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媒体传播业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仿佛真的已经奕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坐在家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各种工具上得知天下大事。 然而,社会发展得越快,坏消息似乎也是越来越多:今天这里地震,明天那里战争,此时这时车祸,彼时那里瘟疫。人们总是感觉坏事一波接一波,就是只关注娱乐新闻的人,似乎也总是接收到出轨、离婚的事为多。 世界怎么了? 它是越来越绝望,越来越堕落吗? 一些人坚称:这不是世界变坏了,只是因为传媒业发展了,接收资讯更快了。从前也不是没有这些事,只不过传得没这么及时,大家没办法知道而已。 言下之意,说明坏消息从前就存在的,今天的坏消息不比昨天多。区别只在于有没有发现而已? 这是真的吗? 为什么人们没有想一想,为什么出现在新闻里的消息总是负面的居多呢? 当那些记者在悲伤的背景音乐下,用严肃沉重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人口危机、自然灾害或者两极分化的世界的时候,是不是让观看新闻的你感同身受呢?如果新闻里天天只是报道科技进步、人民幸福的消息时,你会不会对这些加以关注呢? 常言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责,是向大众报道那些不寻常的事情。这是新闻中坏消息居多的表面因素。 然而,弄清了这一点,理解了新闻媒体及记者们的职业取向仅仅是我们接近事实的第一步。 在瑞典人汉斯·罗斯林所著的《事实》一书中,他对于记者们过分夸大事实的本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汉斯认为,那些活跃在新闻中的记者、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们也都是平常人,基于职业的需求,他们永远都要用激动人心的故事和夸张的描述来竞争人们的注意力。他们只会聚集异常的情况,而不是平常的事情。他们总是会关注新奇的事物,而不是渐变的模式。 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阅读新闻资讯的时候,肯定对于那些细小的、缓慢的变化不感兴趣,没有强烈对比的事物,一个中性和不夸大的世界,是沉闷乏味的,是无法激发人的兴趣的。、 举个例子,新闻报道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大多会采取鲜明对比方式,从前惨时有多么惨,现在成功时有多光鲜,一般不会按部就班地介绍这个人取得了哪些一点一滴的进步,乃至于累积到今天的成功。 新闻媒体的报道,总是这样激动人心或耸人听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事实的判断。这不能全怪媒体从业者的夸张,这是人们内心中渴盼不平凡、厌恶庸常的反应。新闻媒体只不过投我们所好而已。 所以,当人们在责怪新闻世界总是一片忙乱,新闻标题夸大事实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身,是什么让这种情景在上演呢? 人们过分热衷于新奇的事物,以至于忽略了这个世界在缓慢地变得更好。这就是汉斯在他的《事实》中努力想要证明的一点:你所见到的事实并不是一定是事实全部,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借吉楼。几个方面吧。
第一,跟我们平时说话一样,你说一个人说你上司多好多好,这件事就基本上到此为止了,如果你说你上司怎么怎么不好,估计很快能传到上司耳朵里了。俗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体为了博眼球赚阅读量,自然愿意多写坏消息。
第二,现在疫情笼罩,主舆论基调就是偏沉的,这时候也不适合歌舞升平。
第三,正处于国际关系相对紧张的时期。好消息还是有的,主流媒体愿意传播境内的岁月静好,但境外就普遍阴云笼罩,事实也基本如此。
所以,看到的坏消息占大部分。需要正能量可以关注我哦,一起坚持一起加油,感谢。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这么多坏消息?也许是因为人们觉得坏消息比好消息更有趣。
一项涉及17个国家的1000多人的新研究表明,平均而言,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关注多于对正面新闻的关注。
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结果暗示,人类对负面新闻的这种偏见,可能是推动负面新闻报道的一大因素。但研究结果也显示,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负面偏见,有些人甚至有正面偏见——这表明正面新闻可能有市场。
研究报告的作者写道:“在一个世界各地的新闻都充斥着消极情绪的时期,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斯图尔特Soroka,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的政治学家,说他和他的同事们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消极情绪会使趋势让人们更加关注负面信息比它可能扮演的角色的塑造积极的信息消息。
在学术界,对这种偏见的一种解释是,“记者是愤怒的人和怀疑论者,他们制造了大量负面内容,这是不好的——对民主不利,对人们阅读新闻不利,”索洛卡说。“我们的怀疑是,新闻的外观不仅取决于记者的感受,更取决于观众的反应。”
科学家们指出,消极偏见的存在有一些进化上的原因。首先,忽视负面信息(暴风雨即将来临)比忽视好消息(一条狗把一个男孩从树上救了下来)风险更大。研究人员说,关注负面新闻通常是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
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检验了这种消极偏见,但它们主要集中在白人、美国人、大学年龄的年轻人身上。索洛卡说,他想看看这些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
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全球视野,科学家们在17个国家招募了1156人: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国、丹麦、法国、加纳、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新西兰、俄罗斯、塞内加尔、瑞典、英国和美国。
研究人员尽其所能寻找更广泛的研究参与者。例如,他们从加纳的市场招募人员,把他们的实验室设备带到印度一个建筑大院的棚子里。
“这真的取决于我们能从哪里得到一个好的样本,”索洛卡说。
每位参与者都被随机安排观看了七篇BBC世界新闻电视报道,其中一些是负面的,一些是正面的。在参与者观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监测了他们的心率和皮肤电导水平(本质上是他们汗液水平的微小波动,这可能表明一个人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水平)。
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有一小部分观众对负面新闻有偏见。索洛卡说,这项活动主要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举行。
然而,科学家们也发现,在个体层面上,反应似乎存在高度的可变性。大约五分之二的参与者要么对负面新闻没有偏见,要么对正面新闻没有偏见。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政治心理学家刘启汉(Richard Lau)表示,这意味着“如果流血,就会导致死亡”这句老话可能不再适用。刘启汉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刘说:“这项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人体内存在着很大的可变性。”“所有文化都是如此。”
索洛卡表示,这可能意味着新闻媒体可以将坏消息的比例转变为好消息,同时仍能留住观众。
索洛卡说:“并不是说大多数人总是想听到负面新闻。“我认为,知道了这一点,就新闻而言,开辟了其他可能性。
按供需关系来说,坏消息的市场受众很广。有需求就有供应,为什么这样呢?
1,感同身受造就的,人对痛苦的记忆,总是非常深刻的,比如小时候被谁欺负,比如婆媳关系恶劣,比如曾经最苦的日子等等。一旦有这类新闻。立马就往自己或者朋友身上映射。因此关注度比较高。
2,人性的劣根造就的,人家的不幸遭遇,痛苦的生活磨难,看着这类比自己惨的境遇,会觉得幸福许多。比如外卖哥的艰辛,农民工的心酸与自己相比,等等。
3,人的善念造就的,看到弱小的,或挑战道德底线的,或重大灾难,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保护欲!如肺炎疫情,对人类造成的灾难!都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别人。
所以坏消息更容易被我们所重视,更容易刺激到我们的灵魂。而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没有几条,还是多花点时间认真生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