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请稍候...
Preloader
  • 【公益】愿天下宝贝都能有幸福的家
  • v:irenyuwang

Office Address

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Phone Number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Email Address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img

抗日时期日本军队装备什么武器?这些武器的杀伤力大吗?

img
提问者

匿名网友

抗日时期日本军队装备什么武器?这些武器的杀伤力大吗?

6人回答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40

    二战日军分为海军、陆军,各自师团编制,装备大不相同。其中威力最大的有大和的舰炮,自杀式人操鱼雷,威力最小的,可以是一把军刺。在这里,仅仅罗列一下二战中常见的日军单兵轻武器装备。


    1. 军刀

    众所周知,日军是少见的几个到了二战还佩戴军刀的现代化军队,一方面是日本人有武士道的文化传统,一方面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学习欧美,而一战时期的欧美军队,有将领佩戴指挥刀的习惯,指挥刀来自于骑兵部队广泛使用的马刀和古典骑士的佩剑。

    日军军刀和武士刀是有本质区别的,日本武士手工打造武士刀,视其为个人身份,家族传统,荣誉的象征,武士刀和大马士革刀、马来克力士剑并称世界三大名刀。而日本军刀是1934年至1945年间,日军发动侵略战争中量产并装备军队各级指挥官的制式指挥刀。

    日本军刀以传统太刀为原型,发展出94式军刀,后演化出98式,95式还有将校式。

    当然一些具有武士家族传统的日本军人会带自己打造的武士刀上战场。飞行员带这些金属锻子上飞机影响罗盘导航,装甲兵带它们进战车行动不便,论刺杀效果不如加了军刺,长近两米,如同长矛的三八大盖,论劈杀效果,不如抗日军民的大刀片子,说实话实战中日本人的军刀是非常鸡肋的物品,但是,一些变态的日军也将其发展出了变态的用法,比如——百人斩比赛。作为一件军品,不能杀敌,而是为屠杀百姓屡建奇功,实在臭名昭著。

    2. 南部九四式手枪

    九四式八毫米手枪,是日军在1934年装备部队的专门为战车乘员,汽车兵,飞行员等非直接战斗人员所装备的自卫手枪,精准度高,重量轻,便于携带和射击。

    该枪的缺陷有两个,一个是威力不足,仅限于自卫,一方面是在不关闭保险的情况下,如果上弹上膛的话,特别容易走火。因此对非专业人员和使用习惯不好的人员来说非常容易误伤。

    3. 南部(大正)十四式手枪(王八盒子)

    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陆式手枪作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军用手枪,发射同为由南部麒次郎设计的南部弹,因此又称为南部十四式。号称是东方的鲁格,实际上只是一个外形类似鲁格,粗劣的仿制品,甚至算得上是对精良的德国P08鲁格的侮辱。

    这支枪的缺点是撞针容易断,弹夹容易掉,经常卡克,扳机护环不够大,极寒地区戴手套的士兵手指伸不进去。

    因为该枪皮枪套外形类似乌龟壳,所以也被抗日军民戏称为王八盒子。

    4. 壹式将佐手枪

    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在东南亚攻城略地,攻势凶猛,占领了很多国家地区,军官需要参加各种受降仪式,而王八盒子背在身上很难看,所以,专门为此开发了一种便于佩戴,小巧好看的壹式将佐手枪,外形类似比利时勃朗宁M1910,这种枪配发给高级将领,因此并不多见。

    5. 30年式刺刀(三八军刺)

    又称99式刺刀,是为日军制式步枪三八大盖专门设计的军刺,长度达30厘米,假装在长达一米二的三八大盖上,长达一米五,简直就是一个长矛,因此侵华日军在单兵肉搏拼刺刀的时候占尽了优势,30年式刺刀也从此臭名昭著。但是,刺刀肉搏这一套老掉牙的东西在远东诺门坎和太平洋战场上,面对苏军的装甲坦克兵团和美军的自动化火器,就只是笑话了。

    6. 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

    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开发研制,1905年(明治38年)装备部队的制式步枪,其设计思路仿造的是德国的毛瑟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金属防尘盖,所以得绰号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有两大特点,一个是长,一个是穿透力强。

