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A, Miranda City Likaoli Prikano, Dope
+0989 7876 9865 9
+(090) 8765 86543 85
info@example.com
example.mail@hum.com
民国100万银元可以养多少军队?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百万?您还银元?您感觉很多吗?你快拉倒吧,就这点东西,丢下去之后,他都不够塞牙缝的。
当然有些小伙伴感觉不对,非要和咱扯什么购买力的问题。
没毛病,过去的银元特别的值钱,大家伙看一些比较严谨的影视剧就能感觉出来。
那袁大头砸手里头死沉死沉的,转手整个三四十斤上好的大米,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要是换算成现在咱花的小钱钱的价值,你这一百万银元和咱一个亿也差不了多少。
您一听这数字,感觉确实够吓人的。一个亿啊,这都赶上一个小目标了,轻轻松松就赶上人社巅峰了。
没毛病,这笔钱搁到咱个人手里,是挺多的,一般人一辈子都赚不了这么多。就感觉咱躺在这钱堆上头,想咋花就咋花,这辈子都花不完似的。
咋举个例子,您自己感觉一下。
大家伙也知道,当年鲁迅也北漂过,作为那会的知识分子,收入也是不错的。一个月三百五十大洋,这个收入不算太高。当他去了上海之后,一个月的收入涨到了七百个大洋。
鲁迅的大多数收入都是来自于稿费。
就这些个收入,可以让鲁迅先生在北京卖下一套四合院,这套四合院在1919年的价格是三千五百块大洋。
而为了购买这套房子,还给中介这块一百七十三块大洋,办理房产证一系列的手续费啥的一百八十块大洋,弄了个自来水,这安装费就得一百一十五块大洋。
所以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个差不多四千大洋的样子。
当然鲁迅先生手头钱不够,那么这笔钱里头还有五百块大洋的贷款,当然是向银行进行借贷的,借了三个月。
就这些钱和鲁迅先生的收入,您自己一对比也就知道了,这差不多就是鲁迅先生不到一年的收入。
后来鲁迅和自己的弟弟有点矛盾,鲁迅在1924年搬出了这套四合院。又花了八百大洋购买了八道湾一座小一点的居所,前后收拾一下又花去二百大洋。
所以第二套房子花掉了一千大洋。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前后两套房子的差价咋这么大呢?”
其实也没啥,因为第一套四合院,前后三进,二十多间房子,这是准备鲁迅和弟弟一块住的。
而第二套就小了,三间南方,三间正房,外加俩小厢房,在搁一个小花园,所以自然就便宜了。
而这套小的,如今已经成为了鲁迅博物馆了。
好了,咱接着说。
您看看,那会的购买力。咱不说那小的院子,就那大的院子,二十多间房子,不到四千块大洋。
搁到现在?一套四合院,你说多少钱,而且还是北京的。
购买力确实强,那会一块大洋都够一家人过半年的了。
但这些都是生活上的,可您要是把钱用在军队上,这钱还真就不是什么钱了,跟那流水一样,哗啦啦的往外淌,兜都兜不住。
老话说的好,大炮一响,他就黄金万两。而且当兵的这些人,他们就不事生产,你要让他们创造效益,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这都是花钱养着的。
咱不说别的,就让他们一天不动,搁到军营里头,啥也不干,您以为不花钱吗?别想的那么好,吃喝拉撒,这不得掏钱吗?
你不掏钱养活着,这些个当兵的能凑一块听他指挥吗?那就一件不可能的事。
这吃喝拉撒睡也就算了,那会还讲究个当兵要吃响,要是没有军饷的话,这部队的战斗力你也别太指望有啥出彩的地方。
打个顺风仗还成,一旦遇到点挫折,立马就得崩盘,给你上演一出嘛叫兵败如山倒,兜都兜不住的,督战队蹲在后头顶着都不成。
最后一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武器装备。
毕竟人家来当兵,不可能把军服装备好,然后在把武器装备好,然后跟着你去打仗。这都是在做梦,周公老爷爷听了都能让你笑醒了,这都不带有迟疑的。
咱就拿民国初年说事,那会是北洋政府的事,他们就规定一个正兵,一个月拿八块大洋。
当然了,这就是一个标准,你要是感觉自己手里钱多,想多发都没问题,所以比较富裕的地区,正兵的军饷可以达到十个大洋,如果开心了给二十个都不是不可能的(精锐部队)。
当然要是遇到穷地方,税收收不上来,就算是收上来,也没几个大枣的,发个两块意思意思也是有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咋回事呀?当兵的不统一给,还分地方啊?”
您要问这个,那是您对北洋军队不了解,这里咱稍微的说一下。
大家伙都知道民国初期的军队,其实就是来自于清朝末期建立的新军。
那会被人家列强打残了,清朝这就想着进行军事改革,把过去的老一套丢到垃圾桶里头不用了。
全国这就划拉成三十六个军区,这就要成立三十六镇的士兵,这就相当于三十六个师吧。
说的挺好,但实施起来就有点尴尬,清政府遇到俩字——没钱。
他只能亲自凑钱弄几个样板出来,其他各镇就留给地方拿钱出来,让他们自行建立军队。
但这地方上的有财力雄厚的,对于人家来说,不就是一个镇的兵力吗?晓得了,咔咔,没有用多长时间,这就建立起来了。人员,军饷,装备,这都齐活了,拉出来都倍精神。
但他有些地方的财力不行,穷的厉害。所以他们就勉为其难的,整一个混成协,搁到现在其实就是旅一级的单位,编制比镇也就是师一级的单位要小一点。当然也有连协都建立不起来的,干脆俩地方搓一块一起凑活一个混成协的。
这也就建立了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
所以这就造成了,各个地方他的军饷就不一样。
那么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这种现象依然维持着,毕竟那会都知道,手里有兵,这才有权。
而要养活兵,手里还必须有权,这俩东西是相辅相成的,缺了任何一个都不好使。
所以咱就在历史上看到,很多军阀咋就那么的注重自己的地盘,很少离开。因为一旦离开了,这要是让外人攻进去,他就啥也没有了,没有财政收入,哪来的钱养活兵。
别的不说,当年冯国璋作为直系军阀的头头,来到了北京和段祺瑞上演府院之争,最终败北,很大原因是,他离开了自己的老窝。
您要知道,当年袁世凯为了拉拢冯国璋,把自己的家庭教师介绍给冯国璋为妻不说,送给冯国璋的婚礼礼品就有一百二十多担,瞅见没这都不论件,而是论担。
所以那会军饷这东西,都是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刮啦,别人进不了的。
就算是到了蒋介石时期,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时候,这种现象都还是有。
当年五次围剿咱红军,前四次咱赢了,第五次失败了,那家伙把个蒋介石高兴坏了,成天琢磨一石二鸟。
让各个军阀出工出力,然后他的军队跟着咱进入到各地军阀的地盘,有那么将对方吞并的意思在里头。
而各地的军阀都看出蒋介石的意图,他就不愿意让咱进入到各地军阀的地盘,宁愿给咱放行,合起伙来给蒋介石演戏。根本目的就是不让蒋介石跟着咱进入这些军阀的地盘。
毕竟老话说的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吗?搁这里头说的就是蒋介石。
这军饷的事,那会一个镇的兵力大概是一万两千人。按照八块大洋算的话,光军饷这块,一百万大洋,也就够这一个镇的兵力花销个不到十一个月的时间,连一年都凑不齐。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你这依据是打哪里来的呢?”
