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虎式坦克前装甲设置成垂直形状,这到底是设计师的大意还是希特勒的自大?
二战时,德国虎式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为军迷们津津乐道。
但有个问题很奇怪,1942年3月,虎式坦克闪亮登场时,装备倾斜装甲的苏联T-34/76坦克早已漫山遍野了。倾斜装甲比垂直装甲防护力好,技术也不复杂,为什么虎式仍然用垂直装甲呢?
其实这事吧,德国工程师也知道。虎式选择垂直装甲,有诸多原因:
一、“老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虎式虽然1942年中才出场,但其立项年代很早,1937年陆军武器局便立项研制“VI号坦克”,命名为“突破战车”I型。
自1932年起,德国先后研制了1~4号坦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受制于《凡尔赛条约》,再加上1929开始的全球大萧条,德国经济很差,顾不上重型坦克研发。
▲玛蒂尔达
二战爆发初期,德军横扫西欧,3号、4号坦克一路疾驰,所向披靡。直到入侵法国,遇到皮糙肉厚的“玛蒂尔达”、“查理B1”坦克,才发现3号、4号火力不足,只能用88高炮平射摧毁。
苏德开战后,KV-2坦克同样让德军恼火。一辆KV-2就能在桥头阻拦一个德国步兵师两天两夜。再加上T34/76坦克的刺激,德军对重型坦克的需求空前高涨起来。
KV-2
亨舍尔公司循序渐进,在前期车型的基础上,从VK3001(H)——VK3601(H)——VK4501(H)一路放大加强。直到1941年VK4501(H)竞标重坦成功,成为虎式坦克的原型。
VK3601(H) 小虎式
虎式坦克是德国30年代“重型坦克计划”的延续,与3号、4号结构一脉相承,看起来像4号的放大版。早期的坦克主流就是垂直装甲,虎式也自然延续下来。
虎式坦克拖拖拉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二、变速箱前置结构。
1、虎式坦克采用发动机后置,变速箱前置结构。
前置的变速箱使虎式坦克很难改装倾斜装甲。因为倾角太小了没用,想改大倾角,就要重新调整悬挂、变速箱的位置,其难度不亚于重新设计一辆坦克。
2、虎式坦克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有一根传动轴,抬高了坦克高度。它的火线高度比T-34高了近1米,需要防护的面积更大。
3、垂直装甲和倾斜式装甲各有优缺点。倾斜装甲虽然提高了防护力,但也缩小了防护面积。如果装甲厚度不变,防护面积不变,必然要覆盖更多的倾斜装甲,重量也随之增加。
虎式原本就重达57吨,机动性不算太好,再增加装甲,这机动性就没法看了。再看倾斜装甲的“虎王”坦克,重量高达68吨,“豹”式也不轻,一款中坦就45吨。
过高的重量导致故障率增加,很多坦克趴窝后只能被迫炸毁。如果不想增重,就要用薄一些的钢板。只是德国工艺精湛,能生产厚钢板没必要特意减薄吧。
三、倾斜装甲不是新玩意,垂直装甲已经满足虎式的防护需求。
倾斜装甲在海军战舰上早已广泛应用,许多战列舰的主装甲带都有倾斜装甲。对于倾斜装甲提高防护,德国工程师是知道的。
只是虎式面世后,正面装甲102毫米,侧面82毫米,炮盾 135毫米。镍铬锰钼轧制钢装甲性能优异,能抵御同期大部分坦克炮的袭击,已经足够使用,对倾斜装甲没有需求。
四、虎式坦克作战理念的需要。
德国坦克数量少,走的是精兵路线,它没有苏联、美国制造“坦克海”的天量资源,也无力保障补给。虎式坦克经常以一对多,还要保持优势,这需要很多装备的支持。
1、88炮体积已经不小,为了射击稳定性、精确性,还要安装各种观瞄设备。
2、为了应对坦克海,虎式坦克携带87枚炮弹,4500-5700发机枪子弹,比其他坦克多不少。
3、德军身形大,空间太小坐不下5名坦克兵。苏军坦克空间小,只能选择身材矮小的士兵,驾驶员甚至要躺着开坦克。
4、德军坦克要连续进攻,作战时间很长,空间太小士兵很容易疲劳。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大空间支持。可倾斜装甲恰恰浪费空间惊人,所以在垂直装甲够用的情况下,德国并不急于更换倾斜装甲。
五、倾斜虎”方案。
直到1944年,面对IS-2M、T-34/85坦克的强大火力,垂直装甲已不堪重任。德国后期又缺少稀有金属,再也生产不出高品质的装甲板,只能表面渗碳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开始使用倾斜装甲。
亨舍尔公司重新设计了,使用倾斜装甲的VK4502H“倾斜虎”方案,但军方没有被接受。德军最终选择了更优秀的 VK4503H方案,也就是后来的“虎王”坦克。
一件武器的配置与它所处的时代和战场需求密切相关,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虎式坦克才选择了垂直装甲,并一直用到结束,这与设计师的大意和希特勒的自大并无绝对关联。
和风漫谈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
