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什么狗-狗十三哪里出品的?

发布于 1970-01-01 08:00:00

狗十三哪里出品的?

《狗十三》的出品方包括北京标准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阿里巴巴影业有限公司,麦特影视文化传媒(天津)有限公司。

电影《狗十三》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何深刻寓意?

一个孩子被大人驯化成长的故事,通过李玩与狗的故事,折射了:

1、中国的家庭全貌,父母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

2、中国教育对分数成绩的看重,忽视成长少年的内心世界与生命感知;

3、成人世界的虚伪交往与道貌岸然,孩子内心的挣扎;

4、中国家庭对孩子性知识的教育空白,青春期的身体与心理的建设。

《狗十三》是难得少见的深刻反应个人成长的影片,这个时代人们心理问题的根源,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

《狗十三》里两次寻狗的场面,有什么寓意?

真·爱因斯坦——自私的爱

我不想像个*河蟹*一样,去喷家庭教育,去喷我们父母辈的“棍棒孝子”论,我能够充分理解他们的出发点和他们的爱意。只是,他们并不太能理解我们的诉求,毕竟家门外的世界从来不会围着某个人转。

这就像男女恋人分手前的对白: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要分手?”

我会告诉那个男人,你给他的并不是他想要的,你的付出只是感动了自己。

所以影片的重心还是在说错误方向的爱,而非压迫的恨。而父辈、祖辈在无计可施之后,所表现出的强硬。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没老;另一方面是觉得我们还没有足够成熟。当有一天他们真的老了的时候,我们获得了决定人生的自由,肩上却也多了许多担子。

以上是我对片子主旨的理解,如果您看的时候只有愤怒,那可能您还在青春期;站在家庭的角度审视每一个人以及微妙的人物关系,更多的是代沟的酸涩吧。

李玩青春的成熟和蜕变,就是以名为“爱因斯坦”的两条狗作为分界线的。所以我们先从第一条狗,也就是真的爱因斯坦说起。

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再婚,后妈又生了个弟弟。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李玩是很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果静林在产房外的这个复杂的表情变化,从慌张的不知所措,到最终单纯地沉浸在得子的喜悦中。这就相当于把李玩从这个家庭中再次推向了更加边缘的地带。

喜欢天文、物理,学习成绩不错但英语偏科,性格较为孤僻。这是李玩的人物特点,至于她有多寂寞,从晚上夜宵的那碗方便面就能看出来。坐在窗边吃面,把筷子举得老高,在窗口比划一圈,就像举起酒杯敬给窗外一桌看不见的朋友一样。期初我还以为她是要喂一些猫猫狗狗,但发现还是只有她自己。晾凉之后,在把一整筷头的面放在嘴里,这个面吃的,就叫做寂寞。

强制性的教育方式(特意加了一个“的”,以免你们看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是很难接受的,他们有时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没有受到足够尊重。而大多数家长能够想出的缓和办法,也无非是“打一个巴掌,再给个甜枣”。

而这个“甜枣”,可以是钱,也可以是条作为礼物的狗。

当李玩第一眼见到小狗时,她的脸上自然地流露出了喜爱,毕竟萌物是少女杀手。可听到是父亲送来时,小孩子的拗劲儿就上来了,所以立马拉下脸来不接受,这个瞬间的情绪变化,也很到位(作为一个不养狗的人,特意去查了一下,这是英国可卡犬)。

这个阶段的李玩,是需要一个情感寄托,来填补自己的寂寞生活的。她需要被给予爱,也需要学会施与爱。而至于为什么小狗被接纳,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小狗的一顿卖萌(如果挠们这么好使的话,请给我一个寡妇家的坐标,谢谢),李玩感受到了自己是被需要的,不再像自己对于这个家庭一样无关紧要(重男轻女的家庭,在一堆人看到儿子和孙子时,的确会让人感觉到不适)

所以,小狗被授予了一个光荣称号——爱因斯坦(感觉不像是物理迷,反倒是像高级黑干的事儿,捂脸)。

影片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处理,概括起来就是:用一条狗教你互撩的日常。

包括但不限于:

她回家的时候,爱因斯坦下巴着地的飞奔迎接;

故意吐奶喂狗;

从碗里甩出好吃的喂狗;

以及专门下厨做狗饭,然后自己也跟着一起吃。

整个相处的环节,告诉了我们,李玩不是不懂如何去爱,只是她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一个契机,也缺少一个单纯的能够敞开心扉的对象,最终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爱因斯坦身上,因为她对爱因斯坦的爱,是能够收到小狗的回应的。

然而,温馨总是短暂的,这只是为了后面的矛盾冲突做的铺垫。只有前面的融洽,才能够让后面的失去撕心裂肺。对,爷爷把爱因斯坦给弄丢了。

有时,我们该认为成年人(或者)的脑回路简单吗?也不见得,他们也知道自己犯了一些过失,会及时找办法弥补。

但从某方面说,又确实简单了些,不了解孩子的情感,然后将情感物化,以为物质可以弥补情感上的缺失。不是他们不懂,而是在大人的世界里,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想想那帮哄女人开心的男人们的内心世界吧)。

一双旱冰鞋是很好的礼物,但它不能取代一个伴侣的地位。另外一点比较让人心寒的就是:礼物永远是要用在刀刃上的——爱岗敬业的救火队员。

这时,矛盾就摆在桌面上了:

如果这都不算爱,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

谁能逼我将就?