咋说呢?在这方面的史料他也不少,您比方说在《北洋陆军史料》里头记载1921年的情况。
那会全国的兵力有九十五万多一点,而为了这些当兵的,北洋政府这一年就掏出去一亿零三百万的大洋。
算下来,一个士兵也就八块大洋的样子。
这还是平均的数,刚才不是说了吗?这里头还有穷养兵,富养兵的说法。而且一支军队,你也不可能是一视同仁,有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有战斗力胡子拉碴不拖后腿就是好的炮灰兵。
这又不一样了。
所以要是隔搁到富养兵中的精锐部队,估计一个镇或者师,一百万也就半年的样子,就当军饷发出去了。
咋说呢?军队这东西,您不是说给发钱就成的,这还的要装备。
咱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那会的装备有多费钱。
1922年的时候,张作霖打日本人的手里购买了两万支步枪,就这一口气就花掉一百万大洋。
当然这笔钱要是换成汉阳造的话,还能多换点装备,毕竟汉阳造也就三十块大洋,而日本人的要五十块大洋。
两万支步枪,这要是按照满编的话,不到一个半师的装备。这要是搁到一些个杂牌军阀的手里,撑死了不到三个师的装备。
当然你一个师上去了,不能光扛着枪也不成啊。咋也得来一门火炮当个镇军之宝不是?先来上六门克虏伯大山炮,口径不要太大,跟着部队不好走不是,那就弄个七十五毫米的吧。
好家伙,一门就七万大洋,六门四十二万大洋。好,这家伙又有半个一百万这就出去了。
当然进攻的时候,咋也有个高低搭配不是?野炮有了,咋也得来几门迫击炮不是?
这玩意价格还成,比野炮啦山炮啦,要便宜不少,那也得整个三千大洋一门,别惊讶,这都不带还价的。
当然步兵冲锋的时候,没几挺轻机枪这是不成的,一挺一千二百大洋,至于要多少,就看你口袋里头的大洋,还剩下多少。
那么在防守的时候,没有一挺重机枪使唤的话,这大腰子不直溜,后脊背他就凉飕飕的。好嘞,一挺两千五百大洋走起,要多少?好说话,只要大洋给的起就成。
这小编还没有给你算冲锋枪盒子炮呢?
冲锋枪咱就不说了,在玩意就是败家子,突突突的,子弹叮呤咣啷的往出砸,花起钱来跟淌水似的。
就这盒子炮吧,那会的人们都喜欢组织什么手枪班,手枪排,手枪连,或者手枪团的,跟有甚者,直接拉一个手枪旅出来,作为最后的压轴部队上场。
当年石友三居然能整出一支三千人的手枪队,往战场上去压。
三千啊,人手一支盒子炮,外加大砍刀。
砍刀的价格,咱就不说了,就说这盒子炮,一支就得二十五美元,三千支,这可就是七万五千美元。
那么这笔钱换算成大洋又是多少呢?
那会,一美元可以换2.4个大洋,这就是十八万大洋啊!
这还没算他们吃饭话多少钱呢?所以一支部队,给一百万,还真就是塞牙缝,不够花销的。
再有就是训练,毕竟你这都装备好了,不可能让他们天天蹲在军营里头踢正步去吧!
当然这也不是说没有用,毕竟可以有效提升部队的团结性和集体观念。
但你老不模枪可不成啊,就靠打仗啦,出去跟着划拉几枪,这跟新兵也没多大区别。
八十块大洋是一千发子弹,而炮兵用的那炮弹,咱大一点的炮弹就不说了,一发六十毫米的迫击炮的炮弹,他也得五块大洋。
当然有小伙伴要说了:“民国军队训练的时候,除了一些个精锐部队有实弹训练,其他还真没有。”
这咱就不讨论了,就说拉出去部队打一架吧,这应该有吧,您感觉打一架得花多少钱?
大家伙也知道,抗战初期,国民的嫡系部队是啥样的?
德械师,或者叫调整师,就这些部队每个师的军饷一个月二十五万大洋。而一些个杂牌的也就是十二万左右。
当然这个时间点上,他们用的是法币。
您可别小瞧了法币的价值,最开始法币的价值和银元差不多,都是一比一的兑换。
只是后期国民党乱印,印的多了,造成法币的价值暴跌,买几根油条也得拎几捆法币出去。
所以抗战初期,法币等同于银元。而这一百万银元也就够一个调整师,四个月花销的。
这中间还不能把作战时候的花销算进去。
咋说呢?调整师算是蒋介石的心尖肉,多一点是正常的,这要是搁到地方上的杂牌军,一百万撑死了也就是半年的花销。
有时候,蒋介石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气,更加为了笼络人心,只要是自己看重的,身边的嫡系这要出发了。
首先约过来见个面,谈谈心,轮轮调子,接着找个条子,卡卡这么一批。
得咧这些个军长啦,师长啦,还能到具体部门,拿个几万大洋,作为临时开销。
至于这笔钱,你是自己用呢?还是补贴军队都由这些个将领自己看着办。
金钱开道,蒋介石用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尤其是分化瓦解对手的时候,会经常性的用到。
至于那些个杂牌什么的,别说这条子钱了,就连正儿八经的军饷,国民党这块都不一定会正常发放。
这种事情,大家伙在看各种影视剧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看到这一幕的。
当年韩复榘,五个师的兵力,这一个月按照规矩,这就得下拨六十万的军饷。
结果国民党这块,发发停停,停停发发的,有时候干脆好几个月都赖着,就是不给。
韩复榘怒了,这不后来就把山东的管理税务这块的部门给端了,自己收自己用去了。
反正这事当时动静挺大的。
再有咱不是接受国民党整编了吗?那会国民党给咱的军饷一个月就八万,比杂牌军都不如。当然说的时候,说是给十八万,结果被砍了,就剩下一个零头了。
他们十二万都不够,咱八万能够了才有鬼呢?
