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不同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什么长期影响?可以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明。
家长出发点是好的,方向却错了!
①很多父母曾对我坦言:我爱我的孩子,但我总批评他,这到底怎么回事?
②总有宝妈问我:有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从注意到孩子缺点出发的?因为我真的是特别擅长发现孩子的缺点。
超过93.7%的家长这样做:
倾向于关注孩子的劣势,弥补孩子的缺点。即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错误地认为:
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走向成功。让孩子变得乐观、坚韧的方法就是除去他们所有的缺点。
关注劣势对家长来说:
过分地关注事物的消极面让人觉得生活太过于艰难、乏味、令人沮丧、甚至让人失望透顶。
关注劣势对孩子来说:
过度关注缺点的做法,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反而不利于乐观和坚韧品质的培养。
优势教养的理论很复杂,但是通过家庭环境创设和积极沟通公式,让家人养成优势聚焦的习惯,并轻松地打开优势雷达,在日常生活中,改变教养思维,由内而外地为孩子搭建从优势出发的脚手架。
遇到了《正面管教》,我才知道世界上除了惩罚和骄纵,还有一种叫“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方式。
和善代表了尊重孩子,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事;坚定则代表了尊重自己,尊重情形,也就是尊重规则。
和善而坚定同时做到了既尊重孩子又尊重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养育方式?你好奇吗?
比如我家孩子看电视到点了。
我走过去跟他说:“宝贝,看起了电视真精彩,让你马上关掉真的有点难,妈妈小时候也喜欢看电视,我希望从早看到晚。”(和善,尊重孩子)
可是我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你是想自己关呢还是妈妈关?(坚定,尊重规则)
孩子关掉了电视,虽然有点情绪,但我首先采用了“共情”与他保持好的链接,同时也要求孩子关电视,让孩子学会自控。
我是在2015年的时候接触到正面管教的。
当时孩子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挑战明显升级,粗心,拖拉,我开始变得焦躁,经常因为学习跟孩子发生冲突,亲子关系受到很大影响。
有一天孩子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对他大发雷霆,孩子也特别委屈,开始对我大声发脾气,我忍不住打了孩子一下,孩子重重地摔坏了杯子。
看着满眼泪水的孩子,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如何育儿,我开始四处找书,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正面管教》。
我眼前一亮,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整本,并在生活中运用正面管教工具,我的意识发生了改变,孩子也悄悄地改变着。两个月后,我报名参加了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从此,生活一片美好。
惩罚与娇纵其实是我们爱孩子的两种极端方式。我们不愿孩子承受生活中的责任与挑战,想让孩子时刻平安喜乐,所以360度的全面呵护,这种家长我们称之为“直升机式的家长”,时刻盘旋在孩子的上空,娇纵孩子,却让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而另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学习,拥有能力,必须要让他从生活中得到教训,所以铁腕手段,极其严厉。这两种教养方式的背后其实都源于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和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娇纵的家长常常过度和善,为了避免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惩罚的方式则是过度坚定,其实也是为了避免娇纵带来的消极影响!
育儿是为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寻找一个爱的平衡点。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我们的爱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不管是娇纵还是惩罚,都是在爱的天平上将所有砝码压在一头,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失衡的!我们的爱是失控的!
如何寻找更加平衡有爱的教养方式,《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提到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的理念也许会让我们看到那个平衡点。和善是用一种尊重的方式对待孩子,坚定是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并行告诉了我们这两者并不冲突。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教养方式让大家看到更加健康有爱的亲子关系。
孩子,我爱你,但是不可以!
我明白你非常想吃糖,但我们的睡前约定是什么呢?
你很想马上拥有这个,如果现在能拿到就更好了,不如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家庭会议上,一起来讨论一下?
