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问者
匿名网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0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18:07山村破旧道观瞌睡的老道士,给我演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奥妙。不知他说的对不对,先分享出来。
老朋友都还记得我在一个小山村偶遇到一个破道观的老道士。
当时我独自去了一个小山村,走着走着就在一个地方看到一个木质结构的小道观,虽然很古旧,但是确实很荒凉。
我走进去那里面。看起来至少都有100年历史了。几乎没有道士在里面,可能出去办事去了,香火也不旺,只点着一点点基本的香烛供奉着。
我转着转着就到了太岁殿,太岁殿里面有一个老道士在那里睡觉打瞌睡,听到我来了,他睁开眼慵懒的说:拜太岁,8块钱一次。
我说:无量天尊,老道长,大白天的你在这里打瞌睡,难怪你的香火不旺啊。
他说:哈哈,你怎么知道我在打瞌睡?两个眼睛闭着就是打瞌睡吗?
我一看他桌上有本《道德经》,这时一阵小风吹来,《道德经》自己翻开了。正好摊开在第27章。
我说:道长,你给说说这27章的奥妙,如果说的好,我就把太岁给拜了。
老道长开心地说:也好,也好,好几天没开张了。
我先看看这27章是说啥的?
我笑了,说:你都不知道27章说啥你还解释。
老道长一本正经的坐起来,拿着《道德经》给我念说:我先给你念一遍27章的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分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个善行无辙啊,就是说呢,善于行走是不留痕迹的。
我说这字面意思初中的人都能理解,还用你说吗?
他说:你别急嘛,善言呢没有缺失。善数呢,也不用拿个算盘计算机来算。
善于关闭守护的,根本不用搞门锁弄关卡修城堡。善于捆绑联系的也绝对不用绳索。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4个字叫做:大智善巧。
为什么叫大智善巧呢?小智,是巧而不善,也就是说小聪明,是总盯着一些东西不放,只能看到一个小段位的事情。
心智总是锁在某一个段位,你肯定就被这个段位反过来捆绑,这个段位的环境条件都是你的障碍。
所以你看小聪明的人呢,喜欢拿计算机摁来摁去。他只在乎他这几块钱的输赢。
小格局的人呢,干点什么事情都喜欢谋划,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天上的鸟飞行哪里有痕迹可言,随心随缘随风而飞,自在逍遥。
你看我们乡下的房子常常夜不闭户。不怎么害怕别人闯进来,因为你放开了活着没人闯进来。你都不怕别人偷你东西,你为什么要关门呢?
你看那些城市里面有些很贫穷的街道,越是穷的地方他越是把门关的很紧,生怕别人进去把他所剩无几的几百块钱偷干净了。
一个人修行也是,心里面要修到清净无着,才有可能达到无损,因为你最厉害的守护就是抱一,抱一了,就是无抱无为无所守。无我了,还守个什么门?
世界上的事事物物和人与人,都是互相联系的,懂的人,不必拿绳索去强行捆绑,可以善巧配伍,达成效果,比如中药方子,就是这样,药草的功效互相如何搭配,这都是天地万物联系的妙处。
善于说话的人,几乎不怎么说话,为啥,因为语言总是有缺失的,他靠的是用整个人生行止来说话,行不言之教。只有不言之教,才是无瑕谪的善言。或者一个人总是说最谦虚的话,最低调的话,也行!
所以说这个27章前面这5个善呢,就是讲的格局大小、大智才能善巧。
格局怎么才叫大呢?我们道家讲的是自然。你能够做到道法自然,很多事情都能够随顺。那你这个格局就算很大了。
你能够做到随顺。随缘应物。你就能够知道什么叫善行无辙。因为你没有固定的轨道,没有死规规死条条死框框来执着桎梏你。天下的一切都是你的痕迹,没有什么事情不是你的痕迹啊。
这个道理呢和佛家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一样的,其实何止八万四千法门呢。应该说法门是无限的。你非执着这个不可,觉得其他都不灵,你就是小格局嘛!