倾斜装甲不是个新鲜玩意,达芬奇那会他就设计了一款倾斜装甲的人力车。后来在舰艇,装甲车(比如法国S35)上就开始普遍使用,所以德国的工程师肯定是认识到倾斜装甲的优势。
但之所不虎I上不用倾斜,那肯定是在设计成型那会,觉得不用倾斜的好处大于用倾斜。
一个是你倾斜了之后会导致内部空间缩小,这样像虎式这种传动装置在前的布置得大变样,还不如重新设计。而且侧面如果也用斜面装甲,会导致炮座位置不够。
如果要让内部空间不变,使用倾斜装甲的话一个是导致重量增加,二个是尺寸增大,而虎式的重量已经过分了,不能再增重增加发动机负担。而尺寸增大则会导致运输(火车)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德国人当时是巨大100mm的厚度够了,下面是德军对于虎对T34的安全区。绿色是危险,红色是T34打不穿虎,虎打得穿T34的范围
另外,虎式的使用手册上也说明了让乘员不要正面对地,而是和玩坦克世界一样,摆个斜面,手工让垂直装甲变成斜面装甲。
看下面这两个时钟,其中红线条指的是敌人方向,尽可能让车体的棱角对敌,好让垂直装甲摆出45°倾角
所以总结来说,一个是虎式的结构传承自37年的3601H,结构不好大改。二个是德国工程师认为100mm在手动倾斜情况下足够抵御大部分攻击。上倾斜装甲带来的负面要大于收益。而且还增加成本,所以说虎就作为钢铁直男出现了
这个是德国人的设计习惯使然,说不上是谁的责任问题。德国人设计坦克的时候,一开始都是方方正正的,这个看看3,4号坦克就知道,应该说老虎是非常传统的德国坦克,可以看作是3,4号坦克的放大版。这个是老虎的内部结构图。这个是T-34的内部结构
德国人在设计坦克的时候,采用比较方正的外型,对内部布置是有好处的,由于空间规整,内部容易布置设备,而且是方便人员操作各种设备。倾斜装甲由于是倾斜的,到了内部,里边的空间也是倾斜的,这样对于内部布置并不方便,有很多的空间是被浪费掉了,而且人员活动的空间比较狭窄,不利于人员操作火炮等设备。
倾斜装甲在军舰上很早就有,但是在坦克上的确是T-34第一次采用,这样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方式,使同样厚度的装甲,在水平方向比原来增加一倍,而没有增加坦克的重量,没有增加重量就意味着不会对坦克的悬挂和传动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这对于坦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德国坦克到了后期最大的麻烦就是不断增加的车重使传动和悬挂系统总是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况。
不过,德国是习惯于采用垂直装甲,这种情况下,坦克设计师已经是有了一点技术路径依赖,很自然的把坦克又弄成了方方正正。本身老虎开始研制的时间很早,当时德国的坦克设计师只是感觉会有T-34的存在,但是具体的情况并不了解,直到开战以后真的见到了T-34以后,才真正了解了T-34的水平,不过这个时候由于时间紧急,老虎的原始设计已经不会动的太多了,所以老虎是用不上倾斜装甲了,不过黑豹,德国人就把倾斜装甲给用上了。
图片来自网络。
德国对于重型坦克的研制早在二战爆发之前就开始了,只不过进度比较缓慢,处于摸索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一战德国战败后被禁止研制和生产坦克这种重型武器装备,德国的坦克在设计和生产上其实是大大落后于英法和苏联这样的军事强国的,事实证明,在坦克的设计上苏联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德国对于重型坦克的研制,不可避免的要在其最大型号的4号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加上法国战役中德军发现他们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军队对于重型坦克的需求开始迫切起来,留给德国坦克设计部门的时间很少,他们不可能短时间内研制出完全不同于原有坦克设计的新型坦克,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虎式重型坦克也不可能采用倾斜式装甲,必然和其他德国坦克一样仍旧沿用垂直装甲。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在作战中发现了苏军强大的T-34中型坦克、KV-1和KV-2重型坦克,这些原本就比德国坦克重的苏军坦克在采用了倾斜式装甲后几乎达到了无敌的状态,德军除了88毫米火炮外任何火炮都无法对苏军坦克构成威胁。此时虎式坦克也已经基本定型,改成倾斜式装甲要么更改车体内部的整个布局,要么加长坦克地盘的长度,无论哪个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做到的,最终德国兵器部门决定维持原设计以加快新型坦克的装甲进度,装甲问题则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解决。此外决定再研究一款新型坦克,采用倾斜式装甲等设计,即后来的黑豹式中型坦克。9
下面由军武奇兵带给您最详细解答!
