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德国当时究竟应该集中兵力打斯大林格勒还是去打高加索?
在《蓝色方案》中,高加索油田才是德军的最终目标,德军的所有计划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的,所以B集团军群最初所肩负的任务只是牵制苏军,保护A集团军群(高加索集团军群)宽大的侧翼。客观地讲,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德军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基本的军事原则,然而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德军将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同时列为了进攻的主要目标。战事一分为二后,无论是在斯大林格勒还是在高加索,德军都因缺少“最后一个营”而被迫陷入停滞,这最终也导致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惨败。因此对于当时的德军而言,集中兵力攻其一点才是最佳的选择,那么到底是选斯大林格勒还是选高加索呢?
从整体战略上考虑,德军发起的新一轮攻势主要是为了抢占高加索油田,进而切断苏军的石油供给,以此削弱苏军的实力。从这个战略出发,与斯大林格勒相比,高加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德军攻占整个高加索地区后,除了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石油外,还可以掌控整个黑海的制海权,这样德军完全可以建立一条海上补给线,以缓解德军的补给压力。不仅如此,德军攻占高加索还可以迫使土耳其倒向轴心国,同时还可以打通通向中东的道路,这对当时的德军而言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结果。
斯大林格勒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它对德军的意义远不及高加索那么重。德军占领此地,虽然也切断了高加索向北输送原油的通道,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德军依旧无法得到紧缺的石油。除了这一点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德军考虑。高加索地区群山环绕,每到11月大雪便会封住各个山口,从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德军集中兵力先攻打斯大林格勒,一旦战事拖延,德军就会失去继续进军高加索的机会,只能等到来年开春再做打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时间拖得越久对德军越不利,所以攻打斯大林格勒实乃一条下策。
总之,按照原计划,集中兵力去打高加索才是德军最佳的选择。
文/战情解码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德国当时就不应该出兵去打苏联,哪么就会改变二战的格局,希特勒也不会失败得怎么惨,他可以割裂欧州把英法分别而治对苏拉拢,结果德国来一锅烩能消化得了吗?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湾。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苏联粮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产区。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这些战争所需要的重要资源。
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目的,也是想得到这些支撑战争的重要资源。
我们在看看高加索的地理位置,它东临里海,西部就是黑海,是天然的防守屏障,限于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优势海军,德国欲想占领高加索地区,只能从西北方向,通过陆地向南进攻,这样才能发挥德军的机械化优势。而斯大林格勒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德军只有先攻下斯大林格勒,才能占领高加索地区。
斯大林格勒是交通枢纽, 高加索是苏联的主要油田, 从战略上考虑两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哈尔科夫战役后, 德军挟大胜苏军的士气乘机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无疑是正确的。在当时来讲, 如果同时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在兵力上也确是捉襟见肘, 那么,德国当时究竟应该集中兵力打斯大林格勒还是去打高加索?
这个问题我认为在战术上应该灵活用兵, 德军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在斯大林格勒跟苏军进行无休止的反复争夺打巷战显然是最大的失误。 在当时(1942年)来讲,高加索地区才是苏军的必争之地,集中兵力攻打对方必救之处才是上策, 在全面占领斯大林格勒已无多大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在斯大林格勒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区设立据点布置火力,这个是反客为主的最好方法, 这样可以反过来牵制苏联的兵力, 然后集中兵力去打高加索。
德军可以在斯大林格勒以设立据点布置火力和机动作战相结合牵制苏军兵力,辅以歼灭苏军有生力量; 在高加索地区以重兵占领,间或分兵游击乌克兰地区,使得苏联无法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和乌克兰的粮食, 在当时苏联有上千万的军队分散防守各个城市和战略要地, 以及数万辆坦克、数万辆卡车,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石油, 这苏联要是人没粮、车没油谈何集结绝对兵力优势反攻,更加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和飞机坦克补充, 德军可以在高加索地区布置重兵以逸代劳不战而屈人之兵。
德军如果将坦克军团布置在乌克兰地区, 将第六集团军的精锐掷弹兵调到高加索地区作战,这样比在斯大林格勒的城区打巷战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如果此时德国实行全国总动员, 苏联讲不定就是跨不过这道坎历史就要改写了, 因为美英对苏联的大量援助是从1943年开始的, 这个援助包括几万辆坦克,上万架飞机,几十万辆军用卡车还有几百万吨的石油产品,如果没有这些援助,苏联能否打赢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就难讲了; 如果德军在42年没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同时提前一年实行全国总动员,也许根本就没有43年的苏德坦克会战。
苏联在1943通过租借法案得到西方国家源源不断的大量援助后,德国已经没有任何战胜苏联的机会了。 因此, 1942年是苏德决战最关键的一年,1942年也是整个二战转折点的一年。
欢迎关注头条号: 谈文论史
希特勒根本就不该进攻苏联!
