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请稍候...
Preloader
  • 【公益】愿天下宝贝都能有幸福的家
  • v:irenyuwang

Office Address

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Phone Number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Email Address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img

怎么控制打骂孩子?

img
提问者

匿名网友

从十月怀胎到一招分娩,妈妈们都经历了各种难熬,曾以为生下来就好了,可是原来生下来才是真正的苦难开始,一周岁之内还容易一些,天天往床上一放,也能休息片刻,可是渐渐孩子长大,会趴,会爬,会坐,会翻身,到会独立行走,就有点按耐不住,天天跟着小祖宗屁股后面跑,生怕磕着碰着,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能坐着自个安静的玩一会,看一会,就无比羡慕,我的儿啊,天天让为娘跟着你屁股后面转,没有一刻闲下来的时候,玩着不淘气也行,跟着你跑也行,但是有时候就是故意淘气,怎么哄都不行,就要按着他的意思,才行,对的或者可以的,都尽量依着孩子,那么错的就闹心了,有时候怎么哄都不行,就忍不住扇屁股,可是看见孩子哭,又心疼,又无奈,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打了,就想着下次一定跟孩子好好说,可到了下次孩子又故意淘气,又忍不住扇两巴掌,又是后悔,每次都是如此反复 。

8人回答

  • img
    宠来也
    2021-12-18 17:14:20

    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打骂?

    我们先来看一个规律:在遇到问题时,很冷静的人往往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放大问题的往往是气急败坏的人。所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处理好亲子关系非常的重要。

    而冷静和气急败坏却是因为情绪在作怪。而情绪来自于哪里?情绪,心理学的解释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而焦虑等负面情绪主要来自于主观认知经验(过去的认知)和个体愿望(对未来的期待)。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情绪来自于你的某一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举例:孩子玩游戏,我们很生气,潜在原因:

    一、是我们的认知里玩游戏的孩子不是好学生;

    二、是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要求和个人愿望。有了愿望孩子达不到,我们就陷入负面情绪( 痛苦、沮丧、焦虑、难过等)里面,

    而负面情绪让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打骂孩子。

    我们以下图来让大家更明白问题的途径



    明白了父母控制不住情绪的原因,那我们看看情绪应该怎么管理?

    一、撕掉给孩子贴的标签

    孩子过去的行为,家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贴上一些标签:例如懒惰、好动、不爱学习等。而这些标签不但伤害孩子的自尊,强化孩子的负面认知,更给自己情绪的爆发埋下了一个雷,所以让自己撕掉对孩子的负面标签对于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亲子冲突至关重要。

    二、去正确理解对孩子的期待

    著名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德雷克斯在其著作《孩子挑战》一书中说道:孩子往往把父母的期待当成不信任。因为不信任就会产生沮丧和争辩,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就蒙蔽了问题的本质。

    而回归问题本质就能看得清楚事物规律(来龙去脉),看清规律就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还是以孩子玩游戏为例:

    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首先如果摒除孩子玩游戏是不良行为、会荒废学业、会影响孩子的前途这样的认知,发现就能回归平静,回归平静就能发现打游戏的本质是缺乏陪伴和价值感缺失的问题,当发现这个本质后,我们就能尝试如何陪伴和如何孕育价值感而不是打骂。

    我们也以下图来展示一条途径来让大家更明白一些:



    综上表述,我们做一下总结:首先当孩子不良行为出现时,影响父母情绪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父母对孩子过去的负面认知(贴标签)和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所以去掉我执和放下期待,则会扩大我们的觉察范围,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真相和可能性, 会让我们做出理性的思考,找到科学的方案。

  • img
    宠来也
    2021-12-18 17:14:20

    家长面对孩子表现不好,读书不好就要打骂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了,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得像他们口中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把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当作一种标竿,其实别人家的孩子也未必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职场,或者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称为一个成熟的人。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可能就是父母的翻版,他传承了父母身上很多的特质,父母的身上的那些小毛小病,父母生活中日常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在孩子身上体现,可是当父母的经常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却一眼洞察孩子身上的问题,颇有一点马烈主义照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的样子。