德国的工程师早就知道倾斜装甲的好处,当然这主要跟他们自信于优质的装甲和战术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希特勒可以对战略指挥瞎干预,但是在武器装备方面他还是会听从设计者的意见,所以这里根本没有希特勒什么事。当然,希特勒的自大是在于它过份相信新型虎式坦克会为他带来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
德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装甲质量是有很大波动的。到虎式坦克为止,采用的都是优质装甲,到了后期豹式坦克和虎王坦克的装甲已经远不及以前的质量了。所以这两款坦克都采用倾斜装甲,纵然虎王坦克的装甲更厚,但是因为其材质的原因其实远远不如之前的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前装甲的厚度在100毫米左右,炮塔前装甲则达到了120毫米,德国工程师们自信的认为这种厚度的优质装甲在配合他们完美的战术是不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的。坦克成员收到的虎式坦克手册也明确的指出了运用何种战术与角度来对应近距离的苏军坦克。而当时最能威胁到虎式坦克的主要就是苏军的T-34-85中型坦克,德军坦克手会被告知敌坦克在多近的距离,哪种角度才会对虎式坦克产生威胁,应该如何应对,并且他们充分进行了战术配合训练。
而装备虎式坦克几个重型坦克营成员本来就是各装甲师的精英,他们得到了充足的战术训练。以505、506这两个营为例,他们在被投入到库尔斯克会战后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他们经常会在零伤亡的情况下消灭大量苏军坦克,曾经有两辆虎式坦克在一场阻击战中一小时内击毁苏军30多辆坦克,它们因为弹药都打光了才撤出阵地。
个人感觉德国设计虎式坦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要把强大的88炮搬上战车而已。当然吗,这作用就大的去了。垂直装甲除了制造更为简单之外,也会使坦克内部空间更大,坦克成员会比较舒适,人机功效也大。再者,苏军T-34坦克是因为苏联的锻造工艺太差,造不出优质的装甲,所以才会采用倾斜装甲。
本文由军武奇兵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造成“虎式坦克前装甲垂直”的原因既不是设计师的大意,也不是希特勒的自大,而是题主的无知。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虎式坦克的话题。
很多人自认为看过几部国外战争片就成了军事专家,凭借主观臆断对二战事物断章取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虎式坦克前装甲垂直”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炮塔正面装甲、侧面装甲、背面装甲0度,顶部装甲90度,材质为E22型镍铬锰轧制装甲钢,厚度分别为102mm、82mm、82mm、40mm。
车首正面装甲上部9度,中部80度,下部-25度,材质为PP7182型镍铬锰钼轧制装甲钢,厚度102mm、63mm、102mm。
车体侧面装甲0度,顶部90度,后部-15度,材质为E32型铬锰轧制钢,厚度分别为82mm、63mm、82mm。
以上为德国虎式坦克的装甲性能参数概述,可见称得上“垂直”的装甲只是炮塔侧面、顶部,车体侧面、顶部是0度和90度安装,而车体、炮塔正面和后部的装甲安装都有一定的角度。
下图为仰角为9度车体正面上部装甲和倾角为度-15度车体后部装甲的侧视图,虎式坦克只有炮塔侧面和车体侧面才是垂直的,其它部位装甲均有一定的角度,包括真面装甲。
特别是主要迎弹面的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为了提高防护水平,不但装甲厚实,而且安装角度都比较大,这就是我们说“装甲设置成垂直状”的说法是主观臆断的依据。
就以车体正面装甲来说吧,车首上装甲的安装角度为9度,车首下为-25度,整个车首呈34度夹角,属于典型的楔形装甲设计,是现代主战坦克楔形装甲的设计先驱。
只能说由于车体正面上部装甲角度过小,只有9度,因此造成从视觉上来观察时感觉是“垂直”的原因,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无以为该处装甲为垂直的原因。
至于所谓的“设计师大意”和“希特勒自大”的说法,那就更不成立了,虎式坦克的设计师为著名的保时捷公司斐迪南.保时捷大师操刀,发动机采用大名鼎鼎的迈巴赫,所以这类坦克的设计只会是引领潮流,绝对不可能“大意”。
希特勒确实在虎式坦克在研发阶段对研发工作做出过一些指示,只不过这些指示都是以战略层面的高度来指导武器装备的研发,并不存在任何“自大”成分。
下图为露天战略的二战德国虎式坦克实物,虎式坦克是世界上首款车体和炮塔均采用焊接均值钢装甲的坦克,尤其是焊接炮塔技术和楔形装甲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比如说希特勒对虎式坦克的研发指示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向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斐迪南.保时捷下达研发新式坦克的命令;第二次是否定克虏伯公司提供的105mm坦克炮方案,采用88mm坦克炮方案;第三次是向斐迪南.保时捷下达“1940年必须完成研发工作”的命令。
虎式坦克在二战期间几乎以“无敌”的形式存在于战场上,盟军每消灭一辆虎式坦克就需要付出3~5辆坦克的代价,哪怕是它那看似“垂直”的前装甲,盟军对此也是毫无办法的。
所以不能因为德国战败就否定一辆坦克的先进设计理念,现代坦克的诸多设计理念都是从虎式坦克上借鉴的,如果说虎式坦克在设计上有什么槽点,那么唯一可以理解为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它的交错式负重轮设计了,也正因如此现代主战坦克上才不会出现这类设计。
下图为使用T-55中型坦克底盘该装而成的二战德国虎式坦克,苏式的五对负重轮特征十分明显,其实“五对负重轮”设计也源于何时坦克底盘行走部技术,只是把原来的交错式负重轮换成了平行负重轮,可见虎式坦克对现代坦克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谓“大意”和“自大”只是臆断。
