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全球什么时候普遍植入人体芯片?
实际上,这个植入的风潮已经在进行之中,只是其未来前景还并不清楚,主要的障碍来自于伦理和市场需求方面。
上图:这是已经量产的植入芯片。一个RFID,原理很简单,但问题是你愿意让自己被标记吗?
现在在世界各地,已经有一些人仅用双手或手臂的手势就能开门,开汽车并控制计算机。
他们是第一批自愿将微型计算机芯片放入体内的人们之一。大多数人都是倡导生物黑客技术组织的成员,在这种概念中,激进主义者试图通过使用技术来增强人体能力。
上图:激进的芯片植入爱好者甚至把小型计算电路板植入皮下。但实际上这意义并不大。
许多生物黑客还认同被称为超人类主义的更广泛的运动。超人类主义者认为,人们最终将能够通过使用技术来转变自己,成为拥有扩展能力的上等生物。该运动的拥护者将这类人归类为“后人类”。
为了向新近定义的人类迈进,有人正在使用皮下注射针头以与注射常规疫苗相同的方式将小型射频识别芯片(RFID)注入个人的手、腕或手臂。植入的微芯片广播一个标识号或代码,该代码可用于多种目的。
不再需要携带众多信用卡和其他形式的身份证明,而不必担心丢失。在执行交易时简化流程——一挥手就足够了。
旅行时不再需要出示护照,驾驶执照也显得多余了。
而且由于微芯片将促进无现金社会的发展,因此不必再担心现金损失或盗窃,并且可以终止黑市毒品和其他非法交易。
身份盗用的可能也大大降低。
英国雷丁大学(UR)的控制论科学家马克·加森博士2009年在他自己身上植入了芯片以控制办公室的电子产品后,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感染计算机病毒的人。“一种电脑病毒被复制到进入他工作的大楼的员工卡上,并感染了大学的数据库。”
加森博士对这种新技术常态充满着热情。他说“那有可能改变人类的本质。” 他认为,微芯片的接受程度将类似手机的接受程度,并且将出现一种情况,即如果没有植入物,个体的社会生活将变得不方便甚至不利。
上图:X光下可见植入的芯片
去年(2013年),当斯坦福大学宣布其科学家创造了首个完全由遗传材料制成的纯生物晶体管时,人与机器之间的界线变得更加模糊。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助理教授德鲁·恩迪(Drew Endy)博士将这一突破描述为可以在活细胞内运行并对生命系统进行编程的生物计算机所需的最终组件。
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某些大规模应用中使用。正如作家迈克尔·斯奈德(Michael Snyder)所描写的那样:一种手动扫描付款方式正在瑞典南部进行测试,生物识别扫描仪/ RFID跟踪设备已经在大学食堂和一些游乐园中使用,该技术甚至“在非洲用于保证生命安全”—— 被用于跟踪疫苗接种情况。
但是,如何让这种新颖观念转变为强制的个人标识呢?可行吗?
