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沙俄在抢夺原属于清廷的帕米尔高原时,为了减少摩擦,英俄双方划出一块缓冲地带,并将之送给阿富汗,于是就有了现在连结中国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
英国与沙俄都不愿意要的地方,自然不是好地方。瓦罕走廊极不适宜人类生存,现在仅有约1万名塔吉克人。
所谓“瓦罕走廊”,是一条狭长的东西走向的山谷,其北边是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兴都库什山脉。两边的崇山峻岭不利于通行,而这一条走廊自然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因而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而玄奘法师也是由此前往印度取回真经。
瓦罕走廊所处的帕米尔高原周边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但清朝时国力衰弱,清廷无法护卫此地,而野心勃勃的沙俄与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乘虚而入,瓜分了帕米尔。
那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还没有分裂出来,都属于英国控制的殖民地印度,它处于帕米尔的南边,而北边则是沙俄。
彼时,英俄双方对对方都有所忌惮,二者瓜分帕米尔南北部分后,怕擦枪走火,于是将中间的山谷划为缓冲地带,双方都不占领,却又将其送给不相关的另一个人国家阿富汗。
这一件事发生在1895年,那时的清廷除了进行例行公事般的外交交涉外,已无力回天了。
瓦罕走廊属高寒地区,全年除6、7、8月外,其余时间都是大雪封山,人迹罕至。此地大部分都是沙漠,只有少量农田和高山牧场,生活着约1万名塔吉克人,他们都是游牧部落。
艰难的生存环境也有一个好处,几十年来,阿富汗战乱不断,但战火一直没有烧进这里,瓦罕走廊成了“被上帝遗忘的手指”。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昔日不可一世的沙俄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苏联也已解体;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也已日薄西山,印度一分为三。
如今,“瓦罕走廊”北边是塔吉克斯坦,南边是巴基斯坦,东边与我国有92.45公里长的国境线。
对于这一长约300公里、最狭处约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的“瓦罕走廊”,我在想,这不正是我东方巨龙直达阿富汗腹地、通向中亚的一条“快速通道”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阿富汗,全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无出海口,在历史上被称为通向南亚大陆的“锁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地处北纬 29°35′至 38°40′、东经 60°31′至 75°之间。该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巴基斯坦为邻国,东北部凸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人口约3220万,面积647500万平方公里,GDP生产总值为207.2万美元, 首都喀布尔。富汗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阿富汗境内多山,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4/5,3/5交通不便。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阿富汗属大陆性气候,矿藏资源丰富,但许多资源尚未开发 。
阿富汗被誉为“帝国坟场”。英国、苏联(俄罗斯)、美国乃至无数古代的征服者,都在这里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往往不得不吞下帝国衰退的苦果。“帝国坟场”的称号名不虚传。二战后,拜托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阿富汗独立,但是国家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这不最新消息,2021年8月19日,塔利班又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公布“国旗”样式,而且举行建国庆祝活动,希望这个国家能够从此过上稳定太平的生活。
看阿富汗地图,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形状特殊,犹如一把菜刀,伸出了一个长长的“尾巴”,这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达赫尚省至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瓦罕走廊西起帕米尔河,帕米尔河是阿姆河上有喷赤河的支流之一;东部毗邻我国的新疆地区,临近我国境内著名的314国道,和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塔吉克县有将近九十二公里的直接交界;而其北部又是苏联曾经的加盟国——塔吉克斯坦;南部则为"清真之国"巴基斯坦。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事实上,瓦罕走廊及帕米尔高原在清朝以前都是中国的领土。唐朝时期,帕米尔就在中国"葱岭守捉"的管辖范围内,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高都曾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政策,瓦罕走廊地带成了1895年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划定的英俄缓冲区,送给阿富汗王国,小小的阿富汗成了他们之间争斗的棋子。英俄划界事件,大清帝国政府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但无济于事。