……
我们接纳孩子,尊重孩子,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界限,同时教给孩子应有的界限感也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一课。
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的养育方式是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小蓄能,教给孩子人生所需要的技能和宝贵品质,而且把孩子看成与我们人格平等的生命体来对待!同时,我们作为父母也在不断成长。而这些,正面管教都可以给你。
孔夫子曾说:过犹不及。不管是生活工作,健康饮食,包括我们的亲子关系,过分和不及同样都不好。寻找平衡,找到和善与坚定的那个平衡点,我们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
孩子的成长、表现,固然和爸爸妈妈“怎么教”有关,同时也和一个家庭里的“支持、参与、温暖、认可,或者冷漠、严厉、否认”等氛围有关。
可以说一是“术”,一是“道”。
这个“道”就是教养方式。
戴安娜·鲍姆林德是一位着重研究教养方式的学者。在研究中,她发现共有四种基本元素可构成成功的教养方式,这四种基本元素分别是:
回应性&非回应性;
绝对化要求&非绝对化要求。
在次基础上,形成了四种教养方式的分类,如下表格:
这意味着父母完全不管孩子,既不对孩子提什么要求,也不管孩子会有什么需求,基本上彻底放任自流,差不多我们平时说的”管生不管养”。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养方式肯定是不好的。这样的父母也根本就不合格。
我想,能阅读这篇文章的父母,肯定不会是这一型的。
家长会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给孩子提出各自要求,设定各种规则,要求孩子服从,但是不在乎孩子的想法。
差不多是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严父模式”。
这样长大的孩子通常表面服从,但内心积累了很多的不满。
长大以后,工作也不错,甚至某些方面很有专长,但社交能力不太好,因为父母通常会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随着父母直接管控的减少,孩子就容易走下坡路。
这样教养下的女孩更依赖父母,而男孩更容易表现出敌意。
家长很乐于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希望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扮演父母的角色。对孩子没有啥要求,也没有啥规则,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惯着”。
这样的孩子往往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变得冲动。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同时也关注孩子的需求。
权威型父母的一大特征是,对孩子的“心理成熟”具有很高的期望。
所以父母会比较重视平等,设立规则都会和孩子交谈,取得共识。
在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部分限制的同时,也鼓励孩子的独立性。而孩子在努力达到家长要求的同时,也得以保留自主性。
他们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也教育孩子如何调节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无论工作、生活、社交方面都会表现得不错,而且非常独立。
看到这里,你肯定觉得:
因为现实生活,要复杂很多。
首先:任何单一教养方式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绝大多数父母在使用这些教养方式的时候,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一些父母,大多数时候都是放任型的,但当孩子做出玩火、在马路上乱跑这种极度危险的行为时,再放任的父母,也会瞬间转变成专制型!严苛、专制地给孩子提出安全要求。
在处理这类危险行为的时候,专制型的方式相比之下可能更加有效。
其次:选择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有关
这四种教养类型是西方的心理学家提出的,美国的父母通常被建议采用权威型的方法。
不过,也同样是在美国,有人专门研究了纽约市三个社区的教养方式。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贫困社区、蓝领社区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通常都是比较专制的。
比如贫困社区的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
别出去乱跑啊!谁打你你就打回去!
别出去乱跑啊!
谁打你你就打回去!
或者蓝领社区的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
你要努力进步!你要力争第一!
你要努力进步!
你要力争第一!
父母为什么要这样“专制”?
因为孩子们所处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
周围有危险,你必须要小心!
机会很珍贵,你必须要努力!
要求就摆在那里,你必须要严格执行!
而住在曼哈顿去的那些中上阶层的父母,才会更多地使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更安全,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基础条件更好,如果没有意外,孩子的将来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除了工作、金钱之外,孩子确实有条件去追求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汇是“探索”、“成长”之类的词。
在我们中国,“孝顺”的概念更深入人心。
爸爸妈妈更倾向于严格地控制孩子的行为,被认为更有责任培养孩子遵从社会文化下的行为标准,特别在意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相比西方的父母,中国父母更多的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指示性更强,更希望孩子表现优秀。而孩子也应该接受这样的纪律,这才是尊重父母的表现。
按照戴安娜.鲍姆林特的标准来衡量,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更多地倾向于专制型。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长期统治、影响的结果,也是现代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的使然。
而且,人们通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当初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去养育孩子。
在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我们父母当年的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使得他们更多地使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几十年来经历了飞速地发展、经济的腾飞。适应以前旧环境的养育方式,很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新环境了。
而且,你还可以将权威的育儿策略与孩子独特的性情相匹配,而不用生搬硬套书里的育儿方法。
下面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你成为权威型的父母:
一、学会听孩子说话
权威型父母与专制型父母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
专制型父母只能看到孩子,却不能听到孩子。
而权威型父母会欢迎孩子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担忧,并允许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不能作假的。
允许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允许孩子自由地把想法表达出来,才是父母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
如果认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是“坏的”,那等于是否认了孩子生活经历中真实的一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
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否则,阻碍孩子的想法,往往成了阻碍爸妈和孩子交流的“罪魁祸首”!
二、验证孩子的情绪
权威的父母承认孩子的感受,并教会孩子认识他们的情绪,以及情绪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所以,当下次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尽量别说: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别哭了!马上停止!”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别哭了!马上停止!”
因为我们大人眼里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件大事。
孩子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对他说:
“你现在一定郁闷吧?”
孩子被误解了,我们可以对他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
通过说出孩子的情绪,来帮助孩子验证情绪。
我们最终要做的,只是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纠正孩子的情绪。
我们要告诉孩子:
生气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因此打人,爸爸妈妈会让你承担打人的后果。你很开心很兴奋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超市里乱跑可不行。
生气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因此打人,爸爸妈妈会让你承担打人的后果。
你很开心很兴奋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超市里乱跑可不行。
然后,把教育的精力放在“有哪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三、关心孩子的感觉,但别让孩子来做重大的决定
权威型的父母会很在意孩子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
举个例子:
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需要搬家。
爸爸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
爸爸做了搬家这个决定,爸爸很关心你的感受,你可以跟爸爸倾诉你对这个决定的感受。爸爸理解你的难过、你的不舍,你希望爸爸做些什么能让你舒服一些?
爸爸做了搬家这个决定,爸爸很关心你的感受,你可以跟爸爸倾诉你对这个决定的感受。
爸爸理解你的难过、你的不舍,你希望爸爸做些什么能让你舒服一些?
但是,不需要询问孩子:
我们可以搬家吗?