所以佛门人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又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最大的格局,最大的格局就是无极,往宏大没有尽头,往微细也没有尽头。
佛家有一本经书叫《法华经》,里面讲了个故事,说文殊菩萨要善财童子去找药,善财童子呆了没办法找。问他他回答:天下无不是药啊。
我们道家也是这样的认知。所以老子讲善行无辙。你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对治另一件事。每一条路都可以达到某种目的。
你如果有一个比较透彻彻底的全局观。你就能在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能善巧方便的去成就。一般人是看不到你痕迹的。你心里面也没有条条框框。这种操作就叫做道法自然。
你看天地自然之法就是这样的,他是没有固定路线和痕迹可行的。当然你可以说他有一个额外的恒定的不变的路线,那就是循环往复的生生死死。
所以南华真人讲,方生方死,就是这个意思。才生马上就死了。是这样吗?当然是这样。
因为一个东西生了,必然还有一个东西会死,这世界就是这样对应的。在这个天地的平衡里面,没有一样东西是独自生出来或者独自死去的,它都是对应的。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你要是看到了这个自然的道法奥妙,你就能做到善行无辙,同时你也能够做到善数无筹。善啥都行。
我说: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是这样来推理吗?
他说:这个又是另一个说法。你试着把这个话和佛家的《金刚经》来对应就明白了。
佛说实无众生可度,但是他却兢兢业业的在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普天之下,何人何物不是众生。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也是不着相度众生的意思。圣人不弃人。是因为无人可弃,为什么无人可替弃?因为平等嘛,不着相嘛。
在圣人看来,没有一个人是比另一个人更值得拯救的。他不会因为这个人衣衫褴楼,贫穷肮脏就只是救这个人,而不救那些拿起屠刀作恶作非的人。
在圣人眼里看来,世人皆可救度。大家都是可怜虫。无可抛弃,所以不用弃。这个弃呀,可以用选择来解释。就是说圣人干这个事情,他不会用分别心去选择。
我们中医经常讲——医者父母心。和这个也差不多。到你这来看病的,无论他是好人坏人。是善是恶,是官是民,你都以父母心看待救治,这才是医者的平等良心。
至于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呢,你可以这样理解。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用,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
一壶水看似没什么用,但是可以解渴,一把火看似只是一个灾祸,但是却可以煮熟饭。路上的一颗小石子,人人都不会在乎他,可是你捡起来可以在湖里打出一片涟漪。
所以真正的物尽其用,其实是善巧方便的意思。
不是说你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用到尽,而是说每一件东西对你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换句话讲,你能够了解和善用每一件事物的价值。
我们道家很重视这个事情,你真正能做到这样是一种法术。能用某些事情东西配合达到某种目的,是一种法术。只不过你们看到一些道士玩这些法术觉得很小家子气,像是迷信。
你试试往大的看,大的法术比比皆是,航天飞机往天上冲上去了,这是不是法术?
高铁一天之间穿梭整个中国,这是不是法术?
远隔天涯的人拿起手机能互相看见说话,这是不是法术?
这些就是物尽其用,因为你有这种智慧去搞清楚了怎么用物理联系配合去达成目的?
所以用这个道理你去想那句话,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资源是不能够互相利用的,就是垃圾也可以再回收。
这就叫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就是说这就是内在的圆满无漏无遮的大智慧。袭击的袭就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周遍的意思。
我听了大叫妙,妙妙。我又继续问:那么下面那些——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怎么解释呢?
老道长说你给我8块钱,我给你上了一个大课了,还要继续给你上吗?