现状:毕竟,我们的手机就具有RFID芯片,有IMEI号,有手机号,我们实际上已经被标识了,此外我们都有身份证,即便美国也有社会安全号码,国际人士都有有护照号码,上网有各种账号。个人被标记是普遍的现状。切换到植入芯片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首先,技术将需要被社会普遍接受。首先从基于消费者的实时产品开始,例如Google Glass。开始几代人可能会拒绝,但数年之后,青少年和年轻人将把这种植入芯片技术推向时尚潮流。
因为年轻人尤其喜欢前沿技术,而不希望安稳地使用过时的技术,这就像他们对衣服的口味一样。他们将抢购最新的智能手机,并一跃成为植入芯片的粉丝。这种技术不仅会带来方便,而且会给人一种力量幻觉。一挥手,你的门就会打开,炫酷得不要不要的。
最终,一旦这个概念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它将成为我们新的身份识别系统。政府事务、手机APP都一概不再需要登录。到时候,即使政府不强制,社会潮流趋势也可能迫使你接受植入物。许多批评家说,这意味着严重的后果。
有人称:“ RFID芯片本质上是嵌入在你体内的唯一ID,而我们知道,数字可能会被盗,数据可能会被黑客入侵……。而且这可能会导致隐私问题。
什么时候实现全球植入芯片,我们没法预测,这应该是一个能否被接受的技术,主要问题在于伦理和市场需求方面。伦理约束可能让某项科技被推迟数百上千年,而伪需求则可能让市场对于尖端技术没有响应,这是非常可能的情况。毕竟植入芯片跟吃喝拉撒不一样,不是刚需。
上图:但科幻中的场景是可能变成现实的。
未来人类植入芯片将成为标配,人类将与AI技术合一,人类将不再严格区分机器人与传统人类,很多机器人是传统人的化身,传统人类带有大量人造器官。
1、人类需要知识延伸,获取知识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人类将突破传统获取知识的手段,知识可以瞬间无线无限共享。
2、人类需要适应更广泛环境的能力,走入更广泛空间进行体验,比如火星和月球。同时,人类对能量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新能源支撑人类新能力。
3、人类需要心灵意义上的永生,传统身体的修修补补是初始需求,机器人化身,人体克隆等技术,将延伸人类寿命。
人类有起码的时间、空间、知识的需求,当然人类有无限的创造力,未来人类植入芯片将成为标配。
2014年11月,雷蒙德·麦考利(RaymondMcCauley)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自己左手的虎口位置,植入一个微小的芯片胶囊。
这样做对人体有多大的风险,目前仍然未有结论。尽管如此,但麦考利没有犹豫:在他看来,人体植入芯片的技术已经成熟。
从科学家、工程师到企业家,从超级黑客到超级极客,麦考利有很多个身份,比如BioCurious生物计算黑客组织发起人,比如奇点大学生物数字项目负责人等等。但他所有的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活跃于生物技术领域前沿,他给自己的定义也是“数字生物学家”——这是一个10年前还并不存在,但现在却正成为科技前沿的创新领域。
“我的体验很棒,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体植入芯片就会成为大势所趋。”2015年1月30日,在旧金山“TheBigTalk”高峰论坛的闭门会上,麦考利表示。
植入芯片改变现实
事实上,早在很多年前,将芯片植入人体,以之控制疾病、延长生命、控制武器、甚至操控思想,都早已成为小说和电影中屡见不鲜的的创意。
但现在,麦考利用自己证明了,植入芯片不再是一个科幻设想,而是已经成为现实。
植入芯片只需要一个小手术,通过探针送入一个2毫米直径,12毫米长的芯片胶囊,整个过程只会比打一枚耳钉略疼一丁点。完成之后,芯片胶囊所在的位置,会产生一个米粒大小的鼓包,但不会带来任何的疼痛或异感。
但在植入之后,这枚芯片却给麦考利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植入的芯片支持数据存储,也支持NFC(近场通讯技术)的无线传输,所以,麦考利只需要拿手机从手上扫过,就可以读取芯片里存储的信息,或是在里面存入新的资料——在整个胶囊的“生命周期”中,仅仅写入操作就可以进行超过10万次。
如今,麦考利已经将自己的名片信息存在芯片里,别人只需要用手机一扫,就能获得他的联系资料。而他家的房门也装上了NFC装置,他回家只需要用左手靠在门把上,然后一拧,不需要找钥匙就能开门——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既方便,又非常耍酷的事情。
当然,麦考利并不是第一个在身体里植入芯片的人。
