筒后坐不复位,提醒射手子弹已经用完)

    别的手枪打完子弹后按下弹匣扣,弹匣便会自动弹出,而南部十四式手枪则需要使用者用力拔出弹匣。而且南部十四式手枪在弹匣退出后枪机立刻就会复进到位,等到重新换上弹匣后,还要再次拉动枪机推弹上膛。

    最后就是威力方面!

    南部十四式手枪用的子弹是8×22mm南部式手枪弹,听名字就知道也是南部麟次郎设计的。

    南部十四式手枪用的22mm南部手枪弹也存在着装药量不足的缺陷,这让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杀伤力大打折扣!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枪口初速度为317米/秒,而它的原型鲁格P08式手枪的枪口初速度为350米/秒,TT-33手枪(托卡列夫手枪)的枪口初速度为440米/秒。较低的初速度使得子弹打出后存速性能不佳(存速指的是子弹发射后在飞行过程保存枪口初速的能力,存速越高代表子弹保存的速度能力越强,飞行的速度越快,距离越远,动能越强),最大射程和有效杀伤距离都明显不如当时其他的手枪。


    总的来说,这把武器设计上存在不少的缺陷,实际使用起来也是问题多多,确实会“遭人嫌弃”!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20

    王八盒子的缺点网上已经说的很多了,再说一遍还是炒剩饭。说点我个人的体会吧。七十年代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旧杂式武器,其中就有王八盒子,当时是有枪无弹,后来费了很大事找到了六发,其中一发还是臭火。又找了一支皮相较好的枪,到靶场上砰砰砰打了出去。五发子弹的体会;第一,威力还是可以的,穿透力,侵彻力比起驳壳枪是差了点,但比起同时期的撸子,一点不输。第二虽然握持有些别扭,但指向性特别好,几乎不用瞄准,很容易上靶,短兵相接时可以大大提高持枪者的反应时间和射击精确度。

    五发子弹的体会,只是管中窥豹,肯定不全面,供发烧友们参考。

    只是针对武器而言,看官们别往民族感情上扯。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20

    抗战时,日军指挥官手中的那把枪,其实叫十四年式手枪,乃日本陆军大将南部鳞次郎设计,所以又称为南部式手枪,当然,这把枪还有个响亮的名号叫王八盒子,盖因其圆鼓鼓的牛皮枪套,像及圆圆的甲鱼,甲鱼在民间叫王八。

    那好就叫王八盒子吧,枪长0.23米,枪重1斤8两,口径8毫米,弹匣容量8发,弹头初速317米/秒,有效射程50米。

    (十四年式手枪)

    王八盒子,是二战时期,日军陆海两军的制式装备,仿德军的格鲁手枪,但限于日本当时的工艺水平等原因,和德国毛瑟公司正牌格鲁手枪相比较,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缴获此枪时,与其装备的M1911手枪比较,就被视作垃圾手枪,可见王八盒子并未给老美留下好印象。

    (圆鼓鼓的牛皮枪套像及王八)

    最初,王八盒子的弹匣经常要掉下来,后来在枪座上增加了一个用钢皮做的弹簧卡住,弹匣才得以固定,不至于开枪时,弹匣却掉下来了。

    此外,撞针的设计存在隐患,在使用中常会击发无力,或撞针折断等致命缺陷,得随枪另配一支撞针,被美国大兵嘲讽为连自杀也无法保证的一把手枪。

    (日军官手中的王八盒子)

    最要命的是王八盒子容易走火,原因是卸下弹匣时,枪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真是要命的设计,所以经常发生误击事故。

    王八盒子唯一的优点是射击精度较高,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手枪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但弹丸穿透力较差,老八路说距离稍远时,就连门板都打不透。

    2018年4月19日于杭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