孩子还小,还缺乏做出重大决定的智慧和经验。
把这样重大的选择教给孩子,并不会显得尊重,反而让孩子压力山大。
如果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他们才会更有安全感。
四、建立明确的规则
权威型父母和放纵型父母的最大区别是:权威型父母会制定明确的家庭规则。而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最大的区别是:权威型父母会确保孩子提前知道自己的期望,并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
因此,与其说:
“去睡觉,听话,不然你爸爸来收拾你!”
不如说:
“去睡觉,这样你的身体才会好,脑筋才会越来越聪明!”
当您的孩子了解规则背后的潜在安全隐患,健康危害,道德问题或社会原因时,他将对生活有更好的了解。
久而久之,即便你忘记了执行这些规则,孩子也更有可能遵守这些规则。
五、规则一致,警告只说一次
如果孩子犯了小错,权威型的父母会提出警告。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后果。
当然,这个后果一定要是理性、合理的。比如:
我们现在要吃饭了,你要么自己好好吃饭,要么自己离开桌子,发完脾气再回来。如果你继续在饭桌上发脾气,妈妈会把你抱到一边去。
然后,我们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再唠叨无意义的话了。
爸爸妈妈已经说明了结果,如果孩子也做了选择,就的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论孩子选择继续吃饭,还是离开桌子去一边儿发脾气,我们都可以接受。
但如果孩子还持续在饭桌发脾气,就遵循我们刚才提到的后果。
警告的话,只说一遍就够了。
如果警告被不断重复,无异于教会孩子:
妈妈说第一遍的时候,可以不用听。
六、错误要改正,但不要因为错误而感到羞耻
权威型的父母,会把“指责孩子”,和“指责孩子的行为”区别开来。
他们从不会说“你真是个坏孩子”!
他们只会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做错了”。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人。
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教给孩子:
为你的错误承担责任,并学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你抢了姐姐的玩具,姐姐很伤心。你现在要把玩具还给姐姐,还要跟姐姐说对不起”。
“下次你想玩姐姐的玩具,要先跟姐姐说‘请给我玩一下’。”
七、奖励比惩罚更好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奖励,比在孩子做错事时惩罚更有效。
不过,奖励孩子,并不意味着给孩子准备昂贵的奖品。
不妨试着和你的孩子坦诚交谈,问问他们真正喜欢在家做些什么。
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比如:
“妈妈包饺子的时候,我想帮忙捏褶子”;“出门遛狗的时候,我希望爸爸能让我牵着狗绳”;“希望爸爸喝咖啡的时候,能给我尝一小口,一小口就好”;“我想用和妈妈一样的碗吃饭,不想用小孩子才用的塑料碗”
“妈妈包饺子的时候,我想帮忙捏褶子”;
“出门遛狗的时候,我希望爸爸能让我牵着狗绳”;
“希望爸爸喝咖啡的时候,能给我尝一小口,一小口就好”;
“我想用和妈妈一样的碗吃饭,不想用小孩子才用的塑料碗”
认真的和孩子交流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不会执着于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主观的觉得孩子就喜欢玩具、糖果等奖励,而是可以更理解孩子的喜好,和他一起确定奖品,从而一起确定更合适的行为,孩子的接受度自然更高。
八、鼓励孩子自律
权威型的家长不是“控制狂”,他们不会执着地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试图教会孩子自控。
这种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重要
也就是说,每次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别急着让他平静;每次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别急着逼他坚持。
相反,爸爸妈妈自己表现出的对困难的信念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给情感命名”,并赞扬孩子的耐心来帮助他。比如:
“我知道站在这里很难受,但你很有耐心,你很棒”!“ 是的,这很难!但艰难的事情值得去做!我们之前已经做过很多艰难的事情,比如说XX和XX,你尽管去做,爸爸会在这里支持你!”
“我知道站在这里很难受,但你很有耐心,你很棒”!
“ 是的,这很难!但艰难的事情值得去做!我们之前已经做过很多艰难的事情,比如说XX和XX,你尽管去做,爸爸会在这里支持你!”