早在1998年,英国伦敦雷丁大学的布凯文·沃维克教授就曾经把一枚芯片植入前臂,并通过计算机跟踪自己位置。2002年,美国应用数据公司也曾推出名为VeriChip的芯片产品,它植入后休眠状态,但可以通过手持扫描仪读取信息。
不过,与以前这些更偏向于小规模实验的产品相比,近几年的植入式芯片开始真正走向大众。体积从大到小、从不携带电源到携带电源、从被动接收信号到主动探测、发送信号,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比如,麦考利植入体内的这款芯片胶囊就非常便宜,即使是在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阶段,也只需要99美元:这意味着,它的成本未来几乎可以向所有人普及。
据他透露,目前全世界已经有至少超过2000人在身体内植入该芯片。
传感器:迈向“超人”的第一步
存储和传输信息只是第一步,在麦考利看来,植入芯片未来的功能与应用,还有极为广阔的潜力空间。
比如,在胶囊中加入传感器,就能让它对人的身体有更多感知,从而提供更多功能。
“你可以想象,你中午正在吃饭,突然电话响了。你拿起来一看,是手机告诉你,你不能再吃了,因为你吃了很多了,或者快下班的时候,手机给你发消息提醒说,你妻子今天血糖偏低,你要注意给她调理吃药,而且要小心别惹她,因为血糖低容易发脾气。”麦考利说。
事实上,类似的工作已经有人在尝试。
此前,电子生物工程师布莱恩·麦考伊(BrianMcEvoy)就曾将导航仪设计加入植入式芯片,并将其植入自己的皮肤下,这样只要面朝北方,芯片就会轻微地刺激皮肤,让他清楚方向。
此外,人们也希望,通过植入芯片修补甚至加强人体功能。
比如人脑辅助记忆。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植入芯片刺激大脑,对损坏部分重新编码,从而恢复记忆。如果这一希望实现,则可能让中风、帕金森症或阿尔茨海默氏症等与神经细胞死亡相关的病症得到缓解。
而在更遥远的未来,植入芯片甚至可能让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超人”能力。
可植入式芯片与人体的交互,靠的是信号传输和转换。动物的内在和外在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依靠大脑和神经控制,只要对特定细胞进行刺激,就会获得相应的神经信号,并通过神经在大脑与器官之间传递。而植入芯片通过对电刺激,可以改变人的能力、行为甚至思想。。
比如,“生物黑客”里奇·李(RichLee)就把磁体植入耳内,只要接收到磁线圈发出的信号,他就可以听到音乐或其他声音。按照他的计划,当这个微型无线系统和超声波测距仪、温度计连接起来之后,他甚至可以“听”到距离和温度。
技术障碍与伦理风险
虽然已经走进现实,但就目前而言,植入芯片的大规模普及仍然有待时日。
最迫切的问题在于技术实现仍然存在瓶颈,尤其是电池能力。
以麦考利为例,他植入的芯片电量,只能够正常使用5-10个月,如果没有大规模提高电容量、或是无线充电或其他发电技术出现,使用时间很难大幅度提升,这仍然会让很多用户保持观望。
此外,如何提高芯片的存储、计算能力,以及增加稳定、可靠、低功耗的传感能力,这也还需要时间来完成技术的迭代积累。
不过,与电池技术相比,这些都是小问题。按照麦考利的预期,这几个方面的技术发展可能会在2015年底或2016年获得较大突破。
而就长远来看,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植入芯片依旧是医疗手段,但由于它有可能对用户隐私、思想乃至生命安全产生颠覆性影响,它也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伦理问题。
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植入芯片获取的用户身体数据,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防止其被人恶意利用,这方面的讨论与实际工作已经展开。
但早在1950年,大脑专家胡塞·戴尔卡多冰曾尝试制作人脑芯片,希望能通过植入芯片刺激人脑,从而改变人的情绪,甚至控制人的躯体行动。
而在2007年,德国也曾就“远程杀人芯片”申请专利,并因有悖伦理而被迫终止实验。控制者可以通过远程启动装置,让植入芯片释放毒素,杀掉他人。
这些案例都让人担心,植入芯片最终走向技术控制他人的歧路。或许,这将是植入芯片大规模普及前,我们必须直面的关键问题。
3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20 01:08:03实际上,这个植入的风潮已经在进行之中,只是其未来前景还并不清楚,主要的障碍来自于伦理和市场需求方面。
上图:这是已经量产的植入芯片。一个RFID,原理很简单,但问题是你愿意让自己被标记吗?