我说那我就多给8块嘛
他说:贫道也好久没有遇到如此大方的施主了,今天本想为了16块开开斋,继续讲一点,但是瞌睡来了,贫道要入梦了。施主扫码付款后自己游玩就好。
(请勿抄袭搬运,谢谢)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18:07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善”,不是道德层面的含义,他真正的含义是:合适。
《道德经》这类经典,远不是字面上所能解释的,这是需要我们注意到的。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二十七章主要是对善的解释,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所说的善,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善。他要我们放下仁义善,顺其自然的去生活、努力则好。所以,学习这类经典,是需要不间断的去学习和领悟,可能才会有所得的。
善行无辙迹:合适的行为是无迹可循的。
善言无瑕疵:合适的语言是没有瑕疵的。
善数不用筹策:很会计算的人,是用不着工具的。“ 筹策 ”:是一种计数的竹码子。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关闭的人,虽然没有门闩,但别人也不能打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捆缚结扎的人,不用绳索而就能够使人不能解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帮助人,从来不遗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经常善于物尽其用,从不抛弃物品。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所以做事合适的人可以做为做事不合适的人们的老师,做事不合适的人们也是可以作为做事合适的人的借鉴。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做事不合适的人,其实也丰富了做事合适的人们阅历。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人生不以合适或不合适为标准,不在意好与不好,否则就会陷入到迷惑中,这是人生重要的奥妙。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18:07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善”有五十多次,而本章与第八章是老子专言“善”之意。
善就是“道”的体现、就是“德”。
老子爲了让人了解什么是道,用水的无爲做比喻,并将水的七种善德厘列岀来。
之后,老子要让人直接从行爲上了解道,于是又提岀了五善。
许多人在读道德经时就会弄不清楚七善和五善的差别。其实讲的都是一样的。
善行讲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老子説有道的人行为是谦虚、不做作,就像善行之人,不用大费周折,会择水而行不留痕迹。
善言讲的就是言善信,老子説有道的人行为是不説美言、不説是非、説到做到的,就像善言之人,不用大费唇舌,话説中庸而没有语病。
善数讲的就是事善能,老子説有道的人行为是 掌握信息不需要揣度、谋划,就像善数之人没有算盘,也能计算无误,达致事事皆全、平衡有序。
善闭讲的就是动善时,老子説有道的人行为审时度势,把握自己行为的尺度,就像没有门栓的大门,他人也不是打不开的。
善结讲的就是政善治、与善仁,老子説有道的人行为是能融且无私的,就像善于结绳之人,是不需绳索他人也是无法打开。
其实,老子在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一切符合道,不用太的言行教化,不用太多的力气,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 圣人因为时常以道救人、以道用物,做到无所遗漏,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所以,爲人处世都要依道而行,否则仅以小聪小慧,只会陷入更大的迷糊。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18:07《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行者不走前者之路,善于另辟蹊径。善言无瑕谪,善言者,不会留下瑕疵被别人指摘。善数不用筹策,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利用工具。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管理的人,没有他的钥匙,别人是打不开的。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缔结盟约的人,不需要约书,也能牢固彼此的约定。这里是说在其专业领域的达者,对于自身行业的理解会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所以圣德的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其眼中没有废弃的人;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其眼中没有应该废弃的物品。