找狗这段,张雪迎的表演还是有点欠火候,欠了那么点儿疯魔的意思。因为从李玩这个人物来看,一个很难敞开心扉的人,把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了爱因斯坦身上,在寻找它的时候是要到崩溃和魔怔那个点的,但可惜,单纯的哭喊达不到那个情绪高度。

因为达到了这个点,才会不顾一切,才会让不顾阻拦推搡爷爷受伤显得自然而然。

后面在到处张贴寻狗启事时,眼神里的失魂落魄才把这种魔怔带出来,但这种更多是绝望和无奈,错过了影片节奏紧张时的癫狂。(不过对于同样十几岁的演员而言,我认为张雪迎的发挥是要比文淇好一些的,文淇真的占了好多资源的优势)

这真·爱因斯坦的走丢,反映出此时李玩的一个状态——自私的爱。

她对爱因斯坦的爱,单纯而又深刻,融入到生活中无微不至的角落,俨然爱犬填补了自己生活和情感中的那一大块空白。

她甚至会义无反顾、目空一切、不愿妥协:

明明是你们做错了,为什么要让我迁就?

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也把家人逼得走投无路。(也许有的观众会说,他们没有努力去找过,怎么能叫走投无路呢)

所以,此时李玩的爱是自私的,是有局限性的,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出不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没有顾及家人的感情。

当然也有人会说,感情是双方的,是互相的,家人没有给予我足够的爱,我凭什么要谅解他们呢?难道一味地迁就和忍让,就是大人们所谓的“懂事”吗?

但反过来想想,既然爱是互相的,可李玩为什么之前没有向家人迈出妥协的一步呢?归根结底,我们要衡量的方式很简单:假设李玩推爷爷那一下不巧,让爷爷因为意外而过世了呢?李玩为了找爱因斯坦而失去了爷爷,这一定会令她抱憾终身吧的吧。因此,“懂事”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妥协,而是我们知道,哪一个更值得珍惜,容不得我们犯错后才追悔莫及。

假·爱因斯坦——矛盾中的迷惘

当家人再也受不了深陷牛角尖中的李玩时,积攒起来的怨气,总会在一个点得到爆发,就像达到100℃才会翻腾的沸水。

大人们似乎对于活在谎言的世界和编织谎言已经司空见惯:

“睁着眼睛说瞎话”

“把假的说成真的,把黑的说成白的”

这时讽刺的,就不再是某个家庭或者某个人了,而是整个的成人世界。只是李玩还没进入这个世界,就更别提理解和接受了。

而对大人世界的失望,不讲理的压迫,张雪迎这一个冰冷、愤怒又带些委屈的眼神我给满分。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这时就该轮到一家之主——果静林饰演的父亲——红起脸来唱白脸了。

虽然全片一直贯穿着陕西话,但个人认为,李父这一段的方言更有张力。我想这一段是很多孩子叛逆期都经历过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卫生间这个元素就值得拿出来推敲一下了。之前,家里人似乎很喜欢把狗关在卫生间里。比如说,狗丢的当晚,李玩回来发现找不到,第一反应是家人把狗锁在了卫生间里;再比如,奶奶一直念叨着,“这人住的地方,咋能养狗么”;假爱因斯坦,第一次出场时,也是在卫生间里咬纸。

所以卫生间似乎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用来隔离这个家庭的空间。当李玩被父亲打后,她也冲进了卫生间,把自己隔离起来,此时她的处境,就和当初关的小狗差不多了吧。

风暴过后,是一个不太好让人接受的修缮工作。

这段来说,父女两人其实都很复杂。

父亲是愠怒后平息下来的歉疚;

女儿是惊魂甫定的惶恐和茫然;

父亲的方式是错的,但眼泪是真的,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同时还要作为家庭的黏合剂,所以她不能任由李玩胡闹下去,可自己又找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选择最粗暴最无能但却直接有效的方式——家庭暴力。

可这一打,对于影片来讲,解决了很多问题:

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舒缓了下来;

人物情绪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旧事翻篇,新的变数又出现了。

这就好比张公子评价金庸笔下的周伯通。当很多情节解释不通,或者说需要一个X因素来推动剧情时,登场的人物一定是周伯通。

教室里蝙蝠的那场戏,对NBA比较感兴趣的观众可能立马会联想到马努赛场怒抓蝙蝠的动图了。班主任英语吴老师好似马努附体,一击即中,瞬间HOLD住了乱糟糟的课堂。

而这一击,也让李玩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所以她找回了之前遗弃的假·爱因斯坦。

自此,李玩变得顺遂,成为了大人们想要的样子。

真·爱因斯坦——成熟

成熟,指人的思想观念之转变,从幼稚向更高一级的转变,对事物的看法更加理解,并且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响。

——成熟的心理学解释(摘自百度百科)

成熟的标志可以有许多方面,比如:从自私转向博爱,学会隐忍,情感上更加坚强而独立,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和规划,显然李玩在影片结束时,都做到了。

当全家人众星捧月般地争抢着李朝朝时,她清楚地感知到了这种对比和落差,一丝完全被忽视的凉意。

我们能说她不痛么?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她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因为此时没有人会关注她是否开心,那她摆出情绪给谁看呢?