其实国民党这么做,是怕给咱多了,把自己壮大了,这就卡脖子给你。
后来几经交涉下,给涨了点,那也十一万而已。
再往后就不给了,啥东西都得靠咱自己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民国初年,1银元可以买到30斤大米,或者8斤猪肉;
按物价来折算,当时一银元,相当于现在现在人民币100元左右。 100万银元大概有一个亿了。
对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军阀部队而言,“当兵吃粮”才是天经地义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军费也就更为重要了。
袁世凯掌权北京政府时,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当时,财政收入只有5.97亿元(银元)。
1913年的军费预算达到1.6亿元。袁世凯为了维持下去,一方面就找西方银行洽谈借款,一方面推行精兵裁军。
100万银元到底能养多少部队,要看给部队关多少军饷。
像民国初年,北洋嫡系部队一个正兵每月军饷有8块钱。富裕的地方,正兵的军饷就超过10元,有的甚至达到20元。而非正规军,军饷可能只有2块钱左右。
富养的话,100万银元一个师勉强够半年的开销。
穷养的话,100万银元一个师可以花一年甚至更久。
要是军阀们开战打起来,这100万银元可能几天就打没了。
民国时期,100万银元就看你养什么样的军队了,如果要养有战斗力的军队,那实际上100万银元起不了什么作用。
银元在民国时期是市面上的硬通货,有着较强的购买力。当时的大学教师月工资在300-500大洋左右,小学教师一个月20-40大洋,而一个警察一个月只有2块大洋。
▲在民国初年,银元的购买力非常强
根据《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中的记载,1911年到1919年,1银元可买30斤上等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到了二三十年代,一银元仍可买16斤大米,四五斤猪肉,6尺棉布,120个鸡蛋。
当时鲁迅一个月的工资有350大洋,靠着这样的收入,鲁迅过上了非常富足的生活,他上班的第一年就花了3675个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拿到今天来说,北京一个四合院价值就不止千万了。他不但能经常下馆子吃饭,还雇佣了车夫和女佣。后来到上海居住的时候,住的也是三层小洋房,常带全家看电影旅游,可见当时银元的购买力并不低。
虽然三四百银元能供一个人在当时生活的优渥,但是要养起军队来,就是花钱如流水的事情了。以下是一张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兵员饷数单:
▲(资料来源于《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
按照上表,在1912年的时候全国共有95万多名士兵,要供养这些士兵北洋政府每年需要支出约1.03亿大洋,在当时养一名士兵,每年的花费平均为108个银元。100万银元在当时来说,基本只能维持大约1万名士兵一年的开销。如果是维持一些精锐部队如禁卫军这样的,每年只是保持维持状态,每名士兵的开销就有140银元,100万银元大约只能维持7000人一年的时间。
俗话说“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要养军队不光是平时的维持,还有武器方面的需求,真的开战起来,资金的花销会更大。如1913年赣宁战役的时候北洋军曾一次性购入了6000支枪和60万发子弹,这笔军火的花销约为7.6万银元。1922年,张作霖曾从日本人手上购买过2万支步枪,花费了100万银元(这些是日本人为支持张作霖,清仓处理的优惠价)。真打起仗来的话,100万银元起步了多少作用。
到了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法币与银元基本是一比一的比例。当时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军费,是按照三个师4.5万人计算,每月有法币63万元,平均每个师一个月是21万。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当时养1万人的部队一个月需要14万元,100万元也只能供一支7万人的部队一个月的开销。
这还只是养兵,到了抗战时期,武器装备的费用相较于民国初年上涨了许多,当时1门克虏伯75mm山炮价值差不多7万银元,1门迫击炮需要3000银元,1挺重机枪2500银元,1挺轻机枪1200银元。如果要购买一架飞机,价格就更贵了,从美国引进一架飞机的价格是50万美元,当时法币兑美元是100:30,这样计算,一架美国飞机就价值166万银元了。
要是遇到战事,部队还会面临巨大的伤亡,一个师不说人员损失的抚恤金、伤员的医疗费用以及人员补充的费用,只是武器的补充就要花费不止百万银元了。
因此,放在民国的任何时期,100万银元拿去养军队,起不了多少作用。
抗战初期,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最怕保定军校六期的同学叶挺拜访,因为这位新四军军长兹要来到长官部,不是要钱就是要弹药,他不愿意给,又没有理由不给,只好经常躲起来不见。那么新四军在组建之初,根据叶挺军长的要求和协商的结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应该发放多少军费呢?法币18万元。
(叶挺将军剧照)
说明一下,抗战初期那会的“法币”还是很坚挺的,一元法币跟一块大洋等值,所以老蒋动不动传令嘉奖“大洋多少多少”,其实是指法币而非大洋。何应钦答应完叶挺每月给18万元以后,事后又有点后悔,因为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调整师”每个月也就25万元左右,非嫡系和杂牌的数额更少,约为12万到18万元不等,给我方军队一个军仅次于调整师的军费,不仅他自己肉疼,老蒋有空也得骂他。
因为新四军组建之初仅有四个支队10300人,其实还不如中央军一个调整师的满编兵力多(10900人),所以蒋何当然担心新四军用富余的款项发展队伍,于是开始耍赖,从1937年11月起,每月实发只有8万元,等于砍了一半还多。早期的新四军跟八路军一样还比较正规,要用伙食费、要发薪发饷、要采购军需物资,所以每月8万元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那么叶挺就得经常要去顾祝同那里、或者直接去重庆论理,要求增加新四军的军费,对这位资历深厚的北伐名将,顾祝同与何应钦都有点脑袋疼。几经交涉之下,从1938年6月其,新四军军费增加至每月11万元法币,比中央军嫡系师的25万元少了一半多,比非嫡系和杂牌军的步兵师少了一些,应该在70%左右。
所以100万银元或者法币,那会真心养不了多少军队,对国民政府的军队而言,嫡系师万余人能维持四个月,杂牌师能维持半年,我方军队由于有艰苦朴素的作风(后期八路军不再发饷),坚持的时间当然更长。可是你别忘记了,民国军队有“吃空饷”的恶习,所以100万银元四个月下来,其实也就养那么几千兵。
(新四军政委)
新四军领取这每月8万元,在日常条件下,保证全军官兵的吃饭和薪饷都已经很勉强,如果期间有战事,则明显不够用了,因为第三战区拨发的军需物资有限。那个年代打仗,需要雇挑夫、买药品和准备战场出现伤亡时所用的物品,还要耗费比平时更多的粮食和副食,已经紧紧巴巴的军费就将更加入不敷出。叶挺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继续去要去闹,继续让那两位脑袋疼。
于是从1939年起,军政部每月给新四军追加“临战费”22000元,使新四军每月军费达到了13万余元,然而新四军在这两年多里部队人数也在发展,到1939年底已经有50000余人,四倍的增量,而重庆方面不但不可能增加军费,还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和尅扣,所以新四军的日子仍然很苦。“皖南事变”以后重庆方面干脆停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费,那就完全靠我军自力更生了。
而蒋系部队除了正常的军费足额准时发放以为,老蒋还经常给嫡系带兵将领在面见时发放“特支费”,一个亲笔的签名条子军长师长们就可以去拿去领钱,并且一笔就是数万元,即满足了将领们的私人开销,也可以补贴军用。比如“隐形将军”韩练成出任第46军军长时,按惯例晋见老蒋,对于曾经“救驾有功”的韩将军,老蒋一次性就给了特支费50000元,可见高层的手笔之大。
再比如盘踞山东的韩复榘所部,抗战爆发之前其第三路军已拥兵五个师(还有一些特殊兵部队),按规定南京政府应每月支付军费60万元,摊下来每师约12万元(非战时)。但是由于属于杂牌的老韩处于半独立状态不太听招呼,军政部经常故意拖欠该部军费,韩复榘一怒之下派兵接管了国民政府设在山东的税务机关,你不是不给我钱吗?那老子自己收税自己用。
税务机关归财政部管辖,宋子文明知道南京政府理亏在先,只好找人说和,但此事也确实加剧了蒋韩之间的矛盾。那也就是说,100万元还不够韩复榘第三路军约8万人马的两个月之用,更何况这厮生活腐败还得挥金如土呢。
真养不起几个兵。
民国时期一个简单普通团1500~2000人,由于不可能有太多的技术兵种,比如炮兵能编一个连6门炮都是奢侈,其他骑兵、通讯兵、医护兵、侦察兵甚至特种兵就别想了。
1929年的川军:
但再怎么省,一个团得有几挺重机枪,十挺轻机枪,几门迫击炮,十支冲锋枪作为火力支援使用,实在不行,几十把盒子炮也得有。
所以,1500人的步兵团最少步枪800支,机枪十挺,盒子炮50支,通讯辎重用马20匹,这是最简单的装备。
川军少年兵:
汉阳造步枪,大约30银元一支:
合计2.4万银元。
盒子炮,也就是毛瑟M1932:
1913年,北洋订购的德国原产毛瑟手枪折算价格58两白银,大约70银元,考虑中国自己仿造的要便宜些,但购买价不会低于100银元,这就是大约5000银元。
马匹相对简单,折合马具单价200银元,也就是4000银元。
1935年,中央军一个师每月军饷5万元,士兵薪金7.5元,班排长15元,连长50,营长100左右,一个团每月薪金是1.2万。菜金估计也这么多,野战部队每人日发粮食25两,每月0.5元的副食费。所以一个团每月军饷和吃饭最少2.5万以上:
一发60毫米迫击炮弹就价值5元,相当于农户家庭一个月生活费。再想想,国军中央军哪怕18军这样的超嫡系部队,士兵一年打不了10发的训练子弹....