    所以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其次,能够坐下来以平视的角度跟孩子来探讨他们身上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

    生活中出现的很多悲剧都是因为控制不好情绪而导致,冲动是魔鬼,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有时候都不配为人,跟动物无疑,让人说什么好呢?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14:20

    知道不该打骂孩子,这是家长的理智,是头脑层的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绪来自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最先启动的是内心的意识,次之才是头脑的理智思考,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意识和头脑的思考偏离太大,或者已经习惯了内心意识主导自己的行为,自然他接下来的言行就会被内心激发出来的情绪主导,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是我在学习幸福双翼家学课程中逐渐明了的,在不断地思考和践行中也不断地确认这个过程。

    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唯有家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题主说到自己很明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很多人在经历这种苦恼,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一种事情,因为人都不是完美的,理解他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脾性不同,且家长和孩子的站位是不同的。

    题主说到这种情况,最起码说明了两个意思,一是题主不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也不了解自己的教育需求。

    二是题主家庭教育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这两个方面去做工作,一定会有一个向好的变化。这是很多家长验证过的,也是我自己正在验证的事情。

    最后,祝福题主早日能和孩子相处融洽,达成一种良性的亲子相处模式。到那个时候,就不存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一说了。

    (图片来自网络)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14:20

    控制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面对孩子的时候。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这样的;

    1、先了解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了解孩子的淘气行为是适龄行为还是真正的挑战,比如学步期的孩子喜欢到处爬、喜欢啃食任何他所拿到的东西,这都是孩子的适行而非挑战,父母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后,就知道有些行为只是代表孩子在长大、在探索世界,便会对孩子多一些理解;

    2、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情绪处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提高情绪表达能力。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生气其实是因为爱,因为害怕孩子到处探索有不安全的隐患,因为拿到什么都吃不卫生而生病,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关心和担心表达出来,比如说“我看到你爬到桌子上很担心,我希望你能在客厅的地上活动”。如果已经和孩子发了一通火,也不需太过内疚,及时和孩子道歉并表达爱,关系也会及时得到修复。

    2)看到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模式。通常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模式是我们从我们父母那里学到的,代代相传的模式,因为我们没有学到其它更有效的养育方式。可是做父母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工作,先看到这一点,我想会有更大的动力促进你去改变。

    3)觉察行为背后的动机。有时候我们的情绪不一定是对孩子,是对自己或者家人的一些情绪发泄。面对孩子的行为很无力,对自己感到挫败,可能会生气。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也可能会生气,等等。无意识的情况下,才导致地把这些情绪发泄在了孩子身上。时候生气可能并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无法处理自己和相关的些人和事。

    能提出这些问题,我想你是一位愿意为孩子成长的父母,只是欠缺一些具体的

    方法。正面管教里有这样一个态度“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现在你的这些问题也许正是学习和改变的好机会,祝福你!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14:20

    感谢邀请。

    (一)孩子的自主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自主的意识,喜欢自己做主,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在孩子还没有掌握规则的情况下,难免会分不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这一点来讲,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反复强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能顺着孩子性子来。

    (二)带孩子的辛苦不能转化成情绪

    带孩子自然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前面三年,从孩子学会走路开始,带孩子的人真是一刻也得不到休息,身心都累,如果这时候家里有人帮着带,会好一点,如果长期一个人面对孩子,尤其是母亲,经历了怀孕,产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会有一些忧郁或者焦虑。这时候父母都喜欢比较乖的小孩,而一旦孩子好动,活泼就会让带孩子的人情绪失控。但是我们要知道,带孩子的辛苦不能转化成情绪,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转化自己的情绪。要知道,你的情绪一旦发泄出来,对于孩子来说那都是成长的毒素。

    (三)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孩子就是在错误中长大的,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尽量将家里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地面要软垫子才好,做好防水放电,墙壁角落最好软的防护垫,让孩子自由地爬,自由地探索,要注意这个阶段的孩子,除非是原则的安全问题,比如什么东西都往嘴里送,要告诉宝宝,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不可以,比如什么东西都要去摸一摸,告诉宝宝哪些可以触碰,哪些不可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按时作息,不挑食,按时睡眠,不能让孩子一闹就得逞,孩子闹的厉害,千万不要吼叫和打骂,我们可以采用将孩子放在单独的房间,让他自己冷静。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14:20

    该打还得打,但这决不是唯一手段,

    有的那些小崽子淘气的要命,皮的也要命还人来疯,

    跟他们讲大道理,谁听啊,

    怎么办,打呀!

