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野狗也就是非洲野犬,是非洲少有的犬科动物之一,同时也是非洲独有的物种。在非洲大草原上,非洲野犬的地位仅次于狮子和鬣狗,被称为“非洲三哥”。
从驯化的角度看,现存的狗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那么在非洲,为什么没有驯化野犬成为家犬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非洲大草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有着数之不尽的野生动物,不同食性的野生动物形成了完整了生态链。而生态链的顶端是一群动物主宰着,它们包括狮子、花豹、鬣狗、野犬、尼罗鳄等等。那么,为什么非洲野犬能够拿到“三哥”的头衔呢?
首先,作为“一哥和二哥”的狮子和鬣狗是毫无争议的,狮子是草原上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而且还是群居动物,而鬣狗的体型虽然不如花豹,但是,它们也是群居动物,并且族群成员比狮群都要多。而“三哥”之所以能落到非洲野犬的头上,有三个原因。
第一,非洲野犬也是群居的食肉动物,而且一个野犬群成员数量比鬣狗群都要多第二,非洲野犬虽然体型比鬣狗小,但是它的牙齿更加的尖利,更适合撕裂猎物,并且它与鬣狗一样都有“掏肛”绝技第三,速度和外观。非洲野犬由于体毛由棕、黑、白、黄、褐等多颜色组成,而且这些颜色从头到尾有着很强的过渡性,因此,非洲野犬又被称为“星辰之子”。除此之外,非洲野犬有着最快70公里每小时的奔跑速度。总之,非洲野犬能够拿到“三哥”的头衔靠的是实力,它捕猎的场面比鬣狗狮子都要凶残的多,而且它们有着很强的灵活性以及奔跑能力。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从狗的驯化史说起了。众所周知,家犬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这一点早已经有科学证实了,早在1997年,美国洛杉矶大学的科学家就收集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140只不同品种的家犬与162只不同种类的灰狼亚种以及12只豺进行了线粒体DNA的比对,发现狗与狼确实是最接近的动物。并且虽然狗的种类有上千种,但是,它们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另外的1%正是决定不同形态的狗狗的关键因素。
既然弄清了狗的来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狗的驯化史。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犬化石来自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根据家犬骨骼的碳十四衰减度来看,早在2.6-1万年前之间,我国的古人就已经将狼成功驯化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狗是从我国开始向世界扩散的物种,因为在之后,不同的国家也发现了万年前的家犬化石,而且没有证据表明,我国的家犬有向外扩散的趋势。
也就是说,不同国家的家犬,大都是由该地区特有的灰狼驯化而来的。
看完了狗的驯化,我们再来看回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虽然与狼、狗等动物同属犬科,但是非洲野犬是犬科下单独的一个属-非洲野犬属。早在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将非洲野犬划入了鬣狗科下,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通过基因检测,科学家发现,非洲野犬与豺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这才将非洲野犬从新划入了犬科之下。但是,非洲野犬与同科的狼、豺等动物的基因有着相对较大的差异化,所以,它自成一属。
从已发现的化石看,最早的非洲野犬化石来自距今约20万年前。也就是说,早在狼驯化之前,非洲野犬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而当时非洲大陆上是有人生存的。
那么,非洲野犬为什么没有被驯化或者说没有被选定为驯化对象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01 生存空间