克虏伯75山炮:
所以100万银元只够养一个团两年而已,若训练稍微好些,一年折腾完。毕竟人员服装、洗簌用品、营房、运营,都是钱。
当然,穷有穷养兵,富有富养兵。
中央军、九一八前的东北军、晋军、桂系、滇军肯定是非常耗费钱财的。相反,西北军川军养兵(剔除刘湘)自然穷困些:
连冯玉祥自己也说,西北军打仗勇猛但就是见不得女人和大洋,因为西北军实在太穷,军官和士兵对这两样东西没抵抗力,最终也确实被常凯申委员长用此分裂肢解。这就是西北军穷困养兵的直接后果。
西北军是装备非常差的正规军:
西北军大刀队:
100万银元看着不少,但真养不了多少军队。
就说民国时期的一个师吧,杂牌的这至少也得五六千人吧,要是八路军那种编制,一个师就差不多1.5万人了,如果是蒋介石的中央军,那一个师也差不多得一万人呢。说完人数,咱们再说军饷,嫡系的部队往往是最精锐的,就比如蒋介石的中央军,或者袁世凯的北洋军,这些部队既然是嫡系,那就得好吃好喝的供着,军饷也是最高的,一个大头兵一个月的军饷那是8块起步,甚至有的更高。而如果是杂牌的步兵师,那一个大头兵一个月也得2块银元。也就是说,如果是中央军嫡系部队,一个师光军饷就得十万银元,哪怕是不起眼的杂牌军,那一个师的军饷也得两三万。除了军饷还有呢,这些士兵都得吃喝拉撒啊,还有军装、被子,这些总不能让士兵自己去买吧,不多说,一万多人的中央军一个月再花个七八万没有问题吧。
还有武器呢,士兵都得配武器吧,一支汉阳造就得30元,如果要人手一支汉阳造,那一下子就是三十万没了,可别嫌多啊。因为像驳壳枪这种短枪更贵,一支就100银元了呢,子弹别看小啊,1000发子弹至少也要80元呢,那一个师如果按照一万人来说,那平均下来一个人50发子弹不多吧?这样的话,光子弹钱就得40000银元呢!除了枪,那总得有个炮吧,不然还叫什么师啊?那最起码得来几门迫击炮吧?嗯,一门3000大洋,那一个师按照10门迫击炮来计算,这就是3万,如果再加上炮弹,那最起码8万起步。再说了,机枪也得有吧,先不说重机枪,单是捷克式的轻机枪,一挺就得1500大洋,一个连哪怕装备两挺轻机枪,那一个师至少也得60挺轻机枪,这就又是9万!这样算下来,单是一个师的装备至少得50万。就这还没包括重机枪、刺刀、钢盔等武器呢。
100万银元放到一个师身上,也就是勉强把武器配齐,并且还只能发够一个多月的军饷和伙食费。当然了,这里用的是中央军的嫡系师做参考,如果是放到川军、西北军这些地方杂牌师身上,那100万肯定能多用两三个月,但这能够干什么呢?别忘了,这些军费还没计算什么阵亡抚恤金呢,并且部队一旦开始打仗,那花的钱就跟流水一样,就比如张作霖为了入关,单是向日本人买2万支步枪就花了100万的大洋。
100万银元放到一个普通人家,那真的是几辈子不愁吃喝,但放到军队这上面,实在不好意思,也就是扔进去听个响而已。
100万银元养多少部队,那得看穷养还是富养了。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路大帅都是割据地方,自己军队自己养,因此这不同地方的部队待遇不一样。像民国初年,北洋嫡系部队一个正兵每月军饷有8块钱。江苏一带地方富裕,正兵的军饷就有10元。而倒了广东,正兵的军饷更是高达12元,和北洋各师的班长一个待遇了。
当然,这个待遇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上军阀混战时期大帅们都拼命扩充部队,这军队是越打越多,地方是越打越穷。各位军阀收入有限,自己生活待遇不肯降低,这部队的军饷那就不一定发足了。
一般来说军阀对自己的嫡系部队多发一点,至于依附自己的杂牌军那就能省则省。像曹锟当政期间,他自己的嫡系部队第3师每个月军饷就有20万元。而依附于他、陕军出身的胡景翼师则每月军饷不到6万元,而且还经常拖欠,有时候几个月都拿不到饷。类似的还有冯玉祥,在曹锟手下时这军饷也是经常拿不到手。
另外如果军阀占据的地方太穷,那么即使是嫡系部队也过的很穷。像冯玉祥割据西北时,陕甘地区历来贫穷,因此即使是西北军的嫡系部队,那每个月除了伙食费之外,军饷基本是看不到的。偶尔一个月能发个1、2块钱零花,已经很好了。到了中原大战战局不利的时候,西北军宁可拼命一搏,也不肯退回西北,就是穷怕了。
所以这100万银元到底能养多少部队,那得看给部队关多少军饷。富养的话也就5个师一个月的开销。而如果是穷养,那么可以养10几个师了。
100万银元养一个团没有啥问题,2000多号人马,1500条汉阳造,30大洋一条,45000大洋,30挺重机枪,75000大洋,90挺轻机枪,145000大洋,在加两门山炮,6门迫击炮,150000大洋搞定,另外被服,盒子炮10万大洋也差不多了,装备一共50多万大洋。军饷一兵8块,一月16000,加上吃喝3万大洋一月花不完。这装备在民国就很好了,三月训练下去,10万大洋就初步具备战斗力了,可以做个小军阀了。控制3到5个县,税金基本可以持续发展了。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审时度势,扩张几个州府,也是很舒服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来看看。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后,蒋介石同意中共红军改编三个师的番号。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在洛川会议后发出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共辖3个师,每个师4个团,共12个团。当即收到了国民党政府发给的第一批30万银圆军饷。
国防政府对八路军发饷数目,是根据协议对三个师按4.5万人计算,每月发给军饷法币63万元,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米津贴补助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
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的法币发行量也没有超过14亿元,国民党政府严格执行法币与银元一比一的发行规模,所以法币一直信用度很高。
也就是说,3个师每月要发63万银元,平均每个师是21万。
那么你的100万银元只能养4个师区区1个月而已,大约是6万人。
这还只是养兵而已,还有弹药的费用、武器补充费用、伤亡抚恤金、安家费等等,这些费用也是极高的。
1门山炮(克虏伯75mm山炮)价值就有差不多7万银元。
1门迫击炮要3000银元,1挺重机枪2500银元,1挺轻机枪1200银元。
大家可以算算,一次战役如果军队伤亡近半,1个满员师补充一下武器就要多少钱,恐怕要上百万银元。
你这100万银元,还不够补充的武器的。
民国100万银元可以多少军队?