    有些小崽子蔫淘气,蔫坏蔫坏的,老主意正,蒸不熟煮不烂的,

    怎么办,

    打呀!

    但是,这些打,只在极端条件下,平时不能遭把了把,更不能把孩子打皮了,

    那样就不好办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是不能打的,能讲道理的还是讲道理最好。

  • img
    宠来也
    2021-12-18 17:14:20

    明知道不该打骂孩子就是控制不住,家长该如何控制情绪?

    很多父母都说,知道打骂孩子不好,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大道理懂得一箩筐,可事实是,当看着孩子的某些行为,或者做的某件事总会碰到你那根弦,让你大发雷霆,无法控制自己,打骂一通过后又后悔。

    其实,不是那些道理在关键时刻失灵了,没有用,而是我们对自己不够了解,就比如相同的情景里,书本讲的都是普适的,通用的道理,别人可能不会反应过度,但在这个情景里,那是你不能触碰的死结,只要一触碰,说什么管不了,这就不是道理不管用,而是自己没有认清自己的情绪。

    要控制情绪,学会情绪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认清自身的情绪,其次,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情绪。

    (一)

    认清的元情绪,很重要。

    ()元情绪可以理解为情绪背后的情绪,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它是指对于情绪的想法、态度、观点和价值观。

    元情绪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它形成于我们幼儿阶段,比如有的家长就是不喜欢孩子大声说话,跑来跑去,还有的是一看着孩子吊儿郎当,不上进,就特别的生气,同一件事,别人会觉得没什么,但你就是会反应过度,这个情绪可能就是你的元情绪。

    你发火生气,大动干戈,可能不是你看见孩子玩闹,不上进本身这件事的情绪,而是这种情景勾起了你的元情绪。

    它可能在你的童年时期,因为玩闹被父母呵斥过,或者某个不上进的,与你亲近的人对你影响很大,虽然时过境迁,你长大了,忘记了,但这些情绪中都压抑在你的潜意识里,在相同的情景里,就会无意识的出现,这就是元情绪。

    有时候我们内心潜藏着某种元情绪,劈头盖脸的把孩子打骂一顿,如果认识不到自己这些元情绪,我们是很难去读懂孩子的情绪,当然更不可能去感受孩子的情绪,我们总会急于发泄自己的情绪。

    发现“我”内在的元情绪

    元情绪是在无意识的情绪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所以如果不是刻意想要了解自己的元情绪,就很难对它有清楚的认识。

    当你在某种情景中表现出过分敏感的反应时,买就要觉察自身是否存在从未意识到某种元情绪,让后追溯一下,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情绪。

    或者通过一些让你最不能接受的,让你愤怒的,悲伤、憎恨的事情,这些都可以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元情绪。

    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元情绪就不会盲目地责怪孩子、惩罚孩子,强迫孩子改变,更不会动怒,大动干戈。

    通过三步传递自己的情绪

    • 站在中立场述说当时发生的情景
    • 描述当时的情绪
    • 提出要求

    举个例子,当你觉察到自己的元情绪时,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妈妈小的时候,只要你爷爷大声发脾气(情景),就会感到非常的害怕和讨厌(情绪)。所以,当你大声发脾气的时候,我也会不知不觉的发火,情绪激动,我希望儿子不要突然就跟妈妈发火……(提出期望)

    (二)

    不隐藏情绪,让情绪自然流露出来

    很多父母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生气时假装不生气;伤心时,努力掩饰自己的伤心……