最后,最值得提醒的一点是:
权威性的教养方式,不是关于禁止、命令,坚持、服从。
取而代之的是,父母要成为一个好榜样,经营出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正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那样:教养方式,是父母养育孩子时的情绪气氛。
与其他类型的父母不同的是,权威型父母热情而充满爱心。表现出丰富的爱意,并且知道养育孩子很重要。
不论孩子今天表现良好,或是犯了错误,爸爸妈妈都会留出时间和孩子投入相处,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让孩子感到被爱和被接纳。
教养的质量可比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度更为重要。
现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投资也越来越高,但无论如何重视,孩子的教养方式永远聚集在两个群体,一是不提倡娇纵的父辈;二是不由自主娇纵的祖辈。以至于导致很多父辈为了阻止娇纵而开始采用惩罚的手段,因此,有不少家庭的教养方式,都被这两个群体搞得有点混乱。
为了避免两个“极端”,是不是考虑把两种方式的精华和优点整理出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教养方式。其实惩罚是促进机制的一种方法,而另外一种就是奖励,可以把这种奖励做出娇纵的感觉。比如,孩子表现好,我们采用娇纵奖励,在规定时间和范围内,决定权交给孩子,她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不能没有原则);如果孩子表现不好,我们是不是采取劳动来“惩罚”孩子,让他为自己在的错误买单。
当然,我觉得还可以考虑通过不同环境、不同成员,加强孩子对于生活的感受,比如生性好动、经常不能控制自己小手、小脚的的孩子,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许遵守纪律这一条,就不需要我们进行家庭教育了。
首先说一句:这个提问误导性很大!惩罚与骄纵这是两个不同的极端行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人一直用惩罚的方式,也没有任何人一直用骄纵的方式。
我们所有人这两种方式都采取了,只是有人偏向于惩罚,有人偏向于骄纵。
在惩罚和骄纵之外,更多的人是用鼓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惩罚只是对于孩子做错了事情,但是并没有认识到错误。为了让孩子深刻的记住这件事情的教训,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惩罚并不意味着打孩子这一条途径,惩罚的样式多样化。如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犯了错误要被惩罚,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受到的惩罚会更加的眼中。
而骄纵其实也应该分为合理骄纵与不合理骄纵。
合理的骄纵可以理解成对孩子做对事情的一种鼓励,一种奖励。
而不合理的骄纵就成了任由孩子胡闹,这种方式必然会养成孩子无法无天的个性,以后孩子收到的惩罚更严重。
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只有你给孩子树立合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必须让孩子明白努力就会有收获,不努力什么也得不到,做对了事情有可能会得到奖励,但是做错了事情肯定会受到惩罚,这样孩子才能快速成长,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在蒙台梭利体系里,她是不支持给孩子奖励和惩罚的。她认为孩子做的对是应该的,做错了,则要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继续进步,所以也不能惩罚。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心态,对家长来说也会比较轻松。因为孩子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最好是由他的本能或内驱力来驱使他不断学习和进步,而不是由外在的娇纵和惩罚。与此同时,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由和责任。责任往往意味着适当的放弃自由。有些孩子神经紧张,考试差一分就想去跳楼,往往就是家长惩罚过度。现在熊孩子那么多,往往就是家长娇纵过度,没有让孩子知道自由是有边界的,个人有责任不去影响别人。所以,惩罚与娇纵都是不可取的。我个人比较推崇蒙台梭利的观点,就是让孩子明白自由与责任。这与正面管教的核心也有相通之处,即和善而坚定,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惩罚与娇纵,其实就是非黑即白的一种育儿理念。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选择的力量》对我触动很大:当我们和家人、孩子或者朋友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选择迎战(惩罚),也可以选择逃避(娇纵),或者选择坐下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样的事情,选择不同,心态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这就是第三种选择:关注于解决问题!
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8岁,女儿4岁。在学习正面管教之前,我经常是他们的法官加调解员。但是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发现了其实在育儿的路上我们是可以有第三种选择的。因此在他们发生冲突时,我会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我问的最多的一句是:你决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天,儿子和我因为他的作业问题发生了冲突,我当时感到无助、愤怒还有委屈。一个人在卧室里伤心,女儿走进来拍拍我的背:妈妈,不要伤心,你可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呀?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正面管教里有52张工具卡,每一张都是一种第三选择,而这些选择会让孩子学会勇于面对生活的困难、与人共情、自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生活技能。当你试着改变观变,尝试不同的选择时,你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通往幸福的亲子关系的门。
在中国,除了惩罚和骄纵,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育儿方式“,叫做”我是为了你好“。
说来也怪,好像中国几千年传统下来,中国的父母就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婚姻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父母高高在上,父母为大的传统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是那么自然而然,所以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两三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叫你不要哭,你就给我闭嘴;叫你回家,你就得回家,不听话就打。
父母一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边又把子女当”啥也不懂的孩子“,父母包办干涉孩子婚姻不说,就连选专业,找工作也是父母包办。为了孩子,父母省吃简用,为了孩子,父母含辛茹苦,孩子稍微反抗,父母就大骂孩子不孝,辛辛苦苦拉扯你这么大了,养了一个”白眼狼“。嗨,真不明白,上纲上线的到底是谁?
正面管教是基于美国国情编写的,所以大体分为惩罚型父母,和娇纵型父母,还有惩罚娇纵混合型父母,以及正面管教推崇的”和善与坚定“的父母,共四种类型。中国的父母,是地球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属于以上四种类型,他们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他们对孩子既不惩罚,也不骄纵,但也不属于和善与鉴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父母自身的经验,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强行给孩子什么,美之名曰”我是为了你好“。
父母抱着这样的信念,后面紧跟着的家庭教育方式,画风就非常奇怪了,父母时而把孩子当小皇帝宠着,时而又觉得这小皇帝啥都不懂,干脆自己垂帘听政算了。
这种教育方式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妈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包办养育“,嗨,说多了都是泪。过年回家,我和老公想带孩子出去看看雪景,我妈都充分发挥了她”包办式的控制“,理由是什么,天冷孩子会冻着,现在出门不吉利(这理由都能拿出来,我真是服了我妈了),我老公请了假陪我回家过年,我妈硬是”为了我们好“,不让我们出门,嗨,给我老公憋坏了。
我们30多岁的人了,出门看个雪景,都被我妈阻拦,你要是不听她的,她就”生病“,一边生病还一边说是你这不孝子气她的。我学习心理学,学习身心灵,至今未找到彻底有效的方法解决和母亲的关系,和母亲只能稍微缓和,无奈之下,我只有躲避正面冲突。
弟弟就不那么幸运了,也30出头了,父母找的工作,他辞职,天天在家打游戏,啃老,别人都骂他,不孝,啃老,废物,只有我明白,他是怎么变成这样子,各种心酸真是不足为外人道啊。但是我确定肯定以及一定,是我妈造就的,这细节都可以写一本书,我全看在眼里,我也经历过,但是幸亏我上大学离家远,脱离了包办,自己得过重度抑郁症,经历了拨皮一般的痛苦,爬出来,重生了。我是幸运的。否则我和弟弟一个样,想想都怕。
相信中国很多和我家类似的父母,”中国式育儿“是中国的悲哀,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害了多少孩子啊,有多少父母能醒悟过来啊?