民国时期军伐混战,俗话说得好:“炮声一响黄金万两”,只要是战争中的胜家,那就等于发了大财。对城内的老板进行敲诈勒索、对富民收刮民财,再入室搜抢一些奇珍异宝,因此民国时期很容易养兵。
按正常情况下,民国时期的100万银元是不小的数字。当时的大学教师工资才300至500块银元,小学教师20多块银元,警察每月才两块银元。一块银元在当时能买30斤大米、15斤猪肉,如果在当时养一个兵,一年大约得用100块银元。这样算下来100万银元能养1万多兵,也就是说够1万多兵吃喝一年。
话又说回来了,当时的军队不光坐吃山空,他们不断打仗,在战争中也能掠夺民众大量的财产,以打胜仗来养兵。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一穷二白,战士根本就不发军饷,每天是红米饭南瓜汤。他们的武器装备和给养全靠打胜仗从敌人手里夺。所以红军队伍养一个兵最省钱。
10人回答
匿名网友
2021-12-17 06:39:08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百万?您还银元?您感觉很多吗?你快拉倒吧,就这点东西,丢下去之后,他都不够塞牙缝的。
当然有些小伙伴感觉不对,非要和咱扯什么购买力的问题。
那么咱就先说说银元搁那会的购买力问题。
没毛病,过去的银元特别的值钱,大家伙看一些比较严谨的影视剧就能感觉出来。
那袁大头砸手里头死沉死沉的,转手整个三四十斤上好的大米,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要是换算成现在咱花的小钱钱的价值,你这一百万银元和咱一个亿也差不了多少。
您一听这数字,感觉确实够吓人的。一个亿啊,这都赶上一个小目标了,轻轻松松就赶上人社巅峰了。
没毛病,这笔钱搁到咱个人手里,是挺多的,一般人一辈子都赚不了这么多。就感觉咱躺在这钱堆上头,想咋花就咋花,这辈子都花不完似的。
咋举个例子,您自己感觉一下。
大家伙也知道,当年鲁迅也北漂过,作为那会的知识分子,收入也是不错的。一个月三百五十大洋,这个收入不算太高。当他去了上海之后,一个月的收入涨到了七百个大洋。
鲁迅的大多数收入都是来自于稿费。
就这些个收入,可以让鲁迅先生在北京卖下一套四合院,这套四合院在1919年的价格是三千五百块大洋。
而为了购买这套房子,还给中介这块一百七十三块大洋,办理房产证一系列的手续费啥的一百八十块大洋,弄了个自来水,这安装费就得一百一十五块大洋。
所以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个差不多四千大洋的样子。
当然鲁迅先生手头钱不够,那么这笔钱里头还有五百块大洋的贷款,当然是向银行进行借贷的,借了三个月。
就这些钱和鲁迅先生的收入,您自己一对比也就知道了,这差不多就是鲁迅先生不到一年的收入。
后来鲁迅和自己的弟弟有点矛盾,鲁迅在1924年搬出了这套四合院。又花了八百大洋购买了八道湾一座小一点的居所,前后收拾一下又花去二百大洋。
所以第二套房子花掉了一千大洋。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前后两套房子的差价咋这么大呢?”
其实也没啥,因为第一套四合院,前后三进,二十多间房子,这是准备鲁迅和弟弟一块住的。
而第二套就小了,三间南方,三间正房,外加俩小厢房,在搁一个小花园,所以自然就便宜了。
而这套小的,如今已经成为了鲁迅博物馆了。
好了,咱接着说。
您看看,那会的购买力。咱不说那小的院子,就那大的院子,二十多间房子,不到四千块大洋。
搁到现在?一套四合院,你说多少钱,而且还是北京的。
购买力确实强,那会一块大洋都够一家人过半年的了。
但这些都是生活上的,可您要是把钱用在军队上,这钱还真就不是什么钱了,跟那流水一样,哗啦啦的往外淌,兜都兜不住。
军队里头的花销。
老话说的好,大炮一响,他就黄金万两。而且当兵的这些人,他们就不事生产,你要让他们创造效益,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这都是花钱养着的。
咱不说别的,就让他们一天不动,搁到军营里头,啥也不干,您以为不花钱吗?别想的那么好,吃喝拉撒,这不得掏钱吗?
你不掏钱养活着,这些个当兵的能凑一块听他指挥吗?那就一件不可能的事。
这吃喝拉撒睡也就算了,那会还讲究个当兵要吃响,要是没有军饷的话,这部队的战斗力你也别太指望有啥出彩的地方。
打个顺风仗还成,一旦遇到点挫折,立马就得崩盘,给你上演一出嘛叫兵败如山倒,兜都兜不住的,督战队蹲在后头顶着都不成。
最后一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武器装备。
毕竟人家来当兵,不可能把军服装备好,然后在把武器装备好,然后跟着你去打仗。这都是在做梦,周公老爷爷听了都能让你笑醒了,这都不带有迟疑的。
那么咱就算一算,这各方面的开支,您心里也有一个底。
咱就拿民国初年说事,那会是北洋政府的事,他们就规定一个正兵,一个月拿八块大洋。
当然了,这就是一个标准,你要是感觉自己手里钱多,想多发都没问题,所以比较富裕的地区,正兵的军饷可以达到十个大洋,如果开心了给二十个都不是不可能的(精锐部队)。
当然要是遇到穷地方,税收收不上来,就算是收上来,也没几个大枣的,发个两块意思意思也是有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咋回事呀?当兵的不统一给,还分地方啊?”
您要问这个,那是您对北洋军队不了解,这里咱稍微的说一下。
大家伙都知道民国初期的军队,其实就是来自于清朝末期建立的新军。
那会被人家列强打残了,清朝这就想着进行军事改革,把过去的老一套丢到垃圾桶里头不用了。
全国这就划拉成三十六个军区,这就要成立三十六镇的士兵,这就相当于三十六个师吧。
说的挺好,但实施起来就有点尴尬,清政府遇到俩字——没钱。
他只能亲自凑钱弄几个样板出来,其他各镇就留给地方拿钱出来,让他们自行建立军队。
但这地方上的有财力雄厚的,对于人家来说,不就是一个镇的兵力吗?晓得了,咔咔,没有用多长时间,这就建立起来了。人员,军饷,装备,这都齐活了,拉出来都倍精神。
但他有些地方的财力不行,穷的厉害。所以他们就勉为其难的,整一个混成协,搁到现在其实就是旅一级的单位,编制比镇也就是师一级的单位要小一点。当然也有连协都建立不起来的,干脆俩地方搓一块一起凑活一个混成协的。
这也就建立了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
所以这就造成了,各个地方他的军饷就不一样。
那么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这种现象依然维持着,毕竟那会都知道,手里有兵,这才有权。
而要养活兵,手里还必须有权,这俩东西是相辅相成的,缺了任何一个都不好使。
所以咱就在历史上看到,很多军阀咋就那么的注重自己的地盘,很少离开。因为一旦离开了,这要是让外人攻进去,他就啥也没有了,没有财政收入,哪来的钱养活兵。
别的不说,当年冯国璋作为直系军阀的头头,来到了北京和段祺瑞上演府院之争,最终败北,很大原因是,他离开了自己的老窝。
您要知道,当年袁世凯为了拉拢冯国璋,把自己的家庭教师介绍给冯国璋为妻不说,送给冯国璋的婚礼礼品就有一百二十多担,瞅见没这都不论件,而是论担。
所以那会军饷这东西,都是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刮啦,别人进不了的。
就算是到了蒋介石时期,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时候,这种现象都还是有。
当年五次围剿咱红军,前四次咱赢了,第五次失败了,那家伙把个蒋介石高兴坏了,成天琢磨一石二鸟。
让各个军阀出工出力,然后他的军队跟着咱进入到各地军阀的地盘,有那么将对方吞并的意思在里头。
而各地的军阀都看出蒋介石的意图,他就不愿意让咱进入到各地军阀的地盘,宁愿给咱放行,合起伙来给蒋介石演戏。根本目的就是不让蒋介石跟着咱进入这些军阀的地盘。
毕竟老话说的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吗?搁这里头说的就是蒋介石。
好了,咱接着说。
这军饷的事,那会一个镇的兵力大概是一万两千人。按照八块大洋算的话,光军饷这块,一百万大洋,也就够这一个镇的兵力花销个不到十一个月的时间,连一年都凑不齐。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你这依据是打哪里来的呢?”