    怕情绪失控伤了孩子,也有想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坚强的一面。

    其实,父母不能管理好的自己的情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不会情绪调节的父母,通常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愤怒、悲伤,恐惧和憎恶等情绪,而且一旦爆发很难克制自己。

    在孩子面前,越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由于讨厌自己的这一面,所以,具有极强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倾向,就像戴上面具,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漠不关心过无动于衷,有时候做出很想要与孩子沟通的样子,但仅止于表面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就会逐渐的与父母疏远。

    情绪不及时的表达的压抑,总会有一天像火山爆发,这会让孩子更糟糕,父母在相同情景下的不同反应,会觉得莫名其妙,孩子分不清孰是孰非,而彷徨迷惑。

    孩子都是通过父母来学习应对不同情绪经验的,生活在掩饰情绪的家庭里的孩子,无法有机会学会正确应对情绪的机会。

    我们要让自己的情绪自然表达,当孩子做出生气的举动或者惹是生非时,大人流露生气的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只是在表达上稍加注意,不要打孩子或语言暴力。

    当无法与孩子沟通时,给自己一些时间,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科学上,让自己平静的方法是,平缓而匀速地深呼吸三四次。我们心脏对于感性的情绪反应更迅速,相当于光速,当我们愤怒时,心脏就会不规则的跳动,让大脑和全身发出危险信号,处于攻击和防疫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接纳和理解别人的情绪,视觉也会变得非常狭隘,眼睛里除了自己看到的东西外也容不下其他东西。

    这时,强迫自己恢复内心平静,勉强自己把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反而会更糟糕。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就是,放慢自己的呼吸,呼气,吸收各五秒,让自己自己的心脏跳动恢复正常即可。

    当我们认清自己情绪,学会表达情绪,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每个问题背后都藏着一个未曾被我们发现成长的秘密,遇见问题,遇见成长!嗨!我是时光小兜,在职幼儿教师一枚,欢迎关注噢!

    科学育儿,与爱❤️与问题共成长!

  • img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14:20

    打骂孩子这种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觉得打骂管用,一打骂,孩子立马就乖了。

    其实恰恰相反,过度惩罚孩子非但不会起到正面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

    设想一个情景,哥哥小时候老是控制不住欺负弟弟,这时候家长出面干预:一种方式是严厉责罚,发现一次打一次,骂的难听而且下手很重。另一种方式是耐心教导,不体罚,让他下次自己控制打人的欲望。

    哪一种方式好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用严厉惩罚的方式。孩子害怕受到身体或者语言上的打击,他会觉得家长在场,不能打弟弟,因为家长会打骂他。所以有家长在场他会对弟弟很好,但是惩罚起到短期作用,一旦惩罚消失,行为又会再出现。

    怎么理解呢?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去打弟弟是因为家长会惩罚,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应该打弟弟,一旦离开家长的视线,面临的惩罚消失,他很可能会打弟弟。所以严厉的惩罚不但起不到长期作用,反而会助长他打弟弟的行为,因为此时内心多了愤怒(因为弟弟自己受到了家长的惩罚)。

    再看第二种,温和教导的方式。家长在孩子出现打人行为之后,告诉他,弟弟更弱小,是家人,不应该打他。还可以用共情的方式:如果有其他人打你,你也不开心对不对?当下次他再次感受到打人的冲动时,就会反思:他是我弟弟,比我小,我应该保护他而不是欺负他,甚至他学会了共情,我不喜欢被打,所以我也不应该打他。这时候他自己学会了主动控制这种打人的冲动。

    我们发现在第二种更温和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更加从内心认同这种欺负弟弟的行为是不好的,他会用自己的理性去控制和改正自己的行为,并且可以保持很长时间,因为他会觉得自己是对的。而第一种严厉打骂的情形下,不欺负弟弟变成了一种投机行为,父母在就不会犯,父母不在场,行为又会出现。


    作者:李藤新一(分享社会文化、成长干货的自由撰稿人,公众号:李藤新一)

    致力于社会科学,文化类的干货分享,欢迎来关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