反正我妈就是不愿意醒悟,我和我弟都成了她口中”白眼狼“(我们真是窦娥冤),现在我妈又开始”为了孙子孙女好“,居然为了怕两三岁碰着,冻着,限制孩子探索,孩子在探索敏感期,限制孩子探索,这是要怎样扭曲孩子啊。我急啊!
嗨,真是说多了都是泪啊,书写此文,只为其他父母能看到利害。挡在正面管教之前,必是”中国式育儿“的不愿意改的父母们,他们都觉得 “是为了你好”,一句听上去自私却无力反驳的话。
“中国式育儿”要不得啊。
10人回答
宠来也
2021-12-17 17:34:02我是优势教养指导师,我来推荐一种教养方式:从优势出发的教养。
家长出发点是好的,方向却错了!
超过93.7%的家长这样做:
错误地认为:
关注劣势对家长来说:
关注劣势对孩子来说:
优势教养就是识别、发现并培养孩子的优点和天赋,孩子将会时刻牢记自己基于个性的特长和美好品质,让他们充满激情、乐观坚韧,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在顺境中茁壮成长。一个坚强的孩子能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因为坚定的自我认同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可以正视并完善自身的不足。
宠来也
2021-12-17 17:34:02遇到了《正面管教》,我才知道世界上除了惩罚和骄纵,还有一种叫“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方式。
和善代表了尊重孩子,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事;坚定则代表了尊重自己,尊重情形,也就是尊重规则。
和善而坚定同时做到了既尊重孩子又尊重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养育方式?你好奇吗?
比如我家孩子看电视到点了。
我走过去跟他说:“宝贝,看起了电视真精彩,让你马上关掉真的有点难,妈妈小时候也喜欢看电视,我希望从早看到晚。”(和善,尊重孩子)
可是我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你是想自己关呢还是妈妈关?(坚定,尊重规则)
孩子关掉了电视,虽然有点情绪,但我首先采用了“共情”与他保持好的链接,同时也要求孩子关电视,让孩子学会自控。
我是在2015年的时候接触到正面管教的。
当时孩子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挑战明显升级,粗心,拖拉,我开始变得焦躁,经常因为学习跟孩子发生冲突,亲子关系受到很大影响。
有一天孩子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对他大发雷霆,孩子也特别委屈,开始对我大声发脾气,我忍不住打了孩子一下,孩子重重地摔坏了杯子。
看着满眼泪水的孩子,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如何育儿,我开始四处找书,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正面管教》。
我眼前一亮,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整本,并在生活中运用正面管教工具,我的意识发生了改变,孩子也悄悄地改变着。两个月后,我报名参加了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从此,生活一片美好。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34:02惩罚与娇纵其实是我们爱孩子的两种极端方式。我们不愿孩子承受生活中的责任与挑战,想让孩子时刻平安喜乐,所以360度的全面呵护,这种家长我们称之为“直升机式的家长”,时刻盘旋在孩子的上空,娇纵孩子,却让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而另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学习,拥有能力,必须要让他从生活中得到教训,所以铁腕手段,极其严厉。这两种教养方式的背后其实都源于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和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娇纵的家长常常过度和善,为了避免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惩罚的方式则是过度坚定,其实也是为了避免娇纵带来的消极影响!
育儿是为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寻找一个爱的平衡点。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我们的爱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不管是娇纵还是惩罚,都是在爱的天平上将所有砝码压在一头,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失衡的!我们的爱是失控的!
如何寻找更加平衡有爱的教养方式,《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提到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的理念也许会让我们看到那个平衡点。和善是用一种尊重的方式对待孩子,坚定是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并行告诉了我们这两者并不冲突。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教养方式让大家看到更加健康有爱的亲子关系。
孩子,我爱你,但是不可以!
我明白你非常想吃糖,但我们的睡前约定是什么呢?
你很想马上拥有这个,如果现在能拿到就更好了,不如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家庭会议上,一起来讨论一下?