    欧洲的一战主要是堑壕战,过长的步枪在堑壕中非常掣肘。因此各国都在努力缩短步枪长度,并且努力开发速射武器,而日本还停留在传统的单兵肉搏单挑的思维模式,面对的东亚各国实力极弱,并不需要大火力自动化速射武器,同时也有节约资源的考虑。所以,日本人努力把枪往长了做,三八大盖全长一米二,当时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不过也才一米五左右,插上刺刀就是长矛一支。

    枪管长,外加不断改进的弹药,三八大盖拥有低伸平稳的弹道与终端弹道,有效射程达800米,是当时中正式步枪的一倍。尴尬的是,子弹射程远,穿透力过强,停止作用却有限,往往命中目标后形成一个贯穿伤,不会留在体内,所以不会造成太大的伤亡。另外在近战时特别容易穿透敌军而误伤友军,所以日军陆军操典中明确规定,肉搏战中,需要将子弹退膛,所以在很多抗日神剧中我们得以看到这一情节。

    7.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

    是日军在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为制式装备的一款轻机枪,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被设计为向右弯曲,在中国获得绰号“歪把子”。

    这应该是历史上公认最差的轻机枪之一。

    首先,支架高40厘米,而当时的全世界标准都是30厘米,所以日本兵趴着射击的时候,比别人多高出一个头,简直是活靶子。其次,采用奇怪的漏弹斗供弹,而每次只能五发五发地填装,填装了半天,最大载弹量只有30发,还要一排五个一排五个往填弹斗里面放。第三,结构复杂,容易损坏。

    8. 九六式轻机枪

    因为十一式轻机枪臭名昭著,效果十分坑爹,因此日本官兵一直要求有新武器将其取代,因此九六式轻机枪诞生,这是仿造当时大名鼎鼎的捷克ZB26轻机枪设计生产的一款武器。最初其6.5毫米子弹缺乏穿透掩体的能力,于是在1937年后又采用7.7毫米子弹加强火力。实战证明,这款武器即耐用又可靠,被看做是二战中日军最先进的机枪,一直被使用到战争结束。


    9. 九二式重机枪(啄木鸟)

    1932年研发生产的一款重机枪,采用92式7.7毫米子弹,气动原理,风冷散热,射速400 - 450 发/分钟,有效射程800米。

    这支枪唯一的缺点是有点重,连三脚架重55.3 公斤,机动性不足。但是当日本人把它放进碉堡、工事,形成一个固定火力点,就比较麻烦了。

    10. 九七式手榴弹

    日军自行研发的破片手榴弹,但是击发方式为撞击其底部的敲击器,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日军投弹时要用它在头盔上敲一敲这一幕。这种手榴弹有两个缺点,杀伤力不足,同时引信不准确,非常危险。

    11. 八九式掷弹筒 (膝盖迫击炮)

    八九式掷弹筒是日本陆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使用的榴弹发射器。射击范围为190米至700米间,可发射十式手榴弹、八九式掷榴弹、九一式掷榴弹、烟雾弹、燃烧弹。掷弹筒比迫击炮更轻更小,便于携带和隐藏,虽然精确性不如炮击跑,但是有效弥补了手榴弹和炮击炮杀伤力、射程上的空白地带,如果被经验丰富的射手操作,则是一种成本低廉,威胁巨大的武器。

    美军将其命名为膝盖迫击跑。

    12. 九二式步兵炮

    1930年服役的日军对地火炮,一般作为大队支援火力,也被称为“大队炮”。这门炮非常小,骡马,甚至人都能拉着走,便于运动、隐藏,而高低射角居然从-10°度到+75°,既可以平射,也可以相当于迫击炮,所以适用范围极广,是一款成本低廉,却非常务实高效的武器。

    13. 百式冲锋枪

    日本人是有冲锋枪的,自行研发了百式冲锋枪,然而其战术思想是以节约弹药为本,所以,这种武器未得到大量装备。

    14. 九七式狙击步枪

    根据三八大盖改造的狙击步枪,加装光学瞄准镜。采用6.5mm有坂子弹。

    这款武器设计上并无突出之处,但是一个巧合使其在实战中令人畏惧,当6.5mm子弹的小口径的弹头经过约24寸长的枪管时,火药燃烧充分,枪口几乎不残留闪焰,因此,射手躲在暗处射击时,人们根本看不到任何光亮,这支枪成了十足的“冷枪”和“毒舌”,特别是在太平洋的丛林里,令美军痛恨不已。

