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请稍候...
Preloader
  • 【公益】愿天下宝贝都能有幸福的家
  • v:irenyuwang

Office Address

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Phone Number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Email Address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img

一岁半的孩子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动手,该怎么教育?

img
提问者

匿名网友

说了不管用,还动手,多数是砸玩具,孩子是女孩

7人回答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5:51:21

    你要明白2岁以下孩子的行为准则,你就不会对孩子喜欢打人有所疑问了。

    确切的说2岁以下的孩子,你与其说他是人,还不如说他是动物,因为比起人来,他更接近动物。你看他跟养的小猫小狗有啥区别,除了吃就是睡,你说人话他也听不懂。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行为跟动物没有任何区别,就是追求快乐,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最大追求。饿了、冷了、疼了就会哇哇大哭,目的就是让父母赶紧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一把抓过来,才不会管他是谁的呢。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哭个没完,才不管是在哪里,有没有丢人呢。

    此外,这个时期是孩子的手的敏感期,就是多活动手,通过手跟环境的互动来感知世界,认知世界,因此他们这阶段喜欢用手做出各种动作,当然也包括打人。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基本的规则认知,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只是遵循原始的本能用手探索。

    明白这些,父母就应该知道:

    首先,孩子打人是正常的行为,不是他们有意识到,故意的,只是他们探索环境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看来,跟打人跟抓玩具没有任何区别。

    其次,讲道理是对牛弹琴。评论里很多说给孩子讲道理,做示范的,这是无用功,孩子都没有规则意识,又怎么会跟你讲道理呢。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运用奖励、惩罚的方式教育他们。

    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没有思维能力,不懂规则,比起像人来,他们更像动物,所以讲道理是无用的。

    训练动物如何训练?看看马戏团里的怎样训练的就知道里。

    做对里就给予奖励,做错里就皮鞭子打。当然,我们对孩子不能这么严厉,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当孩子下次再打人时,就打他的屁股或者他的小手,注意一定是严肃的,让他知道这是惩罚,做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可别是当开玩笑似的,孩子还以为你再逗他玩呢。那下一次还会打人。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5:51:21

    很高兴为你解答~

    常成卡通致力于为小朋友们提供健康乐活的网络体验;始终坚持为小朋友提供全正版、多元化、积极正向的内容。

    小编全天在线解答这类问题,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与我沟通~

    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如果它没错,那么是否意味着宝宝们都是善良可爱的呢?

    然而事实上,许多娃都不是个“好惹的主”,尤其是能自由使用四肢后,仿佛逐渐变得有些小暴力,动不动就爱打人、咬人。

    对这个问题:家长如果看得太轻,每次都一笑而过说这是宝宝在玩呢,那么孩子过几年可能就会从“小恶魔”变成不受管控的“大魔王”;相反地,如果惩罚措施太重,每次都狠狠地呵斥孩子,宝宝可能会变得不敢和旁人互动,越来越内向。

    怎么办?孩子爱打人家长应该怎么管?育姐跟大家分享治理秘籍,其实要找出解决办法,就先得确定宝宝为什么会打人的,“对症下药”。

    一、宝宝为什么爱打人

    其实两三岁(学龄前)之前的宝宝,虽然会说话,但是语言表达的方式并不成熟。因此每当宝宝试图和别人沟通时,就可能因为一时着急,直接采用原始的肢体语言,而且往往不知道掌握力度。于是在家长看来,宝宝就在“拍、打、踢、咬”,一点都不友好,还十分暴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人只不过是宝宝心智发展中,会出现的的正常行为。至于后续如何引导,关键就看家长怎么做了。

    不过随着现代手机、平板的普及,宝宝们接触电子屏幕的年龄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长,因此会模仿看到一些攻击性画面。他们缺乏认知还无从分辨,只认为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当然,还不能排除孩子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如果一个宝宝经常看到家里的大人起冲突打架,那么难免他也会对外人实施相同的动作。

    二、孩子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办?