咋说呢?在这方面的史料他也不少,您比方说在《北洋陆军史料》里头记载1921年的情况。
那会全国的兵力有九十五万多一点,而为了这些当兵的,北洋政府这一年就掏出去一亿零三百万的大洋。
算下来,一个士兵也就八块大洋的样子。
这还是平均的数,刚才不是说了吗?这里头还有穷养兵,富养兵的说法。而且一支军队,你也不可能是一视同仁,有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有战斗力胡子拉碴不拖后腿就是好的炮灰兵。
这又不一样了。
所以要是隔搁到富养兵中的精锐部队,估计一个镇或者师,一百万也就半年的样子,就当军饷发出去了。
咋说呢?军队这东西,您不是说给发钱就成的,这还的要装备。
咱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那会的装备有多费钱。
1922年的时候,张作霖打日本人的手里购买了两万支步枪,就这一口气就花掉一百万大洋。
当然这笔钱要是换成汉阳造的话,还能多换点装备,毕竟汉阳造也就三十块大洋,而日本人的要五十块大洋。
好了,咱接着说。
两万支步枪,这要是按照满编的话,不到一个半师的装备。这要是搁到一些个杂牌军阀的手里,撑死了不到三个师的装备。
当然你一个师上去了,不能光扛着枪也不成啊。咋也得来一门火炮当个镇军之宝不是?先来上六门克虏伯大山炮,口径不要太大,跟着部队不好走不是,那就弄个七十五毫米的吧。
好家伙,一门就七万大洋,六门四十二万大洋。好,这家伙又有半个一百万这就出去了。
当然进攻的时候,咋也有个高低搭配不是?野炮有了,咋也得来几门迫击炮不是?
这玩意价格还成,比野炮啦山炮啦,要便宜不少,那也得整个三千大洋一门,别惊讶,这都不带还价的。
当然步兵冲锋的时候,没几挺轻机枪这是不成的,一挺一千二百大洋,至于要多少,就看你口袋里头的大洋,还剩下多少。
那么在防守的时候,没有一挺重机枪使唤的话,这大腰子不直溜,后脊背他就凉飕飕的。好嘞,一挺两千五百大洋走起,要多少?好说话,只要大洋给的起就成。
这小编还没有给你算冲锋枪盒子炮呢?
冲锋枪咱就不说了,在玩意就是败家子,突突突的,子弹叮呤咣啷的往出砸,花起钱来跟淌水似的。
就这盒子炮吧,那会的人们都喜欢组织什么手枪班,手枪排,手枪连,或者手枪团的,跟有甚者,直接拉一个手枪旅出来,作为最后的压轴部队上场。
当年石友三居然能整出一支三千人的手枪队,往战场上去压。
三千啊,人手一支盒子炮,外加大砍刀。
砍刀的价格,咱就不说了,就说这盒子炮,一支就得二十五美元,三千支,这可就是七万五千美元。
那么这笔钱换算成大洋又是多少呢?
那会,一美元可以换2.4个大洋,这就是十八万大洋啊!
这还没算他们吃饭话多少钱呢?所以一支部队,给一百万,还真就是塞牙缝,不够花销的。
再有就是训练,毕竟你这都装备好了,不可能让他们天天蹲在军营里头踢正步去吧!
当然这也不是说没有用,毕竟可以有效提升部队的团结性和集体观念。
但你老不模枪可不成啊,就靠打仗啦,出去跟着划拉几枪,这跟新兵也没多大区别。
八十块大洋是一千发子弹,而炮兵用的那炮弹,咱大一点的炮弹就不说了,一发六十毫米的迫击炮的炮弹,他也得五块大洋。
当然有小伙伴要说了:“民国军队训练的时候,除了一些个精锐部队有实弹训练,其他还真没有。”
这咱就不讨论了,就说拉出去部队打一架吧,这应该有吧,您感觉打一架得花多少钱?
接下来,咱就说点实际的例子,您自己体会一下,就更加的明白,这一百万真就够塞牙缝的。
大家伙也知道,抗战初期,国民的嫡系部队是啥样的?
德械师,或者叫调整师,就这些部队每个师的军饷一个月二十五万大洋。而一些个杂牌的也就是十二万左右。
当然这个时间点上,他们用的是法币。
您可别小瞧了法币的价值,最开始法币的价值和银元差不多,都是一比一的兑换。
只是后期国民党乱印,印的多了,造成法币的价值暴跌,买几根油条也得拎几捆法币出去。
所以抗战初期,法币等同于银元。而这一百万银元也就够一个调整师,四个月花销的。
这中间还不能把作战时候的花销算进去。
咋说呢?调整师算是蒋介石的心尖肉,多一点是正常的,这要是搁到地方上的杂牌军,一百万撑死了也就是半年的花销。
有时候,蒋介石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气,更加为了笼络人心,只要是自己看重的,身边的嫡系这要出发了。
首先约过来见个面,谈谈心,轮轮调子,接着找个条子,卡卡这么一批。
得咧这些个军长啦,师长啦,还能到具体部门,拿个几万大洋,作为临时开销。
至于这笔钱,你是自己用呢?还是补贴军队都由这些个将领自己看着办。
金钱开道,蒋介石用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尤其是分化瓦解对手的时候,会经常性的用到。
至于那些个杂牌什么的,别说这条子钱了,就连正儿八经的军饷,国民党这块都不一定会正常发放。
这种事情,大家伙在看各种影视剧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看到这一幕的。
当年韩复榘,五个师的兵力,这一个月按照规矩,这就得下拨六十万的军饷。
结果国民党这块,发发停停,停停发发的,有时候干脆好几个月都赖着,就是不给。
韩复榘怒了,这不后来就把山东的管理税务这块的部门给端了,自己收自己用去了。
反正这事当时动静挺大的。
再有咱不是接受国民党整编了吗?那会国民党给咱的军饷一个月就八万,比杂牌军都不如。当然说的时候,说是给十八万,结果被砍了,就剩下一个零头了。
他们十二万都不够,咱八万能够了才有鬼呢?
其实国民党这么做,是怕给咱多了,把自己壮大了,这就卡脖子给你。
后来几经交涉下,给涨了点,那也十一万而已。
再往后就不给了,啥东西都得靠咱自己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宠来也
2021-12-17 06:39:08民国初年,1银元可以买到30斤大米,或者8斤猪肉;
按物价来折算,当时一银元,相当于现在现在人民币100元左右。 100万银元大概有一个亿了。
对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军阀部队而言,“当兵吃粮”才是天经地义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军费也就更为重要了。
袁世凯掌权北京政府时,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当时,财政收入只有5.97亿元(银元)。
1913年的军费预算达到1.6亿元。袁世凯为了维持下去,一方面就找西方银行洽谈借款,一方面推行精兵裁军。
100万银元到底能养多少部队,要看给部队关多少军饷。
像民国初年,北洋嫡系部队一个正兵每月军饷有8块钱。富裕的地方,正兵的军饷就超过10元,有的甚至达到20元。而非正规军,军饷可能只有2块钱左右。
富养的话,100万银元一个师勉强够半年的开销。
穷养的话,100万银元一个师可以花一年甚至更久。
要是军阀们开战打起来,这100万银元可能几天就打没了。
宠来也
2021-12-17 06:39:08民国时期,100万银元就看你养什么样的军队了,如果要养有战斗力的军队,那实际上100万银元起不了什么作用。
银元在民国时期是市面上的硬通货,有着较强的购买力。当时的大学教师月工资在300-500大洋左右,小学教师一个月20-40大洋,而一个警察一个月只有2块大洋。
▲在民国初年,银元的购买力非常强
根据《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中的记载,1911年到1919年,1银元可买30斤上等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到了二三十年代,一银元仍可买16斤大米,四五斤猪肉,6尺棉布,120个鸡蛋。
当时鲁迅一个月的工资有350大洋,靠着这样的收入,鲁迅过上了非常富足的生活,他上班的第一年就花了3675个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拿到今天来说,北京一个四合院价值就不止千万了。他不但能经常下馆子吃饭,还雇佣了车夫和女佣。后来到上海居住的时候,住的也是三层小洋房,常带全家看电影旅游,可见当时银元的购买力并不低。
