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水果收购过程中,3斤重的纸箱非要减5斤算不算“坑农”?果农朋友遇到这事怎样解决?
你好,我是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在水果收购中,客商从秤重环节占果农便宜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对于像题主说的在水果收购过程中,3斤重的纸箱非要减5斤的这种过于严重的现象,却比较少见。卫农结合回答这个问题,也说说我们这里的情况。
在水果收购中,主动权始终是掌握在客商的手中的,果农只能是被动的弱者,因此这种侵占果农利益的现象就很普遍了。从秤重环节占便宜的这种行为,应该说是水果收购上的“潜规则”,我们这里叫做“吃皮”,但是一般都在半斤以内,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多。每秤占半斤便宜已经非常厉害了,你想一箱总共才三十多斤,就要给果农少半斤,那销售几万斤苹果的话,果农要吃多少亏呢?
除过从纸箱皮重上占便宜以外,客商还要有个旺秤,就是在过秤的时候,每秤客商都要秤杆高起才行。你想一个大苹果最少五六两重,取一个秤不够,放上去明显多了,总不能切开搭秤吧,这样每秤也就要多占几两便宜,加上纸箱皮重多占的,每秤果农就要吃一斤多的亏了。这一点其实果农都明知道不合理,但是为了销售苹果也没有办法。
再回到题主提出的,3斤纸箱非要减5斤算不算坑农?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在水果收购中,发生矛盾争执很常见,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果农不接受的话可以不卖,客商也可以不收购的。这从表面上看,或者从理论上来说,当中应该不存在强买强卖的问题。但实际上果农为了销售苹果,只能吃亏了。
目前在苹果收购环节中,客商一般情况下都比果农要强势,都会想方设法占果农便宜的。不过最近这几年来比以前要好一点了,就是说在交易前,客商会给果农说清楚占多少皮,如果愿意就进行交易,如果不愿意,可以另行找其他客商销售,这就比以前吃哑巴亏能好一点,而且“吃皮”的量也在逐渐减少。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图片皆为原创。
现在各地水果逐渐上市,果商已经开始在果品产区收购水果。每年果期,果农在出售水果的过程中,都会遭遇了许多的不公平现象,且有的客商借助自己的优势,抓住果农急于出售的心理,多方面都能多占一点便宜就多沾一点,以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其实,果农明知自己吃亏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比如,果商在收购水果时,3斤重的纸箱或者胶筐,非要扣除5斤的毛皮,活生生的占取2斤果子的利润。那这算不算“坑农”呢?当然了,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坑农”行为。对于果农来说,吃这点“小亏”并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果商坐地起价。
果商收购与果农出售水果的圈内,双方是明知道的事情,都心知肚明。水果收购商以此每称多收入2斤的果子纯利润,果农损失2斤的价钱。那就有人为果农鸣不平,感觉果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作为果农来说,水果成熟后,都要利用晴好的天气,抢抓时间急于出售,一旦错过了最佳出售期,受阴雨等各种意外情况出现,就面临果品质量下降、没有客商收购的险境,现在在每箱损失2斤水果的价格与损失很多的情况下,果农会选择哪个方面呢?
事实上,每年到水果成熟期,果农头戴矿灯凌晨三点就开始下地采摘水果,待天亮时就将采摘好的水果拉到收购点出售,那时不管客商怎么压价、怎么占便宜,果农都抱着赶紧卖了的心态;往往果商看到越来越多的果农出售水果,就采取不停压价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利润。比如说,果商大清早的收购价格每斤是2.6元,当收购摊点云集的果农很多、果量很大时,立马压价到2.4元,过一会又压到2.2元……这是果商获取高额利润的惯用的“杀手锏”。
果农看到这样的价格,心里滴血,都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这种坑害果农的事情在乡村关中一带水果出售季节早已习以为常了。当在了,即使再低的价格,果农还是要出售给果商,采摘下来的水果不管怎么都要出售,不可能再拉回去;如果拉回去没办法储存,最后都成了废果而一文不值,这就是果农出售水果时的最真实情况。
我们说,果农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大家都心照不宣,都抱着赶紧出售果子、把钱装在口袋里的心态。因为果价由果商定的,果商拿钱收果子,果农感觉这个果商做得不公平、不合理,那可以不卖给他,另找果商出售;但果农不卖给这个果商,卖给其他的果商还是一样的做法,况且其他的果农都呼呼啦啦争先恐后的出售。因为,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潜规则”,果农只能说无可奈何硬着头皮去面对。
因为市场就是这样的市场,行情就是这样的行情。果商占果农便宜,果农自认为吃亏,双方交易都是自主自愿的原则,没有准强卖强买,这就是果子出售的现实情况。真正要说怎样去解决,那就看果商的良心了,除此之外,果农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哪你就别卖给他了。
水果收购过程中,3斤重的纸箱非要减5斤算不算“坑农“?果农朋友遇到这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水果收购行业很普遍,越是水果滞销不值钱时,就被商贩克扣的越厉害,基本上成为水果市场的"潜规则“。
在水果称重的过程中,明明只有3斤每个的纸箱,收购商却一定要按照他们的规则来,扣5斤/个,果农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水果滞销时,果农往往是敢怒不敢言,往往怕得罪收购商,结果就导致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那么针对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解决呢?
