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大多数全身披毛,少数为无毛猫。猫的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捕鼠时不会惊跑鼠,趾端生有锐利的爪。爪能够缩进和伸出。猫在休息和行走时爪缩进去,捕鼠时伸出来,以免在行走时发出声响,防止爪被磨钝。猫的前肢有五指,后肢有四指。猫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犬齿特别发达,尖锐如锥,适于咬死捕到的鼠类,臼齿的咀嚼面有尖锐的突起,适于把肉嚼碎;门齿不发达。猫行动敏捷,善跳跃。 它猎食小鸟,兔子,老鼠,鱼等。 猫之所以喜爱吃鱼和老鼠,是因为猫是夜行动物,为了在夜间能看清事物,需要大量的牛黄酸,而老鼠和鱼的体内就含有牛黄酸,所以猫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鱼和老鼠而吃,还因为自己的需要所以才吃。猫作为鼠类的天敌,可以有效减少鼠类对青苗等作物的损害,由猫的字形“苗”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之一斑。 猫从高处掉下或者跳下来的时候,要靠尾巴调整平衡,使带软垫的四肢着地。请不要拽猫的尾巴,会影响它的平衡能力,也会容易使猫拉稀,减短猫的寿命。 成年猫每年春天发情,一胎最多能生8个,一般都是3-5个。体力好的猫一年能生2次。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1]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美国短毛猫是原产于美国的一种猫,其祖先为欧洲早期移民带到北美的猫种,并与英国短毛猫和欧洲短毛猫同类。美国短毛猫的身体匀称、有力量,且活泼温顺。幼年短毛猫圆头圆脑,软绵绵的手感和灵活的四肢很是讨人喜欢
美国最早的家猫据说是随17世纪的移民来到新大陆的猫咪,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壮实而具有工作效率的猫咪扩散到整个美国,它们大多是熟练的捕鼠能手而非家庭宠物。但到了20世纪初,一种庭院捕鼠猫的改良品种开始出现,被称为短毛家猫。人们精心的繁育进一步改良了家猫品种,到20世纪60年代,该品种被更名为美国短毛猫,逐渐在纯种猫咪展览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美国短毛猫健康而且性格坚忍,是适合几乎任何类型家庭的完美宠。
美国短毛猫素以体格魁伟,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生性聪明,性格温顺著称,是短毛猫类中大型品种。被毛厚密,毛色多达30种,其中以银色条纹品种最为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