虽然三四百银元能供一个人在当时生活的优渥,但是要养起军队来,就是花钱如流水的事情了。以下是一张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兵员饷数单:
▲(资料来源于《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
按照上表,在1912年的时候全国共有95万多名士兵,要供养这些士兵北洋政府每年需要支出约1.03亿大洋,在当时养一名士兵,每年的花费平均为108个银元。100万银元在当时来说,基本只能维持大约1万名士兵一年的开销。如果是维持一些精锐部队如禁卫军这样的,每年只是保持维持状态,每名士兵的开销就有140银元,100万银元大约只能维持7000人一年的时间。
俗话说“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要养军队不光是平时的维持,还有武器方面的需求,真的开战起来,资金的花销会更大。如1913年赣宁战役的时候北洋军曾一次性购入了6000支枪和60万发子弹,这笔军火的花销约为7.6万银元。1922年,张作霖曾从日本人手上购买过2万支步枪,花费了100万银元(这些是日本人为支持张作霖,清仓处理的优惠价)。真打起仗来的话,100万银元起步了多少作用。
到了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法币与银元基本是一比一的比例。当时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军费,是按照三个师4.5万人计算,每月有法币63万元,平均每个师一个月是21万。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当时养1万人的部队一个月需要14万元,100万元也只能供一支7万人的部队一个月的开销。
这还只是养兵,到了抗战时期,武器装备的费用相较于民国初年上涨了许多,当时1门克虏伯75mm山炮价值差不多7万银元,1门迫击炮需要3000银元,1挺重机枪2500银元,1挺轻机枪1200银元。如果要购买一架飞机,价格就更贵了,从美国引进一架飞机的价格是50万美元,当时法币兑美元是100:30,这样计算,一架美国飞机就价值166万银元了。
要是遇到战事,部队还会面临巨大的伤亡,一个师不说人员损失的抚恤金、伤员的医疗费用以及人员补充的费用,只是武器的补充就要花费不止百万银元了。
因此,放在民国的任何时期,100万银元拿去养军队,起不了多少作用。
宠来也
2021-12-17 06:39:08抗战初期,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最怕保定军校六期的同学叶挺拜访,因为这位新四军军长兹要来到长官部,不是要钱就是要弹药,他不愿意给,又没有理由不给,只好经常躲起来不见。那么新四军在组建之初,根据叶挺军长的要求和协商的结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应该发放多少军费呢?法币18万元。
(叶挺将军剧照)
说明一下,抗战初期那会的“法币”还是很坚挺的,一元法币跟一块大洋等值,所以老蒋动不动传令嘉奖“大洋多少多少”,其实是指法币而非大洋。何应钦答应完叶挺每月给18万元以后,事后又有点后悔,因为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调整师”每个月也就25万元左右,非嫡系和杂牌的数额更少,约为12万到18万元不等,给我方军队一个军仅次于调整师的军费,不仅他自己肉疼,老蒋有空也得骂他。
因为新四军组建之初仅有四个支队10300人,其实还不如中央军一个调整师的满编兵力多(10900人),所以蒋何当然担心新四军用富余的款项发展队伍,于是开始耍赖,从1937年11月起,每月实发只有8万元,等于砍了一半还多。早期的新四军跟八路军一样还比较正规,要用伙食费、要发薪发饷、要采购军需物资,所以每月8万元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那么叶挺就得经常要去顾祝同那里、或者直接去重庆论理,要求增加新四军的军费,对这位资历深厚的北伐名将,顾祝同与何应钦都有点脑袋疼。几经交涉之下,从1938年6月其,新四军军费增加至每月11万元法币,比中央军嫡系师的25万元少了一半多,比非嫡系和杂牌军的步兵师少了一些,应该在70%左右。
所以100万银元或者法币,那会真心养不了多少军队,对国民政府的军队而言,嫡系师万余人能维持四个月,杂牌师能维持半年,我方军队由于有艰苦朴素的作风(后期八路军不再发饷),坚持的时间当然更长。可是你别忘记了,民国军队有“吃空饷”的恶习,所以100万银元四个月下来,其实也就养那么几千兵。
(新四军政委)
新四军领取这每月8万元,在日常条件下,保证全军官兵的吃饭和薪饷都已经很勉强,如果期间有战事,则明显不够用了,因为第三战区拨发的军需物资有限。那个年代打仗,需要雇挑夫、买药品和准备战场出现伤亡时所用的物品,还要耗费比平时更多的粮食和副食,已经紧紧巴巴的军费就将更加入不敷出。叶挺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继续去要去闹,继续让那两位脑袋疼。
于是从1939年起,军政部每月给新四军追加“临战费”22000元,使新四军每月军费达到了13万余元,然而新四军在这两年多里部队人数也在发展,到1939年底已经有50000余人,四倍的增量,而重庆方面不但不可能增加军费,还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和尅扣,所以新四军的日子仍然很苦。“皖南事变”以后重庆方面干脆停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费,那就完全靠我军自力更生了。
而蒋系部队除了正常的军费足额准时发放以为,老蒋还经常给嫡系带兵将领在面见时发放“特支费”,一个亲笔的签名条子军长师长们就可以去拿去领钱,并且一笔就是数万元,即满足了将领们的私人开销,也可以补贴军用。比如“隐形将军”韩练成出任第46军军长时,按惯例晋见老蒋,对于曾经“救驾有功”的韩将军,老蒋一次性就给了特支费50000元,可见高层的手笔之大。
再比如盘踞山东的韩复榘所部,抗战爆发之前其第三路军已拥兵五个师(还有一些特殊兵部队),按规定南京政府应每月支付军费60万元,摊下来每师约12万元(非战时)。但是由于属于杂牌的老韩处于半独立状态不太听招呼,军政部经常故意拖欠该部军费,韩复榘一怒之下派兵接管了国民政府设在山东的税务机关,你不是不给我钱吗?那老子自己收税自己用。
税务机关归财政部管辖,宋子文明知道南京政府理亏在先,只好找人说和,但此事也确实加剧了蒋韩之间的矛盾。那也就是说,100万元还不够韩复榘第三路军约8万人马的两个月之用,更何况这厮生活腐败还得挥金如土呢。
匿名网友
2021-12-17 06:39:08真养不起几个兵。
民国时期一个简单普通团1500~2000人,由于不可能有太多的技术兵种,比如炮兵能编一个连6门炮都是奢侈,其他骑兵、通讯兵、医护兵、侦察兵甚至特种兵就别想了。
1929年的川军:
但再怎么省,一个团得有几挺重机枪,十挺轻机枪,几门迫击炮,十支冲锋枪作为火力支援使用,实在不行,几十把盒子炮也得有。
所以,1500人的步兵团最少步枪800支,机枪十挺,盒子炮50支,通讯辎重用马20匹,这是最简单的装备。
川军少年兵:
汉阳造步枪,大约30银元一支:
合计2.4万银元。
盒子炮,也就是毛瑟M1932:
1913年,北洋订购的德国原产毛瑟手枪折算价格58两白银,大约70银元,考虑中国自己仿造的要便宜些,但购买价不会低于100银元,这就是大约5000银元。
马匹相对简单,折合马具单价200银元,也就是4000银元。
看起来价格确实不高,总计大约5万银元可以购买所有装备及训练、通讯设施,但后勤消耗、吃饭才是大头。
1935年,中央军一个师每月军饷5万元,士兵薪金7.5元,班排长15元,连长50,营长100左右,一个团每月薪金是1.2万。菜金估计也这么多,野战部队每人日发粮食25两,每月0.5元的副食费。所以一个团每月军饷和吃饭最少2.5万以上:
子弹与训练场地费、运营费,各种消耗才真正是无底洞。
一发60毫米迫击炮弹就价值5元,相当于农户家庭一个月生活费。再想想,国军中央军哪怕18军这样的超嫡系部队,士兵一年打不了10发的训练子弹....