与苏联签订的德苏友好条约中,德国默许了斯大林对东欧及巴尔干地区享有霸权,斯大林也准备享用这块大蛋糕。
此时德国假如不进攻苏联,不但可以巩固对西欧的占领,英吉利海峡也挡不住普鲁士铁骑,敦克尔克不会有大撤退,而是大屠杀!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偷袭珍珠港,华盛顿对希特勒欧洲掠杀打算坐山观虎斗,欧洲处于雅利安恐怖中,一个又一个欧洲名城升起纳粹旗帜。
希特勒虽然不失为精明的战略家,在西北欧摧枯拉朽让他狂妄自大,没有预估到苏联超级的战略纵深和苏联人民顽强的斗志,还有俄罗斯严寒的冬天!
可以这么说,进攻苏联的第一枪是希特勒自掘坟墓的第一锨土。
由于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战役中战败,致使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门户大开,希特勒及其统帅部认为德军可以轻易夺取斯大林格勒及北高加索地区。从马后炮的角度看,德军如果当时趁苏军立足未稳,迅速以第六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团军全力向斯大林格勒进攻,是完全有可能在行进间攻占斯大林格勒的,因为当时苏军刚刚经历了大败,军心不稳,而且苏军统帅部也没有判明德军的主攻方向,无法立即组织防御。遗憾的是,希特勒及其统帅部再次犯了轻敌的错误,在第六集团军初战告捷后,希特勒及其统帅部乐观地认为当面苏军已经不堪一击,单凭第六集团军就可以在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因此他将第四坦克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调离。苏军统帅部在判明德军意图后迅速调集兵力增援斯大林格勒,保卢斯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陷入苦战,当希特勒醒悟过来,再次让第四坦克集团军转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时,为时已晚,历史机遇再次与纳粹德国擦肩而过,苏军不但在斯大林格勒建立了坚强的防御,还利用德军兵力不足的弱点,在其侧翼罗马尼亚军队当面隐蔽集结了生力军,二次大战的转折点就此产生。战争就好比下棋,其错一招满盘皆输,希特勒及其统帅部优势意识太强,屡屡出现判断错误,否则,二次大战的历史有可能重写。
当然应该先攻占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只是一个交通枢纽,战略战术上它只是一个交通要点,只是因为它叫斯大林格勒政治意义重大而已。
高加索就不一样了,苏联油料基地飞机制造厂都在这里,没有油没有飞机苏军就是有多少人多少坦克也赢不了。
42年德军的总体战略是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事后来看,这超出了德军的能力。
两个地区都是重要的战略目标,都有尽快攻占的理由。从历史的走向来看,我认为: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占斯大林格勒应该是首选。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夺取了斯大林格勒就切断了苏联南北交通,能使苏联南方的各类战略物资不能顺利地输送到北线;英美提供的军援不能顺利从伊朗到达北线;远东的兵员、兵器不能顺利到达南部战场。第二,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后南北战场难以互相呼应,出现两个不能很好协同作战的战区,这有利于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第三,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将导致同盟国内部的分化和瓦解,通过谈判将很有可能德国迫使苏联退出战争。
所以,应先攻占斯大林格勒,至于高加索地区那迟早就是德国的了,这只是早一年晚一年的事情了。
当然,如果斯大林格勒丢掉,我相信美国将加速开辟第二战场,最终德国仍然是失败。
四二年春夏时节,是苏军先动手发动了南线作战攻势,是铁木辛哥元帅指挥的攻势,但是德国国防军后发制人,侧面包抄了苏军进攻部队,苏军损失了全部重武器装备,人员伤亡残酷的现实,使斯大林发布了第277号最著名的命令,不得后退一步,违抗令者杀无赦!