个人认为该实事求是,是多少皮就按实际的扣,绝对不能惯着收购商,只要有一个地方开了个这样的头,以后年年都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所以不能按实际皮重扣称的商贩,大家都不和他做生意,他收不到水果,也就不敢再这么操作了。果农们也要有“亮剑"精神,不要怕得罪人,否则吃亏的永远是自己。
总之,明明只有3斤的皮,却要扣果农5斤的皮,摆明一箱水果就要“坑”果农2斤的皮,这就是吃人血馒头,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只有坚决说不,大不了不和你做生意,才能彻底制止。
果农在销售中,果商把本来3斤的纸箱非要除5斤,这算不算坑农?先且不说。果商这种行为足以证明果贱伤农。丰收了,果多了,卖不出去,果农为了尽快变现,即使收购商做法怎样的不合理,果农都只有无奈接受!这种侵占果农利益的果贩相当普遍。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行为是水果经销商的“潜规则”,明明知道不合理,都要占些果农的便宜。这种根深帝固的经销“经”基本在每个经销商的身上都有体现。有媒体报道:有一位林先生在农贸市场买了一箱橘子,总重37斤。但当林先生回到家打开箱子时,却傻了眼,花了148元买的这箱橘子开箱后,发现烂了不少,而且箱里还有两瓶水,足有4斤重。林先生找到商贩和他理论,商贩却不以为然,说箱子里的水是为了保鲜放进去的,说是属于“行规”。
再回到上面,3斤纸箱非要除5斤,算不算坑农?这还真不好界定。毕竟双方存在买卖关系,双方在交易中在某件事上发生分歧,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再激进一点,在没有任何合同下,一方可以不卖,另一方也可以不买,当中不存在强买强卖!但无论如何,果农永远是弱的一方。打比方:果农果子摘了,却因这事发生争吵,以至双方不能成交,摘下来的果子该如何处理?这对于朴实的果农来说,是件很头痛的事。如果双方经过协商,收购商一再坚持不肯妥协,太多数果农只好妥协让利于水果收购商。这种现象在各柑橘产地都很普遍,是广大果农的一大痛点。
说到水果收购过程中称重除皮问题,相信很多果农都有感受,有时候会被收购商或多或少的多去掉几斤,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实际这种现象在水果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已被称之为行业“潜规则”。
我们这里就是水果种植区,主要种植苹果、桃子、葡萄、樱桃等水果,就像题主所说的3斤重纸箱要去掉5斤重的现象,在我们这里以前就非常常见,不过纸箱换成了塑料筐子,换汤不换药罢了性质一样,这种现象在桃子和葡萄的收购中尤为突出,实际来说这就是一种坑果农的做法,果农辛辛苦苦种植的果子,其重量被无缘无故少掉了,难道不是被坑吗?这就是一种明坑。
这种做法在水果收购行业已存在多年,已经成为大家默认的一种做法,收购商通过这种做法可以为自己省出人工费和运输费等费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从中赚取更多的差价。
在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果农大都是无条件认可,没有其他的好办法,毕竟果农的销售渠道,相对还是狭窄,只能以收购商为主,再说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潜规则”,果农和收购商争吵并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随着现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市场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在逐渐消失,现在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个别小商小贩的收购过程中,大的收购商很少会这样,再有就是现在果农一般不会出售给这样的收购商,现在我们这里的收购商基本都是按实际除皮。
以上为果农果缘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6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17 09:37:53你好,我是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在水果收购中,客商从秤重环节占果农便宜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对于像题主说的在水果收购过程中,3斤重的纸箱非要减5斤的这种过于严重的现象,却比较少见。卫农结合回答这个问题,也说说我们这里的情况。
在水果收购中,主动权始终是掌握在客商的手中的,果农只能是被动的弱者,因此这种侵占果农利益的现象就很普遍了。从秤重环节占便宜的这种行为,应该说是水果收购上的“潜规则”,我们这里叫做“吃皮”,但是一般都在半斤以内,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多。每秤占半斤便宜已经非常厉害了,你想一箱总共才三十多斤,就要给果农少半斤,那销售几万斤苹果的话,果农要吃多少亏呢?