一个已经在推进的渐进过程
现在在世界各地,已经有一些人仅用双手或手臂的手势就能开门,开汽车并控制计算机。
他们是第一批自愿将微型计算机芯片放入体内的人们之一。大多数人都是倡导生物黑客技术组织的成员,在这种概念中,激进主义者试图通过使用技术来增强人体能力。
上图:激进的芯片植入爱好者甚至把小型计算电路板植入皮下。但实际上这意义并不大。
许多生物黑客还认同被称为超人类主义的更广泛的运动。超人类主义者认为,人们最终将能够通过使用技术来转变自己,成为拥有扩展能力的上等生物。该运动的拥护者将这类人归类为“后人类”。
为了向新近定义的人类迈进,有人正在使用皮下注射针头以与注射常规疫苗相同的方式将小型射频识别芯片(RFID)注入个人的手、腕或手臂。植入的微芯片广播一个标识号或代码,该代码可用于多种目的。
这项技术的好处是诱人的:
不再需要携带众多信用卡和其他形式的身份证明,而不必担心丢失。在执行交易时简化流程——一挥手就足够了。
旅行时不再需要出示护照,驾驶执照也显得多余了。
而且由于微芯片将促进无现金社会的发展,因此不必再担心现金损失或盗窃,并且可以终止黑市毒品和其他非法交易。
身份盗用的可能也大大降低。
加森博士对这种新技术常态充满着热情。他说“那有可能改变人类的本质。” 他认为,微芯片的接受程度将类似手机的接受程度,并且将出现一种情况,即如果没有植入物,个体的社会生活将变得不方便甚至不利。
上图:X光下可见植入的芯片
去年(2013年),当斯坦福大学宣布其科学家创造了首个完全由遗传材料制成的纯生物晶体管时,人与机器之间的界线变得更加模糊。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助理教授德鲁·恩迪(Drew Endy)博士将这一突破描述为可以在活细胞内运行并对生命系统进行编程的生物计算机所需的最终组件。
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某些大规模应用中使用。正如作家迈克尔·斯奈德(Michael Snyder)所描写的那样:一种手动扫描付款方式正在瑞典南部进行测试,生物识别扫描仪/ RFID跟踪设备已经在大学食堂和一些游乐园中使用,该技术甚至“在非洲用于保证生命安全”—— 被用于跟踪疫苗接种情况。
可行吗?
但是,如何让这种新颖观念转变为强制的个人标识呢?可行吗?