克里米亚半岛在天才指挥官曼斯坦因将军的精心准备下,也在6月底完成了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定点外科手术刀般的据点精确清除!把冬季攻势没有拿下来的高尔基1号和2号炮台都炸毁了,又兵行险地在港湾对岸用汽艇橡胶艇登陆军港一直以为德国人不能从那里上岸的地方打了进去,(德国人的进攻以前一年来都是在陆上进行,靠坦克和重炮开路)。德国人让苏军连带着在刻赤半岛损兵折将近2o万人,这时希特勒才命令南方集团军群分兵一p(第六集团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另外一个将军李斯特(是登山爱好者,和万科王石一样)率领部队进攻高加索油田,希特勒一直对迈科普和巴库的油井和炼油厂心有灵犀,希特勒!的雪绒花山地师不是白吹捧的,一些苏军精锐部队到底是没有防住德国攻势,让国防军的战旗升起在大高加索山最高峰,当德国人的战地记者把战争记录片新闻简报放映到德军旗手在高加索山顶升旗仪式时,希特勒就差没有n把自己的鼻子气歪了,对总参谋长等人大骂李斯特是一个混蛋,不让宝贵的德国军人快速进攻油田油井,切断苏军的石油管线,搞出登山那一套。
如果南线德军不分兵伏尔加河,重点照顾高加索一线,苏军草原方面军等战役预备队,也下不了决心南下,火星战役使莫斯科一线的预备队不能轻易调动?!
德国空军的王牌第八航空军也就不会顾此失彼,在蓝色防线和斯大林格勒顿河防线之间穿梭机式的来耒往往,寝食难安。
希特勒提升保卢斯将军统帅三十万人的第六集团军,是对其在德国参谋总部策划的巴巴罗萨计划论功行赏,但是保卢斯没有单独指挥一个战役方面部队的能力与经验。希特勒以为他是第二个曼施坦因,结果亲手埋葬了亲爱的第六集团军,这可是法国战役的功勋部队。
从战史学家研究耒看,总动员令下达晚了,如果在斯大林绝不后退一步的命令希特勒认识到苏联是要玩命死抗了,马上总动员,把国内的和驻防西方国家的德军充实给第六集团军五个满员师,顿河卡拉奇防线就不会丢掉了,最其码第六集团军能全身而退,最多就是像后来的切尔卡瑟突围一样,退回20万人也不是伤筋动骨,r主要是德国大众在第六集团军歼灭战后,对德国胜利有了不可能的想法,心里上发生了动摇,再也没有以前的疯狂的攻势了。士兵们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想法的人越来越多了!
再看苏联,女工越来越多,80万女红军战士从冲锋枪手,女飞行员,女狙击手,女高炮手遍布全国。
而8千万日耳曼民族的德国,希特勒总理却不同意下属关于兵工厂适当的聘用家庭妇女充实相关的岗位的倡议,最终走向了德国的失败!