    二战的日均武器大多透着逗比和邪性的特点,然而,在二战中,日本人拥有完整的军工体系,能够自行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各种军火,并发动侵略战争,其野心和实力不容调侃,至今依然如此。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国防强军,需常备不懈。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40

    有网友问:抗日时期日本军队装备什么武器?这些武器的杀伤力大吗? 有网友认为,日军在二战时期,在武器装备上处于一战水平。当然,这是错误说法,准确来说,应该是处于二战早期水平。

    比如在苏德战场,德军一开始投入了19个坦克师和14个摩步师,以及112个步兵师。日本没有那么多坦克师,但是日本步兵师确实按照德国模式建立的。同样是三三制(38年以后,日本陆军师团相继全部改为三三制)编制。

    同样在步兵营设置步兵炮,掷弹筒(迫击炮),同样在步兵团设置75毫米步兵山炮,反坦克炮。也同样在步兵师团设置1个炮兵团,只是德国配备的是105-150毫大炮,日本配备的是75-150毫米大炮。

    就连步兵战术,日本也是采用一战以后,才完善的德国机枪群战术,突击群战术。步兵群战术核心是轻机枪,迫击炮(掷弹筒)。同样,日本也和德国一样,支持和发展空对地支援作战。

    一个标准日本师团的武器,无非就是38式或者99式步枪,歪把子,96式或者99式轻机枪。92式重机枪,掷弹筒,92式70毫米步兵炮,41式75毫米步兵山炮,81毫米迫击炮,37毫米速射炮,这些都是日本步兵基本武器。

    日军师团级武器,就是那个炮兵联队了。山炮师团就是75-105毫米山炮,野炮师团主要就是75毫米野炮一直到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40

    总体上来说,轻武器方面,中国军队所用的步枪,机枪性能都比日军的强。轻型火炮,包括掷弹筒,迫击炮上,日军略强而且数量多,重型火炮上,以及机械化装备上,日军明显优势。更何况还有空军支援。后勤补给和工业生产能力,更是差的十万八千里。整个八年抗战期间消耗的弹药还不够美军打一次冲绳战役。

    但是相比于武器,训练强度,到战术配合,战术动作,指挥思维。日军更是压倒性的优势。以淞沪抗战为例,日军在上海的战斗部队中,能达到当时国军神射手标准的比例在90%以上。弹药生产和储备就更惨了,一次长沙会战就用掉了当年储备量的一多半。不要说训练,连正常战役使用都不够。

    抗战的技术兵器和战术运用,双方实际上距离一战的欧美军队,都有一定的差距。

    这也是新一军,新六军在全部美戒化并全部接受美军标准训练后,明显战斗力比日军的18,56师团要强。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40

    其实在抗战中,日本军队的很多武器装备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而言是很差的,尤其是在技术装备方面,差距更是很大。但是由于亚洲多国的实力太过薄弱,因此显得日军实力很强。

    在陆军方面,日军几乎就是一支一战水平的军队,其在军队作战方式,武器装备水平,战术思想等等方面均比较落后。比如其军队轻武器中自动武器稀少,主要是38式步枪(海军为99式步枪),少量的92式机枪,大正11年式机枪,96/99式机枪等,根本没有冲锋枪(后期有极少量百式冲锋枪),其轻武器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些中国军队,就拿中央军而言,其甚至还装备有冲锋枪等武器,这在近战中优势很大。

    这些武器性能综合而言比较一般,但是面对像中国这样的对手还是有优势的。比如其整体弹药系统简洁,不会出现中国军队弹药混杂难以补充的麻烦。而且日本的工业实力要比中国强,在弹药供应方面压力也更小。