现状:毕竟,我们的手机就具有RFID芯片,有IMEI号,有手机号,我们实际上已经被标识了,此外我们都有身份证,即便美国也有社会安全号码,国际人士都有有护照号码,上网有各种账号。个人被标记是普遍的现状。切换到植入芯片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首先,技术将需要被社会普遍接受。首先从基于消费者的实时产品开始,例如Google Glass。开始几代人可能会拒绝,但数年之后,青少年和年轻人将把这种植入芯片技术推向时尚潮流。
因为年轻人尤其喜欢前沿技术,而不希望安稳地使用过时的技术,这就像他们对衣服的口味一样。他们将抢购最新的智能手机,并一跃成为植入芯片的粉丝。这种技术不仅会带来方便,而且会给人一种力量幻觉。一挥手,你的门就会打开,炫酷得不要不要的。
最终,一旦这个概念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它将成为我们新的身份识别系统。政府事务、手机APP都一概不再需要登录。到时候,即使政府不强制,社会潮流趋势也可能迫使你接受植入物。许多批评家说,这意味着严重的后果。
有人称:“ RFID芯片本质上是嵌入在你体内的唯一ID,而我们知道,数字可能会被盗,数据可能会被黑客入侵……。而且这可能会导致隐私问题。
总结
什么时候实现全球植入芯片,我们没法预测,这应该是一个能否被接受的技术,主要问题在于伦理和市场需求方面。伦理约束可能让某项科技被推迟数百上千年,而伪需求则可能让市场对于尖端技术没有响应,这是非常可能的情况。毕竟植入芯片跟吃喝拉撒不一样,不是刚需。
上图:但科幻中的场景是可能变成现实的。
宠来也
2021-12-20 01:08:03未来人类植入芯片将成为标配,人类将与AI技术合一,人类将不再严格区分机器人与传统人类,很多机器人是传统人的化身,传统人类带有大量人造器官。
1、人类需要知识延伸,获取知识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人类将突破传统获取知识的手段,知识可以瞬间无线无限共享。
2、人类需要适应更广泛环境的能力,走入更广泛空间进行体验,比如火星和月球。同时,人类对能量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新能源支撑人类新能力。
3、人类需要心灵意义上的永生,传统身体的修修补补是初始需求,机器人化身,人体克隆等技术,将延伸人类寿命。
人类有起码的时间、空间、知识的需求,当然人类有无限的创造力,未来人类植入芯片将成为标配。
匿名网友
2021-12-20 01:08:032014年11月,雷蒙德·麦考利(RaymondMcCauley)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自己左手的虎口位置,植入一个微小的芯片胶囊。
这样做对人体有多大的风险,目前仍然未有结论。尽管如此,但麦考利没有犹豫:在他看来,人体植入芯片的技术已经成熟。
从科学家、工程师到企业家,从超级黑客到超级极客,麦考利有很多个身份,比如BioCurious生物计算黑客组织发起人,比如奇点大学生物数字项目负责人等等。但他所有的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活跃于生物技术领域前沿,他给自己的定义也是“数字生物学家”——这是一个10年前还并不存在,但现在却正成为科技前沿的创新领域。
“我的体验很棒,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体植入芯片就会成为大势所趋。”2015年1月30日,在旧金山“TheBigTalk”高峰论坛的闭门会上,麦考利表示。
植入芯片改变现实
事实上,早在很多年前,将芯片植入人体,以之控制疾病、延长生命、控制武器、甚至操控思想,都早已成为小说和电影中屡见不鲜的的创意。
但现在,麦考利用自己证明了,植入芯片不再是一个科幻设想,而是已经成为现实。
植入芯片只需要一个小手术,通过探针送入一个2毫米直径,12毫米长的芯片胶囊,整个过程只会比打一枚耳钉略疼一丁点。完成之后,芯片胶囊所在的位置,会产生一个米粒大小的鼓包,但不会带来任何的疼痛或异感。
但在植入之后,这枚芯片却给麦考利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植入的芯片支持数据存储,也支持NFC(近场通讯技术)的无线传输,所以,麦考利只需要拿手机从手上扫过,就可以读取芯片里存储的信息,或是在里面存入新的资料——在整个胶囊的“生命周期”中,仅仅写入操作就可以进行超过10万次。
如今,麦考利已经将自己的名片信息存在芯片里,别人只需要用手机一扫,就能获得他的联系资料。而他家的房门也装上了NFC装置,他回家只需要用左手靠在门把上,然后一拧,不需要找钥匙就能开门——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既方便,又非常耍酷的事情。