9人回答
宠来也
2021-12-20 02:10:14在《蓝色方案》中,高加索油田才是德军的最终目标,德军的所有计划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的,所以B集团军群最初所肩负的任务只是牵制苏军,保护A集团军群(高加索集团军群)宽大的侧翼。客观地讲,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德军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基本的军事原则,然而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德军将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同时列为了进攻的主要目标。战事一分为二后,无论是在斯大林格勒还是在高加索,德军都因缺少“最后一个营”而被迫陷入停滞,这最终也导致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惨败。因此对于当时的德军而言,集中兵力攻其一点才是最佳的选择,那么到底是选斯大林格勒还是选高加索呢?
从整体战略上考虑,德军发起的新一轮攻势主要是为了抢占高加索油田,进而切断苏军的石油供给,以此削弱苏军的实力。从这个战略出发,与斯大林格勒相比,高加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德军攻占整个高加索地区后,除了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石油外,还可以掌控整个黑海的制海权,这样德军完全可以建立一条海上补给线,以缓解德军的补给压力。不仅如此,德军攻占高加索还可以迫使土耳其倒向轴心国,同时还可以打通通向中东的道路,这对当时的德军而言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结果。
斯大林格勒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它对德军的意义远不及高加索那么重。德军占领此地,虽然也切断了高加索向北输送原油的通道,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德军依旧无法得到紧缺的石油。除了这一点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德军考虑。高加索地区群山环绕,每到11月大雪便会封住各个山口,从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德军集中兵力先攻打斯大林格勒,一旦战事拖延,德军就会失去继续进军高加索的机会,只能等到来年开春再做打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时间拖得越久对德军越不利,所以攻打斯大林格勒实乃一条下策。
总之,按照原计划,集中兵力去打高加索才是德军最佳的选择。
文/战情解码
匿名网友
2021-12-20 02:10:14德国当时就不应该出兵去打苏联,哪么就会改变二战的格局,希特勒也不会失败得怎么惨,他可以割裂欧州把英法分别而治对苏拉拢,结果德国来一锅烩能消化得了吗?
宠来也
2021-12-20 02:10:14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湾。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苏联粮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产区。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这些战争所需要的重要资源。
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目的,也是想得到这些支撑战争的重要资源。
我们在看看高加索的地理位置,它东临里海,西部就是黑海,是天然的防守屏障,限于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优势海军,德国欲想占领高加索地区,只能从西北方向,通过陆地向南进攻,这样才能发挥德军的机械化优势。而斯大林格勒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德军只有先攻下斯大林格勒,才能占领高加索地区。
匿名网友
2021-12-20 02:10:14斯大林格勒是交通枢纽, 高加索是苏联的主要油田, 从战略上考虑两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哈尔科夫战役后, 德军挟大胜苏军的士气乘机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无疑是正确的。在当时来讲, 如果同时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在兵力上也确是捉襟见肘, 那么,德国当时究竟应该集中兵力打斯大林格勒还是去打高加索?
这个问题我认为在战术上应该灵活用兵, 德军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在斯大林格勒跟苏军进行无休止的反复争夺打巷战显然是最大的失误。 在当时(1942年)来讲,高加索地区才是苏军的必争之地,集中兵力攻打对方必救之处才是上策, 在全面占领斯大林格勒已无多大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在斯大林格勒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区设立据点布置火力,这个是反客为主的最好方法, 这样可以反过来牵制苏联的兵力, 然后集中兵力去打高加索。
德军可以在斯大林格勒以设立据点布置火力和机动作战相结合牵制苏军兵力,辅以歼灭苏军有生力量; 在高加索地区以重兵占领,间或分兵游击乌克兰地区,使得苏联无法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和乌克兰的粮食, 在当时苏联有上千万的军队分散防守各个城市和战略要地, 以及数万辆坦克、数万辆卡车,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石油, 这苏联要是人没粮、车没油谈何集结绝对兵力优势反攻,更加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和飞机坦克补充, 德军可以在高加索地区布置重兵以逸代劳不战而屈人之兵。
德军如果将坦克军团布置在乌克兰地区, 将第六集团军的精锐掷弹兵调到高加索地区作战,这样比在斯大林格勒的城区打巷战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如果此时德国实行全国总动员, 苏联讲不定就是跨不过这道坎历史就要改写了, 因为美英对苏联的大量援助是从1943年开始的, 这个援助包括几万辆坦克,上万架飞机,几十万辆军用卡车还有几百万吨的石油产品,如果没有这些援助,苏联能否打赢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就难讲了; 如果德军在42年没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同时提前一年实行全国总动员,也许根本就没有43年的苏德坦克会战。
苏联在1943通过租借法案得到西方国家源源不断的大量援助后,德国已经没有任何战胜苏联的机会了。 因此, 1942年是苏德决战最关键的一年,1942年也是整个二战转折点的一年。
欢迎关注头条号: 谈文论史
宠来也
2021-12-20 02:10:14希特勒根本就不该进攻苏联!