狼之所以被人驯化,是因为它频繁的出现在人类的栖息地中,而且对早期的人类有着很强的威胁性和竞争性。而非洲野犬生存在野生动物众多的非洲大草原上,早期的人类有着丰富的肉食来源,不必要去招惹非洲野犬,而非洲野犬也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以及相对固定的食谱,与人类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冲突。
所以,非洲野犬与早期的人类算是同一生态位中的动物,它们很少有交集,自然也谈不上驯化了。
02 不是最佳的选择
非洲野犬仅有不足30公斤的体重,如果单独驯化一只,对人类捕猎的帮助是不大的,毕竟非洲大草原上大都以大型动物为主,而一只野犬对大型动物的威胁是很小的。并且在非洲,对人类威胁大的食肉动物体型大都比非洲野犬要大,所以,它也帮不上什么忙。而相对来说鬣狗科的成员比非洲野狗要大很多,对人类的帮助显然更大。而早期的人类连更强的鬣狗都没有选择,更不用说“不太够看”的非洲野犬了。
03 野性和习性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早期生活在非洲的人类大概率驯化过非洲野犬,但是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以失败告终了,也就是说非洲野犬是一种野性难驯的动物。而且非洲野犬是一种偏穴居性的动物,它们的产仔大都是在洞穴里完成的。因此,想要驯化非洲野犬还得给它搞一个好一点的洞穴,对于早期还在穴居的人来说,这无疑就是“引狼入室”、“与虎谋皮”。
因此,早期的人类并没有选择将非洲野犬作为驯化对象。
人类在驯化动物上走了很长的路,自然也不乏一些弯路,经过不断的努力,许多野生动物被成功驯化,从目前已驯化的动物来看,要么这种动物比较的温顺、要么繁殖能力比较强、要么对人类的帮助会很大,并且威胁性相对较低。
而非洲野犬对于早期的非洲人来说,威胁性相对较高,帮助相对较小,所以也就没有被驯化。而且到现在为止,非洲野犬也没有被成功驯化的案例,这足见其野性。
非洲野狗的生活习性如下:
非洲野狗的领土范围大小在200到2000平方公里之间。过去它们数量很多的时候,每个群落大约有40名成员,曾经记录过的最大群落有100名成员。一般每个群落的成年成员大约是7-15只,由一对首领统治。群落中往往雌性少于雄性。雌性大多数终生不离开群落,大约有一半的雄性也会这么做。这些动物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非常独特。它们善于协作,会照顾生病或受伤的同伴,甚至像对待小狗一样,健康的成员会给那些病弱者反刍半消化的肉吃,照顾孩子的保姆也会受到同样待遇。一般来说非洲野狗群是和平的,但雌性首领有时会和麾下的雌犬爆发争夺繁殖权的战争。
非洲野狗合作狩猎,它们由雄性首领率领,在领地内游猎。可以捕食两倍于它们体重的猎物包括羚羊、角马和斑马。主要在早晨和上半夜狩猎,如果月光明亮,它们甚至会忙活一整晚。非洲野狗狩猎依赖视觉而非嗅觉,它们发现猎物后会紧紧追逐,它们的最高时速达到55 km/h,直到猎物疲惫不堪。非洲野狗最痛恨鬣狗,往往对单个的鬣狗痛下杀手非洲野狗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像犬科家族的其他成员,它们使用气味(嗅觉) ,声音和姿势(身体语言)进行沟通。它们具有了非常强的气味。据推测,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对远处的其他组成员进行检测。不像其他的犬科动物,非洲野狗除了交配季节外不用尿标记地盘。当两个野犬走近和相互接触时,它们会发出低调咕咕的声音,它们用咆哮来表达对另一野狗的愤怒。幼崽做一个高音调的呜呜声试图让其他组成员注意到自己。
非洲野狗的行为很像小狗,它们一般都逆来顺受,很少存在霸气。它们会舔唇口,趴在后面,将自己的耳朵持平,唠唠叨叨,而不是眼神接触。如果由呲牙见面,竖立尾巴,或一个盯梢的姿势,这些就有埋伏其他野狗的意图。在野狗的家庭内部没有发现缠扰威胁的地方。如果有身体冲突而引起严重争斗,这是非常罕见的。此时如果有一方试图抓住其他野犬的喉咙,另一方就会抓地,通过装死直到对方放弃。
非洲野狗一般以中等体型的有蹄动物为食,比如高角羚。与其他犬科动物类似,它们一般对猎物会长期跟踪,在追击时速度可以达到45英里/小时。群体中的非洲野狗通过叫声进行定位。在得到猎物后,它们会将其带回巢穴,分给小狗、母狗以及年老病弱的其他同类。 非洲野狗全都是优秀的猎手。野狗群们追击猎物时,并不是依靠隐蔽来偷袭,这和大部分猫科成员不同。群体成员用发音来帮助协调行动并追踪,其语音特点类似鸟声,是一个不寻常低吼声或唧唧声,狩猎成功后,饱食的野犬会将肉带回反吐出来,给群体中的那些在巢穴中守卫或哺育的同伴吃。包括生病或受伤的野狗以及老得不能跟上群体的老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