    第一步,先预防

    搞清楚了孩子爱打人的原因之后,家长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首先就是避免孩子接触到一些含有暴力性的画面。宝宝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最好在一旁陪伴,以便及时筛除那些不适合宝宝观看的视频。

    第二可以给利用一些绘本,引导孩子做出友好和善的举动。同时还能增强亲子关系,拉近距离,锻炼说话,宝宝也就不需要利用拍打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第三在和孩子玩耍,逗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假装打孩子或者咬他。因为一般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宝宝会以为打人是件很开心的事情,甚至可以用来表达喜爱之情。“爸爸妈妈都可以做,我也可以做”,一旦这种想法扎根在宝宝的脑海里,他就会在与其他同伴的交往过程中,继续使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

    然而其他小朋友可不会这样认为,get不到你家宝宝的点,还以为自己被打了,于是反击,两个小朋友就这样扭打在一起。

    第四、平时和孩子玩耍时,要有意识地教导孩子正确表达喜爱和友好。比如在遇到其他小朋友时,喊宝宝去拉拉手、挥挥手甚至亲亲宝宝等,这样他就会逐渐学习到正确的动作啦。

    第二步,冷静处理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了打人的行为,家长不要置之不理,最关键的就是要第一时间上前干预。不能使用“抱抱你怎么打我呀?那你去打爸爸,爸爸坏”这样的语言去调侃孩子,这样就是默许了宝宝的下一次“暴力行为”。

    当然狠狠揍他也不可取,因为学龄前的孩子会因为被打感到害怕,却不能把这点理解成“惩罚”。况且孩子还有可能从家长的行为中,再次领略到“动手打人的风采”,认为这么做是没问题的。

    制止孩子的行为后,可以暂时把孩子挪到另一边,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你这样做别的小朋友不开心,会痛痛,你也不喜欢痛痛对吧?别的小朋友也不喜欢呀”。

    如果孩子不能平静情绪,家长可以先抓住宝宝的手,再引导他说出感受何和原因:宝宝是不是很生气啊?有多生气啊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不开心呢?是你想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吗?

    如果孩子没有恶意,仅仅是在表达友好的过程中下手较重,家长则可以告诉他:你是想和其他小朋友玩对吗?那你这么做小朋友才能明白哦。说的同时拉着孩子的手,做出挥手并开口问好的动作。

    或许一两次宝宝还不能完全改掉下手太重的习惯,但经过家长的不断引导,孩子总会学会利用语言或者友好的动作表达交流的意愿。

    如果进行了情绪梳理后,孩子还继续有打人的意向,那就可以说,“如果你继续打人,我只能让你去其他地方玩了。”这是很清晰地和孩子表达了,对于不被鼓励的行为,他是需要负责后果的。

    第三步,道歉和鼓励

    在孩子打人甚至和其他小朋友起冲突后,家长教育完孩子,不要忘记还有一招“强化效果”的道歉法。

    家长不要替孩子道歉,而是告诉他这么做,其他小朋友会难过会痛。让孩子自己上前去拥抱或者握手,表达歉意并说出对不起三个字,这样他们才会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外,如果孩子懂得使用语言亲切地和别人交谈、表达意愿,家长也可以适当奖励孩子,比如贴个小红花或者给张卡片。这么做就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下一次也愿意继续这么做。

    以上是我为您的回答,关注常成卡通,陪伴孩子成长~

    常成卡通,用漫画传递教育~

    ————————END————————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5:51:21

    必须明确一下:一岁半的孩子爱动手不是缺点,是特点!

    所谓脾气大其实可以算作是孩子的天赋个性的特点,专业上叫做反应度高,用动手的方式发脾气还说明活动性也比较高,因为宝宝正处在情绪发展的高峰时期,只是表现得比较强烈而已。换作温和文静的宝宝,可能即便不高兴也只是愁眉不展或者嘤嘤哭泣。

    既然是特点,妈妈爸爸就不能随便“修理”,倘若硬生生地把孩子的情绪压抑下去,闹不好会生出其它的问题。至于说到教育,换个词——如何因应——应该更好。



    1、 允许孩子发脾气,但必须保证环境当中没有危险。有了情绪释放出来无论如何都比憋着强,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如果宝宝爱摔东西,就得要把危险的和值钱怕摔的东西全都收纳好,免得孩子受伤也免得惹毛了家长,亲子双方对着发脾气。

    2、 遇到问题提前处置,别老惹着孩子发脾气。尽管发脾气是正常的,但就像其它本领一样,反复地锻炼就会不断强化,为了防止宝宝练就一身暴脾气,别等着事后亡羊补牢而是要事前消灭火苗。比如宝宝没得到满足时会闹,那就提前满足或者及时转移。