与苏联签订的德苏友好条约中,德国默许了斯大林对东欧及巴尔干地区享有霸权,斯大林也准备享用这块大蛋糕。
此时德国假如不进攻苏联,不但可以巩固对西欧的占领,英吉利海峡也挡不住普鲁士铁骑,敦克尔克不会有大撤退,而是大屠杀!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偷袭珍珠港,华盛顿对希特勒欧洲掠杀打算坐山观虎斗,欧洲处于雅利安恐怖中,一个又一个欧洲名城升起纳粹旗帜。
希特勒虽然不失为精明的战略家,在西北欧摧枯拉朽让他狂妄自大,没有预估到苏联超级的战略纵深和苏联人民顽强的斗志,还有俄罗斯严寒的冬天!
可以这么说,进攻苏联的第一枪是希特勒自掘坟墓的第一锨土。
宠来也
2021-12-20 02:10:14由于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战役中战败,致使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门户大开,希特勒及其统帅部认为德军可以轻易夺取斯大林格勒及北高加索地区。从马后炮的角度看,德军如果当时趁苏军立足未稳,迅速以第六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团军全力向斯大林格勒进攻,是完全有可能在行进间攻占斯大林格勒的,因为当时苏军刚刚经历了大败,军心不稳,而且苏军统帅部也没有判明德军的主攻方向,无法立即组织防御。遗憾的是,希特勒及其统帅部再次犯了轻敌的错误,在第六集团军初战告捷后,希特勒及其统帅部乐观地认为当面苏军已经不堪一击,单凭第六集团军就可以在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因此他将第四坦克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调离。苏军统帅部在判明德军意图后迅速调集兵力增援斯大林格勒,保卢斯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陷入苦战,当希特勒醒悟过来,再次让第四坦克集团军转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时,为时已晚,历史机遇再次与纳粹德国擦肩而过,苏军不但在斯大林格勒建立了坚强的防御,还利用德军兵力不足的弱点,在其侧翼罗马尼亚军队当面隐蔽集结了生力军,二次大战的转折点就此产生。战争就好比下棋,其错一招满盘皆输,希特勒及其统帅部优势意识太强,屡屡出现判断错误,否则,二次大战的历史有可能重写。
宠来也
2021-12-20 02:10:14当然应该先攻占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只是一个交通枢纽,战略战术上它只是一个交通要点,只是因为它叫斯大林格勒政治意义重大而已。
高加索就不一样了,苏联油料基地飞机制造厂都在这里,没有油没有飞机苏军就是有多少人多少坦克也赢不了。
匿名网友
2021-12-20 02:10:1442年德军的总体战略是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事后来看,这超出了德军的能力。
两个地区都是重要的战略目标,都有尽快攻占的理由。从历史的走向来看,我认为: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占斯大林格勒应该是首选。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夺取了斯大林格勒就切断了苏联南北交通,能使苏联南方的各类战略物资不能顺利地输送到北线;英美提供的军援不能顺利从伊朗到达北线;远东的兵员、兵器不能顺利到达南部战场。第二,苏军丢掉了斯大林格勒后南北战场难以互相呼应,出现两个不能很好协同作战的战区,这有利于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第三,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将导致同盟国内部的分化和瓦解,通过谈判将很有可能德国迫使苏联退出战争。
所以,应先攻占斯大林格勒,至于高加索地区那迟早就是德国的了,这只是早一年晚一年的事情了。
当然,如果斯大林格勒丢掉,我相信美国将加速开辟第二战场,最终德国仍然是失败。
匿名网友
2021-12-20 02:10:14四二年春夏时节,是苏军先动手发动了南线作战攻势,是铁木辛哥元帅指挥的攻势,但是德国国防军后发制人,侧面包抄了苏军进攻部队,苏军损失了全部重武器装备,人员伤亡残酷的现实,使斯大林发布了第277号最著名的命令,不得后退一步,违抗令者杀无赦!