……
我们接纳孩子,尊重孩子,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界限,同时教给孩子应有的界限感也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一课。
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的养育方式是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小蓄能,教给孩子人生所需要的技能和宝贵品质,而且把孩子看成与我们人格平等的生命体来对待!同时,我们作为父母也在不断成长。而这些,正面管教都可以给你。
孔夫子曾说:过犹不及。不管是生活工作,健康饮食,包括我们的亲子关系,过分和不及同样都不好。寻找平衡,找到和善与坚定的那个平衡点,我们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
宠来也
2021-12-17 17:34:02孩子的成长、表现,固然和爸爸妈妈“怎么教”有关,同时也和一个家庭里的“支持、参与、温暖、认可,或者冷漠、严厉、否认”等氛围有关。
可以说一是“术”,一是“道”。
这个“道”就是教养方式。
戴安娜·鲍姆林德是一位着重研究教养方式的学者。在研究中,她发现共有四种基本元素可构成成功的教养方式,这四种基本元素分别是:
回应性&非回应性;
绝对化要求&非绝对化要求。
在次基础上,形成了四种教养方式的分类,如下表格:
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教养方式:
这意味着父母完全不管孩子,既不对孩子提什么要求,也不管孩子会有什么需求,基本上彻底放任自流,差不多我们平时说的”管生不管养”。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养方式肯定是不好的。这样的父母也根本就不合格。
我想,能阅读这篇文章的父母,肯定不会是这一型的。
家长会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给孩子提出各自要求,设定各种规则,要求孩子服从,但是不在乎孩子的想法。
差不多是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严父模式”。
这样长大的孩子通常表面服从,但内心积累了很多的不满。
长大以后,工作也不错,甚至某些方面很有专长,但社交能力不太好,因为父母通常会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随着父母直接管控的减少,孩子就容易走下坡路。
这样教养下的女孩更依赖父母,而男孩更容易表现出敌意。
家长很乐于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希望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扮演父母的角色。对孩子没有啥要求,也没有啥规则,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惯着”。
这样的孩子往往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变得冲动。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同时也关注孩子的需求。
权威型父母的一大特征是,对孩子的“心理成熟”具有很高的期望。
所以父母会比较重视平等,设立规则都会和孩子交谈,取得共识。
在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部分限制的同时,也鼓励孩子的独立性。而孩子在努力达到家长要求的同时,也得以保留自主性。
他们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也教育孩子如何调节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无论工作、生活、社交方面都会表现得不错,而且非常独立。
看到这里,你肯定觉得:
肯定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好啊!为啥不要求每位家长都这样做呢?
因为现实生活,要复杂很多。
首先:任何单一教养方式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绝大多数父母在使用这些教养方式的时候,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一些父母,大多数时候都是放任型的,但当孩子做出玩火、在马路上乱跑这种极度危险的行为时,再放任的父母,也会瞬间转变成专制型!严苛、专制地给孩子提出安全要求。
在处理这类危险行为的时候,专制型的方式相比之下可能更加有效。
其次:选择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有关
这四种教养类型是西方的心理学家提出的,美国的父母通常被建议采用权威型的方法。
不过,也同样是在美国,有人专门研究了纽约市三个社区的教养方式。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贫困社区、蓝领社区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通常都是比较专制的。
比如贫困社区的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
或者蓝领社区的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
父母为什么要这样“专制”?
因为孩子们所处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
周围有危险,你必须要小心!
机会很珍贵,你必须要努力!
要求就摆在那里,你必须要严格执行!
而住在曼哈顿去的那些中上阶层的父母,才会更多地使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更安全,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基础条件更好,如果没有意外,孩子的将来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除了工作、金钱之外,孩子确实有条件去追求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汇是“探索”、“成长”之类的词。
我们中国的普遍情况如何呢?
在我们中国,“孝顺”的概念更深入人心。
爸爸妈妈更倾向于严格地控制孩子的行为,被认为更有责任培养孩子遵从社会文化下的行为标准,特别在意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相比西方的父母,中国父母更多的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指示性更强,更希望孩子表现优秀。而孩子也应该接受这样的纪律,这才是尊重父母的表现。
按照戴安娜.鲍姆林特的标准来衡量,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更多地倾向于专制型。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长期统治、影响的结果,也是现代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的使然。
而且,人们通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当初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去养育孩子。
在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我们父母当年的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使得他们更多地使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几十年来经历了飞速地发展、经济的腾飞。适应以前旧环境的养育方式,很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新环境了。
过去被“专制”养大的你,很可能已经具备了使用“权威型方法”来教育自己孩子的条件。
而且,你还可以将权威的育儿策略与孩子独特的性情相匹配,而不用生搬硬套书里的育儿方法。
下面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你成为权威型的父母:
一、学会听孩子说话
权威型父母与专制型父母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
而权威型父母会欢迎孩子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担忧,并允许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不能作假的。
允许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允许孩子自由地把想法表达出来,才是父母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
如果认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是“坏的”,那等于是否认了孩子生活经历中真实的一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
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否则,阻碍孩子的想法,往往成了阻碍爸妈和孩子交流的“罪魁祸首”!