虎式坦克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设计,但是一直没有投入生产,那个时候,大多数坦克还没有倾斜装甲,虎式坦克投入战场时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这个时候德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研制和生产坦克。
上面也说了,虎式坦克其实早就已经开始研制,只不过迟迟没有投入生产进入战场,当时希特勒废除了《凡尔赛条约》,对武器需求量猛增,相对于英国法国坦克的平均厚度为40到60毫米,而德国的坦克平均厚度只有30毫米,必须要尽快开发一款重型坦克。
1940年,德军凭借大胆的战略计划核心的坦克战术,横扫欧洲各国,但是德国在坦克上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时间紧迫,为了缩短研制周期,亨舍尔公司只能对原有的v k3001(H)进行改进。
当时德国虽然经济发展的不错,但是因为一战战败,德国被战胜国压榨的几乎没有任何希望,天价赔偿摧毁了德国人的意志,即便经过希特勒的努力,经济问题一直困扰着德国,后来还是通过卖武器为德国换取金钱,所以德国经济上吃紧。
如果把原本的垂直装甲改为倾斜,那么整个坦克结构都要进行改造,同时也会花费一大笔资金,况且战争打的很激烈,德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制新的坦克,只能在原本图纸的基础上稍加改进。
德国专家认为,按照虎式坦克的装甲厚度,一般炸弹不会对虎式装甲造成威胁,如果改造了,还会减少正面防护装甲的面积,完全没必要和人家一样,并不是希特勒太自信,只是适应了德国的国情罢了。
虎式坦克采用垂直装甲:一是德国延用旧的成熟的设计理念,大战中对于急需使用的武器,不敢随便更换设计方案,在装甲相同厚度的情况下,倾斜装甲的等效厚度要高于垂直装甲,同样倾斜装甲也占据了一部分车内空间,在不增加车体宽度的情况下只有压缩车内空间,减小车体体积,这样整个设计方案如炮塔位置,发动机安装,负重轮大小数量等,就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只有延用老方案,老的基础上等效放大,就出现了虎式坦克,也是最适合德国当时的情况;
二是时间紧,给希特勒献礼,还有俄国T-34的逼迫,德国必须有相对应的坦克;
三是当时德国工艺先进,使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质量最好的装甲钢;
四是据说,虎式坦克的外形棱角分明,高大威猛,极具威慑力,让任何人望而生畏。希特勒和他的军械部长斯佩尔其实都是建筑机械艺术的崇拜者,对于有美观的杀人武器特别欣赏,这也是他们对虎式坦克如此重视的原因。
五是坦克战术上,大家看二战电影,发现坦克都是炮塔旋转一定的角度和对方互轰,这样正面装甲和对方炮口有一个夹角,如同倾斜装甲。
虽然虎式坦克是垂直装甲,但防护能力非常强悍,曾有人这样描术,虎式坦克的装甲由特殊钢材制成,并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同样的厚度下,防护力提高数倍,每当被火炮击中,便会冒出一阵青烟,随即恢复正常。
因为苏联的T-34/76坦克的出现,德国1~3号坦克一下子全废了,T-34倾斜装甲的厚度一下子将德国逼入了绝境,幸运的是前期的T-34问题多多,四号坦克在德国优良的操作手下还能稍微占据上风。大量的T-34让德军中引起了恐慌,德军的所有现役坦克无法正面击穿其装甲前线急需要能够对付这种坦克的新坦克。
在时间比较匆忙的情况下,德国设计了两款坦克,一款是基于缴获的T-34进行复制并生产了1号实验车,结果被否决了,后来又改进生产了2号试验车和3号试验车,2号试验车和T34一样很像,也是采用前置炮塔,而最终选择3号试验车的原因仅仅是德国高层认为2号车与T-34太像了,怕在战场上分不清楚敌我坦克造成误伤,这就是黑豹采用倾斜装甲的原因。
而虎式坦克是在四号坦克基础上进行的放大,同样赶时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重新设计底盘,设计炮塔,一个字:快!前线需求太强烈,需要新坦克快速投入战场,因此基本都是基于快速投入使用为原则,采用了最原始放大尺寸,加厚装甲,并在投入使用了效果还可以吧!
因为赶时间,所以德国坦克就没有苏联坦克那么去考虑战场需要什么要的坦克,这让德国坦克在设计战略思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虎式坦克设计出来问题多多,首先是重量高达56吨,油箱严重不足,加满一次油才跑120公里,最大速度达41公里后来发现坦克在超负荷运转,后期有调整为38公里等等,大量的坦克因为找不到油又被苏联追着撵,不得不弃车。
在虎式坦克投入生产后,德国开始考虑在这款坦克基础上才设计倾斜装甲方案,下图就是VK4502(H)“倾斜虎”方案,但军方没有被接受,从代号 就能 看出这是2号虎方案。德军最终选择了更优秀的 VK4503(H)方案,也就是后来的“虎王”坦克,也就是3号虎方案。
其实倾斜装甲的理论早就出来了,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上,这个铁甲舰更像现在的科幻隐身战舰,但这样的设计防护是提高了,火炮换方向很难,视野也不好,最后就放弃了。
倾斜装甲在早期坦克上依然有运用,比如1号坦克正面(如图)。采用了驾驶员前部装甲近乎垂直、变速箱上部大角度倾斜、变速箱下部装甲近乎垂直的三段设计,正面防护以垂直装甲为主、斜装甲为辅,同时也方便车内布局。
但倾斜装甲在坦克上的大规模的运用过了很久,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去试验来验证防护以及对装甲和内部合理布局,苏联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BT-SV就是一款倾斜装甲验证车,其后又有A-20、A-32最终发展到T-34。
前部设计成垂直装甲,并无太大问题,因为虎式的前装甲已经足够了,在被击毁的虎式中,前装甲被击穿的,几乎没有。
10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20:22二战时,德国虎式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为军迷们津津乐道。
但有个问题很奇怪,1942年3月,虎式坦克闪亮登场时,装备倾斜装甲的苏联T-34/76坦克早已漫山遍野了。倾斜装甲比垂直装甲防护力好,技术也不复杂,为什么虎式仍然用垂直装甲呢?