    3、 引导孩子学习用更“高级”一点的方式表达情绪。讲故事、做游戏可以在平时发挥点儿作用,但事到临头就得靠家长的因应之策了,比如说出来就满足宝宝而不是发脾气,拿着东西比划就赶紧回馈别等着孩子摔出去等等,关键看家长能不能做到既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又能够帮孩子及时减压。

    归根到底,理解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和怎么了;然后就是及时回应,但凡孩子闹起来了就说明家长回应慢了半拍。当然妈妈爸爸身体力行做榜样,自己不吼不叫表现一副好脾气,这种长期地熏陶和示范肯定会有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5:51:21

    一岁半的孩子脾气很大,是因为他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且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动不动就动手,只是孩子与人打招呼的方式,不要给孩子贴上暴力的标签。更不要过于强化他的这种行为。

    《你的一岁孩子》一书中指出:一岁三个月到一岁九个月这段时间里,孩子处于不稳定时期。这段时间里,他会对很多东西产生需要,但他自己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满足这些需要,所以会因此而感到郁闷和压抑。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家里可能会被他闹个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一、一岁半孩子的特点

    ❖呈现逆反心理

    孩子在一周岁之前,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不愿意,基本上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随着年龄增长,一岁半左右,逆反心理开始呈现出来,“不愿意”开始比“愿意”多了起来。你会发现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会比以前多出来许多困难。大人大可不必为此苦恼或烦躁,孩子的变化正标志着他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在慢慢地长大,你应该为此感到欣慰和快乐。

    ❖情绪不稳定这个阶段,虽然他已经开始有表现或发泄自己情绪的行为能力,但他在情绪方面的表现还不稳定,有时候会突然大发脾气,甚至走极端。当遇到他认为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会用大声哭闹去宣泄。在这个时候,你要给他足够的理解和耐心,千万不要因为他乱发脾气而郁闷或生气。❖固执一岁半的孩子不会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但是会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向你传达出非要按他的意思来做事的信息。他对一些东西的占有欲也会表现得非常强烈,谁都不许拿走。他的想法是什么东西都要归他所有,他见不得别人手里拿着他想要的东西。❖肢体活动在所有活动中占的比例最高其实,一岁半的孩子动不动就动手,只是和别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为孩子处在这个年龄阶段,肢体活动在所有活动中占的比例最高。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就是靠四肢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孩子的人际交往也基本上是这样的。他经常会伸出手去摸摸对方,他认为通过这样的肢体接触,就可以满足他对对方的好奇心了。❖做事坚持要结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还不懂事,但有一样特征,就是他们做事坚持要结果。比如说他必须坚持把某个屋子的门关上,坚持把放在餐桌上的盘子或杯子交到你手里,等等。有时候,他也会无意识地去做一些与你的指令相反的事情。比如你刚刚把废纸丢到垃圾桶里,他可能会跑过去把废纸倒出来;你好不容易给他穿上衣服,他可能会努力地想要脱掉……这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一种表现行为。❖遇到困难与挫折大声尖叫或哭闹 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处理的方式是大声尖叫,或是到大人那里去哭闹,而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他自己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过是觉得椅子或玩具“不听话”时,把这些东西踢倒罢了。

    二、对于一岁半的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无条件地有耐心地包容

    大部分时间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很少安静下来的。他总要不停地拽这个,拉那个,好奇地想要知道盒子里藏着什么东西,甚至会把里面的东西全部倒出来,还要学大人修理这个修理那个。遇上什么事不顺他的心,他会突然不高兴,发脾气。但是,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等不到你跑来哄他,他就早把那些不开心的事忘了。 假如大人要他玩的正好是他自己喜欢的,他就会按大人说的做;要是他对你说的不感兴趣,那肯定是不会听你的。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正好一岁半,请记住,你最应该做的,是耐心地包容他。因为此时的他,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他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地做自己的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你的耐心包容可以培养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5:51:21

    试想一下,如果你不会说话,行动也不自由,能听懂别人说的一些话,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有人惹你生气,让你不如意,不痛快,不爽了,你的反应是什么?有没有想打人的冲动?如果有,那这就是一岁半的孩子为什么会打人的原因之一。

    儿童心理学中提了很多家庭教育方法,其实认真想一想,这些方法就围绕着孩子的三个问题来展开的。

    孩子的问题

    1,我能活下去吗?