二、验证孩子的情绪
权威的父母承认孩子的感受,并教会孩子认识他们的情绪,以及情绪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所以,当下次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尽量别说:
因为我们大人眼里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件大事。
孩子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对他说:
孩子被误解了,我们可以对他说:
通过说出孩子的情绪,来帮助孩子验证情绪。
我们最终要做的,只是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纠正孩子的情绪。
我们要告诉孩子:
然后,把教育的精力放在“有哪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三、关心孩子的感觉,但别让孩子来做重大的决定
权威型的父母会很在意孩子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
举个例子:
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需要搬家。
爸爸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
但是,不需要询问孩子:
孩子还小,还缺乏做出重大决定的智慧和经验。
把这样重大的选择教给孩子,并不会显得尊重,反而让孩子压力山大。
如果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他们才会更有安全感。
四、建立明确的规则
权威型父母和放纵型父母的最大区别是:权威型父母会制定明确的家庭规则。而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最大的区别是:权威型父母会确保孩子提前知道自己的期望,并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
因此,与其说:
不如说:
当您的孩子了解规则背后的潜在安全隐患,健康危害,道德问题或社会原因时,他将对生活有更好的了解。
久而久之,即便你忘记了执行这些规则,孩子也更有可能遵守这些规则。
五、规则一致,警告只说一次
如果孩子犯了小错,权威型的父母会提出警告。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后果。
当然,这个后果一定要是理性、合理的。比如:
然后,我们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再唠叨无意义的话了。
爸爸妈妈已经说明了结果,如果孩子也做了选择,就的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论孩子选择继续吃饭,还是离开桌子去一边儿发脾气,我们都可以接受。
但如果孩子还持续在饭桌发脾气,就遵循我们刚才提到的后果。
警告的话,只说一遍就够了。
如果警告被不断重复,无异于教会孩子:
六、错误要改正,但不要因为错误而感到羞耻
权威型的父母,会把“指责孩子”,和“指责孩子的行为”区别开来。
他们从不会说“你真是个坏孩子”!
他们只会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做错了”。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人。
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教给孩子:
为你的错误承担责任,并学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七、奖励比惩罚更好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奖励,比在孩子做错事时惩罚更有效。
不过,奖励孩子,并不意味着给孩子准备昂贵的奖品。
不妨试着和你的孩子坦诚交谈,问问他们真正喜欢在家做些什么。
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比如:
……
认真的和孩子交流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不会执着于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主观的觉得孩子就喜欢玩具、糖果等奖励,而是可以更理解孩子的喜好,和他一起确定奖品,从而一起确定更合适的行为,孩子的接受度自然更高。
八、鼓励孩子自律
权威型的家长不是“控制狂”,他们不会执着地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试图教会孩子自控。
这种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重要
也就是说,每次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别急着让他平静;每次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别急着逼他坚持。
相反,爸爸妈妈自己表现出的对困难的信念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给情感命名”,并赞扬孩子的耐心来帮助他。比如:
最后,最值得提醒的一点是:
权威性的教养方式,不是关于禁止、命令,坚持、服从。
取而代之的是,父母要成为一个好榜样,经营出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正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那样:教养方式,是父母养育孩子时的情绪气氛。
与其他类型的父母不同的是,权威型父母热情而充满爱心。表现出丰富的爱意,并且知道养育孩子很重要。
不论孩子今天表现良好,或是犯了错误,爸爸妈妈都会留出时间和孩子投入相处,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让孩子感到被爱和被接纳。
教养的质量可比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度更为重要。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34:02现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投资也越来越高,但无论如何重视,孩子的教养方式永远聚集在两个群体,一是不提倡娇纵的父辈;二是不由自主娇纵的祖辈。以至于导致很多父辈为了阻止娇纵而开始采用惩罚的手段,因此,有不少家庭的教养方式,都被这两个群体搞得有点混乱。
为了避免两个“极端”,是不是考虑把两种方式的精华和优点整理出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教养方式。其实惩罚是促进机制的一种方法,而另外一种就是奖励,可以把这种奖励做出娇纵的感觉。比如,孩子表现好,我们采用娇纵奖励,在规定时间和范围内,决定权交给孩子,她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不能没有原则);如果孩子表现不好,我们是不是采取劳动来“惩罚”孩子,让他为自己在的错误买单。
当然,我觉得还可以考虑通过不同环境、不同成员,加强孩子对于生活的感受,比如生性好动、经常不能控制自己小手、小脚的的孩子,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许遵守纪律这一条,就不需要我们进行家庭教育了。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34:02首先说一句:这个提问误导性很大!惩罚与骄纵这是两个不同的极端行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人一直用惩罚的方式,也没有任何人一直用骄纵的方式。
我们所有人这两种方式都采取了,只是有人偏向于惩罚,有人偏向于骄纵。
在惩罚和骄纵之外,更多的人是用鼓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惩罚只是对于孩子做错了事情,但是并没有认识到错误。为了让孩子深刻的记住这件事情的教训,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惩罚并不意味着打孩子这一条途径,惩罚的样式多样化。如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犯了错误要被惩罚,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受到的惩罚会更加的眼中。
而骄纵其实也应该分为合理骄纵与不合理骄纵。
合理的骄纵可以理解成对孩子做对事情的一种鼓励,一种奖励。
而不合理的骄纵就成了任由孩子胡闹,这种方式必然会养成孩子无法无天的个性,以后孩子收到的惩罚更严重。
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只有你给孩子树立合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必须让孩子明白努力就会有收获,不努力什么也得不到,做对了事情有可能会得到奖励,但是做错了事情肯定会受到惩罚,这样孩子才能快速成长,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宠来也
2021-12-17 17:34:02匿名网友
2021-12-17 17:34:02在蒙台梭利体系里,她是不支持给孩子奖励和惩罚的。她认为孩子做的对是应该的,做错了,则要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继续进步,所以也不能惩罚。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心态,对家长来说也会比较轻松。因为孩子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最好是由他的本能或内驱力来驱使他不断学习和进步,而不是由外在的娇纵和惩罚。与此同时,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由和责任。责任往往意味着适当的放弃自由。有些孩子神经紧张,考试差一分就想去跳楼,往往就是家长惩罚过度。现在熊孩子那么多,往往就是家长娇纵过度,没有让孩子知道自由是有边界的,个人有责任不去影响别人。所以,惩罚与娇纵都是不可取的。我个人比较推崇蒙台梭利的观点,就是让孩子明白自由与责任。这与正面管教的核心也有相通之处,即和善而坚定,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宠来也
2021-12-17 17:34:02惩罚与娇纵,其实就是非黑即白的一种育儿理念。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选择的力量》对我触动很大:当我们和家人、孩子或者朋友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选择迎战(惩罚),也可以选择逃避(娇纵),或者选择坐下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样的事情,选择不同,心态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这就是第三种选择:关注于解决问题!