其实这事吧,德国工程师也知道。虎式选择垂直装甲,有诸多原因:
一、“老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虎式虽然1942年中才出场,但其立项年代很早,1937年陆军武器局便立项研制“VI号坦克”,命名为“突破战车”I型。
自1932年起,德国先后研制了1~4号坦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受制于《凡尔赛条约》,再加上1929开始的全球大萧条,德国经济很差,顾不上重型坦克研发。
▲玛蒂尔达
二战爆发初期,德军横扫西欧,3号、4号坦克一路疾驰,所向披靡。直到入侵法国,遇到皮糙肉厚的“玛蒂尔达”、“查理B1”坦克,才发现3号、4号火力不足,只能用88高炮平射摧毁。
苏德开战后,KV-2坦克同样让德军恼火。一辆KV-2就能在桥头阻拦一个德国步兵师两天两夜。再加上T34/76坦克的刺激,德军对重型坦克的需求空前高涨起来。
KV-2
亨舍尔公司循序渐进,在前期车型的基础上,从VK3001(H)——VK3601(H)——VK4501(H)一路放大加强。直到1941年VK4501(H)竞标重坦成功,成为虎式坦克的原型。
VK3601(H) 小虎式
虎式坦克是德国30年代“重型坦克计划”的延续,与3号、4号结构一脉相承,看起来像4号的放大版。早期的坦克主流就是垂直装甲,虎式也自然延续下来。
虎式坦克拖拖拉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二、变速箱前置结构。
1、虎式坦克采用发动机后置,变速箱前置结构。
前置的变速箱使虎式坦克很难改装倾斜装甲。因为倾角太小了没用,想改大倾角,就要重新调整悬挂、变速箱的位置,其难度不亚于重新设计一辆坦克。
2、虎式坦克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有一根传动轴,抬高了坦克高度。它的火线高度比T-34高了近1米,需要防护的面积更大。
3、垂直装甲和倾斜式装甲各有优缺点。倾斜装甲虽然提高了防护力,但也缩小了防护面积。如果装甲厚度不变,防护面积不变,必然要覆盖更多的倾斜装甲,重量也随之增加。
虎式原本就重达57吨,机动性不算太好,再增加装甲,这机动性就没法看了。再看倾斜装甲的“虎王”坦克,重量高达68吨,“豹”式也不轻,一款中坦就45吨。
过高的重量导致故障率增加,很多坦克趴窝后只能被迫炸毁。如果不想增重,就要用薄一些的钢板。只是德国工艺精湛,能生产厚钢板没必要特意减薄吧。
三、倾斜装甲不是新玩意,垂直装甲已经满足虎式的防护需求。
倾斜装甲在海军战舰上早已广泛应用,许多战列舰的主装甲带都有倾斜装甲。对于倾斜装甲提高防护,德国工程师是知道的。
只是虎式面世后,正面装甲102毫米,侧面82毫米,炮盾 135毫米。镍铬锰钼轧制钢装甲性能优异,能抵御同期大部分坦克炮的袭击,已经足够使用,对倾斜装甲没有需求。
四、虎式坦克作战理念的需要。
德国坦克数量少,走的是精兵路线,它没有苏联、美国制造“坦克海”的天量资源,也无力保障补给。虎式坦克经常以一对多,还要保持优势,这需要很多装备的支持。
1、88炮体积已经不小,为了射击稳定性、精确性,还要安装各种观瞄设备。
2、为了应对坦克海,虎式坦克携带87枚炮弹,4500-5700发机枪子弹,比其他坦克多不少。
3、德军身形大,空间太小坐不下5名坦克兵。苏军坦克空间小,只能选择身材矮小的士兵,驾驶员甚至要躺着开坦克。
4、德军坦克要连续进攻,作战时间很长,空间太小士兵很容易疲劳。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大空间支持。可倾斜装甲恰恰浪费空间惊人,所以在垂直装甲够用的情况下,德国并不急于更换倾斜装甲。
五、倾斜虎”方案。
直到1944年,面对IS-2M、T-34/85坦克的强大火力,垂直装甲已不堪重任。德国后期又缺少稀有金属,再也生产不出高品质的装甲板,只能表面渗碳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开始使用倾斜装甲。
亨舍尔公司重新设计了,使用倾斜装甲的VK4502H“倾斜虎”方案,但军方没有被接受。德军最终选择了更优秀的 VK4503H方案,也就是后来的“虎王”坦克。
一件武器的配置与它所处的时代和战场需求密切相关,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虎式坦克才选择了垂直装甲,并一直用到结束,这与设计师的大意和希特勒的自大并无绝对关联。
和风漫谈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
宠来也
2021-12-18 17:20:22倾斜装甲不是个新鲜玩意,达芬奇那会他就设计了一款倾斜装甲的人力车。后来在舰艇,装甲车(比如法国S35)上就开始普遍使用,所以德国的工程师肯定是认识到倾斜装甲的优势。
但之所不虎I上不用倾斜,那肯定是在设计成型那会,觉得不用倾斜的好处大于用倾斜。
一个是你倾斜了之后会导致内部空间缩小,这样像虎式这种传动装置在前的布置得大变样,还不如重新设计。而且侧面如果也用斜面装甲,会导致炮座位置不够。