能做到这些,便可说是掌握了道的精微高妙之处了。这里也是对证了,圣人合天地之道。任何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不以恶小而弃之。不以物微而弃物。所以说圣人不仁。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和不善之人是对立统一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好人可以变坏,坏人可以变好;双方又是对待的,有善人必有不善之人,有圣人就有强盗,师就是模范标本,资就是借鉴资料,“师资”一词源出于此,今天的“师资”就是教师队伍的意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扬好人好事的带头作用,让人们见贤思齐,见善改过,从而感化带动后进的人们;同样,也要以坏人坏事为反面教材,知道坏人们的可悲下场,引以为戒,不致重蹈覆辙,误入歧途。这就是“道”的妙义了。有了道一,就有了道的相对性,善恶对错,是为道的佐证。相互比较,相对见证,相互存在。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站到“道”的角度,万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存在必要的,所以天地不能仁慈,有仁慈就失去了平等。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18:07告诉我们做人处事,要有山川河海那样
的胸怀,要像清流溪涧那样清澈无染,要像
和风细雨那样润泽着万物而不声张,要
像婴儿那无欲无望。要安于忍辱,像大地
那样承载万物,忍于污染,成为天下之川
谷……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18:07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结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本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所阐述的是道除了为物母、物根外的共性。自然之道不同,所孕育成就的自然物就各不相同而独立存在于宇宙;但也有共性存在的。“善行无辙迹”就是言道藏隐孕育运化物的行迹是深藏不外露、不表现的。“善言无瑕谪”,此句是言道表现外露自己不带任何瑕疵,不像善言的人很容易让人捉住把柄。“言”就是表现自己明示自我存在。“善数不用筹策”,是言道孕育运化物都经历量变到质变,这种数量演变演化计算的非常巧妙而没有节点(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闭”就是善藏,善于保存自己而不被发现、不被盗。并不像人那样,为了保存占有宝贵财物而千方百计的设关楗按锁具,就是这样也不可能保全。正像庄子形容的有人将宝物藏在大山中,有大盗将整个山背走了,怎可保全呢?道之善闭是不会存在这样问题的。“而不可解”是言道之藏之闭浮躁浮浅的是不可能打开认识自然之道大门的。“而”并不是并联转折之意,而是指人口两侧的胡须,也即与“中(人中)”无关。那么,持之以恒探道的人,坚守技术创新的人是可以开启自然之道之门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同理,也即不浮躁浮浅,持之以恒探道的人是可以发现道结(也即道的成物阶段)并可对其总结利用并阐述的。如果藏在自然事物深处自然之道不可开、不可解,就不存在下文中的“是以”,人类正是利用了道的可开可解可依性来为人类服务造福的。
第二部分是言人类的智者(圣人)正是依据自然之道可开可解可依可为人类造福的信条引导引领世人利用“常善”救人、救物的。“常善”就是指人类的不间断的连续的(常)对藏在自然事物深处的未知自然之道进行探索发现和不断技术创新(道生一)的实践尝试(无为),使人类经常地获得技术创新的突破发展,就可以提高整个人类的生存生活保障依赖,这就是无弃人。物尽其用就是无弃物。坚守探索未知自然,发现自然之道,利用自然之道创新技术的文化信条或理念传承就是“袭明”。“袭”就是承袭和传承。“明”与下文中的“迷”相对,应当是聪明理智、不迷不糊涂之意。
第三部分中所提到的“人”,指的是最能代表人的本质特性或特长本性的“真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不断或持续探索未知自然并持续开发新技术新制造的能力。能在探索未知自然中获得新发现并取得人类技术人类制造新发明新创造的科学家们就是“真人”,就是“一人”,就是应当受人尊敬的“大”!这些“大”者,就是本章所称谓的“善人者”。只有这样的“善人者”才能担负起“人大”“人牛”的重任和胜任“人大”“人牛”的资格。那么“不善人”就是指不能达到、不能获得真人业绩的平凡无奇的世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就是言一般平凡的世人要自觉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创新精,并自觉师从他们主动付诸探索创新的作为行动,使整个社会多出现“善人者”(善人是由不善人的主动努力起步成长起来的);不能付诸探索创新作为行动者要主动支持资助或在舆论上支持点赞科学家们的事业和作为;这两点就是“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含义;就可促进社会多出善人者,甚至达到层出不穷,就会促进人类社会及国家民族的巨大技进进步。“贵”是尊重的意思,“贵善人”就是全社会全民族尊重尊敬探索创新的人,就是尊敬尊重科学家。“不贵善人”就是不尊重科学家和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探索创新。“不爱其资”就是不喜欢尊重和资助科学技术的探索创新事业,这就是民族文化理念上犯大迷犯大糊涂,其结果只能造成落后挨打。这就是人类文化的“要妙”(秘诀)。