除过从纸箱皮重上占便宜以外,客商还要有个旺秤,就是在过秤的时候,每秤客商都要秤杆高起才行。你想一个大苹果最少五六两重,取一个秤不够,放上去明显多了,总不能切开搭秤吧,这样每秤也就要多占几两便宜,加上纸箱皮重多占的,每秤果农就要吃一斤多的亏了。这一点其实果农都明知道不合理,但是为了销售苹果也没有办法。
再回到题主提出的,3斤纸箱非要减5斤算不算坑农?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在水果收购中,发生矛盾争执很常见,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果农不接受的话可以不卖,客商也可以不收购的。这从表面上看,或者从理论上来说,当中应该不存在强买强卖的问题。但实际上果农为了销售苹果,只能吃亏了。
目前在苹果收购环节中,客商一般情况下都比果农要强势,都会想方设法占果农便宜的。不过最近这几年来比以前要好一点了,就是说在交易前,客商会给果农说清楚占多少皮,如果愿意就进行交易,如果不愿意,可以另行找其他客商销售,这就比以前吃哑巴亏能好一点,而且“吃皮”的量也在逐渐减少。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图片皆为原创。
匿名网友
2021-12-17 09:37:53现在各地水果逐渐上市,果商已经开始在果品产区收购水果。每年果期,果农在出售水果的过程中,都会遭遇了许多的不公平现象,且有的客商借助自己的优势,抓住果农急于出售的心理,多方面都能多占一点便宜就多沾一点,以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其实,果农明知自己吃亏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比如,果商在收购水果时,3斤重的纸箱或者胶筐,非要扣除5斤的毛皮,活生生的占取2斤果子的利润。那这算不算“坑农”呢?当然了,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坑农”行为。对于果农来说,吃这点“小亏”并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果商坐地起价。
果商收购与果农出售水果的圈内,双方是明知道的事情,都心知肚明。水果收购商以此每称多收入2斤的果子纯利润,果农损失2斤的价钱。那就有人为果农鸣不平,感觉果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作为果农来说,水果成熟后,都要利用晴好的天气,抢抓时间急于出售,一旦错过了最佳出售期,受阴雨等各种意外情况出现,就面临果品质量下降、没有客商收购的险境,现在在每箱损失2斤水果的价格与损失很多的情况下,果农会选择哪个方面呢?
事实上,每年到水果成熟期,果农头戴矿灯凌晨三点就开始下地采摘水果,待天亮时就将采摘好的水果拉到收购点出售,那时不管客商怎么压价、怎么占便宜,果农都抱着赶紧卖了的心态;往往果商看到越来越多的果农出售水果,就采取不停压价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利润。比如说,果商大清早的收购价格每斤是2.6元,当收购摊点云集的果农很多、果量很大时,立马压价到2.4元,过一会又压到2.2元……这是果商获取高额利润的惯用的“杀手锏”。
果农看到这样的价格,心里滴血,都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这种坑害果农的事情在乡村关中一带水果出售季节早已习以为常了。当在了,即使再低的价格,果农还是要出售给果商,采摘下来的水果不管怎么都要出售,不可能再拉回去;如果拉回去没办法储存,最后都成了废果而一文不值,这就是果农出售水果时的最真实情况。
我们说,果农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大家都心照不宣,都抱着赶紧出售果子、把钱装在口袋里的心态。因为果价由果商定的,果商拿钱收果子,果农感觉这个果商做得不公平、不合理,那可以不卖给他,另找果商出售;但果农不卖给这个果商,卖给其他的果商还是一样的做法,况且其他的果农都呼呼啦啦争先恐后的出售。因为,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潜规则”,果农只能说无可奈何硬着头皮去面对。
因为市场就是这样的市场,行情就是这样的行情。果商占果农便宜,果农自认为吃亏,双方交易都是自主自愿的原则,没有准强卖强买,这就是果子出售的现实情况。真正要说怎样去解决,那就看果商的良心了,除此之外,果农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宠来也
2021-12-17 09:37:53哪你就别卖给他了。
匿名网友
2021-12-17 09:37:53水果收购过程中,3斤重的纸箱非要减5斤算不算“坑农“?果农朋友遇到这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水果收购行业很普遍,越是水果滞销不值钱时,就被商贩克扣的越厉害,基本上成为水果市场的"潜规则“。
在水果称重的过程中,明明只有3斤每个的纸箱,收购商却一定要按照他们的规则来,扣5斤/个,果农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水果滞销时,果农往往是敢怒不敢言,往往怕得罪收购商,结果就导致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那么针对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解决呢?