如果要让内部空间不变,使用倾斜装甲的话一个是导致重量增加,二个是尺寸增大,而虎式的重量已经过分了,不能再增重增加发动机负担。而尺寸增大则会导致运输(火车)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德国人当时是巨大100mm的厚度够了,下面是德军对于虎对T34的安全区。绿色是危险,红色是T34打不穿虎,虎打得穿T34的范围
另外,虎式的使用手册上也说明了让乘员不要正面对地,而是和玩坦克世界一样,摆个斜面,手工让垂直装甲变成斜面装甲。
看下面这两个时钟,其中红线条指的是敌人方向,尽可能让车体的棱角对敌,好让垂直装甲摆出45°倾角
所以总结来说,一个是虎式的结构传承自37年的3601H,结构不好大改。二个是德国工程师认为100mm在手动倾斜情况下足够抵御大部分攻击。上倾斜装甲带来的负面要大于收益。而且还增加成本,所以说虎就作为钢铁直男出现了
宠来也
2021-12-18 17:20:22这个是德国人的设计习惯使然,说不上是谁的责任问题。德国人设计坦克的时候,一开始都是方方正正的,这个看看3,4号坦克就知道,应该说老虎是非常传统的德国坦克,可以看作是3,4号坦克的放大版。
这个是老虎的内部结构图。
这个是T-34的内部结构
德国人在设计坦克的时候,采用比较方正的外型,对内部布置是有好处的,由于空间规整,内部容易布置设备,而且是方便人员操作各种设备。倾斜装甲由于是倾斜的,到了内部,里边的空间也是倾斜的,这样对于内部布置并不方便,有很多的空间是被浪费掉了,而且人员活动的空间比较狭窄,不利于人员操作火炮等设备。
倾斜装甲在军舰上很早就有,但是在坦克上的确是T-34第一次采用,这样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方式,使同样厚度的装甲,在水平方向比原来增加一倍,而没有增加坦克的重量,没有增加重量就意味着不会对坦克的悬挂和传动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这对于坦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德国坦克到了后期最大的麻烦就是不断增加的车重使传动和悬挂系统总是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况。
不过,德国是习惯于采用垂直装甲,这种情况下,坦克设计师已经是有了一点技术路径依赖,很自然的把坦克又弄成了方方正正。本身老虎开始研制的时间很早,当时德国的坦克设计师只是感觉会有T-34的存在,但是具体的情况并不了解,直到开战以后真的见到了T-34以后,才真正了解了T-34的水平,不过这个时候由于时间紧急,老虎的原始设计已经不会动的太多了,所以老虎是用不上倾斜装甲了,不过黑豹,德国人就把倾斜装甲给用上了。
图片来自网络。
宠来也
2021-12-18 17:20:22德国对于重型坦克的研制早在二战爆发之前就开始了,只不过进度比较缓慢,处于摸索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一战德国战败后被禁止研制和生产坦克这种重型武器装备,德国的坦克在设计和生产上其实是大大落后于英法和苏联这样的军事强国的,事实证明,在坦克的设计上苏联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德国对于重型坦克的研制,不可避免的要在其最大型号的4号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加上法国战役中德军发现他们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军队对于重型坦克的需求开始迫切起来,留给德国坦克设计部门的时间很少,他们不可能短时间内研制出完全不同于原有坦克设计的新型坦克,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虎式重型坦克也不可能采用倾斜式装甲,必然和其他德国坦克一样仍旧沿用垂直装甲。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在作战中发现了苏军强大的T-34中型坦克、KV-1和KV-2重型坦克,这些原本就比德国坦克重的苏军坦克在采用了倾斜式装甲后几乎达到了无敌的状态,德军除了88毫米火炮外任何火炮都无法对苏军坦克构成威胁。此时虎式坦克也已经基本定型,改成倾斜式装甲要么更改车体内部的整个布局,要么加长坦克地盘的长度,无论哪个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做到的,最终德国兵器部门决定维持原设计以加快新型坦克的装甲进度,装甲问题则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解决。此外决定再研究一款新型坦克,采用倾斜式装甲等设计,即后来的黑豹式中型坦克。9
宠来也
2021-12-18 17:20:22下面由军武奇兵带给您最详细解答!