宠来也
2021-12-17 17:18:07《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理解这段首先要理解“其”、“雄”、“雌”,
“其”当然是“道”,“道”又体现在万事万物上。
“雄”,万事万物总是积极争取、努力向上,总是想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荣华富贵。“雌”,就是不伤害、不被敌视、不被防范等等。“为天下溪”是什么样子?溪水下面是岩石,岩石坚硬无比,不可动摇,独霸一方,这就是“雄”。但是有了溪水,岩石就不再伤害到谁,就不被敌视,就不被防范,就保护了自己。“婴儿”,不离德就好比“婴儿”,婴儿,一个鲜活的生命,生机勃勃,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但不会伤害到谁,因伤害不到谁,“婴儿”也不被伤害,这就是“守其雌”,“雌”就是“德”。“守其雌”就是守之以德。
这样就好理解了,后面的几段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宠来也
2021-12-17 17:18:071.4.12.37.原文: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①,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②,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資,虽知乎大迷③,是为眇要④.(1.27)
译:1.善于掌控行动作为的人,能在必须的情况下,如执行政治经济军事保密情报工作时,驾车行动作为,就能利用自然环境空中水上荒原黑夜等,做到隐身慝形无轮辙足迹可循.如有高尚道德品行能自觉做好事的人,就无所谓留迹报恩扬名,终生没有后悔遗憾的阴影痕迹.2.善于说话演讲有口才的人,说话不留口实没有缺点错误.譬如说经典章句至理名言,几乎是没有瑕疵过失.3.善于谋划计算的人,尤其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战争军事不迷信以筹码占卜而决策.4.善于运用封锁密闭技能的人,好如木工用榫卯凹凸槽眼结构封闭牢固的技术,既无门闩杠楗梢钉而不可打开呀!5.有高明智慧的人,能了解掌控对方的生死命脉,所由缔结约法三章的条约,不必用绳梱索绑拘押暴力强制等手段,也不会随意解约失效啊!所以圣人:1.始终坚持与人为善一视同仁去挽救帮助危难的人,而没有自抱自弃被抛弃的人.2.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坚持不放弃勤俭节约,不劳民伤财的原则,这就是所谓沿袭了精明练达优秀传统的道德品行.因此要成为完善的人,就要以完善成功的人事为师,也可以把不完善失败的人事作为善人的反面教材资料呀!如不学习老师宝贵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不爱惜研究探讨总结吸取失败的教训,或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虽仅知道些皮毛大概了,其实是个大迷糊的人,还是要为能知道理解其中重要的道理而继续努力学习!.
参阅:《论语》:(7.22)(11.20)
注:①瑕xiá:玉石上的杂质斑点,比喻缺点.谪zhé:错误,过失,口实.
②关:横杠的门闩叫关.楗jiàn:竖立的门梃叫楗.
③迷:迷糊,糊涂.
④眇:同妙,奧妙.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18:07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看你守哪一面,老子始终倡导守阴柔、守下,守不争、包容的那一面。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强大的一面,都有争强取胜的欲望,也有谦和居下的一面,但有道的组织,一定守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的一面。
像溪谷一样,甘居在地势低下的地方,众流必然归注到这里,得到天下人心人归附。
溪不求物,而物自归。这就是居下的好处。
这里老子又以“溪谷”为喻,是因为溪谷甘居于下,不挑不拣,无所不包,无论好与坏照单全收,公平对待每个事物。
这也是有道之君所该具备的品德,不要对百姓加以区分,好的或坏的,倡导好的,摒弃坏的,一旦预设标准,就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平等。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能做到像溪谷一样,甘居于下,包容并蓄,众望所归,那么,他所践行的道,就是恒德,自然不会离散。
这样的恒德,自然回归到婴儿那样纯真的境界,外表柔弱,而内气却非常充足。
这里又以婴儿为喻。前文描述道的时候,也用婴儿来描述,婴儿不用智,而能合自然之智。
婴儿是什么状态?