因此,即便是在被堂姐发现自己的落寞时,拒绝了来自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并露出一副“我很好,我没事”的样子。

成长的妥协——逆来顺受

熊孩子的出场,多半是用来挑战人的耐心底线的。而李玩则告诉大家:我能处理得很好,请放心。

对于酒桌文化和部分“学者”,曹保平在这里讽刺得毫不隐晦,可见其对一部分群体的成见之深。

不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个响亮的打脸:李父在酒桌上劝李玩端起酒杯敬酒,而在酒吧却又指责李玩“谁让你喝酒”的荒唐话。(抱歉,资源只有英文字幕)

假·爱因斯坦是如何成为了真正的爱因斯坦的。

熊孩子似乎都是被家长的双标惯出来的。

记得网上有个段子说,孙子打奶奶,奶奶非但不生气,反而一个劲儿的念叨,“孙子长大了,能打奶奶了,真厉害”,这种话。片中则是把这一段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而且在李玩要求孙子给奶奶道歉的时候,当初制定规则的人,却选择了网开一面,“孩子还小……”,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谁都难以判断孩子到底长没长大。

所以,当熊孩子被狗咬了的时候,我的内心非但没有意思同情,反倒有一丝快感……总是要有一股正义的力量站出来惩罚他一下的,虽然人已经因为溺爱是非不分了,哪怕是一条狗也好啊。

李玩伸出手,试探性地安抚惊吓过度的小狗时,她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所以她会向这条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小狗施以同情,并真正地认可它,称它为自己的爱因斯坦。

至此,两只爱因斯坦都成为了真正的爱因斯坦,那个为李玩所接纳的,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爱因斯坦。一个享受了二人世界的自私的爱;另一个享受着具有同理心的博爱。这一前一后的变化,也就代表着李玩的成长。

作为省级竞赛一等奖的奖励,李玩争取到了寻找爱因斯坦的机会。

这一段算是给李父的一点洗白吧,不要让成年人看上去那么残酷。不过良心上的谴责是躲不掉的,所谓诛心,不过如此。

这一次,爱因斯坦用命,给我们的成年人好好上了一课。狗尚且重情义如此,可为什么人能说狠心就狠得下来呢?

这就是我在开头所说的,令我想起《斗牛》的道理。

哀莫大于心死。

把狗视为至亲至爱的李玩,最后在桌上咽下了狗肉,我很难体会其中的滋味。

这有两层意思:大人们把自认为好的东西——狗肉——给了孩子,但却不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不知道孩子能否接受,一旦遭到了拒绝,第一反应就一定是孩子不懂事,而不是追问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另一层就是:李玩的妥协,从敬酒到吃狗肉,已经逐渐在所谓的成熟和懂事中,放弃了真实的自我。当众人看到狗肉都已经变了脸色的时候,她却能够从容应对,还有什么她接受不了的吗?

至于情感问题,在文中并没有细表,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男孩子纠缠一个成熟女孩的故事。彼此之间的经历和认知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而且对对方的需求点也不同,一个想要的是排解寂寞的女伴,一个想要的仅是互相安慰的朋友。

标志着李玩最后的成长,有两个拒绝,一个是拒绝了男孩子的追求,而另一个是拒绝了与爱因斯坦的相认。

原来情感真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消磨而冲淡的。

从假装不经意的提示,到爱因斯坦没有相认的失落,再到故作镇定的自我安慰。这段看似淡然的告别,实际上,就是李玩在向自己的青春告别。

当然,她还是会脆弱地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但所谓成长,就是绝对不会让别人看见。

最后额外说两个小细节。

李父还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父亲的,他也许真的承担了很多难言之隐。最后接到前妻电话,再到李玩问起母亲的事时,李父眼里全都是被唤醒的曾经幸福的往事和悔恨。

结尾处李玩在冰场边凝视着冰面上挣扎的弟弟——他的命运无非是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另一个牺牲品。喜欢滑冰的李玩,没有从小享受过这种兴趣的待遇;而不喜欢滑冰的弟弟,却要被强制性地从小“培养”一种特长。所以,等到弟弟成长之时,又会是另一段悲剧了吧。。。

如果真的像开场李玩所说的那种平行宇宙,我想那么在某一个宇宙中,一定有另一个李玩,加入了她所爱的物理小组,看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天文展览,有一条叫*河蟹*因斯坦的狗陪在她旁边,而另一条叫*河蟹*因斯坦的狗生活在另一个地方,不会因为在收容所绝食而饿死。

我想,开场那段独白的引子,就是想给我们一个关于明朗结局的美好幻想吧。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42
0 个回答
暂无答案,快来添加答案吧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