克里米亚半岛在天才指挥官曼斯坦因将军的精心准备下,也在6月底完成了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定点外科手术刀般的据点精确清除!把冬季攻势没有拿下来的高尔基1号和2号炮台都炸毁了,又兵行险地在港湾对岸用汽艇橡胶艇登陆军港一直以为德国人不能从那里上岸的地方打了进去,(德国人的进攻以前一年来都是在陆上进行,靠坦克和重炮开路)。德国人让苏军连带着在刻赤半岛损兵折将近2o万人,这时希特勒才命令南方集团军群分兵一p(第六集团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另外一个将军李斯特(是登山爱好者,和万科王石一样)率领部队进攻高加索油田,希特勒一直对迈科普和巴库的油井和炼油厂心有灵犀,希特勒!的雪绒花山地师不是白吹捧的,一些苏军精锐部队到底是没有防住德国攻势,让国防军的战旗升起在大高加索山最高峰,当德国人的战地记者把战争记录片新闻简报放映到德军旗手在高加索山顶升旗仪式时,希特勒就差没有n把自己的鼻子气歪了,对总参谋长等人大骂李斯特是一个混蛋,不让宝贵的德国军人快速进攻油田油井,切断苏军的石油管线,搞出登山那一套。
如果南线德军不分兵伏尔加河,重点照顾高加索一线,苏军草原方面军等战役预备队,也下不了决心南下,火星战役使莫斯科一线的预备队不能轻易调动?!
德国空军的王牌第八航空军也就不会顾此失彼,在蓝色防线和斯大林格勒顿河防线之间穿梭机式的来耒往往,寝食难安。
希特勒提升保卢斯将军统帅三十万人的第六集团军,是对其在德国参谋总部策划的巴巴罗萨计划论功行赏,但是保卢斯没有单独指挥一个战役方面部队的能力与经验。希特勒以为他是第二个曼施坦因,结果亲手埋葬了亲爱的第六集团军,这可是法国战役的功勋部队。
从战史学家研究耒看,总动员令下达晚了,如果在斯大林绝不后退一步的命令希特勒认识到苏联是要玩命死抗了,马上总动员,把国内的和驻防西方国家的德军充实给第六集团军五个满员师,顿河卡拉奇防线就不会丢掉了,最其码第六集团军能全身而退,最多就是像后来的切尔卡瑟突围一样,退回20万人也不是伤筋动骨,r主要是德国大众在第六集团军歼灭战后,对德国胜利有了不可能的想法,心里上发生了动摇,再也没有以前的疯狂的攻势了。士兵们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想法的人越来越多了!
再看苏联,女工越来越多,80万女红军战士从冲锋枪手,女飞行员,女狙击手,女高炮手遍布全国。
而8千万日耳曼民族的德国,希特勒总理却不同意下属关于兵工厂适当的聘用家庭妇女充实相关的岗位的倡议,最终走向了德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