当然,麦考利并不是第一个在身体里植入芯片的人。
早在1998年,英国伦敦雷丁大学的布凯文·沃维克教授就曾经把一枚芯片植入前臂,并通过计算机跟踪自己位置。2002年,美国应用数据公司也曾推出名为VeriChip的芯片产品,它植入后休眠状态,但可以通过手持扫描仪读取信息。
不过,与以前这些更偏向于小规模实验的产品相比,近几年的植入式芯片开始真正走向大众。体积从大到小、从不携带电源到携带电源、从被动接收信号到主动探测、发送信号,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比如,麦考利植入体内的这款芯片胶囊就非常便宜,即使是在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阶段,也只需要99美元:这意味着,它的成本未来几乎可以向所有人普及。
据他透露,目前全世界已经有至少超过2000人在身体内植入该芯片。
传感器:迈向“超人”的第一步
存储和传输信息只是第一步,在麦考利看来,植入芯片未来的功能与应用,还有极为广阔的潜力空间。
比如,在胶囊中加入传感器,就能让它对人的身体有更多感知,从而提供更多功能。
“你可以想象,你中午正在吃饭,突然电话响了。你拿起来一看,是手机告诉你,你不能再吃了,因为你吃了很多了,或者快下班的时候,手机给你发消息提醒说,你妻子今天血糖偏低,你要注意给她调理吃药,而且要小心别惹她,因为血糖低容易发脾气。”麦考利说。
事实上,类似的工作已经有人在尝试。
此前,电子生物工程师布莱恩·麦考伊(BrianMcEvoy)就曾将导航仪设计加入植入式芯片,并将其植入自己的皮肤下,这样只要面朝北方,芯片就会轻微地刺激皮肤,让他清楚方向。
此外,人们也希望,通过植入芯片修补甚至加强人体功能。
比如人脑辅助记忆。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植入芯片刺激大脑,对损坏部分重新编码,从而恢复记忆。如果这一希望实现,则可能让中风、帕金森症或阿尔茨海默氏症等与神经细胞死亡相关的病症得到缓解。
而在更遥远的未来,植入芯片甚至可能让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超人”能力。
可植入式芯片与人体的交互,靠的是信号传输和转换。动物的内在和外在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依靠大脑和神经控制,只要对特定细胞进行刺激,就会获得相应的神经信号,并通过神经在大脑与器官之间传递。而植入芯片通过对电刺激,可以改变人的能力、行为甚至思想。。
比如,“生物黑客”里奇·李(RichLee)就把磁体植入耳内,只要接收到磁线圈发出的信号,他就可以听到音乐或其他声音。按照他的计划,当这个微型无线系统和超声波测距仪、温度计连接起来之后,他甚至可以“听”到距离和温度。
技术障碍与伦理风险
虽然已经走进现实,但就目前而言,植入芯片的大规模普及仍然有待时日。
最迫切的问题在于技术实现仍然存在瓶颈,尤其是电池能力。
以麦考利为例,他植入的芯片电量,只能够正常使用5-10个月,如果没有大规模提高电容量、或是无线充电或其他发电技术出现,使用时间很难大幅度提升,这仍然会让很多用户保持观望。
此外,如何提高芯片的存储、计算能力,以及增加稳定、可靠、低功耗的传感能力,这也还需要时间来完成技术的迭代积累。
不过,与电池技术相比,这些都是小问题。按照麦考利的预期,这几个方面的技术发展可能会在2015年底或2016年获得较大突破。
而就长远来看,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植入芯片依旧是医疗手段,但由于它有可能对用户隐私、思想乃至生命安全产生颠覆性影响,它也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伦理问题。
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植入芯片获取的用户身体数据,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防止其被人恶意利用,这方面的讨论与实际工作已经展开。
但早在1950年,大脑专家胡塞·戴尔卡多冰曾尝试制作人脑芯片,希望能通过植入芯片刺激人脑,从而改变人的情绪,甚至控制人的躯体行动。
而在2007年,德国也曾就“远程杀人芯片”申请专利,并因有悖伦理而被迫终止实验。控制者可以通过远程启动装置,让植入芯片释放毒素,杀掉他人。
这些案例都让人担心,植入芯片最终走向技术控制他人的歧路。或许,这将是植入芯片大规模普及前,我们必须直面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