    日军陆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炮兵武器,除了最著名的92式步兵炮,还有像九四式75mm山炮,九九式105mm山炮,四年式150mm榴弹炮等等这些武器,但是这也仅仅是相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国而言的,面对美国等强工业国差距很大。比如在1941-1945年间,日本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而70毫米到105毫米口径的火炮也只有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

    此外,日本军队在航空武器方面优势很大。抗战早期中国装备的霍克3,伊15等战机还能和日军一战,但是随着零式,KI43隼式等出现,中国空军难以应对,中国军队饱受日本空中优势的打击,损失不小。直到战争后期得到了美国的P47,P51等战机才扭转了战局。而当时日军的主力依然是Ki43一式战等,只有少量的Ki84五式战等先进战机,最终覆灭。

  • img
    宠来也
    2021-12-17 08:52:40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武器在欧美国家相比属于二流,在亚州各个国家中算一流。日本是属于岛国,自然资源缺少。

    工业水平虽然在亚州第一,但在全世是属于二流。日本的步枪是三八步枪,子弹配120发,欧美都是半自动,属于落后武器。但与当时中国相比,又高中国武器一节。

    日本工业与欧美相比基础差,造出坦克没法与欧美相比,但当时中国是制造不出来。日本造出坦克,个小皮薄,我们都叫它豆丁。欧美的国家看不上日本制造坦克,但是在中国战场横行,给中国军队造成重大损失,中国士兵拿人命去炸日军坦克
    。曰本士兵受武士道精神洗脑,在战争变的疯狂不怕死。日本人在二战时期,给亚州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7 08:52:40

    作为伪军迷,间的最多的就是看日剧里的武器了,比如外形独特的掷弹筒,往脑袋上砸一下的手榴弹。杀伤力相对于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还是较大的,但在美军面前就不堪一击了。



    掷弹筒从工作原理上讲,可以算是一种小型迫击炮。


    掷弹筒填补了日军在一般型迫击炮和步兵手榴弹之间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它比西方的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


    “ 九 · 一八 ” 事变 89周年纪念,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距离中国奉天北郊的北大营约880米处的柳条湖,秘密炸毁了一段日本修建的南满铁路,并嫁祸于东北军,随后日军炮轰北大营并展开攻击,此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史称 “ 九 · 一八 ” 事变。




    八九式掷弹筒


    一、简介

    日本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改进型,因十年式射程太近,精度较差最终被八九式取代,成为侵华日军的步兵制式武器。

    八九式的口径为50mm,全长430mm,发射管长260mm,全重约4.7kg,有效射程约500米。

    八九式掷弹筒从射击原理来说,可算是一门小型迫击炮。与一般的迫击炮通过方向机配合增减发射药包来调节射程不同,八九掷弹筒是调节尾管内部击针的伸缩长度来增减射程。

    从战术运用来讲,八九掷弹筒又很像西方步兵装备的枪榴弹,但却比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军在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


    二、结构



    1 . 发射管:八九式掷弹筒发射管内带有膛线,因此射击精度较高

    管壁上有一条白色简易瞄准线,用于概略瞄准。掷弹筒的使用需要一定技巧和长期训练才能保证射击准确,因此射手多为经验丰富的老兵。


    2 . 调节机构

    ① 射程调节旋钮



    ②外部传动齿轮




    ③内部传动齿轮

    3 . 击发机构





    ①丝杆:

    ② 击发 组件套管

    ③击发拉柄

    ④击针组件



    4 . 支撑机构


    三、使用方法

    1 . 调节射程

    ① 远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短距离。这样弹体在发射筒内运动距离增长,发射药被击发后产生的高压在筒内作用的时间也更长,因此有更大的力量将炮弹射出,反之射出的距离就近。

    ② 近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长距离


    2 . 击发弹药



    ① 向后搬动击发拉柄



    ② 传动齿轮拨动击针卡块,压缩击针簧蓄力




    ③ 将击发拉柄向后搬动到极限位置,让传动齿轮与击针卡块迅速脱离,使击针簧推弹击针向前

    ④ 击针刺入发射药室,引燃发射药


    ⑤ 一部分被引燃的发射药通过发射药室的侧壁孔向外推顶铜弹带,使铜弹带膨胀挤压发射筒内壁。因铜质较软,被膨胀挤压而嵌入膛线,使单体沿着膛线旋转飞出发射筒,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四、弹药