个人认为该实事求是,是多少皮就按实际的扣,绝对不能惯着收购商,只要有一个地方开了个这样的头,以后年年都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所以不能按实际皮重扣称的商贩,大家都不和他做生意,他收不到水果,也就不敢再这么操作了。果农们也要有“亮剑"精神,不要怕得罪人,否则吃亏的永远是自己。
总之,明明只有3斤的皮,却要扣果农5斤的皮,摆明一箱水果就要“坑”果农2斤的皮,这就是吃人血馒头,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只有坚决说不,大不了不和你做生意,才能彻底制止。
宠来也
2021-12-17 09:37:53果农在销售中,果商把本来3斤的纸箱非要除5斤,这算不算坑农?先且不说。果商这种行为足以证明果贱伤农。丰收了,果多了,卖不出去,果农为了尽快变现,即使收购商做法怎样的不合理,果农都只有无奈接受!这种侵占果农利益的果贩相当普遍。
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行为是水果经销商的“潜规则”,明明知道不合理,都要占些果农的便宜。这种根深帝固的经销“经”基本在每个经销商的身上都有体现。有媒体报道:有一位林先生在农贸市场买了一箱橘子,总重37斤。但当林先生回到家打开箱子时,却傻了眼,花了148元买的这箱橘子开箱后,发现烂了不少,而且箱里还有两瓶水,足有4斤重。林先生找到商贩和他理论,商贩却不以为然,说箱子里的水是为了保鲜放进去的,说是属于“行规”。
再回到上面,3斤纸箱非要除5斤,算不算坑农?这还真不好界定。毕竟双方存在买卖关系,双方在交易中在某件事上发生分歧,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再激进一点,在没有任何合同下,一方可以不卖,另一方也可以不买,当中不存在强买强卖!但无论如何,果农永远是弱的一方。打比方:果农果子摘了,却因这事发生争吵,以至双方不能成交,摘下来的果子该如何处理?这对于朴实的果农来说,是件很头痛的事。
如果双方经过协商,收购商一再坚持不肯妥协,太多数果农只好妥协让利于水果收购商。这种现象在各柑橘产地都很普遍,是广大果农的一大痛点。
宠来也
2021-12-17 09:37:53说到水果收购过程中称重除皮问题,相信很多果农都有感受,有时候会被收购商或多或少的多去掉几斤,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实际这种现象在水果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已被称之为行业“潜规则”。
我们这里就是水果种植区,主要种植苹果、桃子、葡萄、樱桃等水果,就像题主所说的3斤重纸箱要去掉5斤重的现象,在我们这里以前就非常常见,不过纸箱换成了塑料筐子,换汤不换药罢了性质一样,这种现象在桃子和葡萄的收购中尤为突出,实际来说这就是一种坑果农的做法,果农辛辛苦苦种植的果子,其重量被无缘无故少掉了,难道不是被坑吗?这就是一种明坑。
这种做法在水果收购行业已存在多年,已经成为大家默认的一种做法,收购商通过这种做法可以为自己省出人工费和运输费等费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从中赚取更多的差价。
在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果农大都是无条件认可,没有其他的好办法,毕竟果农的销售渠道,相对还是狭窄,只能以收购商为主,再说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潜规则”,果农和收购商争吵并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随着现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市场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在逐渐消失,现在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个别小商小贩的收购过程中,大的收购商很少会这样,再有就是现在果农一般不会出售给这样的收购商,现在我们这里的收购商基本都是按实际除皮。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严厉抵制,果农就应该坚决不出售给这样的收购商,让他们无机可乘,再有就是向有关部门反应,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不断完善规范当地水果市场管理制度,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让果农的权益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