    0-半岁的孩子,会问自己“我能活下去吗?”如果他们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孩子就会有很好的安全感,这就意味着日常家庭教养中,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安全感的培养。比如及时的食物供给,孩子哭闹时及时的反馈照顾孩子等。

    2,我能做自己吗?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在孩子1岁半开始,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你会看到孩子开始摔东西,并且用手指挥让你去捡起来,然后又摔,又让你捡起来又摔的。实际上这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我能做我自己。这也指导了父母们在日常教养中时怎么照顾孩子的方法和行为。

    3、我足够好吗?

    孩子到了3-4岁的时候,进了幼儿园,跟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们又会问自己,我足够好吗?这样一问,就又要求父母们在照顾,教养孩子的时候要肯定孩子,鼓励支持孩子。这也是专家们分享家庭教育的思维和方法。

    其实任何方法都是围绕孩子来的,只有足够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成长规律等,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议大家多关注儿童发展心理学,你会找到更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帮助。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5:51:21

     发脾气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婴幼儿期是情感发展的敏感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情感 上最容易受感染,容易冲动,变化大,控制也难。一岁左右的孩子当其行为受到阻止时就会手抓脚蹬,以大声 哭叫来发泄。两三岁的孩子进入反抗期,他们一改过去的安静、听话、依赖,强烈要求表现“自我”。

      他们喜 欢自我主张和独立完成“危险性”的活动,力求摆脱大人的约束,一旦行为受到限制,就会大发脾气。

    从生理角度讲,每当孩子处在疲劳、病痛的情况下,他就会发脾气。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发脾气是由心理 原因引起的。

    孩子受到委屈时会发脾气。家长处理问题不当使孩子感到委屈,容易导致他发脾气。

      例如,当孩子正专心 致志地干一件他喜欢的事时,家长突然强迫他去干别的事情,他就会又哭又闹。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发脾气。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不尊重他,压制孩子的个性,会使他发脾气。 例如,家长为保持室内的清洁,在收拾房间时,不和孩子商量,便把他精心制作的手工玩具丢进了垃圾箱。

      当 孩子看到自己的心爱之物不翼而飞的时候,肯定会大闹一场。

    孩子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发脾气。家长高兴时答应孩子的事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兑现,却没 有及时向孩子进行解释和说明,也会使他发脾气。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是一向当真的,他们会不依不饶地闹下去 ,甚至发脾气。

      

    有不良性格倾向的孩子容易发脾气。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总是千方百计满足他的需求,以致使他形成不良 的性格倾向,这是孩子发脾气的根源。如果他的某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发脾气。例如,在大街上或者 商店里,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当着众人哭闹,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可见这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失败的 ,如果还不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以上我们分析了孩子发脾气的各种原因。家长在对待发脾气的孩子时,应分析其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 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1。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家长对待发脾气的孩子,态度要冷静而坚决,不要急躁,更不能辱骂和威胁孩子。

      

    2。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的情感变化,尊重他独立生活的愿望,满足他的正当要求,启发、引导他顺利地度 过“反抗期”。

    3。家长应对孩子遵守诺言。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敬,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个性的发展,让 他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有事应大家商量,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和见解。

      

    4。进行家庭日常规范行为的培养和教育,当孩子进行活动时,对他要有要求,让他学会自觉调整情绪,学 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5。当发现孩子疲劳或易怒时,家长要温和地提醒他停止正在参与的活动;或者坐下来参与孩子的活动,以 助他一臂之力。对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抱抱他,对他说一些安慰的话,防止他心情沮丧或产生不愉快的情 绪。

      

    6。当孩子正在做自己喜爱的活动时,家长不要立刻强迫他干别的事情,而应在变换活动前,预先提醒他, 让他有思想准备。

    7。对待以发脾气作为手段要挟家长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不理他,离开他,允许他发泄,让他独自想想, 待孩子情绪平静下来时,家长应对他耐心地解释和正确引导,使他口服心服,听从家长的正确指导。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5:51:21

    1岁半的孩子正处于手敏感期,所以他会尝试用手去接触外界,包括父母眼中的“动手”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孩子在尝试沟通或者在尝试去感知。


    加上孩子可能只是不会表达,不会正确去触碰别人,这种时候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正确的动手, 比如拿起孩子的手轻轻的触碰自己,当孩子动手的时候通过情绪和面表情告诉孩子痛,慢慢的孩子就能从中体会原来动手会让别人痛。

    这时候父母切忌使用暴力以暴制暴,结果只能是加剧孩子的动手行为。而且还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认为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