克虏伯75山炮:
所以100万银元只够养一个团两年而已,若训练稍微好些,一年折腾完。毕竟人员服装、洗簌用品、营房、运营,都是钱。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当然,穷有穷养兵,富有富养兵。
中央军、九一八前的东北军、晋军、桂系、滇军肯定是非常耗费钱财的。相反,西北军川军养兵(剔除刘湘)自然穷困些:
连冯玉祥自己也说,西北军打仗勇猛但就是见不得女人和大洋,因为西北军实在太穷,军官和士兵对这两样东西没抵抗力,最终也确实被常凯申委员长用此分裂肢解。这就是西北军穷困养兵的直接后果。
西北军是装备非常差的正规军:
西北军大刀队:
宠来也
2021-12-17 06:39:08100万银元看着不少,但真养不了多少军队。
就说民国时期的一个师吧,杂牌的这至少也得五六千人吧,要是八路军那种编制,一个师就差不多1.5万人了,如果是蒋介石的中央军,那一个师也差不多得一万人呢。说完人数,咱们再说军饷,嫡系的部队往往是最精锐的,就比如蒋介石的中央军,或者袁世凯的北洋军,这些部队既然是嫡系,那就得好吃好喝的供着,军饷也是最高的,一个大头兵一个月的军饷那是8块起步,甚至有的更高。而如果是杂牌的步兵师,那一个大头兵一个月也得2块银元。也就是说,如果是中央军嫡系部队,一个师光军饷就得十万银元,哪怕是不起眼的杂牌军,那一个师的军饷也得两三万。除了军饷还有呢,这些士兵都得吃喝拉撒啊,还有军装、被子,这些总不能让士兵自己去买吧,不多说,一万多人的中央军一个月再花个七八万没有问题吧。
还有武器呢,士兵都得配武器吧,一支汉阳造就得30元,如果要人手一支汉阳造,那一下子就是三十万没了,可别嫌多啊。因为像驳壳枪这种短枪更贵,一支就100银元了呢,子弹别看小啊,1000发子弹至少也要80元呢,那一个师如果按照一万人来说,那平均下来一个人50发子弹不多吧?这样的话,光子弹钱就得40000银元呢!除了枪,那总得有个炮吧,不然还叫什么师啊?那最起码得来几门迫击炮吧?嗯,一门3000大洋,那一个师按照10门迫击炮来计算,这就是3万,如果再加上炮弹,那最起码8万起步。再说了,机枪也得有吧,先不说重机枪,单是捷克式的轻机枪,一挺就得1500大洋,一个连哪怕装备两挺轻机枪,那一个师至少也得60挺轻机枪,这就又是9万!这样算下来,单是一个师的装备至少得50万。就这还没包括重机枪、刺刀、钢盔等武器呢。
100万银元放到一个师身上,也就是勉强把武器配齐,并且还只能发够一个多月的军饷和伙食费。当然了,这里用的是中央军的嫡系师做参考,如果是放到川军、西北军这些地方杂牌师身上,那100万肯定能多用两三个月,但这能够干什么呢?别忘了,这些军费还没计算什么阵亡抚恤金呢,并且部队一旦开始打仗,那花的钱就跟流水一样,就比如张作霖为了入关,单是向日本人买2万支步枪就花了100万的大洋。
100万银元放到一个普通人家,那真的是几辈子不愁吃喝,但放到军队这上面,实在不好意思,也就是扔进去听个响而已。
匿名网友
2021-12-17 06:39:08100万银元养多少部队,那得看穷养还是富养了。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路大帅都是割据地方,自己军队自己养,因此这不同地方的部队待遇不一样。像民国初年,北洋嫡系部队一个正兵每月军饷有8块钱。江苏一带地方富裕,正兵的军饷就有10元。而倒了广东,正兵的军饷更是高达12元,和北洋各师的班长一个待遇了。
当然,这个待遇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上军阀混战时期大帅们都拼命扩充部队,这军队是越打越多,地方是越打越穷。各位军阀收入有限,自己生活待遇不肯降低,这部队的军饷那就不一定发足了。
一般来说军阀对自己的嫡系部队多发一点,至于依附自己的杂牌军那就能省则省。像曹锟当政期间,他自己的嫡系部队第3师每个月军饷就有20万元。而依附于他、陕军出身的胡景翼师则每月军饷不到6万元,而且还经常拖欠,有时候几个月都拿不到饷。类似的还有冯玉祥,在曹锟手下时这军饷也是经常拿不到手。
另外如果军阀占据的地方太穷,那么即使是嫡系部队也过的很穷。像冯玉祥割据西北时,陕甘地区历来贫穷,因此即使是西北军的嫡系部队,那每个月除了伙食费之外,军饷基本是看不到的。偶尔一个月能发个1、2块钱零花,已经很好了。到了中原大战战局不利的时候,西北军宁可拼命一搏,也不肯退回西北,就是穷怕了。
所以这100万银元到底能养多少部队,那得看给部队关多少军饷。富养的话也就5个师一个月的开销。而如果是穷养,那么可以养10几个师了。
宠来也
2021-12-17 06:39:08100万银元养一个团没有啥问题,2000多号人马,1500条汉阳造,30大洋一条,45000大洋,30挺重机枪,75000大洋,90挺轻机枪,145000大洋,在加两门山炮,6门迫击炮,150000大洋搞定,另外被服,盒子炮10万大洋也差不多了,装备一共50多万大洋。军饷一兵8块,一月16000,加上吃喝3万大洋一月花不完。这装备在民国就很好了,三月训练下去,10万大洋就初步具备战斗力了,可以做个小军阀了。控制3到5个县,税金基本可以持续发展了。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审时度势,扩张几个州府,也是很舒服的。
宠来也
2021-12-17 06:39:08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来看看。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后,蒋介石同意中共红军改编三个师的番号。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在洛川会议后发出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共辖3个师,每个师4个团,共12个团。当即收到了国民党政府发给的第一批30万银圆军饷。
国防政府对八路军发饷数目,是根据协议对三个师按4.5万人计算,每月发给军饷法币63万元,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米津贴补助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
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的法币发行量也没有超过14亿元,国民党政府严格执行法币与银元一比一的发行规模,所以法币一直信用度很高。
也就是说,3个师每月要发63万银元,平均每个师是21万。
那么你的100万银元只能养4个师区区1个月而已,大约是6万人。
这还只是养兵而已,还有弹药的费用、武器补充费用、伤亡抚恤金、安家费等等,这些费用也是极高的。
1门山炮(克虏伯75mm山炮)价值就有差不多7万银元。
1门迫击炮要3000银元,1挺重机枪2500银元,1挺轻机枪1200银元。
大家可以算算,一次战役如果军队伤亡近半,1个满员师补充一下武器就要多少钱,恐怕要上百万银元。
你这100万银元,还不够补充的武器的。
宠来也
2021-12-17 06:39:08民国100万银元可以多少军队?
民国时期军伐混战,俗话说得好:“炮声一响黄金万两”,只要是战争中的胜家,那就等于发了大财。对城内的老板进行敲诈勒索、对富民收刮民财,再入室搜抢一些奇珍异宝,因此民国时期很容易养兵。
按正常情况下,民国时期的100万银元是不小的数字。当时的大学教师工资才300至500块银元,小学教师20多块银元,警察每月才两块银元。一块银元在当时能买30斤大米、15斤猪肉,如果在当时养一个兵,一年大约得用100块银元。这样算下来100万银元能养1万多兵,也就是说够1万多兵吃喝一年。
话又说回来了,当时的军队不光坐吃山空,他们不断打仗,在战争中也能掠夺民众大量的财产,以打胜仗来养兵。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一穷二白,战士根本就不发军饷,每天是红米饭南瓜汤。他们的武器装备和给养全靠打胜仗从敌人手里夺。所以红军队伍养一个兵最省钱。