该地区面积为60000 平方公里,海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冬季,气温甚至会下降至零下40度。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该地区人口数量为12000多人,居民主要是瓦罕人和吉尔吉斯人,方言为塔吉克族瓦罕语。西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吉尔吉斯人,东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属于游牧部落,居民多用瓦罕语。瓦罕人居住在海拔2000-3000米的瓦罕河谷,在塔吉克斯坦他们被称为帕米尔塔吉克人,在中国就叫做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生活在海拔4000-5000米的帕尔米高原,在中国他们被称为柯尔克孜人。这里居民的生活水平真实写照,羊比钱更实用。
谢谢阅读。
瓦罕走廊在2010年共有居民约12,000人,西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吉尔吉斯人,东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属于游牧部落,居民多用瓦罕语。
瓦罕走廊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在那边游牧的吉尔吉斯人聚集地离城镇也非常的远,使得资源匮乏,环境艰苦,与世隔绝成了生活在瓦罕走廊的代名词。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下(瓦罕走廊的吉尔吉斯)这部纪录片。
瓦罕走廊里也有定居者,人数不是很多且数目不详,在战乱的阿富汗,你也别想有精准数字。只知道,东部靠中国这边的居民多数是塔吉克人,西部靠阿富汗这边的居民多数是吉尔吉斯人。
话说,阿富汗的东北部,通过瓦罕走廊与我国接壤,这是一条难以穿越的高原峡谷,随时会有生命威胁。瓦罕走廊的南北是高耸的雪山,整个走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瓦罕河在谷底静静地流淌、濒危的雪豹在岩壁上爬行……
瓦罕走廊全长大约400公里,阿富汗占300公里,中国占100公里。自古以来穿越瓦罕走廊的人就很少,但毕竟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会去走,因为它地处古丝绸之路南端的枢纽点,从新疆动身经瓦罕走廊可通往伊朗、意大利。
瓦罕走廊居民所说的语言仍然是古老的瓦罕语,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流行于中国塔什库尔干、巴控克什米尔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阿富汗东北部。当地人依山建造居所,下方河谷里的滩地就是发展农牧业的地方,种种庄稼、放放牛羊。
我们的唐僧——玄奘大师,经过瓦罕走廊去印度的时候,他眼里的瓦罕人“人性犷暴、形貌鄙陋”。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这并不是奇怪的事情,来自天朝的大师更青睐东方大唐的俊男靓女。
放到现在的中国人审美,瓦罕人不仅不长得丑,甚至还是美美哒。作为东伊朗语族的瓦罕人,皮肤白皙、眼神深邃、轮廓清晰,甚至不少人是金发碧眼。不少人自称是希腊人的后代,不排除他们的祖先有可能是希腊人,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曾到达这里。
瓦罕走廊在每年的六月、七月、八月可通行,其余时间基本是大雪封山,通行非常困难。当前,对我国的意义相当巨大,正因为路窄难行的瓦汗走廊存在,几乎杜绝所有跨境蔓延问题,比如疫情输入、防控战火、恐怖组织、难民私闯等等。
在瓦罕走廊生活的人们,有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和吉尔吉斯族。普什图族在阿富汗是主体民族,但在瓦罕走廊并不多。瓦罕走廊内部,人口最多的是塔吉克人,也被称为瓦罕人,大概一万人左右。吉尔吉斯族是19世纪初,从帕米尔高原北部迁徙过来,人数不多。
塔吉克族在瓦罕走廊人数最多,也不难理解。看地图就能发现,阿富汗东部被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完全包围,中间从兴都库什山脉到喀喇昆仑山脉支脉有一条狭长的通路,就是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最窄处只有15公里,最宽处也不过75公里。在瓦罕走廊最西部,是瓦罕地区最大的村子,伊什卡西姆村,有几千村民。隔着喷赤河相望,就是塔吉克斯坦。瓦罕地区的普什图族人也主要都在伊什卡西姆村。
瓦罕走廊最东面的村庄叫萨哈德.彼洛格西尔村。从这里再往东就没有可以通车的路了,只能沿着瓦罕河继续徒步。
历史上,沿着瓦罕河穿越帕米尔群山,这是一条重要通道,高僧发显,玄奘都曾沿着这条通路西行求法。十九世纪英国和沙俄在此划界,成了军事对峙的隔离区,瓦罕走廊也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
不过现在,已经有中国的基建公司进入,预计将来会好些吧。
瓦罕走廊共有居民约10,600人(2003年) ,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属于游牧部落。居民多用瓦罕语。
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居民面临着贫困、缺乏粮食、医疗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