德国的工程师早就知道倾斜装甲的好处,当然这主要跟他们自信于优质的装甲和战术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希特勒可以对战略指挥瞎干预,但是在武器装备方面他还是会听从设计者的意见,所以这里根本没有希特勒什么事。当然,希特勒的自大是在于它过份相信新型虎式坦克会为他带来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
德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装甲质量是有很大波动的。到虎式坦克为止,采用的都是优质装甲,到了后期豹式坦克和虎王坦克的装甲已经远不及以前的质量了。所以这两款坦克都采用倾斜装甲,纵然虎王坦克的装甲更厚,但是因为其材质的原因其实远远不如之前的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前装甲的厚度在100毫米左右,炮塔前装甲则达到了120毫米,德国工程师们自信的认为这种厚度的优质装甲在配合他们完美的战术是不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的。坦克成员收到的虎式坦克手册也明确的指出了运用何种战术与角度来对应近距离的苏军坦克。而当时最能威胁到虎式坦克的主要就是苏军的T-34-85中型坦克,德军坦克手会被告知敌坦克在多近的距离,哪种角度才会对虎式坦克产生威胁,应该如何应对,并且他们充分进行了战术配合训练。
虎式坦克多会用车身45度侧面朝敌的战术,这样同等于车身装甲倾斜对敌,达到倾斜装甲的目的
而装备虎式坦克几个重型坦克营成员本来就是各装甲师的精英,他们得到了充足的战术训练。以505、506这两个营为例,他们在被投入到库尔斯克会战后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他们经常会在零伤亡的情况下消灭大量苏军坦克,曾经有两辆虎式坦克在一场阻击战中一小时内击毁苏军30多辆坦克,它们因为弹药都打光了才撤出阵地。
个人感觉德国设计虎式坦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要把强大的88炮搬上战车而已。当然吗,这作用就大的去了。垂直装甲除了制造更为简单之外,也会使坦克内部空间更大,坦克成员会比较舒适,人机功效也大。再者,苏军T-34坦克是因为苏联的锻造工艺太差,造不出优质的装甲,所以才会采用倾斜装甲。
士兵正在检查受伤的虎式坦克
本文由军武奇兵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20:22造成“虎式坦克前装甲垂直”的原因既不是设计师的大意,也不是希特勒的自大,而是题主的无知。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虎式坦克的话题。
很多人自认为看过几部国外战争片就成了军事专家,凭借主观臆断对二战事物断章取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虎式坦克前装甲垂直”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炮塔正面装甲、侧面装甲、背面装甲0度,顶部装甲90度,材质为E22型镍铬锰轧制装甲钢,厚度分别为102mm、82mm、82mm、40mm。
车首正面装甲上部9度,中部80度,下部-25度,材质为PP7182型镍铬锰钼轧制装甲钢,厚度102mm、63mm、102mm。
车体侧面装甲0度,顶部90度,后部-15度,材质为E32型铬锰轧制钢,厚度分别为82mm、63mm、82mm。
以上为德国虎式坦克的装甲性能参数概述,可见称得上“垂直”的装甲只是炮塔侧面、顶部,车体侧面、顶部是0度和90度安装,而车体、炮塔正面和后部的装甲安装都有一定的角度。
下图为仰角为9度车体正面上部装甲和倾角为度-15度车体后部装甲的侧视图,虎式坦克只有炮塔侧面和车体侧面才是垂直的,其它部位装甲均有一定的角度,包括真面装甲。
特别是主要迎弹面的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为了提高防护水平,不但装甲厚实,而且安装角度都比较大,这就是我们说“装甲设置成垂直状”的说法是主观臆断的依据。
就以车体正面装甲来说吧,车首上装甲的安装角度为9度,车首下为-25度,整个车首呈34度夹角,属于典型的楔形装甲设计,是现代主战坦克楔形装甲的设计先驱。
只能说由于车体正面上部装甲角度过小,只有9度,因此造成从视觉上来观察时感觉是“垂直”的原因,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无以为该处装甲为垂直的原因。
至于所谓的“设计师大意”和“希特勒自大”的说法,那就更不成立了,虎式坦克的设计师为著名的保时捷公司斐迪南.保时捷大师操刀,发动机采用大名鼎鼎的迈巴赫,所以这类坦克的设计只会是引领潮流,绝对不可能“大意”。
希特勒确实在虎式坦克在研发阶段对研发工作做出过一些指示,只不过这些指示都是以战略层面的高度来指导武器装备的研发,并不存在任何“自大”成分。
下图为露天战略的二战德国虎式坦克实物,虎式坦克是世界上首款车体和炮塔均采用焊接均值钢装甲的坦克,尤其是焊接炮塔技术和楔形装甲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比如说希特勒对虎式坦克的研发指示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向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斐迪南.保时捷下达研发新式坦克的命令;第二次是否定克虏伯公司提供的105mm坦克炮方案,采用88mm坦克炮方案;第三次是向斐迪南.保时捷下达“1940年必须完成研发工作”的命令。
虎式坦克在二战期间几乎以“无敌”的形式存在于战场上,盟军每消灭一辆虎式坦克就需要付出3~5辆坦克的代价,哪怕是它那看似“垂直”的前装甲,盟军对此也是毫无办法的。
所以不能因为德国战败就否定一辆坦克的先进设计理念,现代坦克的诸多设计理念都是从虎式坦克上借鉴的,如果说虎式坦克在设计上有什么槽点,那么唯一可以理解为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它的交错式负重轮设计了,也正因如此现代主战坦克上才不会出现这类设计。
下图为使用T-55中型坦克底盘该装而成的二战德国虎式坦克,苏式的五对负重轮特征十分明显,其实“五对负重轮”设计也源于何时坦克底盘行走部技术,只是把原来的交错式负重轮换成了平行负重轮,可见虎式坦克对现代坦克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谓“大意”和“自大”只是臆断。
宠来也