    Ⅰ 研制历史

    91式手榴弹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手榴弹,于1931年(神武纪年2591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是日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可以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弹。大正10年式手榴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弹。但同时该弹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特别是用掷弹简发射时需要尽量密封火药燃气,因此弹体上下各有一个起到闭气作用的定心环,其直径尺寸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单独精加工,耗费工时较多,另外发射药筒的加工也比较复杂。


    Ⅱ 组成结构

    91式手榴弹弹体上铸造有网状沟槽,把弹体表面分成小块,目的是为了使弹体爆炸时形成均匀的破片,但对于铸铁弹体来说,爆炸时“连片”或炸成碎末的情况时有发生,开槽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弹体上下各有两个小圆柱体,上面较细长的是引信装置,拧在弹体上盖中间的螺纹孔内,下面较粗短的是发射药筒,拧在弹体底部的螺纹孔里。


    91式手榴弹引信是针刺发火式的,从上至下由保险盖、击针体、击针、拴有麻绳的保险销、击针簧、装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体、延期药管组、雷管、毡垫和铜管组成。除了击针、击针簧和保险销外,其余全由黄铜制成。


    击针带有螺纹,与击针体拧成一体。保险帽顶部开有一个小孔,用来调节击针拧入的距离,借以控制击针的保险状态,如果击针向下拧到位,击针尖就会突出击针体外,此时可以击发底火,反之则击针尖缩进击针体内,底火无法击发,提高存放和运输的安全性。保险帽为薄铜板冲压成,柱面压有辊沟,引信体柱面上也有一道沟槽,保险帽通过这条辊沟卡在引信体上的沟槽内,防止抽出保险销以后保险帽意外脱落。


    延期药管就是一端带螺纹的铜管,拧在引信体下端,内部装有延期药,在引信体侧壁上还开有一个用来排放延期药燃烧气体的排气孔,平时用一个堵片密封。延期药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与弹体之间有起缓冲作用的毡垫。延期药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个铜管内。

    91式手榴弹所用的发射药筒采用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发射药筒顶部车有与弹体相连接的螺纹,内部为空腔,发射药装在一个薄铜板冲压成的铜盂中,底部装有一个中心开孔的钢垫圈,然后用底螺把铜盂封在药筒内。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击针孔,底火和底火座装在击针孔上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发射时高压火药燃气把底火吹掉。


    发射时,底火会通过钢垫圈中心的开孔引燃发射药,当药筒内压力达到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就会从药筒侧壁开孔处冲破铜盂侧壁进入发射筒,推动手榴弹向前运动,直至发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用作手榴弹使用时,可以把发射药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检查击针拧入击针体的距离,如果距离不够则要先用工具把击针拧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险销,接着将保险帽用力在钢盔或其他坚硬的物体上猛磕一下,使击针击发底火,点燃延期火药,然后迅速投出。不使用时,保险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侧壁横插入保险销将击针固定住,这样就将雷管与导火索分隔开。




    当用掷弹筒发射时,先检查击针位置,然后拔出保险销,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将弹体放入掷弹筒,接着击发掷弹筒,击针撞击手榴弹发射药筒的底火,将榴弹发射出去。发射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引信的击针体压缩击针簧下降并击发底火,点燃延期药,延期药燃烧完毕后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当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时(掷弹筒是在步枪枪口加装一个简单的圆筒),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取下保险盖,将手榴弹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掷弹筒,用空包弹将手榴弹发射出去,手榴弹的发射药筒可以取下或保留。发射时,火药燃气强烈冲击击针并点燃延期药。



    97式手榴弹开发自较早期的91式手榴弹,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于掷弹筒发射的推进药柱体,主要用于步兵手掷,也可以用枪上掷弹器发射,97式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引信的组成部件包括击针、保险销和火帽组成外观上,97式与91式一模一样。






    分享DIY实用技能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难免粗糙和错误,望朋友们见谅。

    一笔一画,耗尽心血,创作不易,劳心费力

    (欢迎朋友们 - 关注 - 评论 - 点赞 - 转发 - 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