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8岁,女儿4岁。在学习正面管教之前,我经常是他们的法官加调解员。但是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发现了其实在育儿的路上我们是可以有第三种选择的。因此在他们发生冲突时,我会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我问的最多的一句是:你决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天,儿子和我因为他的作业问题发生了冲突,我当时感到无助、愤怒还有委屈。一个人在卧室里伤心,女儿走进来拍拍我的背:妈妈,不要伤心,你可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呀?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正面管教里有52张工具卡,每一张都是一种第三选择,而这些选择会让孩子学会勇于面对生活的困难、与人共情、自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生活技能。当你试着改变观变,尝试不同的选择时,你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通往幸福的亲子关系的门。
匿名网友
2021-12-17 17:34:02在中国,除了惩罚和骄纵,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育儿方式“,叫做”我是为了你好“。
说来也怪,好像中国几千年传统下来,中国的父母就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婚姻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父母高高在上,父母为大的传统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是那么自然而然,所以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两三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叫你不要哭,你就给我闭嘴;叫你回家,你就得回家,不听话就打。
父母一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边又把子女当”啥也不懂的孩子“,父母包办干涉孩子婚姻不说,就连选专业,找工作也是父母包办。为了孩子,父母省吃简用,为了孩子,父母含辛茹苦,孩子稍微反抗,父母就大骂孩子不孝,辛辛苦苦拉扯你这么大了,养了一个”白眼狼“。嗨,真不明白,上纲上线的到底是谁?
正面管教是基于美国国情编写的,所以大体分为惩罚型父母,和娇纵型父母,还有惩罚娇纵混合型父母,以及正面管教推崇的”和善与坚定“的父母,共四种类型。中国的父母,是地球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属于以上四种类型,他们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他们对孩子既不惩罚,也不骄纵,但也不属于和善与鉴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父母自身的经验,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强行给孩子什么,美之名曰”我是为了你好“。
父母抱着这样的信念,后面紧跟着的家庭教育方式,画风就非常奇怪了,父母时而把孩子当小皇帝宠着,时而又觉得这小皇帝啥都不懂,干脆自己垂帘听政算了。
这种教育方式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妈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包办养育“,嗨,说多了都是泪。过年回家,我和老公想带孩子出去看看雪景,我妈都充分发挥了她”包办式的控制“,理由是什么,天冷孩子会冻着,现在出门不吉利(这理由都能拿出来,我真是服了我妈了),我老公请了假陪我回家过年,我妈硬是”为了我们好“,不让我们出门,嗨,给我老公憋坏了。
我们30多岁的人了,出门看个雪景,都被我妈阻拦,你要是不听她的,她就”生病“,一边生病还一边说是你这不孝子气她的。我学习心理学,学习身心灵,至今未找到彻底有效的方法解决和母亲的关系,和母亲只能稍微缓和,无奈之下,我只有躲避正面冲突。
弟弟就不那么幸运了,也30出头了,父母找的工作,他辞职,天天在家打游戏,啃老,别人都骂他,不孝,啃老,废物,只有我明白,他是怎么变成这样子,各种心酸真是不足为外人道啊。但是我确定肯定以及一定,是我妈造就的,这细节都可以写一本书,我全看在眼里,我也经历过,但是幸亏我上大学离家远,脱离了包办,自己得过重度抑郁症,经历了拨皮一般的痛苦,爬出来,重生了。我是幸运的。否则我和弟弟一个样,想想都怕。
相信中国很多和我家类似的父母,”中国式育儿“是中国的悲哀,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害了多少孩子啊,有多少父母能醒悟过来啊?
反正我妈就是不愿意醒悟,我和我弟都成了她口中”白眼狼“(我们真是窦娥冤),现在我妈又开始”为了孙子孙女好“,居然为了怕两三岁碰着,冻着,限制孩子探索,孩子在探索敏感期,限制孩子探索,这是要怎样扭曲孩子啊。我急啊!
嗨,真是说多了都是泪啊,书写此文,只为其他父母能看到利害。挡在正面管教之前,必是”中国式育儿“的不愿意改的父母们,他们都觉得 “是为了你好”,一句听上去自私却无力反驳的话。
“中国式育儿”要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