2021-12-18 17:20:22虎式坦克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设计,但是一直没有投入生产,那个时候,大多数坦克还没有倾斜装甲,虎式坦克投入战场时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这个时候德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研制和生产坦克。
上面也说了,虎式坦克其实早就已经开始研制,只不过迟迟没有投入生产进入战场,当时希特勒废除了《凡尔赛条约》,对武器需求量猛增,相对于英国法国坦克的平均厚度为40到60毫米,而德国的坦克平均厚度只有30毫米,必须要尽快开发一款重型坦克。
1940年,德军凭借大胆的战略计划核心的坦克战术,横扫欧洲各国,但是德国在坦克上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时间紧迫,为了缩短研制周期,亨舍尔公司只能对原有的v k3001(H)进行改进。
当时德国虽然经济发展的不错,但是因为一战战败,德国被战胜国压榨的几乎没有任何希望,天价赔偿摧毁了德国人的意志,即便经过希特勒的努力,经济问题一直困扰着德国,后来还是通过卖武器为德国换取金钱,所以德国经济上吃紧。
如果把原本的垂直装甲改为倾斜,那么整个坦克结构都要进行改造,同时也会花费一大笔资金,况且战争打的很激烈,德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制新的坦克,只能在原本图纸的基础上稍加改进。
德国专家认为,按照虎式坦克的装甲厚度,一般炸弹不会对虎式装甲造成威胁,如果改造了,还会减少正面防护装甲的面积,完全没必要和人家一样,并不是希特勒太自信,只是适应了德国的国情罢了。
宠来也
2021-12-18 17:20:22虎式坦克采用垂直装甲:一是德国延用旧的成熟的设计理念,大战中对于急需使用的武器,不敢随便更换设计方案,在装甲相同厚度的情况下,倾斜装甲的等效厚度要高于垂直装甲,同样倾斜装甲也占据了一部分车内空间,在不增加车体宽度的情况下只有压缩车内空间,减小车体体积,这样整个设计方案如炮塔位置,发动机安装,负重轮大小数量等,就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只有延用老方案,老的基础上等效放大,就出现了虎式坦克,也是最适合德国当时的情况;
二是时间紧,给希特勒献礼,还有俄国T-34的逼迫,德国必须有相对应的坦克;
三是当时德国工艺先进,使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质量最好的装甲钢;
四是据说,虎式坦克的外形棱角分明,高大威猛,极具威慑力,让任何人望而生畏。希特勒和他的军械部长斯佩尔其实都是建筑机械艺术的崇拜者,对于有美观的杀人武器特别欣赏,这也是他们对虎式坦克如此重视的原因。
五是坦克战术上,大家看二战电影,发现坦克都是炮塔旋转一定的角度和对方互轰,这样正面装甲和对方炮口有一个夹角,如同倾斜装甲。
虽然虎式坦克是垂直装甲,但防护能力非常强悍,曾有人这样描术,虎式坦克的装甲由特殊钢材制成,并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同样的厚度下,防护力提高数倍,每当被火炮击中,便会冒出一阵青烟,随即恢复正常。
匿名网友
2021-12-18 17:20:22因为赶时间,虎式坦克没有时间设计倾斜装甲。时间才是最重要的,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么多,德国再遇到苏联的T-34/76坦克后,前线部队无法抗衡,于是就需要设计新坦克来对付苏联的T-34,黑豹式坦克采用倾斜装甲其实很简单,这款坦克就是仿制T34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而虎式坦克采用垂直装甲的原因就是在四号坦克上的放大版本,说直白点前线需要紧迫,没有时间去琢磨倾斜装甲的事!
因为苏联的T-34/76坦克的出现,德国1~3号坦克一下子全废了,T-34倾斜装甲的厚度一下子将德国逼入了绝境,幸运的是前期的T-34问题多多,四号坦克在德国优良的操作手下还能稍微占据上风。大量的T-34让德军中引起了恐慌,德军的所有现役坦克无法正面击穿其装甲前线急需要能够对付这种坦克的新坦克。
在时间比较匆忙的情况下,德国设计了两款坦克,一款是基于缴获的T-34进行复制并生产了1号实验车,结果被否决了,后来又改进生产了2号试验车和3号试验车,2号试验车和T34一样很像,也是采用前置炮塔,而最终选择3号试验车的原因仅仅是德国高层认为2号车与T-34太像了,怕在战场上分不清楚敌我坦克造成误伤,这就是黑豹采用倾斜装甲的原因。
而虎式坦克是在四号坦克基础上进行的放大,同样赶时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重新设计底盘,设计炮塔,一个字:快!前线需求太强烈,需要新坦克快速投入战场,因此基本都是基于快速投入使用为原则,采用了最原始放大尺寸,加厚装甲,并在投入使用了效果还可以吧!
因为赶时间,所以德国坦克就没有苏联坦克那么去考虑战场需要什么要的坦克,这让德国坦克在设计战略思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虎式坦克设计出来问题多多,首先是重量高达56吨,油箱严重不足,加满一次油才跑120公里,最大速度达41公里后来发现坦克在超负荷运转,后期有调整为38公里等等,大量的坦克因为找不到油又被苏联追着撵,不得不弃车。
在虎式坦克投入生产后,德国开始考虑在这款坦克基础上才设计倾斜装甲方案,下图就是VK4502(H)“倾斜虎”方案,但军方没有被接受,从代号 就能 看出这是2号虎方案。德军最终选择了更优秀的 VK4503(H)方案,也就是后来的“虎王”坦克,也就是3号虎方案。
其实倾斜装甲的理论早就出来了,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上,这个铁甲舰更像现在的科幻隐身战舰,但这样的设计防护是提高了,火炮换方向很难,视野也不好,最后就放弃了。
倾斜装甲在早期坦克上依然有运用,比如1号坦克正面(如图)。采用了驾驶员前部装甲近乎垂直、变速箱上部大角度倾斜、变速箱下部装甲近乎垂直的三段设计,正面防护以垂直装甲为主、斜装甲为辅,同时也方便车内布局。
但倾斜装甲在坦克上的大规模的运用过了很久,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去试验来验证防护以及对装甲和内部合理布局,苏联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BT-SV就是一款倾斜装甲验证车,其后又有A-20、A-32最终发展到T-34。
宠来也
2021-12-18 17:20:22前部设计成垂直装甲,并无太大问题,因为虎式的前装甲已经足够了,在被击毁的虎式中,前装甲被击穿的,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