无欲无智。
然而婴儿攥拳头的力气很大,婴儿的哭声穿透力极强,中气十足,虽然整日啼哭,嗓子不哑。
故老子倡导要回到婴儿这样单纯无暇的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无极。】
每个人都聪明、明白的一面,却甘守糊涂、韬光养晦的一面,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则。
以这样的状态治理国家,就会回归到无为的极致境界。
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很多时候,高明的人始终把自己放在糊涂的状态,韬光养晦,这是一种深藏的智慧;而愚笨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中庸》有句话叫:“君子暗然而日章,小人地然而日亡。”是说君子深藏不露,日日不断的努力,没觉得他怎么厉害,却日益彰明;小人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对任何事物都指手画脚,好像无所不能,而却日渐消亡。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帛书作“知其日,守其辱”。
日,是充实之意。
无论是有充实的一面,还是有荣誉的一面,都甘愿守其屈辱、忍辱负重、守其吃亏的一面。
俗话说“吃亏是福。”也是这个道理。
不争功,不争位,把自己放在低位,甘愿吃亏,这也是一种智慧,至少是生存的智慧。
鲁国的孟之反,在打反击战的时候,因为他的勇猛带领队伍冲锋获得了胜利,立了大功,而他反而不接受,进城的时候走在最后,跟别人说不是我勇猛,是这马受到了惊吓,自己跑出去了,我也没办法。
甘愿吃亏,就像天下的川谷一样处于低位,这样的恒德就完满俱足了,也就回归到质朴的境地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本初的东西,被定义之后,就成为各自具体的器具了,就像“有”一样,被定义之后,就不具有可塑性了,只具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和优点了。
而本初时的“无”,则具有可塑性,可以定义成任何东西。
因此,有道之君作为管理者,作为领导,要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本性,不裂德为器,随物之本性而变,因势利导,因才施用,才能物尽其才。
这里边的守雌、守黑、守辱,其实都是守拙,都是下笨功夫,不出头,不为天下先。
其实,关键在于知道守什么?
要定义自己的底线。
曾国藩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他是一个内清外浊之人,他不想被人贴上清官之名,那样就没办法做事了,他要干大事,故也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做事,但不为自己贪一分钱。
所以,这章的关键是清楚自己守什么!
要常常返回本原,不忘初心,就是如婴儿一般返璞归真之“恒德”。
宠来也
2021-12-17 17:18:07对于解释,楼上几位说得极为全面,小可就不浪费头条内存来多此一举了。只想掰一掰这个启示!
在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这些话是对的!但是前提太高。
要求人们或者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君主级别的人“善”,或者学“善”很难,要求别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学习,对于士大夫可行,对于君主来说则不可行。
《道德经》也是一本存在政治观点的书藉,这一点无须否认。只要是政治观点,必然对统治阶级有所要求或希望。这一章就是希望统治阶可以“向善学善”,可事实证明,统治阶级很少有学善的
做到“故无弃人”、“故无弃物”在现代文明社会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绝对没有,100%的就业率永远不存在。
做为君主,如果想向善或学善,用这样的人才就可了。当时的社会是春秋时期,乱战不休,统治阶段最看重的不是老子的“无为”,更不是孔子的“仁德”,而是粮食,是人口,是刀剑,是生存,是发展,是掠夺,是保护。
在自身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讲德,讲善,不但解决不了眼前问题,还有可能失去解决长远问题的机会。
所以,小可认为,至少在当时,无论是老子学说,还是孔子学说,都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超前的。他们的思想更适用于太平时期,在和平模式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实行“善”,或者“仁”。
但更具讽刺的意味的是,但凡实行“善”或“仁”的帝王或某个朝代的某个时期,一定是从盛转衰的开始!
善,会导致衰
仁,也强不到哪去!
个人之言,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